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信用的数据狂欢:是算法围城,还是信用解放?

liukuang
11-02 08:55

图片

近日,芝麻企业信用正式推出“中小商家经营画像”产品,宣称已覆盖全国超5000万商户,基于阿里生态内的交易、物流、履约、评价等多维数据,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商家信用与经营能力评估体系。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小微企业征信,正从过去依赖财务报表、银行流水、抵押资产的“硬指标”时代,逐步迈入以行为数据、实时表现、生态信用为衡量标准的“软实力”时代。

这也是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多次强调“数据赋能实业”战略后的重要落地举措,同时是芝麻信用负责人持续推进企业信用产品在金融与B2B场景渗透的关键一步。从贷款审批、供应链合作到商业决策,数据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正成为驱动商业信用的新货币。

然而,这张覆盖全国商户的“数据网”背后,是一场关于效率与公平、赋能与控制的深层博弈。 尽管芝麻在数据维度、实时性、覆盖广度上优势显著,但其市场接受度仍高度依赖阿里系的生态背书与政策支持;尽管其试图破解小微融资难题,但“数据依赖症”“算法标签化”等争议也随之浮出水面。

当整个社会从“凭抵押贷款”进入“凭数据授信”的新阶段,芝麻一手搭建的“信用大厦”,究竟是普惠之桥,还是又一道数字鸿沟?数据真的能成为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吗?

难以走出的平台生态

就在传统征信机构还在依赖企业报表、税务数据等有限信息做评估时,芝麻企业信用走了一条不一样的路:用生态内沉淀的海量行为数据,打了一场“不对称的征信战争”。说白了,就是把用户在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每一次履约、每一条评价,都变成信用的注脚。

这套做法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经营画像”和“风险预测”。芝麻的系统能实时追踪商家的销售动态、库存周转、客户回头率、售后纠纷等上百个指标,甚至结合行业和区域经济数据做交叉分析。数据显示,用了“经营画像”的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审批通过率提高了22%,坏账率还降了1.8个百分点。

不过,这种做法也引来了不少争议。很多人质疑数据的公平性:为什么只有接入阿里生态的商家才能获得更全面的信用评价?也有小商户抱怨自己被“标签化”困住,一旦因为短期经营波动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就很难扭转这个印象。更根本的问题是,数据越来越集中在平台手中,是否形成了某种“数据垄断”?算法的判断标准是否隐藏着“算法歧视”?

此外,芝麻还面向银行等机构输出打包好的“风控模型”,用于贷款的审核、监控和管理,确实提高了传统机构的效率。但对很多中小商家来说,这类服务的门槛并不低,数据接口的调用成本、技术对接的复杂度,都让他们望而却步。

结果就是,中小商家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是留在平台里换取信用和便利,还是走出去保住自主性?一旦脱离平台生态,他们就很难再获得同等的信用支持,数据的依赖,正在悄悄重塑竞争的边界。

图片

赔本赚吆喝能持续多久?

芝麻信用虽然在帮助企业提升风控效率和精准营销上效果不错,但它的赚钱方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靠收取数据服务费和与金融机构合作分成来获得收入。

在2024到2025年这段时间,为了开拓更多合作场景、抢占市场份额,芝麻在数据产品定价上用了“梯度优惠”和“场景捆绑”的策略,尤其在政务、农村金融这类普惠领域,很多时候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数据服务。同时,公司在技术上的投入也在持续加大,比如新建数据中台、升级实时计算系统、布局边缘节点等等,每年研发支出的增幅都超过30%。

这些投入虽然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和覆盖面,但也明显挤压了利润。根据蚂蚁集团最近的业务披露,企业信用类业务增长虽然快,但还没实现规模化盈利,毛利率也低于集团平均水平。尽管数据调用量、合作机构数量仍在快速上升,但单位数据带来的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

在实际落地过程中,芝麻的“经营画像”虽然能帮银行识别潜在客户,但也存在“过度依赖平台数据”的风险,一旦商户脱离阿里的生态,他们的信用评价可能就失效了。而对平台来说,数据越用越精准,但也越用越封闭,一种数据的“闭环效应”正在形成。

说到底,虽然芝麻在风控和营销方面表现突出,但盈利模式仍然依赖数据和金融机构合作,还没形成多元化的变现路径。部分合作机构直言“数据虽准,但成本不低”,说明芝麻在定价策略和客户分层上仍有优化空间。而它是否真能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目前仍存在争议。

图片

走在钢丝上的数据博弈

随着“经营画像”在金融、供应链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商户和机构对芝麻数据体系的依赖也在不断加深。对商户而言,虽然享受到了高效授信和精准合作带来的便利,但也交出了大量经营数据的使用权和掌控权;而金融机构接入芝麻信用体系后,效率确实提高了,但自身的风控判断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越来越依赖外部系统。

与此同时,数据主权和隐私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在《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之后,芝麻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环节中,必须更加注重合法性和透明度。比如在“跨平台数据融合”“用户授权机制”和“数据留存周期”这些关键环节,一旦操作不当,很容易触发法律风险和舆论质疑。

市场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虽然芝麻在数据维度和实时性上依然领先,但腾讯的“微信企业信用”、京东的“企业金采”以及百度的“企业信用平台”都在快速崛起。腾讯依托社交、支付和小程序生态,正在搭建另一套企业行为评估体系;京东则凭借自身在供应链和物流方面的数据积累,持续深耕B2B领域。据统计,2025年以来,腾讯企业信用已覆盖超过3000万商户,京东的企业金融业务增速也超过80%,这些都对芝麻构成了实实在在的竞争压力。

尽管芝麻方面多次强调“科技向善”和“数据普惠”,但平台要在“数据效率”和“公平普惠”之间找到平衡并不容易。比如,为了提升模型的精准度,芝麻的数据资源会天然向高频、高价值商户倾斜,导致很多普通中小商户在信用评估中处于弱势;而算法的“马太效应”也越来越明显,信用好的企业更容易拿到资源,信用暂时不足的企业却更难翻身。面对这些挑战,芝麻还需持续优化产品和服务体系,以在效率与公平之间走得更稳。

行业意义与未来方向 芝麻企业信用推出“中小商家经营画像”,可以说标志着中国小微企业征信正式迈入了“数据驱动”的新阶段。从贷款审批到商业合作,从识别风险到优化经营,数据正在全面重塑我们定义企业信用的方式。

不过,数据用得越深,平台就越需要在效率与伦理、开放与控制、增长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芝麻企业信用本身不缺数据底气,技术能力也够强,但当“精准风控”被质疑为“数据垄断”,当“高效授信”反而加深了商户对平台的依赖,我们就得问一句:这场数据革命,到底有没有真正推动可持续的信用普惠?这个问题,还需要市场来检验。

未来的企业征信竞争,已经不只是比谁数据多、算法强,更关键的是数据伦理能不能守住、生态能不能共建、行业能不能形成共识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芝麻如果能将自身的数据优势,转化为整个行业的基础设施,真正构建起平台、商户与合作机构之间的可信循环,那才可能实现真正的“信用普惠”。否则,再热闹的数据狂欢,也可能只是另一座华丽的“算法围城”,而非我们期待的“信用解放”。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