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篇看泡泡的文章,不少人转给我了(如下)。
消费整体大盘不好
先从宏观角度来说,中美消费数据都不好,从美国cpi来看如果没有关税,商品是通缩的,服务业通胀原来很顽固,但这段时间也持续下降了几个月了,毕竟就业数据下来了,对未来收入预期不好的情况下,服务业消费也很难好。
咱们这边就更处于乐观的反义词,社零分项里餐饮几乎没有增长,商品略好但消费降级明显,看看旅游数据就能发现人次数字很好,但客单价下降很多。
在消费整体大盘不好的情况下,个股投资只能赚alpha,泡泡和老铺今年业绩都是几倍的增长,但估值其实并没有比疫情的时候上涨多少。只炒eps其实很累的,需要对公司业绩增速和拐点有非常深的理解,并且提前做出反应。
除非重新回到CPI上涨的通胀周期,否则消费板块很难起来。情绪都在AI相关产业里,估值在疯狂的上涨,对于个股eps的容错非常大。
新书上架
欢迎大家购买我的新书《价值择时》!
用小米来类比泡泡
再说个股,泡泡和小米有一点很像,他们都在一段时间里受益于社媒流量大爆发,进而转化成了很好的收入。
泡泡享受到了连续三年每年三倍的业绩增长;小米汽车则在一片红海,全行业亏损的EV产业中鹤立鸡群,赚得盆满钵满。
因此我们观察这两个公司的成长性的时候,都会把社媒热度和风向作为重要的成长性因子。
小米是从yu7发布前,社媒开始一边倒的变黑,但我们其实仍然在观察,因为很明显当时是有黑粉或者竞争对手的水军的,但是yu7发布之后,“1分钟20万大定”这么神经病的事情出来以后,小米的负面里开始有米粉转黑了。说明小米的过度营销,以“销售为先、客户为后”的激进思维,叠加一些产品的问题,已经影响到目标客户了。
泡泡的负面是从二手价格崩盘开始的,那会儿我们在观察,我们觉得这并不是目标客户的负面所以不认为有任何风险。但labubu的搜索热度,新品的预约数,社媒的关注增长都明显放缓了,海外门店上货之后销售时长,从补了labubu就秒光,到1小时卖完,再到一天才能卖完,库存周期明显拉长。说明在产品缺少爆款的情况下,热度确实下降了。
至于北美的高频数据,只是用来印证上面的逻辑用的,而且确实北美7月份见顶后,8、9和10月看起来都无法超越7月份销售顶峰,环比见顶是短期销售增速变缓的信号。
新书上架
欢迎大家购买我的新书《价值择时》!
泡泡产品规划能力存疑
现在已经进入11月,还有两个星期就要到school holiday了(除了中国),马上就要进入圣诞消费旺季。
但是泡泡到现在还没有发布圣诞系列产品,这么重要的产品怎么也要提前两个月发布、预热,提前1个半月开始销售,销售时间两周,提前一个月发货,才能确保在圣诞节前让客户收到礼物。
但公司迟迟不发布圣诞产品,让我们觉得公司在产品规划上确实有点问题,可能又要重蹈万圣节系列的覆辙,到了万圣节前一个月才上线销售,很多人在万圣节的时候甚至都没收到礼物。
总结
本轮行情是科技牛市,只有科技股享受到了估值的提升,因此还是聚焦AI产业:第一阶段算力,第二阶段半导体设备,第三阶段肯定是应用的周期。
而现在正在如火如荼的落地ai应用的产业,比如ai视频,股价还都在地板上,或者横盘了很久了,同样都是C端的商业模式,不如把精力多放在跟AI相关方面。
风险提示:本文发布的所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新书上架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