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轻笑声
10-19


一、近期股价回撤原因综览

1. 重大安全事故冲击:公司旗下 SU7 电动车在中国内地两起事故曝光,一起在武汉疑似车轮断裂、驶入对向车道撞车;另一件在成都疑陷车内、疑似车门开启失败导致人员被困、火灾引发公众及监管忧虑。上述事件导致公司股价在一周内大跌约 11.7 %。 

2. 高位回落+技术面压力:股价于近期曾触及约 HK$61.45 高点,随后回落。技术分析显示,股价已跌破 50 日均线,并形成头肩顶或看跌形态,提示可能存在进一步调整风险。 

3. 部分业务增长放缓预期:例如旗舰机 17 系列据称出货目标被大幅下调(由原计划 ~1,000 万部下调约20%),“标准版”需求弱于预期。  同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EV)出货及盈利路径方面尚处于投入期,盈利边际提升仍待观察。

4. 估值与市场情绪修正:此前股价已大幅上涨(据称年内涨幅超 60% 以上)但估值亦被市场提示“稍显偏高”。  综合以上,股价的调整并非单一因素,而是“增长预期+安全风险+技术面结合”的结构性回撤。

二、基本面回顾与中期判断

基本面亮点

• 2024 财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约 35%。 

• 最近一个季度(2025Q2)公司公布每股收益(EPS)约 HK$0.45,高于市场预估约 HK$0.361,体现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 公司在智能手机、IoT 与新造车领域多线发力,战略扩张明确。

• 智能手机:在中国与海外保持竞争地位。

• EV 业务:2024 年已实现交付,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 

基本面风险与制约

• EV 业务尚处于规模化、盈利化早期阶段,安全事故可能拉长市场信任修复周期。

• 手机业务竞争激烈,尤其中国国内及印度市场转型压力较大。

• 高估值背景下,若增长预期不能持续兑现,则修正可能加大。

• 技术/产品路线不确定性(如旗舰机型需求弱)可能拖累整体增长。

中期判断

基于上述,笔者认为,小米集团具备“成长”而非“稳健蓝筹”属性。也就是说,其“上车”价值在于博取其业务扩张和新造车业务突破,而非依赖短期确定性收益。当前调整期提供了更好的入场窗口,但需对安全/增长不确定性保有警觉。

三、估值与技术层面分析

估值参考

• 多数机构给予 12 个月目标价位区间约 HK$60-80 左右,平均在约 HK$65-70 附近。 

• 技术分析提示若下行突破支撑,则可能测试 HK$40 左右低位。 

因此,当前若以 HK$45-50 区间价位进场,意味着较目标价仍有上涨空间(约 +30%-50%),但同时也承认有向下空间。

技术关键价位

• 支撑位:约 HK$50 以下至 HK$45 区间可能为第一个较强支撑。

• 若该支撑失守,下一支撑或见于 HK$40-45 区域。

• 阻力位:近期高点约 HK$60-61 且为突破空间目标。

由此可设定“逢低买入”策略价位与止损价位。

四、建议的“再进”策略

入场建议

• 若股价跌至 约 HK$45-50 区间 且市场消息面无新增重大负面,则可考虑逐步建仓。此区间处于估值调整后的吸引价格,也是支撑较为明确之处。

• 若考虑更保守策略,可待股价回落至 HK$40-45 区间 并出现止跌信号(如成交量放大、公司发布安全改善或增长确认)后再加仓。

建仓方式

• 分批建仓:第一批在 HK$50 附近,第二批如见 HK$45 附近。

• 设置止损点:若股价跌破 HK$40,并且公司在安全/增长上未见改善,则应考虑止损。

• 同时建议:持有时间至少 12-24 月以上,以等待 EV 业务规模化、手机业务稳健化与估值修复。

风险控制

• 若未来再发生电动车安全事故或监管处罚,公司信任度与股价可能受到重创。

• 若智能手机市场需求下滑更快,公司增长动力可能弱化。

• 若整体科技板块或中国科技监管环境恶化,亦应警惕系统性风险。

五、结论

综上所述,小米集团当前的股价回调为较为典型的“风险事件 +增长预期调整”组合。若您具备中期视野(≥12 月)、愿意承受业务与市场执行的不确定性,那么在 HK$45-50 附近分批进场、以 HK$40 作为极限止损,是一个可考虑的“再进”策略。若您偏好短期、低风险的投资,则建议观望,直到公司在电动车安全与高端手机需求上有更明确改善信号。

小米10月跌近15%!理想上车价位是?
小米港股近期股价狂泄,10月港股已累跌15%。【大家觉得止跌信号会是什么?你的理想上车价位是?】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