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公布第七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
浙江豪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赛晶亚太半导体科技(浙江)有限公司、
嘉善华瑞赛晶电气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博汇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浙江中扬立库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嘉诚动能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晋吉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7家企业上榜
截至目前,嘉善经开区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占据嘉善县的半壁江山,“小巨人”企业矩阵正在加速崛起。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是国家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的重要战略。入选企业均在细分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排头兵。
一粒粒“专精特新”的种子,
为何能在嘉善经开区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并呈现“集群式”涌现的态势?
这一现象背后的创新“密码”正逐渐清晰。
瞄准“卡脖子”,锻造“独门绝技”
在嘉善经开区,一个个“小巨人”正是依靠在细分领域的深耕与突破,解决了诸多“卡脖子”难题,练就了“独门绝技”。
“这次集团3家子公司集体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对我们久久为功搞创新的最佳褒奖!”谈及企业上榜,赛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项颉难掩喜色。
赛晶科技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产业链核心元器件研发生产的科技型企业,产品涵盖发电、输电、用电各环节,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以及特高压直流输电、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和电动车、电气化轨道交通等不同应用场景都有广泛应用。
技术创新,是赛晶科技的核心竞争力。走进赛晶科技的实验室,工程师们正对一批即将交付的“柔直用直流支撑电容器”进行最后的性能检测。这些银白色的“大罐子”,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的“心脏”部件。
“你们看到的这款产品,容量高达9000微法,技术难度极大,曾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项颉坦言,直流支撑电容器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受制于人,制约着我国柔性直流输电的技术研发、工程建设,威胁到我国能源战略的顺利实施。瞄准“卡脖子”,赛晶科技组建高层次研发团队,与原材料供应商一起,从材料入手,开展技术攻关。
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团队终于突破了超薄薄膜拉制与镀膜工艺,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国产化。2023年,首台样品在西安高压电器研究院通过极限破坏试验,成为国内首个符合IEC 国际标准的柔直支撑电容器。
2024年初,这款容量达9000微法的电容器通过国家级鉴定,随即在四川SVG构网项目、华能玉环2号海上风电项目220千伏送出工程,先后实现100%替代进口,实现该产品的首次全国产化。2025年,在国家重点工程、全球首条±800kV甘浙柔直工程,赛晶一举获得所需国产电容器中的75%份额。
“这意味着,在这条横跨2386公里的‘能源高速路’上,我们的产品将稳稳地将甘肃的风电‘快递’到浙江,彻底改写了高端电力电容器依赖进口的历史。”项颉说,从实验室到工程现场,赛晶科技用八年时间成为全球第四家、中国首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
如今,赛晶科技每年以平均十分之一的销售收入投入研发,不断增强技术和市场的领先性,“我们希望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海外市场开发,擦亮中国制造金名片。”展望未来,项颉信心满满。
沃土培根,打造“小巨人”成长摇篮
同样在“破壁”道路上写下生动注脚的,还有浙江中扬立库技术有限公司。
在公司测试车间里,一台载重超过1吨的智能仓储机器人,正沿着近10米高的货架轨道平稳滑行,其上搭载的货物纹丝不动。货架旁则立着一块显示屏,实时显示着仓位、进出库、物料名称、数量等现状情况。
该算法通过实时感知、主动阻尼抑制和多体动力学建模等创新技术,实现了对机械臂末端振动幅度超过70%的抑制效果。正是这项技术的突破,让中扬立库的智能仓储机器人在国内达到了领先水平,也成为了其获评“小巨人”的关键砝码。
如今,凭借15年的智能仓储系统技术沉淀,以及深厚的工业设计与制造功底,中扬立库联合国内顶尖资源——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大学,利用先进的AI技术,共同攻关各项技术难题,拥有发明专利33件、软件著作权专利41件。强劲的创新实力,推动中扬立库从一家货架贸易公司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售后为一体的智能仓储源头服务商,跻身中国立体仓库大型厂家行列,成为浙江省内智能仓储行业的领头羊。
“企业的发展,如同树木生长,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环境。而经开区,就是我们最踏实的大本营。”站在企业数字化智能总部工厂建设现场,王开胜不禁感慨。这家土生土长的嘉善企业,从初创时的蹒跚学步,到如今获评国家级“小巨人”,其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深深烙下了嘉善经开区的滋养印记。
自2021年起,嘉善经开区就构建了“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梯度培育体系。
“我们的工作,就像园丁育苗,首先要选好苗子。”长期从事企业培育工作的嘉善经开区产业管理部工作人员吴焕告诉记者,开发区从高新技术企业入手,筛选具有潜力的“好苗子”,鼓励其申报创新型中小企业。随后,建立动态的“专精特新”梯度培育库,对企业进行“全面体检”,逐一分析其优势与短板。
“对于冲刺‘小巨人’的企业,我们联合经信部门,邀请省部级专家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吴焕说,“从政策解读、材料申报到专项提升,几乎是手把手地教,帮助企业理解‘专精特新’的深刻内涵,明确科技创新发展方向。”
这种“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贴心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研发、拓市场。中扬立库在申报“小巨人”过程中,就深刻感受到了这种“精准服务”。“嘉善经开区不仅安排了服务专员,还多次组织我们去省里参加培训,邀请专家团队到企业现场指导,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浙江中扬立库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李锟回忆道。
此外,嘉善经开区还积极打通部门壁垒,联合市场监督、科技等部门,针对“小巨人”申报中的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等关键指标建立绿色通道,并设立专项奖励政策,在年度工业企业绩效评价中予以加分,极大激发了企业的申报积极性。
雨露滋养,构筑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小巨人”的炼成,非一日之功,亦非企业独力可为。它需要一个如同热带雨林般完整、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嘉善经开区,政府、企业、高校、服务机构正协同发力,共同构筑着这样一片“雨林”。
人才活水,是生态系统的源头。 嘉善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浙江接轨上海“第一站”。嘉善经开区充分利用这一区位优势,推出“专班引才”“揭榜引才”等模式,并提供住房、教育、健康等全生命周期保障。
“高铁23分钟直达上海虹桥,让我们能深度融入长三角人才网络。”项颉说,目前,赛晶科技已组建了由国内外专家领衔的研发团队。中扬立库也正在建设四星级标准的人才公寓,并成功引进了中科院、复旦大学C9联盟高校的博士等高层次人才,为其研发注入核心智力。
产学研协同,是生态系统的催化剂。 嘉善经开区积极扮演“红娘”角色,组织高校专家教授与企业对接,解决技术难题——中扬立库与浙江大学共建“浙大-中扬智能物流联合实验室”;赛晶科技与国内多所顶尖院校开展长期合作……这种紧密的校企合作,加速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转化效率。
金融活水与服务支撑,是生态系统的养分。 面对企业“申报能力不足、试错成本高”的痛点,嘉善经开区着力筛选和引入一流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申报服务。同时,积极发挥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作用,引进和培育青年科研人才,建立人才梯队。
“我们将进一步细化梯度培育,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资质的企业进行针对性引导,推动它们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创新能力上持续提升,让更多区内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助力开发区迈向先进制造业高地。”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于洋表示。
编辑:徐宇洁责编:陈曦
审核:姜鹏飞
来源:读嘉新闻客户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