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穿越时空的商业智慧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份写于1977年的商业信函能教给我们什么?答案是:一种穿越迷雾、直抵本质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翻开沃伦·巴菲特在1977年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时,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商业和投资原则,不仅没有被时间冲刷,反而愈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封信的核心,贯穿着一个统一的主题:追求商业的品质,而非表面的繁荣。
本文将为您分享信中最具冲击力的四个反直觉观点。它们将帮助您看穿“创纪录利润”的表象、识别生意的内在品质、以企业主的心态进行投资,并理解最高明的控制有时恰恰是放弃控制。这些永不过时的思想,构成了真正投资智慧的基石。
第一课:戳破“创纪录利润”的假象
大多数公司习惯将“每股收益(EPS)创新高”作为“创纪录利润”的标志并大肆宣传。然而,巴菲特在40多年前就指出了这种观点的虚伪。
他认为,这种衡量标准极具误导性,因为它忽视了为了获得这些利润而投入的资本。如果一家公司的资本基数(equity capital)增加了10%,而收益只增加了5%,这根本不值得称道。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阐述这个观点:
“毕竟,即使一个完全休眠的储蓄账户,由于复利效应,每年的利息收益也会持续增长。”
巴菲特明确指出,一个更合适的衡量管理层经济表现的标尺是“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试想一下:一家拥有1亿美元净资产的公司,赚取了1500万美元利润,其净资产收益率为15%。如果它将所有利润保留,第二年净资产增长到1.15亿美元,那么它必须赚到1725万美元才能维持15%的收益率。此时,即使它只赚了1600万美元,虽然名义上是“创纪录的利润”,但其资本效率实际上已经下降了。
这个观点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抗现代企业“虚荣指标”的强大武器。在一个充斥着廉价资本和“不惜一切代价增长”心态的时代,巴菲特1977年的教诲如同一剂清醒剂,迫使管理者和投资者反思:“这种增长是有质量的增长吗?它为每一美元的投入创造了真正的价值,还是我们仅仅为了变大而变大?”
第二课: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伟大的舵手也需要顺风
巴菲特在信中坦诚地对比了伯克希尔旗下的两项业务:举步维艰的纺织业务(逆风)和蓬勃发展的保险业务(顺风)。这段经历让他得出了一个深刻的结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他观察到,在纺织这个糟糕的行业里,尽管管理层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仍只能取得平庸的业绩。他之所以没有关闭这项业务,部分是出于对那些技能单一、年事已高的工人们的责任感,这更凸显了他被困在“逆风”生意中的无奈。相反,在保险这个前景光明的行业里,即使犯下一些错误,公司仍然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整体表现。
“您的管理层学到的一个教训是——不幸的是,有时需要反复学习——投身于顺风行业而不是逆风行业是多么重要。”
巴菲特进一步补充道:“身处一个能容忍你犯些错误、却仍能取得满意整体表现的行业,是件令人欣慰的事。”这完美诠释了“顺风”的意义——它为管理提供了犯错的缓冲和安全的边际。
这一课早已预示并验证了当代投资的核心框架。它提醒我们,投资应该聚焦于那些拥有强劲长期趋势的领域(如今天的人工智能、人口老龄化),并避开那些面临结构性 yıkım 的行业(如传统媒体、部分零售业态)。在投入资源和精力之前,首先要判断自己所处的“赛道”品质如何,是顺风还是逆风。
第三课:停止“炒股”,开始“拥有”生意
巴菲特如何挑选股票?他的方法简单得令人惊讶:他挑选有价证券(股票)的方法,与他收购整个公司的方法完全相同。他视自己为企业的所有者,而非股价的投机者。
他在信中明确表示,“我们通常不会为了预期的短期股价利好而去购买股票”,而是基于一套严格的企业品质评估标准。购买一家公司(或其一部分股权)需要满足四个条件:
• 我们能理解的业务
• 具有良好的长期前景
• 由诚实能干的人经营
• 能以非常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
这种思维方式意味着他们完全不关心短期的股价波动。事实上,巴菲特甚至欢迎他们所持有的优秀公司的股价下跌,因为这提供了以更低价格买入更多好公司的机会。他敏锐地观察到,“真正出色的企业,其部分股权在证券市场上的售价,有时会远低于通过商业谈判收购整个公司所需的价格。”
这种心态彻底将投资行为从追逐价格波动的“短期投机”,转变为分享企业价值增长的“长期所有权”,让投资者能够真正享受到卓越企业长期增长的红利。
第四课:最高明的控制,是放弃控制
在商业世界里,“控制权”通常被视为成功的关键。然而,巴菲特通过对“Capital Cities Communications”的投资,提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观点:有时,不寻求控制权是更好的选择。
巴菲特承认,这家公司的管理层在运营和资本配置方面的能力都极其出色。如果伯克希尔通过控股来直接经营,其管理成果将远不如现有的管理团队。因此,通过持有非控股的股权,他们反而能获得更高质量的经营回报。
“实际上,通过非控股我们能获得比控股更好的管理成果。这是一个非传统的观点,但我们相信它是正确的。”
这个观点挑战了人们对“控制权”的普遍迷恋。它本质上是一种“摒弃自我”的投资哲学,是承认并信赖世界上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巴菲特深刻地理解,最高的回报来自于与天才合作,而不是试图去指挥天才。这不仅是一种谦逊,更是一种深刻的商业智慧,它强调投资的最高境界是识别并押注于最高品质的管理能力。
结语:追求品质,而非表象
从戳破利润假象,到选择顺风行业;从像企业主一样思考,到信赖卓越的人才——巴菲特在1977年的这封信中,为我们揭示了商业与投资的永恒真谛。这四个教训共同指向一个核心思想:将目光聚焦于内在的品质,而非浮于表面的数字与形式。
真正卓越的利润源于高效的资本运用,而非单纯的规模扩张;伟大的成就不来自于在逆风中挣扎的英雄主义,而来自于选择顺风的智慧;丰厚的回报并非来自股价的短期波动,而是来自对高品质企业的长期所有权;而最高明的管理,是识别并借助更高品质的管理才能。
在今天这个追求即时回报的时代,巴菲特40多年前的哪一条原则,最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