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在1970年之前,就深入关注企业资产变现价值,而尽可能远离市场价格波动,保持理性思考与独立思考。
一、估值
估值方法受本杰明·格雷厄姆影响。寻找“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司”,内在价值根据公司的净资产估算。
巴菲特1960年的估值,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资产进行折价。比如现金会100%计算,而存货可能按照80%。应收款可能按照60%。然后再减去负债计算可变现的价值。具体可以看1963年其对登普斯特的资产折扣计算。
二、买入与卖出
买入价格大概在巴菲特评估的内在价值的50%-70%。
在对公司研究过程中,巴菲特特别强调了能力圈。他描述能力圈说的是投资能看懂的,看不懂的坚决不投。
同时,也提到要凭借知识和理智,才能实现真正的保守。因为在评估价值的时候,难免受到情绪影响。
安全边际是必须要坚持的——即使估值有错误,或者公司未来经营不佳,仍然有很高的概率不亏钱。
总之,在1956年到1970年这个阶段,巴菲特非常强调低于价值、足够便宜买入的重要性。
比如12倍市盈率他也会有点嫌贵。
耐心,慢慢买入。而且买入以后也不要着急很快上涨,有时候等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上涨。
三、1956-1970年经济与金融市场情况
1965年的报告中,巴菲特提到当时美国打赢了脱贫战。
1970年以后,预期GDP增速只有年6%左右。
1968-1970年,巴菲特多次提到想要买到低估类的公司特别难。即按照前面提到的,买入的公司折算后的资产价值,然后再折扣50%-70%这样的资产很难。
实际上,如果按照现在我们常见的指标,大概是需要市净率在1以下,我根据当时的案例测算了一下,大概需要在市净率0.5-0.7。
巴菲特停止合伙人公司,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按照以前的低估类的投资策略,有大量现金不知道买什么。
而同时,巴菲特也因为买低估的公司,持有了更多的伯克希尔和蓝筹印花。
四、投资理念的变化
伯克希尔在某种程度上是巴菲特早期投资策略的终结。不能说伯克希尔的投资是失败的,但是从伯克希尔以后,巴菲特逐步更加关注企业的质量,而不仅仅关注企业的资产价值了。
蓝筹印花,实际上让巴菲特更加关注现金流、浮存金、预收款这样的指标。这为巴菲特后续买入喜诗糖果、Geico保险等现金流极好、浮存金较大的企业埋下埋下伏笔。
更重要的,在蓝筹印花这家公司上,巴菲特和芒格通过这家公司逐步走到了一起。
在1967年,巴菲特特别提到,宁愿少赚一点钱,也希望和喜欢的人一起开心的共事。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