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原创/出品
作者:杨扬
编辑:夏益军
寿险三哥之争,又有新变数。
近两年寿险格局生变,泰康、中邮、新华人寿都对太保的探花位置虎视眈眈。尤其是泰康,冲击最为猛烈。
2024年太保寿险保费收入为2388亿,同比增长了2.45%,而泰康人寿同比增长了12.35%至2283亿,两者差距仅一步之遥。此时已经有不少媒体预测,2025年寿险老三就会换人。
但进入2025年后,太保重新扩大了优势。上半年,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1,934.70亿元,同比增长13.1%;而同期泰康寿险保费规模1309.73亿元,同比减少5.84%。
两者差距是如何拉大的,泰康还能超过太保吗?
本文持有以下观点:
1、两者业务策略不同,致使差距拉大。上半年,太保加码银保渠道布局,大力发展保单规模。而泰康则是主动调整,收缩低效业务、推动高价值产品转型,意图实现“减量增效”。
2、中短期竞争看代理人渠道。代理人渠道是寿险公司的差异化所在,但太保寿险上半年代理人渠道保费仅同比增长0.9%,大幅落后自身整体保费增速(13.1%),代理人渠道,依然是太保守擂的短板。
3、终局胜负看管理能力。作为民企,泰康机制更灵活,创新性更强,而太保思维与制度受到一定体制制约,业务布局相对滞后,不过今年以来,太保开始大刀阔斧改革,灵活性有望提升。
/ 01 /
差距重新扩大
白酒行业素有“铁打的茅五,流水的老三”之说。
寿险格局多少与白酒类似。寿险老大、老二的交椅,长期由人寿、平安坐着,而老三之争由来已久。
2010年,新华保险超过太保寿险夺得探花之位,五年后再被太保寿险反超,至此开始了由中国人寿、平安寿以及太保寿“霸榜”寿险前三的局势。
不过最近几年,寿险“老三”之争再起。
过去几年,泰康人寿、中邮人寿、新华人寿都在后面虎视眈眈,持续缩小和太保的差距。在此背景下,甚至有追赶者提出“越洋计划”,即将太保寿险作为对标对象,意图实现超越。
其中,泰康是与太保竞争最激烈的寿企。
2024年太保寿险保费收入为2388亿,同比增长了2.45%,而泰康人寿同比增长了12.35%至2283亿,两者差距仅一步之遥。
就在大家讨论“探花之位何时换”的问题时,泰康与太保差距在2025年意外扩大。
2025年上半年,太保寿险实现规模保费1,934.70亿元,同比增长13.1%;而同期泰康寿险保费规模1309.73亿元,同比减少5.84%。
差距拉大并非双方实力的体现,更多是双方在业务发展上选择了不同的路线。上半年,太保发挥银保渠道优势重规模,泰康则是主动瘦身,优化业务结构。
先说打了翻身仗的太保,上半年其保费增速远超行业整体增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发力银保渠道。上半年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实现规模保费416.6亿元,同比激增82.6%,近乎翻倍,
太保银保渠道爆发固然有行业走出“报行合一”调整期的影响,但更在于人保,“2+N”渠道策略的发力,让个险与银保双轮驱动。
具体而言,过去一段时间,太保在银保渠道上深化与国有大行合作,并进一步加大了银保网点布局,上半年,太保期缴举绩网点总数达1.3万个,同比增长28.9%;月均期缴举绩网点数同比增长70.2%,其中国有大行的增速达164.9%。
与太保不同,泰康过去一段时间做了主动收缩。基层线下网点是保险公司服务客户的主要载体,2025年前5个月,泰康人寿的分支机构已经被裁撤超160家。业内大多解读为,泰康在收缩低效业务、推动高价值产品转型,实现“减量增效”。
如根据自媒体“13个精算师“的说法,泰康人寿增速放缓,主要是受公司收缩趸交业务影响。
趸缴指一次性付清保费,优势是能快速做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但劣势是无法形成续期保费且计提准备金压力大,影响经营稳定性。由此收缩趸缴虽会造成保费波动,但利于险企后续发展。
一个发力增长,一个主动优化,泰康还能超过太保吗?
/ 02 /
代理人渠道是中短期胜负手
在保险这门生意中,对销量起决定性因素的是销售渠道。
保险在产品层面同质化相对高,在加上保险产品理解起来难度到,在保障范围、定价等复杂环节上都需要销售给消费者讲解,因此销售渠道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保险公司的业绩走势。
保险销售渠道又可分为代理人、银保渠道、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等等。在如此关键的产业环节,保险公司自然应该将自有的代理人渠道作为重心,来形成自己的差异化销售能力。
保费规模最头部的平安、国寿也是这么做的,两家险企的代理人渠道贡献保费均在八成以上。
过去几年,泰康人寿能够持续拉近和太保的差距,代理人渠道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泰康人寿于2017年左右改革代理人渠道,并在销售端打造以健康财富规划师(HWP)、泰星等队伍。
区别于传统的保险销售,泰康HWP以“保险顾问+医养顾问+理财顾问”为核心职业素养,旨在为中高净值人群提供一站式养老、健康和财富管理服务等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尽管,上半年优化收缩业务造成泰康保费规模下降,但其代理人渠道依然稳健,上半年,泰康HWP团队规模保持五年复合两位数增长,双绩优人力保持两位数增长。
回到太保,代理人渠道依然是其需要提升的重点。上半年,太保寿险虽然整体保费规模大增,但代理人渠道仅实现了0.9%的保费微增。
拆分结构,太保代理人渠道的微增,主要还是因为续期业务当了“救火队长”,贡献保费1147.58亿元,同比增长2.7%。而个人新保业务实现规模保费226.22亿元,同比下降7.7%。
代理人渠道表现不佳,也是过去让太保探花位置岌岌可危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2019年保险行业代理人规模达到顶峰,新增人员带不来更多产能反而拖累产能时,保险代理人大裁员浪潮开始,进入到“提质增效”阶段。
但在这轮代理人改革中,太保改革成效还待释放。
目前太保保险代理人数量是降下去了,但人均产能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按照按照代理人渠道新单保费除以期末代理人数量来计算人均产能,2024年,太保为1.63万元/月,而平安为3.4万元/月。
未来,太保、泰康代理人渠道改革成效的释放,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双方的位次排名。
/ 03 /
公司管理,决定终局
公司短期发展看业务,长期发展看管理。
拉长时间来看,过去几年,泰康能够持续拉近和太保的距离,很大程度上在于管理的前瞻性和灵活性。
比如,在产品上,泰康近20年来在养老与医疗产业上进行布局,战略非常清晰,到如今积累起非常大的优势,目前在运营养老社区超过20个,远超同业。其将医养与保险结合,形成“幸福有约”产品,也很契合老龄化下,高净值群体的需求。
而在渠道上,泰康早期以银保渠道为主,2014年开始收缩银保渠道,做大个险渠道,2017年开始组建以健康财富规划师(HWP)为主的专业化团队,形成了代理人团队优势。
相比之下,太保在代理人改革上起步不算早,在精英团队打造上尚需时日,同时在医疗康养上也是在2018年后才有大规模投入,总体步调慢了一步。
不过,太保相对谨慎的发展思路也并非没有好处,跟随行业的发展思路,虽然使太保创新不足,但也让其发展相对稳健,其发展过程中,很少出现像新华保险那样的大起大落。
双方管理风格的差别和企业基因有关。
太保股权结构相对稳定,宝武钢铁、申能集团、上海国资经营公司三家国企一直稳定持有太保股份,股东特性也决定了太保相对稳定的管理风格。相比之下,泰康作为民企,市场化程度高,依靠强大的执行力,灵活性拿份额,因此更容易打开思路,创新性更强。
未来,在险企天花板越来越近的背景下,创新性更强的险企可能更容易收获业绩。
不过好在,太保近段时间以来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管理层出现调整,一些年轻有为的高管逐渐接棒。公司战略也从,从“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升级为了更符合时代趋势的“大康养、AI+、国际化”。
未来泰康、太保的企业管理能力,将决定着两者的位置和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