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轻笑声
10-08 17:09

摩根大通喊出240港元!阿里的「AI飞轮」能撑起目标价吗?

国庆假期刚过,华尔街投行的一则消息就搅动了港股市场——摩根大通突然将阿里巴巴港股目标价从165港元大幅上调至240港元,上调幅度高达45%。这波激进看多并非孤例,瑞银、花旗、中金等机构也纷纷跟进上调目标价,一时间阿里成了投行眼中的「香饽饽」。240港元的目标价究竟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还是触手可及的未来?我们不妨拆解背后的逻辑。

首先得明确,摩根大通的看涨不是拍脑袋决策,核心源于估值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此前市场给阿里贴的标签是「中国电商份额流失者」,但现在投行更愿意将其视为「中国互联网一线核心资产」。这种定位变化的背后,是阿里「AI+云+电商」的协同效应逐渐显现,尤其是摩根大通提出的「Token→抽成率」AI飞轮,堪称这次估值上调的关键支点。

这个飞轮的运转逻辑其实很清晰:阿里云向商家提供AI内容生成、智能客服等工具,帮助商家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转化效率;商家盈利改善后,会自然增加在淘天平台的广告投放和服务采购,最终推高平台的广告收入和佣金率。简单说,就是把AI算力消耗实实在在转化成了电商收益,形成了自我强化的正向循环。而支撑这个飞轮转动的,是阿里云实打实的增长数据——收入增速已连续8个季度加快,2025年第二季度同比增长达26%,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更是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在AI领域的布局已形成「全端+开放」的独特优势。一边有大规模云基础设施和自研芯片打底,另一边通义大模型、Qwen2.5系列等模型持续领跑行业,仅Hugging Face上基于Qwen模型家族开发的衍生模型就超过90,000个。加上与英伟达在Physical AI软件上的合作,阿里在国内生成式AI浪潮中已占据有利位置,而投行普遍认为,生成式AI未来1-3年将从工具试用阶段转向代理自动化,全面渗透到营销、供应链等多个领域,这正是阿里的潜力所在。

当然,240港元的目标价并非毫无悬念,短期仍有不确定性需要警惕。比如淘天集团为争夺用户持续加大投入,可能会阶段性影响盈利;菜鸟业务调整尚未完全见效,2024年12月季度收入同比下降1%;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虽收入增长32%,但海外市场投入带来的亏损也在增加。不过摩根大通的报告特意提醒,这些短期投入都是为长期价值铺路,随着服务成本下降,渠道转化率和吞吐量的提升将逐步释放利润空间。

从市场反应看,资本已经用脚投票。过去三个月,阿里股价已跑赢中概互联网指数基金364个百分点,而多家投行的集体看涨更形成了共振——晨星给出的港股目标价甚至高达260港元,远超摩根大通的240港元。这意味着市场对阿里AI驱动的价值重估已达成初步共识。

说到底,摩根大通喊出240港元,本质上是对阿里「第二增长曲线」的认可。曾经那个依赖电商单一引擎的阿里,如今正在成长为「电商稳基本盘、云与AI拓增量」的多引擎驱动体。虽然短期股价可能受市场情绪波动,但如果AI飞轮能持续转动,云业务增长韧性不减,240港元的目标价或许只是阿里价值重估的第一步。对于投资者来说,比起纠结短期涨跌,更该关注的是这个AI飞轮能否从券商报告里的逻辑,真正落地为持续增长的财务数据。

阿里成立AI团队!上车好时机?
$阿里巴巴 (BABA.US)$ 10月8日美股盘前拉升,报道称通义千问高管表示,阿里巴巴成立了内部机器人人工智能团队。【大家看好阿里重启涨势吗?节后阿里能否带领恒科,继续上涨?】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