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
今天凌晨鲍威尔讲话时候,谈及了股市估值过高,随后美股三大指数应声下挫收跌。毫无疑问,有关美股高估值,泡沫和对照互联网泡沫的讨论太多太多。晚间时候,甲骨文公布了150亿美元的发债计划,这加大了人们的担心:当年的反复融资互相投资到一地鸡毛,也没过去多久。
1996年12月5日,格林斯潘在讲话中提出了“非理性繁荣”,股市随后下跌。但很快,美股再次大幅攀升,纳斯达克100指数在1998年上涨了83.5%,在1999年飙升了超过100%,在2000年泡沫破裂,下跌了超过5/6跌回了1996年底格林斯潘提示风险时候的位置。
泡沫是怎么吹大的?实际上1995年就已经埋下了隐患:美国的地区银行在美联储激进加息后倒闭,随后美联储开启了降息周期;此外这一年,网景上市,首日就大幅飙升。1996年,思科时任CEO走进美国国会,鼓吹1美元投资=6美元GDP,市场情绪继续上涨。到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美股罕见地触及了熔断,但并无大概。1998年,俄罗斯主权债务危机爆发和长期资管公司爆仓,美联储紧急降息救市,美股年中深V后大涨,年末纷纷创下新高。1999年,6月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和市场过热开始加息,同年底雅虎被纳入标普,单日大涨20%。当年,企业越亏市值越高,只要带.COM,i-,E-的都是直接起飞。
2000年泡沫破裂:当时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企业占据了标普20%的权重,集中度前所未有。此外,在美联储加息,微软被判违反反垄断法,初创企业现金流枯竭,网络投资后需求疲软以及千年虫问题被解决——当年企业为了解决千年虫问题花了大量的金钱,结果轻松被解决后造成了严重的投资过剩——后,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好巧不巧,随后赶上了美国经济衰退,911和安然财务造假,市场情绪进一步萎靡,一直到2002年年底才见底。
关键总结如下:
现在和当时的相似度几何呢?
1.SVB倒闭,美联储紧急宽松;
2.美国失业率升高且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开启暴力加息后的降息周期;
3.大量企业投入资源购买GPU和建设数据中心,黄仁勋称1美元投入10美元产出;
4.大型企业大量投入资源给AI亏损初创企业,然后初创企业反手再融资;
5.IPO热潮再起,科技公司上市首日都纷纷飙升并且被爆炒;
6.美国通胀有抬头之势,美联储或早于预期开始随后的紧缩周期。
当然,现在比起当年依旧有很多优势:
1.AI确实提高了企业效率,就和当年互联网一样——尽管股市泡沫破裂,但应用是实在的;
2.目前企业盈利远好于当时,大型科技公司有足够的业绩来证明AI的降本增效;
3.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绝对值和PEG都低于自身中位数,股价并不昂贵,连高估都没有,更别说泡沫了;
4.科技公司相关技术含量更高,护城河更难被击穿,且全员全能化:从硬件,软件,生态到大模型,天花板很高,不存在当年的纯粹硬件或者软件,天花板明显;
5.美联储后续鹰派程度或超预期,前置的加息紧缩有助于阻止泡沫生成;
6.市场怀疑之声很多,没有全员看多一致性过强。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往往相似——现在没有泡沫,中期也看不到泡沫,但如果泡沫来了,该不该参与?该怎么逃顶?这都是需要投资者思考的。当然,现在担忧泡沫比较遥远,不如等待泡沫,参与泡沫,享受泡沫,再逃离泡沫。
最新的外资投行研报,市场即时报道已经上传,其他深度行业分析,宏观数据点评,市场交易策略也已经更新,欢迎大家加入讨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