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公司明明主营业务压力很大,但是还是投入大量资金,扩大商品存货量,甚至还去扩大没有投入产出比的产能。
如果从客观角度看,这些资金如果不去扩新的产能,或者不去做新的没有太大收益的业务,或者不去生产新的货物,而是把这些资金投到更有投入产出的领域里更好。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如果这些公司不继续投入这些领域,可能他之前很多员工包括老板自己会失业,为了自己有事情干,所以即使很多人觉得这件事可能没有收益,还是会继续坚持下去,直到公司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坚持,有时候是会看到曙光的,但有时候就是在把以前赚的钱不断地搭进去,但是如果你问老板和员工,他们肯定是更愿意继续干的,毕竟继续做下去大家都有工资,都有事情做。
于我来说,如果能早点发现问题,早点寻找新的有前景的业务,这种居安思危的提前布局更好。
但现实情况下,能够居安思危提前布局的企业,也不会走到这一步。
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你让他现在转向,难度也很大,一条道走到黑的概率更大,所以也没发劝,这就是允许挚爱撞南墙。何况,也许人家再坚持一段时间,会柳暗花明,没有看到的结果,怎么能下绝对的结论呢?
这让我想到西柏坡精神中的“两个务必”(后面的内容节选自DeepSeek产生的内容):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进京赶考”的命题:这“两个务必”是针对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贪图享乐、脱离群众等情绪提出的严肃警告。它将执政比作“赶考”,意味着考验才刚刚开始。
西柏坡精神,尤其是“两个务必”和“赶考”精神,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
全面从严治党的镜鉴:它是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进行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强大思想武器。
-
艰苦奋斗的精神坐标: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它提醒我们绝不能骄傲自满、绝不能有半点懈怠,必须永葆奋斗精神。
-
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挑战,西柏坡精神激励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勇于斗争,善于胜利,不断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总而言之,西柏坡精神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伟大觉醒,它既包含了对胜利的豪情,更蕴含了对执政后风险的深刻预见,是一种承前启后、充满政治智慧的革命精神。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