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十年的全球经济是一场全球化的盛宴,那么现在的情形,更像是一场神经紧绷的冷战游戏。2025年10月,美国再次宣布拟对中国所有出口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几乎同一时间,中国也对稀土出口实施更严格的管制。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再一次像股市的K线一样,上下震荡,令人眼花缭乱。
这一次的冲突,不只是贸易那么简单。很多迹象表明,中美之间正在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美国继续向中国出口芯片,中国继续向美国供应稀土。但双方都扭扭捏捏,在贸易上设置各种障碍,并频繁的将芯片和稀土作为谈判筹码。这种平衡,说白了就是“芯片换稀土”,一种彼此都离不开、但都想摆脱对方的不情愿的互相依赖。
我们可以把这种爱恨交织的关系比作婚姻中的冷战:离婚太贵,冷战又太累。双方都知道彻底“脱钩”代价巨大,于是只能在不断试探底线中寻找新的相处模式。
从全球产业链角度看,这种“去风险”而非“完全脱钩”的趋势,已经成为新常态。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目前约占全球稀土矿产的70%,精炼与加工环节更高达90%。而美国在高端芯片设计领域依旧占据主导:全球约70%的先进芯片依赖美系架构和设备。换句话说,两国互相卡着对方的脖子,也支撑着彼此的经济。
有趣的是,这场“芯片换稀土”的角力,并没有让市场彻底恐慌。目前的股市价格,反映了一种两国会在“短期紧张后恢复现状”的判断,即两国都不愿看到供应链骤然崩塌。
从投资角度看,这种结构性的摩擦,其实塑造了一种新的地缘投资逻辑:资本不再追求全球一体化,而是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重新布局。美国在芯片、能源、基础设施上推行“国产化”;中国则在新能源、AI硬件、供应链自主化上加码投资。过去的“全球分工”,正在慢慢变成“区域分工”。
那么这些变化,对广大投资者意味着什么?过去十年,市场已经习惯了“逢跌买入”的逻辑;而现在,我们似乎不得不接受更多波动的现实。举例来说,美股在几大银行发布创纪录盈利的那一周,却因为关税和中国稀土的新闻大幅震荡。J.P.Morgan单季度利润创新高、Goldman创历史最佳交易收入,但股价仍然下跌。很显然,市场在提醒我们:盈利很好,但未来却充满不确定。
这种“好消息变坏消息”的错位,正是新时期投资的写照。盈利不再是市场唯一的锚点,政策风险、供应链风险、以及信任风险成了决定估值的隐性变量。就像一个看似健康的病人,体检报告虽然漂亮,但医生知道他同时也正在承受长期的慢性压力。
有些读者可能会问,既然全球化退潮,那是不是意味着要彻底远离风险资产?答案也没那么悲观。正如过去几十年发生过多次的“间歇性去全球化”阶段一样,市场往往在恐慌中孕育机会。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股连续涨了十多年;2020年疫情之后,AI题材又开启新一轮牛市。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有押韵。
不同的是,这次的主旋律不再是“效率至上”,而是“安全优先”。美国的《芯片法案》、《通胀削减法案》和欧洲的绿色补贴,都是为了在效率和韧性之间找平衡。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判断,资本主义穿上了国家主义的外衣,堂而皇之的推行行业和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的应对也很清晰。出口结构中,稀土、太阳能、电动车和电池的份额在持续提升,对东盟、拉美、中东等非美市场的出口增速远高于对美出口。换句话说,供应链没有断,只是转了方向。以前主要做出口美国的企业,不得不倒逼自己进行转型。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这场宏观博弈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资产配置重心的转移。黄金作为美元和美债的代替品受到追捧。与此同时,稀土、锂矿、芯片设备等“战略资源股”成为新的风口。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一个越来越分裂的世界,战略资源就是地缘政治的货币。从估值角度看,美国大银行与大型科技股的“估值错配”问题也在扩大。金融板块盈利爆表却不涨,而科技股被政策压制但仍受资金追捧。
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场景:美国继续补贴芯片,中国继续出口稀土,欧洲在中间左右为难,日本、韩国和东盟成为新供应链的桥梁。全球资本市场不再追求“整齐划一”的节奏,而更像爵士乐:充满即兴、碰撞与不确定的美感。
那么,面对这种“政策主导型市场”,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或许答案仍然是老生常谈:多元分散,控制成本,长期耐心。正如巴菲特那句老话:“市场是把钱从没有耐心的人手里,转到有耐心的人手里。”对投资者而言,关键不在预测谁赢,而是确保自己不被市场的波动刷出局,始终在牌桌上,Stay in the game!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