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乳业第一股到增长掉队,光明乳业迷失在哪一步?

liukuang
10:29

图片

10月28日,一则消息如石子投入舆论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根据12315消费者投诉平台数据,光明乳业新增1件消费者投诉公示,消费者殷某在2025年10月6日通过网购从南京光明乳业销售公司购买了发酵乳,却在之后发现,该产品的广告存在严重问题——不具可识别性,导致消费者根本未能辨明其为广告。

这一投诉公示事件,就像是一个导火索,让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光明乳业。

财报现端倪

光明乳业,这家成立于1996年的乳业巨头,多年来凭借着丰富的产品线,以及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在乳制品行业中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从“行业标杆”到“增长掉队”,光明乳业仅用一份半年报上演乳业巨头的尴尬转身。

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实现营业收入124.72亿元,同比减少1.90%。这一数据直观地表明,光明乳业的营收增长步伐已经放缓,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当竞争对手还在市场上高歌猛进,不断扩大营收规模时,光明乳业却在营收增长的道路上艰难前行,逐渐被拉开距离。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反映出光明乳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在净利润方面,2025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7亿元,同比减少22.53%。净利润的下降,如同一个警报,尖锐地提示着光明乳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方面,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运输成本的增加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等,都在不断侵蚀着企业的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愈发白热化,光明乳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等手段,这无疑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使得净利润下降的趋势愈发明显。

从毛利率来看,光明乳业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2025年上半年,光明乳业毛利率为18.7%,较2024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毛利率的降低,深刻地反映出光明乳业在产品竞争力和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一方面,光明乳业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0.5%,低于行业平均(约1%)。随着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光明乳业产品创新力度相对不足,影响了其在高端与细分市场的竞争力,难以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2025年上半年营业成本高达101.21亿元,占总营收的81.1%,毛利率仅为18.85%。光明乳业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可能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从而拉低了毛利率。

图片

逐步掉队

如今的乳业行业,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大乳企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争夺市场份额,光明乳业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日子并不好过。

一方面,在常温奶市场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伊利和蒙牛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据中商情报网数据,2024年,伊利常温奶的市场份额约为24.2%,蒙牛约为21.3%,瓜分了大量市场份额。而光明乳业在常温奶市场的表现,却只能用“黯淡”来形容,市场份额与伊利、蒙牛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仅为3.2%。

从品牌影响力来看,伊利和蒙牛通过多年的市场耕耘,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广告宣传、赞助活动等,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极高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伊利和蒙牛的品牌几乎家喻户晓。而光明乳业的品牌影响力则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在其他地区的知名度相对较低,难以与伊利、蒙牛在全国范围内抗衡。

在产品创新方面,伊利和蒙牛不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例如,伊利推出了添加各种营养成分的常温奶产品,如富含膳食纤维的、添加益生菌的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蒙牛也不甘示弱,在产品包装、口味等方面不断创新,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目光。

相比之下,光明乳业在常温奶产品创新上的步伐较为缓慢。以莫斯利安为例,在2014达到60亿元销售峰值后,直到2021年才推出“2果3蔬”新口味。而伊利、蒙牛几乎“每年双位数新品”滚动上市,不断制造新鲜感。长此以往,光明乳业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另一方面,低温奶市场曾是光明乳业的“发家之地”,如今却有些艰难。

光明乳业在低温奶市场原本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低温鲜奶市占率达15%,在华东地区市占率更是超30%,冷链配送时效领先行业1 - 2小时。然而,近年来伊利、蒙牛等企业也开始加大在低温奶市场的布局和投入。

伊利的金典4.0鲜牛奶带动低温白奶营收增长超20%,蒙牛的每日鲜语零乳糖双蛋白产品上市首月销量超30万箱,低温鲜奶市占率提升至18%。它们凭借强大的冷链物流体系和营销能力,与各大超市、便利店、电商平台等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全渠道覆盖,不断追赶光明乳业。

相比之下,光明乳业的冷链物流体系虽然在华东地区较为完善,但在全国其他地区的覆盖范围和配送能力相对较弱(送奶入户体系)。这使得光明乳业的低温奶产品在进入全国其他市场时,面临着运输成本高、配送时间长、产品损耗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在全国低温奶市场的拓展。

此外,在奶粉市场,光明乳业与其他品牌的差距同样不少。

2025年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制品收入 165.78亿元,同比增长14.26%,婴幼儿奶粉零售额市场份额达18.1%,首次登顶中国市场第一,成人奶粉市场份额26.1%,连续9年行业第一。蒙牛通过并购雅士利和贝拉米等品牌,也在奶粉市场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而光明乳业在奶粉业务上的市场份额较低,业务规模远低于伊利、飞鹤等行业龙头,市场份额远低于低于2%,产品影响力较弱,在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有限。在产品质量和配方上,光明乳业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图片

坚守三步,顺势突围

在时代的浪潮中,乳制品行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呈现出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

一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乳制品的基本功能,对品质、营养和健康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减脂、无糖、多维营养等健康概念在乳制品市场中蔚然成风。

光明乳业应始终将品质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在奶源方面,继续加大对牧场建设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奶牛的养殖水平。在生产加工环节,严格把控质量标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二来,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正驱动着乳制品行业朝着产品多元化的方向大步迈进。除了传统的牛奶、酸奶等产品,奶酪、黄油、奶片等乳制品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扩大。一些企业还推出了针对特定人群的功能性乳制品。

光明乳业应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和口味偏好,推出更多高品质、差异化的产品。比如,加大对有机乳制品、功能性乳制品的研发力度,满足消费者对健康和品质的追求,推出具有独特口味和包装的产品。

三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电商平台购买乳制品,线上渠道和其他新零售渠道消费增速较快,也将促进乳制品市场走向新高度。

光明乳业应积极开拓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满足消费者便捷购物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还可以针对下沉市场的特点,推出适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和促销活动,打开下沉市场的大门。

如今,光明乳业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广告风波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发酵,市场竞争的压力如排山倒海般袭来,业绩下滑的阴霾久久不散,这些问题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其发展脚步。

不过,乳业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关键时期,只要光明乳业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有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