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金刀 编辑 | G3007 在高速服务区的冰柜里、工地小卖部的货架上、写字楼自动售货机的显眼位置,红色包装的 “东鹏特饮” 几乎是 “提神刚需” 的代名词。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个诞生于深圳的本土品牌,早已悄悄坐稳中国功能饮料行业销量的 “头把交椅”。 但最近,这家在国内市场顺风顺水的企业,却因一件事引发热议——东鹏饮料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了H股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等国际机构。有人好奇:明明在国内赚得盆满钵满,为何还要 “急着” 冲击港股?也有人担忧:它的国际化野心,真能复制国内的成功吗? 要客观看待这次赴港上市,不妨先拆成两面看:一面是东鹏在国内市场的 “好生意” 底色,足够扎实;另一面是其募资瞄准的 “国际化” 布局,藏着不少待解的难题。 01 A面:国内市场是门 “好生意”— —从销量第一到高分红,硬实力拉满 很多人仍以为功能饮料是国际品牌的天下,但东鹏早已用数据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无论是市场地位、单品表现,还是财务实力,它都交出了一份 “优等生” 答卷。 1. 行业地位:连续4年销量第一,份额三年近乎翻倍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销量算,东鹏自2021年起已连续4年位居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第一。更亮眼的是增速:2021年市场份额 15.0%,2024年已攀升至26.3%,短短三年近乎翻倍;即便按零售额算,2024年也以23.0% 的份额位列第二,仅次于国际巨头。 更难得的是 “成长性”—— 东鹏的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排名第一。这份成绩单,在竞争激烈的软饮行业里堪称 “领跑者”。此外高盛预计公司2025年三季度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将分别增长31%和35%,继续维持高速增长态势;报告的最后,高盛维持对东鹏饮料的买入评级(位于强力买入名单)。 2. 单品爆发力:既有 “百亿王牌”,又有 “新增长曲线” 支撑行业地位的,是不断提出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