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赴港募资:国内 “功能饮料一哥”如何破解海外市场

来咖
10-14

作者 | 金刀

编辑 | G3007

在高速服务区的冰柜里、工地小卖部的货架上、写字楼自动售货机的显眼位置,红色包装的 “东鹏特饮” 几乎是 “提神刚需” 的代名词。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诞生于深圳的本土品牌,早已悄悄坐稳中国功能饮料行业销量的 “头把交椅”。

但最近,这家在国内市场顺风顺水的企业,却因一件事引发热议——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H股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等国际机构。有人好奇:明明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为何还要 “急着” 冲击港股?也有人担忧:它的国际化野心,真能复制国内的成功吗?

要客观看待这次赴港上市,不妨先拆成两面看:一面是东鹏在国内市场的 “好生意” 底色,足够扎实;另一面是其募资瞄准的 “国际化” 布局,藏着不少待解的难题。

01

A面:国内市场是门 “好生意”— —从销量第一到高分红,硬实力拉满

很多人仍以为功能饮料是国际品牌的天下,但东鹏早已用数据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无论是市场地位、单品表现,还是财务实力,它都交出了一份 “优等生” 答卷。

1. 行业地位:连续4年销量第一,份额三年近乎翻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销量算,东鹏自2021年起已连续4年位居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第一。更亮眼的是增速:2021年市场份额 15.0%,2024年已攀升至26.3%,短短三年近乎翻倍;即便按零售额算,2024年也以23.0% 的份额位列第二,仅次于国际巨头。

更难得的是 “成长性”—— 东鹏的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排名第一。这份成绩单,在竞争激烈的软饮行业里堪称 “领跑者”。此外高盛预计公司2025年三季度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将分别增长31%和35%,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报告的最后,高盛维持对东鹏饮料的买入评级(位于强力买入名单)。

2. 单品爆发力:既有 “百亿王牌”,又有 “新增长曲线”

支撑行业地位的,是不断提出爆款:

  • 东鹏特饮:作为 “老大哥”,2024年实现收入 133.04亿元,2022-2024年的年复合增速达 27.3%,妥妥的中国软饮 “百亿大单品”;

  • 东鹏补水啦:2023年才推出的运动饮料,却创下 “出道即巅峰” 的纪录 —— 上市第二年收入就近15亿元,同比增速280.4%,2025 年上半年增速仍保持在213.7%,Q3季度同比增长62%,成功开辟出第二增长曲线。

  • 此外,其他饮料(尤其是果茶)的持续增长势头和终端网点放量带动公司市场份额稳健增长。高盛预估Q3季度公司其他饮料收入同比增长101%,公司有信心将果之茶打造成长青单品。

3. 财务 “硬实力”:三年收入翻番,分红超54亿回馈股东

如果说行业地位是 “面子”,扎实的财务就是东鹏的 “里子”:

  • 收入利润高增:2022-2024年,收入从85.00亿元增至158.30亿元,三年近乎翻番,年复合增速36.5%;净利润从14.41亿元飙升至33.26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5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即便消费市场刚复苏,仍交出 “收入107.32亿元(同比+36.4%)、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37.2%)” 的成绩单,净利率进一步升至22.1%。高盛预计公司2025年三季度整体毛利率将保持在45.8%,净利润率为21.5%,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

  • 高分红+稳现金流:自2021年A股上市以来,东鹏每年坚持分红,截至申请文件披露日,累计宣派股息达54亿元,派息率约60%(按股息除以业绩期归母净利润总和计算)。这种 “高增长 + 高分红” 的标的,在消费板块里并不多见。

  • 现金流同样稳健:2022-20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达20.26亿、32.81亿、57.89亿元,2025年上半年虽受季节性影响,仍有17.41亿元,为业务扩张和股东回报托底。

4. 三大 “护城河”:构建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能持续领跑,背后是东鹏筑起的三道 “壁垒”:

  • 420万终端网点:覆盖全国的 “毛细血管”:快消品的核心是渠道,东鹏已构建起一张 “立体化销售网”——截至2025年6月,覆盖全国超420万家终端网点,实现近100%地级市覆盖,相当于 “每3个中国零售点,就有1个卖东鹏产品”。

  • 数字化 “黑科技”:从 “一物一码” 到全链路赋能:早在2015年,东鹏就推出 “一物一码” 系统,通过瓶盖二维码追溯产品;2020年升级“五码关联”,覆盖生产、仓储、物流、销售、消费全环节。

  • 九大生产基地:战略布局降本提效:为支撑庞大销量,东鹏在增城、东莞、安徽、重庆等多地布局九大生产基地,缩短物流半径、降低运输成本,还能快速响应各地需求。更关键的是 “以销定产”:靠实时销售数据预测需求,避免库存积压或供应短缺,2022-2024年产能利用率保持在73.4%-89.5%,存货周转天数稳定在27-34天,供应链管理能力拉满。

02

B面:赴港募资 “国际化”

从申请文件看,东鹏此次赴港上市的目标远不止 “补充资金”,同时也瞄准了 “国际化”——募集资金计划除了用于完善产能、品牌建设、全国化战略,更值得关注的是 “拓展海外市场”。

虽然目标很远大,但东鹏的国际化之路,目前还面临不少 “不可控因素”。

1. 海外现状:收入占比仅0.2%,东南亚份额不足2%

目前,东鹏的产品虽已进入香港、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市场,但就目前的数据来看,“存在感” 极低: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仅约0.2%,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不到2%。

这样的基数下,说 “市场前景广阔” 固然没错,但也意味着东鹏如果想要在海外市场大展拳脚,面对的对手实力可不容小觑。

2. 核心难题:国内优势能否复制

东鹏在国内的成功,靠的是成本优势、渠道优势和本土化运营,但这些优势在海外能否复制,还存在变数:

  • 成本与渠道:在东南亚市场,当地品牌(如泰国红牛)早已深耕多年,供应链更成熟、渠道更密集,东鹏目前在当地不具备供应链与渠道优势,未来募集资金的方向是否会在此进行投入,招股书并没有明确表示。

  • 口味与文化适配度:饮料是极具 “地方特色” 的产品,很少有像可乐那样能风靡全球的。比如我国东南沿海的沙士饮料,在北方人眼里可能是 “带汽的风油精”;东鹏特饮的口味是否符合东南亚人的偏好,目前还缺乏市场调研数据。更关键的是 “文化绑定”,功能饮料往往和本地文化深度挂钩,泰国红牛绑定 “街头文化”,美国怪物饮料绑定 “极限运动”,东鹏也得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定位。

3. 策略模糊:只提募资,没说 “怎么干”

在招股书中,我们只能看到东鹏计划 “募资支持出海”,却没有更详细的策略:比如先重点突破哪个市场?如何适配当地口味?怎样搭建海外渠道?这些关键问题都没有答案。

要知道,国内企业出海 “折戟” 的案例并不少 —— 此前不少在港上市的新茶饮品牌,也尝试过海外扩张,但大多因 “本土化不足” 遇阻。对东鹏来说,国际化不是 “砸钱就能解决” 的事,没有清晰的策略,即便募集到资金,也可能陷入 “盲目扩张” 的陷阱。

对投资者而言,东鹏的 “国内故事” 足够吸引人,但 “国际化故事” 还需要更多细节来支撑;对东鹏来说,赴港上市或许是 “走出去” 的第一步,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时代码)(91153)$

走进上市公司
分享上市公司基本情况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