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的“大迁徙”:框架完美,案例空洞

消费纪
10-28

图片

作者 |晓样

发布 |消费纪

声明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再发布

周末,去现场看了刘润的年度演讲。

朋友圈的刷屏、社群的讨论,营造出一种“商界春晚”的盛况。

逻辑清晰、金句洗脑、案例新鲜,完美符合我们对“干货”的想象。

但是!

当我们面对实际中那一堆焦头烂额的具体问题时,

就觉得好像是什么都听到了,但又什么都没留下。

这种感受的核心在于:好神奇,好厉害,好惊艳。

但和我毫无关系,就像看了场电影,只记得爆米花不错,女主角蛮好看。

图片

刘润捕捉到市场上的新现象(智能吉他、无骨沙发、Labubu、中老年短剧等),然后为它们赋予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品类迁徙、价值迁徙、人口迁徙)。

这个过程的致命缺陷在于“抽离语境”

以“无骨沙发”为例:刘润将其作为“品类迁徙”的典范,指出其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了物流成本。

这听起来无比美妙。

但作为一个看过佛山家居市场竞争有多卷的人,

首先想到的是:消费者为什么会在意沙发是物流送来还是快递送来的?

1. 供应链重塑的成本谁承担?

从传统沙发到“无骨”设计,意味着整个生产线、模具、工人技艺都要推倒重来。这笔巨额前期投入,是99%的中小工厂能承受的吗?

2. 市场教育的难题如何解决?

消费者习惯了“厚重”的沙发作为价值锚点,你如何说服他们这个“轻飘飘”的、需要自己动手组装的玩意儿值同样的钱?这背后的营销费用,可能远超节省的物流费。

刘润的案例,只展示了冰山之上最光鲜的结果,却对冰山之下那些复杂、痛苦的抉择与挣扎视而不见。

图片

所有的案例,都是精心剪辑的电影预告片,只呈现了高潮部分。

东阿阿胶零食化”真的是“夺回掌控感”吗?

这更像是一个传统品牌在主力产品增长见顶后,被迫进行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多元化尝试。

任何一个快消从业者都会告诉你,从保健品跨界到零食,渠道完全不同(从药店到商超/线上),用户心智截然不同,这无异于一次二次创业。

其背后是巨额的渠道费用、产品研发试错成本和可能失败的巨大风险。

刘润将其归因为“创造情绪价值”和品类迁徙,这既没有代表性,也没有可复制性,也不符合底层的商业逻辑。

再看其他关于情绪成功的案例:

Labubu、玉玺地铁卡的成功,被简单归结为“情绪价值”。

这是整个演讲中最具迷惑性也最空洞的概念,似乎情绪价值成为了一切的致胜法宝。

餐饮案例中的烤匠,无论是花椒冰淇淋还是宣称的门店氛围很好。

似乎都在告诉你给点情绪,就能开好一个门店。

花椒冰淇淋很有创新,但没有人会为一个花椒冰淇淋去吃一条烤鱼。

按照这个逻辑,是不是我做一个“诏令”文件夹、“尚方宝剑”钢笔也能成功?我在门店设置一个女王专属作为是不是也能爆火?

显然不是。

这些产品的成功是设计、IP、渠道、 timing和巨大运气的复合体,具有极强的偶然性。

如果我是一个玩具/餐饮的创业者,回到公司。

难道我要团队说:“我们要创造情绪价值”然后立马开会brainstorm “寻找哪些东西能让用户觉得治愈”?再命令设计师“把这个娃娃的表情画得再叛逆一点”?

情绪价值”无法作为一项战略被有效执行,它只能是成功之后的事后归因。

用它来指导实践,就像告诉想中彩票的人“秘诀就是选对号码”一样苍白。

还有味之素、富士胶片、梅花生物的案例:

这都是人类商业历史上史诗级的成功,是商业史上的“博物馆展品”。

我们可以欣赏、感叹其精巧,但很难指望用它来指导我们自家的“装修”。

这些案例忽略了“转型成本” 。

它们只展示了成功上岸后的风光,却绝口不提为了游到对岸,它们背后消耗了多少巨额的燃料(资金、人才、时间)。

这种不计成本的试错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壁垒。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和个人而言,需要的不是这种高不可攀的“神话”,而是更多 “他是如何从一楼爬到二楼的”的、接地气的、可操作的步骤拆解。

图片

演讲中关于出海的“八大盲区”,看起来面面俱到,但几乎每一条都是正确的废话。

真正的出海困境是什么?

是在东南亚,如何搞定一个既有黑道背景又有白道资源的本地合伙人?

是在欧洲,面对工会的刁难和每周小时工作制的限制,如何管理你的本地团队?

是你的产品因为文化差异,在一个国家大受欢迎,在隔壁国家却因为某个颜色犯了禁忌而无人问津。

是你的货款被海外客户以各种理由拖欠,跨国追索让你筋疲力尽。

这些微观的、肮脏的、上不了PPT的“小问题,才是出海路上真正的“食人鱼”。

刘润的“不要一刀切”、“要做本地化”,就像告诉你“去丛林探险要注意安全”一样正确,但没人告诉你具体哪片沼泽有鳄鱼,哪种植物有毒。

最后的最后:

刘润先生是一位顶级的“商业故事讲述者”和“现象归纳者”。但他演讲的价值,或许仅限于开阔眼界、最多可以激发思考。

真正的“进化之力,从来不在那些高度概括的迁徙方向里,而在你解决每一个具体客户投诉时磨破的嘴皮里,在你优化供应链时与供应商一分一厘的博弈里,在你深夜复盘失败项目时流下的眼泪里。

你的道路,只能在你自己脚下。

由你和你团队的无数个微小决策和行动铺就。

这才是这场“大迁徙”中,唯一真实不虚的起点。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