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克智能AR眼镜叫板Meta:“百镜大战”要来了

互联网江湖
10-30 16:31

如果站在2030年回顾智能AR眼镜的发展,2025可能会是行业的元年。

9月,Meta发布了采用“LCoS +光波导”的产品Ray-Ban Display。

10月24日,继苹果转向智能AR眼镜之后,国内的互联网大厂阿里巴巴也下场做产品了,隶属阿里生态的夸克智能眼镜在天猫开启预售,预售价为4699元人民币,双11折扣之后价格为3999元人民币。

$光峰科技(688007)$ $比亚迪(002594)$

如果我们再往前看, Rokid、影目、雷鸟、XREAL、小米等等厂商,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发布。

融资方面,上半年国内AR赛道融资额较2024年同期增长28%,整个行业处于一种和欣欣向荣的状态。

回顾终端硬件的发展史,此时的思绪不由得被拉回到十多年前,脑子里金立,酷派,乐视,波导、天语这些熟悉的名字又一次回响起来。

当年,突然迸发的需求促使这些企业诞生,但当时的市场相对也混乱了不少。

在经过上一周期的战役之后,这一周期的硬件迭代有了显著的变化,整个行业的确定性更强了。

百镜大战:清晰分工下的行业进化

本轮的确定性在于,与十年前“百机大战”中山寨机泛滥、系统碎片化的无序竞争不同,现如今的“百镜大战”已形成清晰的分工叙事。

一、互联网大厂:搭建 “生态基础设施”

本轮产品的核心变革,是要将移动终端,变成人类的随身智能助手,就像是钢铁侠中的“贾维斯”,是在眼镜上的小跟班,能帮你解决一切问题。

所以,AI能力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相比与小厂或者独角兽公司,互联网大厂的资金、人才、硬件设施、数据浓度显然都是最完整的。

那在未来,互联网大厂的AI大模型,无论是创业公司,还是大的主机厂商都绕不开的话题之一。

比如雷鸟,其产品V3搭载的大模型,就是和阿里云的通义团队一起,基于通义系列大模型,构建了一个由多模型组成、支持多模态交互、云端结合的眼镜大模型应用体系。

所以,大厂本轮竞争的核心,是要像微软那样,做出一个智能AR眼镜时代的操作系统,下场造机器反倒是其次的。

就像最近两年的新能源汽车,只要上了**的智驾系统,车子立马高了一个等级。

说白了,互联网公司要构建的,是基于海量数据的AI核心,是基建也是新的安卓、IOS。

二、主机厂:以市场反馈驱动迭代

十多年前手机行业的失败,一定程度上是系统硬件一把抓、资源分散导致的。

当前国内AR主机厂的经营节奏更务实,定位也更清晰。

简单来说,独角兽厂商更注重轻量化切入,更注重用户端的感受了,彻底把自己当成产品经理,以求能快速调整应对用户需求。

现在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承接用户需求、打磨产品细节”,通过持续收集消费者反馈,不断优化产品性能与体验。

通过这种“用户反馈-快速迭代-再反馈”的不断循环,主机厂既能精准匹配市场需求,也避免了资源浪费,成为连接“技术供给”与“用户需求”的关键桥梁。

说到技术关口,跟上一轮相比,变化最大的,应该就是供应链的能力了。

三、供应链:技术复利的核心载体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随着主机厂的进步,我们的科技产业的供应链愈发像义乌小商品城了,只要你有想法,你要啥,我供应链就能给你做啥。

而且,和小商品最大的区别是,科技行业的供应链,解决能力在线的同时,有不少企业是专注深耕在一个领域,自主研发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

就拿提供光学解决方案的光峰科技来说,一方面,公司在上市时,就开始布局AR眼镜,另一方面,从创立之初就深耕光学行业,研发能力不逊色于主机厂商,并且能将需求前置。

成果方面,在今年九月的光博会上,谷东智能与光峰科技携手推出业内首创的“LCoS(硅基液晶)+PVG光波导”的“一拖二”AR眼镜光学解决方案。

随之发布的还有两款LCoS AR光机——蜻蜓G1与彩虹C1。据业内人士评测,这两款光机目前可以说是“地表最强”的LCoS AR光机。

不过坦白讲,光峰科技这样“主动技术赋能”的企业并不是多数,属于非典型供给。

但是从中能看到一种趋势,有自主研发能力,能通过技术迭代形成“技术复利”,反哺行业发展的企业将会成为主流。

总的来说,科技行业相比之前百舸争流的局面,全行业呈现一种非常默契的,以资本为导向的分发效率。

从投资者的角度讲,这样的分发效率,也让科技股的投资逻辑性感了不少。

科技股里面也藏着茅台?

老规矩,先来看看投资大师们是怎么看待科技股的。

"真正的成长股,是那些能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优秀的管理层不仅要看到今天的市场,更要预见明天的需求。"这是菲利普费雪对成长股的看法。

怎么理解呢?科技股的成长性是毋庸置疑的,特别是新兴产品,难的是如何确定大师所说的成长性。

我们从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案例来看,一是企业要聚焦于某一行业,持续深耕;二是领导人的气质和技术能力要和行业匹配。

比如比亚迪,就是一个非常标准化的案例。

2008年,在经济危机中,伯克希尔以8港元/股(约10倍PE)入股,当时比亚迪因金融危机股价暴跌,市值仅200亿港元。

买入后,天眼查APP显示比亚迪股价和利润都曾10年不涨(2009-2019),芒格坚持认为“伟大企业需要时间验证”,看上的就是王传福和团队的技术能力,还有行业的确定性,最终2020年起新能源风口爆发,12年回报超25倍。

同样,类似台积电、英伟达、苹果这样的科技企业其实也是如此,行业需求旺盛,关键的是企业能将研发投入转化为持续的竞争优势,剩下的事就是等那场肯定会来的东风。

说回到AR眼镜行业,为啥说投资逻辑更性感了呢?

性感在于,他整个脉络其实更清晰了的,选择性也更多。

就像郭靖习武一样,不像前期学江南七怪那样,功法乱七八糟,马钰给他把脉,发现经脉也乱七八糟,后期郭靖的底色,是九阴真经,硬功夫是降龙十八掌,脉象也浑然天成。

从行业趋势来看,这是AI引领的硬件变革,没有AI,AR眼镜的实用性会大打折扣,但是反过来,硬件的革新又是必然,所以行业确定性这块,不用过多怀疑。

根据华尔街各大投行的预测,智能AR眼镜的龙头Meta第四季度营收将介于555亿至 590亿美元之间,同比增幅最高可达 22%,这在美股一众科技巨头里也是拔尖的存在。

细分到行业内部,也很清晰。

比如你向上,往AI大模型上去找,阿里巴巴,腾讯,谷歌是有竞争优势的,下一个时代的AI,是科技行业的重工业,大企业的安全边际和危机感都很重。

中间的主机厂商,依然是最难的部分,因为是元年,变化还很多,头部的企业抛开国外的Meta,其实国内的厂商各有优势,比如创业公司的起步早,主机厂又胜在技术和人才储备够厚。

但投资这件事其实就胜在有的选,硬件的承接,其实还是在上游的供应链。

比如光峰科技,舜宇光学,水晶光电这样的企业,而且从手机的发展来看,前期形成的规模优势和技术迭代带来的领先,在后续的竞争中,是会被复用的。

打个比方,像之前的京东方,生产的屏幕是供给像苹果,三星等等大厂的,哪怕有新的厂家有了和京东方一样的技术,订单也不会转移,因为大厂要的是品控和稳定的出货量。

智能AR眼镜也是一样的逻辑,研发能力、创始团队的专注力是重要的考量标准。

当然,科技行业的固有风险依然在,和比亚迪一样,在行业发展的初期,有大量的资本支出,股价和利润都有可能受到打压,关键是企业能否以此形成竞争优势,稳住订单,转化为将来的利润。

最后,在新的产业阶段,国家政策的风其实已经吹到了这些新兴的行业里面,二十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部署了一系列面向未来十年的科技发展战略。

下个十年,希望我们唱的不是陈奕迅满是遗憾的十年。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