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圈开始「攒局」了。
过去智驾玩家们各自野蛮生长,但一番厮杀下来,上岸的寥寥无几。这边车企还没把自研这事整明白,那边的供应商血量掉得越来越快,要扭转残局,大家都得认清局势,摊牌做个利益交换。
今年 9 月,三桩标志**易释放出明确信号:
-
一汽斥资收购卓驭 35.8% 股权,跃升为其第一大股东;
-
奔驰超 13 亿重金,投资「吉利系」的千里科技,获得 3% 股权;
-
四维图新以 18 亿战略投资鉴智机器人,持有其 39.14% 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据悉,此次 18 亿投资由 2.5 亿现金增资与 15.5 亿图新智驾股权作价组成,四维图新将拆分智驾团队,与鉴智机器人融合为「新鉴智」,形成覆盖低中高阶、兼容多芯片平台的系统作战体系。
可见,从车企到供应商,都在加速摆脱「弱者气息」。
车企不用说。自研烧钱、烧时间,最后还烧不出结果。不如直接用资本绑定「绩优股」,获得智驾速通资格同时,也用资本杠杆获取主导权。
而供应商作为乙方,既避免不了被车企施压,也面临更严峻的生存难题,结盟不失为一种解法。从四维图新与鉴智机器人的合作背后,可以看到智驾「第二梯队」的生存法则。
-
第一,先成为车企眼中的「绩优股」,进入合作「朋友圈」,把血条加满;
-
第二,从中低阶步入中高阶,强化差异化竞争力,增加议价权,把血条加厚。
阳谋对阳谋,智驾供应商主动结盟,试图用「1+1>2」进行反击了。
01、车企的钱,只会流向「强者」
一个基本事实是:只有强者,才有资格上桌谈判。换句话说,在讨论「1+1>2」的格局之前,你得先成为那个能撑起「1」的强者。
在智能驾驶这个江湖,天才很多,但强者很少。天才的命运往往有两种走向:失意,或得意。
失意如纵目科技。这家企业曾是泊车领域的霸主,但因未能及时转向行泊一体,加之融资链条断裂,最终走向破产。
得意如**与 Momenta。从「地大华魔」到「华元魔」,二者始终稳居第一梯队。值得一提的是,**发布 ADS 系统后,赛力斯迅速倒向**怀抱,纵目失去核心客户。目前**乾昆 ADS 已经更新到 4.0 版本,并发布 WEWA 世界模型,打开 L3 的大门。
从外部看,这像是一场快鱼吃慢鱼的优胜劣汰。但从内部找原因,这更像是天才们的马拉松对决。区别只在于,有人倒在了「撞墙期」。
所谓「撞墙期」,是马拉松选手能量消耗殆尽的临界点。那些倒下的选手,本质原因在于前半程配速失误,消耗过快,却没有为后半程提前积蓄足够的能量。纵目的问题在于,把自己局限在单一泊车场景,缺乏向高速场景延展的技术储备。
因此,「天才」要成为「强者」,关键在于未雨绸缪,为后半程提前攒足续航筹码。至少要抓住两点:
一是更立体的量产交付能力。
仅凭单一泊车、算法模型无法站稳脚跟,就像不是每家车企都是技术老炮儿,他们看结果,更希望整体方案高效打包上车,而不是花费大精力耗在团队磨合上。或者说,供应商要想脱离车企算法「白盒」压榨,得锤炼出交付工程化能力,拿下更多话语权。
二是更有力的技术竞争性。
如果说量产交付决定你是否能活下去,那么技术竞争力则是决定你能否走多远。智驾行业高手过招,不想聪明反被聪明误,技术韧性成为决胜关键。
一句话总结,只有纯血 Tier1,且拥有可持续的技术领先性,才有上桌谈判的资格。智驾供应商必须让车企看到这种增量价值,尽快构建起全维作战能力。
比如鉴智机器人,这家供应商不再把精力耗在纯算法阶段后,内部补齐了规控、交付能力,并且全力拥抱地平线硬件生态,打造出了「7V 鱼眼 @J6E」的智驾方案,接连拿下了东风岚图、奕派等项目定点。
这套方案对于鉴智而言具备双重意义,一是性价比标签鲜明,价格定在 4000 元级别,还渗透到了 12 万级油车市场,进一步推动「油电同智」战略落地。二是标准化复制的工程化能力,从定点到量产上车,该方案已证明自身能适配不同车企、不同车型、不同动力形式。其首发搭载车型岚图梦想家已于 9 月上市。
而在中阶「略地」成功后,鉴智还正式向高阶「攻城」。据悉,鉴智基于地平线 J6P 打造的全域端到端辅助驾驶方案,也已拿下岚图的定点项目。
相当于,守住中阶大盘的同时,鉴智在高阶智驾领域也博得一个身位,并且颇具含金量:这将是除地平线自身外,首个基于地平线 J6P 打造的高阶智驾方案。
02、结盟是一场生态位互补
结盟是一场明牌博弈:你缺什么,我补什么。于是,当车企们纷纷寻找队友弥补短板时,「契合度」便成了首要考量。
车企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因此「挑肥拣瘦」的眼光愈发老辣,可以归纳为两条逻辑:
一是技术补齐。用合作方的现有能力迅速弥补差距。
正如一汽选择卓驭,填补了其在主流市场的智驾短板。卓驭在油电同智、智驾出海方面的能力,能帮助一汽紧跟市场节奏。奔驰同理,千里科技是一张新诞生的 AI 王牌,最新发布的千里计划,覆盖千里智驾、座舱能力,都能帮助奔驰电车加速渗透中国市场。
二是生态整合。资本投资的另一层价值,在于背后的生态位。
一汽绑定卓驭,本质是绑定高通平台,形成「车企+方案商+芯片商」的稳固联盟。类似的还有上汽与 Momenta 合作,则借 Momenta 与英伟达的关系,组建「上汽+Momenta+英伟达」的矩阵。
当然,车企并不愿意依赖单一智驾供应商亦或是芯片企业。所以,一汽在拥抱卓驭的同时,也与**合作,多线布局以分散风险。奔驰此番投资千里科技,目的是间接融入吉利的技术生态,并且,奔驰也与 Momenta 达成合作,进一步借中国多重供应链体系对冲风险。
换句话说,车企们都想要一鱼多吃:一次投入,换来长线收益。
反过来看,供应商联盟能否奏效,关键依然在于双方生态位是否优质、互补,以及双方生态整合后的能力,能否符合车企的合作标准。
从这个视角看四维图新与鉴智机器人的合作,就会发现双方并非简单的抱团取暖,而是精准互补下的共赢,有三层意义。
第一层,补上中高阶智驾量产拼图。
四维图新从图商转型 Tier1,强调软硬协同,目前中低阶智驾基本盘已经非常稳固,而鉴智在中高阶端到端算法能力刚好为四维图新加持,相当于把房子垒高,双方可以用「算法+地图」的组合,进一步提升中高阶智驾方案的可靠性、稳定性。
第二层,强化地平线生态,打造出多芯片平台服务能力。
四维图新此前在地平线 J6B 上已有量产项目经验积累,这次叠加上鉴智带来的地平线 J6E/M/P 开发经验,相当于高度融入地平线生态,这样一来,「新智驾」将覆盖地平线、高通等多芯片平台。
第三层,增强软硬一体的综合实力。
四维图新依托旗下杰发科技,已形成「算法—地图—芯片」的全栈体系。
与此同时,鉴智创始人兼 CEO 单羿博士是 AI 芯片领域的早期探索者。单羿曾与清华电子系主任汪玉教授联合创办 AI 芯片公司深鉴科技,后成功被 AMD/赛灵思全资收购,单羿随之出任 AMD 集团副总裁,与多家国际 Tier1 在海外合作落地过辅助驾驶大规模量产项目。
在此之前,单羿博士和鉴智机器人 CTO 都大龙均是地平线前十号员工,鉴智的创始团队团队天然具备从芯片设计、算法优化到量产落地的全链路经验,能够深刻把握「算法—芯片」联合优化的底层逻辑。
这意味着,鉴智机器人和四维图新,在整车智能化软硬协同领域有着天然的共鸣。
03、冲击下一个百万 NOA
四维图新创始人程鹏曾在采访中表示,真正「上岸」的智驾公司只有两家:**和理想。
原因在于三点,现金流为正、组织能力有韧性、用户净推荐值高。
如果把范围收窄到供应商层面,**无疑是唯一盈利的玩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具备百万 NOA 交付量的智驾供应商。
但**的路径几乎不可复制:
全栈自研的深度能力、软硬一体的生态协同,以及高速的规模化落地节奏。随着 L3 法规逐步落地、ADS 4.0 持续迭代,外界普遍预计,**在 2026 年有望把 NOA 装机量提升至 200 万台。
头部选手的持续进击,不仅加剧了内卷节奏,也无形中抬高了第一梯队的门槛。对于大多数智驾厂商而言,当下最现实、也是最紧迫的任务,是盘活量产资源,让「规模」真正滚动起来。
在规模化路径上,智驾玩家大致分为两派:
-
塔尖派。如**、Momenta,采取自上而下的打法。先在高阶智驾建立技术制高点,再逐步向中低阶下探。除了把高阶能力下放到主流车型,还通过中阶智驾形成技术溢出效应,带动规模扩张。比如**最新的尚界 H5,首次把高阶智驾下放到 20 万元级别以下。
-
塔基派。如轻舟、卓驭、鉴智,则是自下而上。以中阶智驾为起点,依靠性价比和量产能力快速切入市场,再逐步冲击高阶。
事实证明,塔基路线同样能摘到高阶的果实。只要地基足够稳固,也能跨过百万 NOA 大关,成为新一轮竞争的重要玩家。
塔基派虽然在纯视觉路线、成本效率、深度绑定车企上方向一致,但因起点和路径不同,气质各有差异:
-
轻舟智航:强调多元客户拓展。虽然 NOA 出货已突破 60 万辆,但早期高度依赖理想。目前已与广汽等新主机厂达成合作,近期还拿下奇瑞约 1 亿美元投资,并获得 5 个定点项目,逐步摆脱单一客户依赖。
-
卓驭:形成「多车企+多平台」的稳固格局。先后获得比亚迪、北汽、广汽等车企的资本青睐,最近又迎来一汽股权入局,股权与业务深度绑定。随着客户版图扩张,卓驭在产业链的根基愈发牢固。
-
鉴智机器人:凭借联盟加持,主打软硬协同。一方面,鉴智与东风集团深度合作,在岚图梦想家等标杆车型上落地方案。另一方面,与四维图新的「地图+合规」优势叠加,让方案天然具备出海能力,为百万 NOA 目标提供保障。
归根结底,智驾产业的起落远比想象中频繁。能否穿越周期,关键不在于资本驱动,而在于能否在波动中持续交付。
在这一点上,四维图新与鉴智机器人联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实是智驾新赛段的一种新解法,双方可以搭建起从芯片到算法再到量产的完整闭环,为产品迭代注入了更强的抗风险、抗周期能力。
毕竟,智驾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全程耐力的马拉松。真正的赢家,从不会执着于某一段的短暂领先,唯有补齐所有短板、保持「全程均衡」的实力,才能笑到最后。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