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穿越时空的商业智慧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份写于1977年的商业信函能教给我们什么?答案是:一种穿越迷雾、直抵本质的思维方式。 当我们翻开沃伦·巴菲特在1977年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时,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商业和投资原则,不仅没有被时间冲刷,反而愈发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封信的核心,贯穿着一个统一的主题:追求商业的品质,而非表面的繁荣。 本文将为您分享信中最具冲击力的四个反直觉观点。它们将帮助您看穿“创纪录利润”的表象、识别生意的内在品质、以企业主的心态进行投资,并理解最高明的控制有时恰恰是放弃控制。这些永不过时的思想,构成了真正投资智慧的基石。 第一课:戳破“创纪录利润”的假象 大多数公司习惯将“每股收益(EPS)创新高”作为“创纪录利润”的标志并大肆宣传。然而,巴菲特在40多年前就指出了这种观点的虚伪。 他认为,这种衡量标准极具误导性,因为它忽视了为了获得这些利润而投入的资本。如果一家公司的资本基数(equity capital)增加了10%,而收益只增加了5%,这根本不值得称道。他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阐述这个观点: “毕竟,即使一个完全休眠的储蓄账户,由于复利效应,每年的利息收益也会持续增长。” 巴菲特明确指出,一个更合适的衡量管理层经济表现的标尺是“净资产收益率(Return on Equity)”。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点,试想一下:一家拥有1亿美元净资产的公司,赚取了1500万美元利润,其净资产收益率为15%。如果它将所有利润保留,第二年净资产增长到1.15亿美元,那么它必须赚到1725万美元才能维持15%的收益率。此时,即使它只赚了1600万美元,虽然名义上是“创纪录的利润”,但其资本效率实际上已经下降了。 这个观点在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对抗现代企业“虚荣指标”的强大武器。在一个充斥着廉价资本和“不惜一切代价增长”心态的时代,巴菲特1
百万美金之路
在2025年,有越来越多的老虎用户实现了百万美金的投资收益。老虎推出「百万美金之路」系列,走近这些达成百万收益的投资者,听他们讲述如何思考、坚持、成长。 对老虎来说,投资不只是盈亏的数字,而是一段从梦想到达成的旅程。我们希望这些故事,激发更多人树立属于自己的投资目标,让「百万美金」从遥远的梦想,变成看得见、够得着的里程碑。
+ 关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