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纪,欢迎来到「消费新纪元」 作者 |晓样 发布 |消费纪 声明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再发布 时间回到2009年: 那时西安钟鼓楼广场的星巴克,是地标、是打卡点、更是「少男少女」必选的约会地。DQ的“倒杯不洒”是七夕的仪式感,是甜蜜的礼物。 但如果在2025年的七夕,你送给另一半的礼物只有DQ…… 会被丢在商场一楼霸王门口的垃圾桶,也许还会在小红书刷到自己被挂「抠门」的PDF。 以前星巴克和DQ是中国消费者心中“高端生活方式”的代表,如今早已失去光环。再也没人会在星巴克拍下Macbook发朋友圈,但也许会把瑞幸与多邻国「结婚」的贴纸发在朋友圈。 以前只开在国贸一楼等CBD的星巴克,如今在高速服务区和沙县小吃做邻居。DQ也不再是大排长龙的高端品牌,在三四线城市卷不过野人先生。 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社交方式,也重塑了连锁品牌的竞争逻辑。 那些曾经自带光环的洋品牌,难以在中国市场维持昔日的高傲,渐渐失去了那份“贵气”。 根据最新财报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已经连续8个季度出现同比下滑,这一系列数据不仅反映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增长乏力,更暗示着国际餐饮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但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中国消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直接体现。 国际品牌曾经的优势正在被大幅削弱,特别是年轻一代,正展现出越来越强烈的文化自信和品牌自主选择意识。他们不再盲目追捧国际品牌,而是更加理性地评估产品的性价比、文化契合度以及品牌价值观。 中国本土餐饮品牌顺势而起,无论是在产品创新、渠道布局还是数字化运营方面都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这种消费心态的转变,使得曾经依靠品牌光环就能获得溢价能力的国际品牌优势不再。 以前国际品牌凭借“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就能做的风生水起,而如今在独特文化背景和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中优势越来越小。 这不只是经济好与坏的宏观的问题,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