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觉醒就是敢于怀疑曾经深信不疑的,虽然阅读量不如写美食的,但是发现朋友圈中点赞和评论的人很多。于是想继续把这个系列更下去。
我觉得这篇边界感和分寸感,很多时候恰恰会出现在亲近的人之间。比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越是亲近的人,反而要注意这种边界感。
以下内容搬运自觉案宝叔视频号:
允许至亲撞南墙。
目送挚爱走弯路。
静观知己踩深坑。
成长中最磨人的修行,从来不是为他好或由他去的二选一,而是让关怀与尊重彼此融合。
道德经有云: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这份不妄为,并非放任或强势干预;
而是既守分寸不越界,也不冷漠袖手旁观。
在分寸中找到支撑彼此成长的力量。
首先要分清,哪些是成长的必修课,哪些是必须拦阻的深渊。
你总想把自己吃过的苦,摔过的跤。凝未经验,盼身边的人少些跌撞。
倘若替他避开所有坎坷,实则是剥夺了他亲尝因果、自我成长的机会。
佛法说因果不虚,那些未经历的功课不会消失。
只会在命运的另一转角再度现身。
唯独当风险超出成长阵痛之时,
至亲即将坠入难以回头的陷阱,
挚爱沉迷于摧毁心性的执念,
知己面临无法承受的代价。
这时候的提醒与托举不是越界,而是慈悲、是清醒的承担。
论语所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不代替他人抉择,却可以在他迷途处点灯,跌倒时伸手。
其次要懂得,如何在不越界的前提下,传递温度。
金刚经中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这份不住心,正是对他人生命轨迹的尊重。
旁人的经验是终是他人踩出的脚印,无法复刻于另一人的人生。
你可以分享经历,而不强求采纳;你可以指出风险,而不强迫回头。
真正的尊重,是既不篡改他人的生命剧本,也又不默然离场。
他选择闯荡时,说我支持你;他遭遇挫败时,说我陪着你;他需要建议时,说我有过类似体会。
始终把抉择的权力完整地交还于他。
这份带着温度的边界感,恰如维摩诘经中“慈悲喜舍”的行持。
以智慧关照,以方便护念。
愿你懂得尊重又心怀慈悲,让爱成为祝福而非束缚,在每段关系中温暖前行。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