国庆的第一波红利,写在扫街榜上

表外表里
09-25

图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 (ID:excel-ers),作者:陈梓洁 刘钰民,编辑:曹宾玲

外卖大战里把血糖吃到新高的00后,马上要迎来第二波时代红利了。

国庆中秋假期,用高德扫街榜住酒店满500减150,出行有15-30无门槛打车券,买门票满41减40……资本做完“饭局”,还体贴地做了个“旅游健身局”。

8天行程算下来,花费能打六七折,真正实现“补贴拉满,走到腿断”。

图片

这个黄金周,不仅是消费的狂欢,也是平台战火升级的分界点——从外卖,烧至到店餐饮和酒旅。

不再满足于单个业务比拼的大厂们,正努力让用户在生态体系内完成所有消费。高德作为高频导航入口,被推上了协同到店“急先锋”的位置。

图片

10亿国庆红包只是开始,团购套餐也不会是最后上线的新功能,这条高调闯入的“鲶鱼”,不咬下一口肉不会罢休。

而平台打仗,用户自然享福。目前扫街榜用户数已超过4000万,人们不止为薅羊毛而来,更在于激发了竞争,才有更好的本地生活服务。

这场“断腿之战”,背后是一场深刻的行业变局。

不想吃预制菜的年轻人,买烟火店代购

隔着玻璃墙,关斌看了眼准备要吃的甲鱼店。装修简单,食客尽是些衣着普通的中年人,几乎不见探店打卡的小年轻,心里的期待便往下压了几分。

等到前台取号,服务员头也不抬就让他先交100元押金,失望变成了满头问号。对方无视他的疑惑,还一味追问“打算吃几斤”,他开始着急上火了。

好在店长的及时出现,避免了矛盾的升级。

“甲鱼都是现杀现做,您确定用餐、交了押金,后厨就开始制作。”听完解释,关斌脸色缓了下来,这年头愿意在食材上这么“较真”的店不多见了。

等甲鱼上桌,他心底最后一丝烦闷彻底烟消云散——肉炖得软烂,酱香味浓郁,完全没有预制菜、料理包的“科技感”

图片

近几年,关斌吃遍了传统美食榜单上的连锁餐厅,出品都不算差,但味道千篇一律,10家店能有一家做出新意就不错了。

之所以一直忍受,并不是不挑食,而是无奈——商务洽谈要安静、请客吃饭要体面,表面上是为了吃,实则是找个坐下来谈事情的地方,味道凑合就行。

“但粗粮吃得多了,总想吃点细糠。”他可以理解,这家店为何能上扫街榜了。

和深度体验的关斌不同,大学生菲菲刚推开那家“附近好店”的门帘,就被震撼了——十几平的空间挤挤攘攘站满了人,现场点单要等1小时。

她等了50分钟,期间陆续有250多人走进这家不起眼的小店!

图片

来的路上,她对这家店没抱太大期望,毕竟寒酸的门头、偏僻的位置,“看着就不太好吃”。但切开蛋糕“水果爆炸”的瞬间、尝一口味蕾被唤醒的感觉,让她意识到自己错了。

问了问现场的人才知道,这家店成本都砸在用料上,有“千层界的雪王”之称,主要靠短视频给线下引流,很多顾客骑着单车、拖着行李,大老远来排队。

图片

菲菲狠狠共情了,作为甜品重度爱好者,她总是兴致勃勃进店、灰溜溜逃出来,只因现在的面包、蛋糕“月薪上万都吃不起”。能发现这样一家宝藏小店,再远也值得跑一趟。

为了吃上一口好的,年轻人甚至甘愿支付不菲的溢价。

没有外卖、只有代购、明码加价30%、1-2小时送达……这家本地TOP1烟火小店的“霸王条款”,在陈希看来简直是在赶客。更何况店铺离最近的地铁站都有2公里远,她难以相信,真有这么多人跑去犄角旮旯里吃饭。

然而,尝过味道后,她心服口服了:每道菜都锅气十足,能吃出现点现炒的浓浓“烟火味”。

图片

此前,陈希也觉得“用脚投票”听起来有点玄,亲身体验后发现,扫街榜是真能挖到宝。尤其是“烟火小店”榜,有许多她从未听说过的老店、好店。

“轮胎磨损榜”“回头客榜”“本地人爱去榜”等细分榜单,也给翻遍APP都找不到餐厅的她,提供了不一样的筛选视角。

图片

不过,扫街榜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奇怪的面孔。

网红保底不出错,小店“天花板”无限高

大批地道美食被挖掘出来之际,号称“美食之都”的广州,给出的地区热门榜首竟是中山大学食堂。

图片

网友们绷不住了,纷纷质疑扫街榜含金量,甚至不乏“买榜”的猜测。

但林杰不这么认为,他就住在附近老城区,楼下是美食一条街,老字号与新派馆子可以吃一周不重样,“味道都比较能打,扎堆用餐不会很严重。”

要论拥挤,恐怕真是中大食堂——本科新生集中在一个校区军训,8000多张嗷嗷待哺的嘴,浩浩荡荡涌去校内“最强食堂”,吃出“热门”不稀奇。

看似离谱的排行,折射出了“别样的人间”。

而把这推到大众面前的,是一套新评价体系:扫街榜在搜索、好评、收藏的基础上,融入了真实导航、专程前往、回头客等指标。林杰推测,后者可能被算法赋予了极高权重。

“当实际前往的人太多,即便有人备注‘这是食堂’,系统仍会优先认同行为数据。”他分析道,大学食堂、婚宴酒店这类非典型餐厅的意外上榜,正是算法相信“用脚投票”的结果。

图片

且越是美食云集的城市,榜单越容易“跑偏”;反而是“美食荒漠”地区,消费者没有太多选择,榜单更接近大众共识的“公约数”。

林杰点开扫街榜,杭州的蒸菜、北京的涮肉、上海的牛肉面、深圳的早茶……清一色口碑稳、人气旺,盘踞各大“必吃榜”的常客。

图片

按此逻辑推演,扫街榜在食客多、导航频繁的一二线大都市也更“权威”;在人口少、熟门熟路的小城市,则只能甄别导航场景的数据……“足够真实,但不够全面。”林杰这样定义扫街榜。

然而,“真实”正是这个时代最宝贵的东西之一。

资深吃货晓鹿,已经很久没认真下过馆子了,原因无他:实在不知道吃什么。“种草视频是有剧本的,好评是刷出来的,不花点心思筛选,一吃一个不吱声。”

但在广州扫街榜上,一眼认出那些十多年前就红过的烟火小店,她又重新燃起了探店的冲动。如上榜的生煎铺子,她大学时吃过,咬开瞬间,汤汁“噗嗤”爆开,溅得行李箱上全是油星子,味道十分惊艳。

图片

看着熟悉的店名,她恍惚回到了100元吃遍西华街的日子。那时某书、某音还没崛起,美食博主也尚未泛滥,公众号里的一条条美食攻略,全是一步一脚印吃出来的真实。

“探索美食,就是要去发现那些被时间和人流验证过的味道。”复古风的扫街榜,很对偏爱“探险”的晓鹿的胃口。

对外地游客,也同样实用——晓鹿发现,广佛“状元榜”上,多是本地人鲜少光顾,而外地人却爱扎堆的网红店。

图片

提到‘网红’大家就PTSD,但能长期一直有人来吃,味道总差不到哪去。”榜上几家晓鹿基本都吃过,或多或少有些毛病,但餐饮本来就众口难调,褒贬不一很正常。

能做到返璞归真,在她看来已属难得。且她相信随着算法不断优化,榜单会越来越向“大众推荐保底不出错,另类推荐天花板无限高”的状态靠近。

而这,也将成为餐饮行业走出困境的希望之一。

少一点广告和刷单,多一点烟火与真诚

靠抢黄金点位、撒币打广告,以规模和渠道取胜的“旧餐饮时代”过去了,拒绝“给啥吃啥”的消费者,推动行业进入一个需求为王的新阶段。

给玻璃加防晒的小米汽车、在价格标签上写进货价的胖东来,成功秘笈都指向了这点。但餐饮玩家们仍后知后觉,甚至还往反方向狂奔。

一碗小面平均卖15元,其中5块2用来打广告。”吴悠举例。

她长期追踪餐饮行业动态,去年家附近新开了间连锁小面馆,据说营销费率高达35%。按照本地行情,食材成本每碗约3元,租金、人工等固定成本至少10元,算下来入不敷出。

但老板似乎不以为意,夸张的安利视频,仍铺天盖地;活动力度更是惊人,优惠套餐6块8可以吃一份小面加卤蛋、可乐……

而这样的“买量怪像”在业内已十分普遍,国内连锁餐饮上市公司销售费用占比一度接近营收的一半。

图片

“做营销,基本是赔本赚吆喝;不做,连吆喝都没人听见。”闲聊中,甲鱼店长向关斌透露商家的无奈。

拿他们店来说,疫情前有许多人从孝感、黄冈专程开车来武汉吃这一口甲鱼,相当于苏州到上海、保定到北京的距离。油费、过路费加起来小二百,跟餐费不相上下。

辉煌时期,店里生意火到黄牛都来倒号,一天卖出2000多斤甲鱼不在话下。而如今,销量拦腰斩半,连周末晚高峰也只能勉强翻三台。

他们作为口碑老店,还能对“流量依赖症”说不,被逼到墙角的新店,不卷曝光根本活不下去。“但投流就像买彩票,烧几千可能也换不来几桌客人。”店长无奈道。

数据显示,2025年TOP100餐饮品牌平均获客成本较疫情前暴涨320%,而新客转化率却跌破15%。

毕竟近几年,食材、人工、房租这“三座大山”的负担也日益加重,而消费者却对涨价极其敏感。进退两难之下,部分商家开始减料降质,导致口味变差,进一步劝退顾客。

图片

闭店潮由此而来,吴悠楼下那家小面馆,优惠套餐、广告活动一撤,店里人流量立即断崖式下跌,没撑几个月就关门了。

“半年,成为了检验一家店能不能活的及格线。”吴悠说。外卖平台数据也显示,2024年新开门店中,63.7%倒在8个月生死线前,10家店里仅有一家能挺过一年。

图片

要把行业从恶性循环中解救出来,是一个系统性的难题。

“关键还是要看大环境,一家企业、一份榜单能带来的改变有限。”吴悠叹气道,但多一个真实、不注水的评价渠道,对想踏实做生意的店家来说,是久违的好事。

当然,平台的初心再好,最终也是要盈利的。“红利期一过,就到商家付费的时候了。”不过,高德也承诺“扫街榜永不商业化”,这让吴悠觉得,扫街榜或许更愿意充当协同生态的流量入口,而非直接变现的工具。

图片

且在她看来,当下种草、地图、订票等各个APP各自为政,让做攻略成了用户的负担,能一站式满足需求的高德,不乏撬动“懒人经济”的机会。

“畸形的评分、种草环境太让人心累了。”吴悠直言,大多数人其实只想要一趟安心、少踩雷的旅程而已。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