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几年市场追求的是增速,那么今年开始,大家更看重的,是谁能在压力与波动中保持稳健、改善结构,并为未来蓄力。在利率下行、需求承压的大环境中,真正稀缺的不是增长本身,而是确定性。
中国银行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恰恰提供了一份具有参考价值的样本。
从经营结果来看,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21.15亿元,同比增长2.72%,本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777亿元,同比增长1.08%。净息差为1.26%,与上半年持平。
这并非轻易得来,而是在行业利差承压的大背景下,通过结构调整、经营韧性与审慎策略获得的成果。
这份季报最值得关注的,并不仅仅是“稳住了”,而是“稳得有质量”“稳中在变”。它展现的不仅是当前的经营状态,更体现出穿越周期的能力。
底盘更厚
稳定性带来的确定性
2025年的“稳”,比任何年份都更显含金量。在波动加剧的周期中稳住,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竞争力。从利润、规模到风险控制,中国银行用数据展现了坚定的“底盘”。
首先是盈利韧性。在净息差持续承压的情况下,仍实现了利润正增长,本身就展现出坚实的经营稳健性。前三季度,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921.15亿元,同比增长2.72%;中行股东应享税后利润1,777亿元,同比增长1.08%。净息差1.26%,与上半年持平。这说明,中行并没有以“冲规模”或“压投入”来维持利润,而是通过结构优化、提升服务能力,稳住了利润质量。
其次是规模的稳健。今年9月末,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到37.5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7.10%;客户存款25.68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10%。在利率中枢下行、居民与企业风险偏好偏弱的背景下,存款仍能持续增长,反映的是客户信任的稳定性与中行“吸储能力”的韧性。资金选择留在哪里,是市场给出的最真实投票,而这张投票表明,中行无疑是客户资金的最佳“安全泊位”之一。
再次,更为关键的是风险控制的稳定。不良贷款率为1.2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6.6%,风险抵补合理充足。这释放的信号非常清晰:中行不仅稳住了规模和盈利,还稳住了风险管理,没有因为扩大投放而牺牲资产质量。在环境不确定时,真正决定一家机构穿越周期能力的,不是利润增速,而是风险抵御能力。
动力更强
增长方式的改变,比数字更重要
如果说“稳”解决的是立足当下问题,那么“质”解决的是长期发展问题。中国银行三季报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且这种转变具有可持续性和战略意义。
首先体现在收入结构的改善。过去一年,整个银行业都在面对利差收窄的共同难题,但中行并没有被动承压,而是推动收入来源多元化。前三季度,非利息收入达到1,663.23亿元,同比增长16.22%;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655.91亿元,同比增长8.07%。
这背后呈现出明显的结构变化:从依赖利差转向依靠服务业务、金融产品、财富管理等非息收入拉动增长。对于银行来说,这是竞争力层面的进化,因为非息收入更轻资本、更抗周期,也更能反映服务能力。
贷款结构的调整更具方向意义。中国银行客户贷款和垫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8.15%,其中公司贷款增长11.71%。这说明,中行将更多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需求旺盛、政策鼓励的方向。在当前经济周期,“贷给谁”比“放了多少”更能体现一家银行的能力与战略眼光。
经营效率也在优化。前三季度成本收入比为26.90%,维持在合理区间;资产减值损失同比下降6.20%,意味着资产质量改善带来拨备压力缓和。这表明,中行的稳,不是靠压缩投入或牺牲未来换来的,而是建立在更健康的经营结构与风控能力提升之上。
这一系列变化传递出一个核心信号:中行已不再仅依赖规模扩张来推动业绩,而是通过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以及盈利模式多元化,强化经营内核。增长方式的改变比数字本身更重要,因为这决定了未来能否“稳中有进”。
方向更明
长期动能正在形成
稳住当下和改善结构,是穿越周期的前提,但能否走得更远,还取决于未来增长动力是否充足、方向是否正确、底盘是否足够扎实。从三季报来看,中行在资本实力、长期投入与结构性布局方面都展现出了积极信号。
资本实力是银行长期发展的生命线。截至9月末,中国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8.66%,一级资本充足率14.6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2.58%,资本层级均处于稳健水平。资本越厚,越能在逆周期阶段承担更多支持实体经济与创新业务的责任,也越能承受潜在不确定性,这种稳健性是长期价值的底层支撑。
贷款方面,截至9月末,中行境内机构人民币贷款较年初增加1.67万亿元,增长9.15%。其中,设备更新贷款余额超1,300亿元,境内制造业贷款余额3.3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3.12万亿元,这是银行主动加大对重点领域资金支持力度的成果。在当下,“愿意投、敢于投、有能力投”本身就是一种担当。
更具中长期意义的,是中行正在形成新的增长曲线。在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五篇大文章”领域持续投入,这些赛道不仅符合经济结构转型方向,也具备更长周期成长空间。它们代表着未来新资产形态、新客户群与新利润来源,对银行而言,是前瞻性布局。
此外,中国银行仍然保持着行业独特的全球化优势。无论是跨境结算、人民币国际化服务能力,还是港澳与海外机构布局,都是其差异化竞争力所在。全球化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就具备长期壁垒。面对全球产业链与资金流重构趋势,中行的全球网络与资源配置能力,将在未来展现更大价值。
越是不确定的时代,越需要确定性
今年以来,市场上有一个共识逐渐显现:增长不再是衡量一家银行价值的唯一指标,甚至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稳、质、长期性正在成为更核心的评价体系。而中国银行这份三季报,释放的不只是当前经营稳健的信号,更是未来可持续增长的可能性:底盘更厚、动力更强、方向更明。
稳,是底气;质,是路径;效,是未来。确定性,不是缺少波动,而是在波动中能够坚持长期主义、持续改善自身,并与国家、市场、客户的长期利益保持一致。越是周期波动,越能看见稳健的价值。而真正的确定性,并不是写在财报上的几组数字,而是在穿越周期后依然保持方向清晰、节奏稳定、韧性十足。
对于寻找“确定性”的市场参与者而言,中国银行是一家值得长期观察与长期评估的标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