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小飞猪
11-04
打卡学习
@少年维特:
微软的“电力焦虑”:一场97亿美元的算力豪赌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496594640322688,"tweetId":"496594640322688","gmtCreate":1762261602060,"gmtModify":1762261604181,"author":{"id":3520351954744518,"idStr":"3520351954744518","authorId":3520351954744518,"authorIdStr":"3520351954744518","name":"勇敢小飞猪","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9f23ebb4f6ce3190351f5dae06e8d48b","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2,"crmLevelSwitch":1,"currentWearingBadge":{"badge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3","templateUuid":"e50ce593bb40487ebfb542ca54f6a561","name":"偶像虎友","description":"加入老虎社区1500天","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8b40ae7da5bf081a1c84df14bf9e636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f160eceddd7c284a8e1136557615cfad","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11792805c468334a9b31c39f95a41c6a","redirectLinkEnabled":0,"hasAllocated":1,"isWearing":1,"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3.06.17","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163,"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打卡学习</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打卡学习</p></body></html>","text":"打卡学习","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496594640322688","repostId":496285383983944,"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496285383983944,"tweetId":"496285383983944","gmtCreate":1762186779777,"gmtModify":1762225608370,"author":{"id":3541377675348678,"idStr":"3541377675348678","authorId":3541377675348678,"authorIdStr":"3541377675348678","name":"少年维特","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e1bdb6640a3e75becbeddd8174c1a002","vip":2,"userType":2,"introduction":"主要做港美股,基本面和技术面都看,坚信市场始终有效","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5,"crmLevelSwitch":0,"currentWearingBadge":{"badgeId":"35ec162348d5460f88c959321e554969-2","templateUuid":"35ec162348d5460f88c959321e554969","name":"宗师交易员","description":"证券或期货账户累计交易次数达到100次","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ad22cfbe2d05aa393b18e9226e4b0307","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36702e6ff3ffe46acafee66cc85273ca","gray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d52eb88fa385cf5abe2616ed63781765","redirectLinkEnabled":0,"hasAllocated":1,"isWearing":1,"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5.10.18","exceedPercentage":"80.42%","individualDisplayEnabled":0},"individualDisplayBadges":[{"badgeId":"3f8f4b8c193b4343a88817ce07587dbd-1","templateUuid":"3f8f4b8c193b4343a88817ce07587dbd","name":"星级创作者","description":"累计发表精华帖>=3(或有料帖>=10),且30天内发表过至少一篇精华帖(或4篇有料帖)并参与过评论","big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1866dcf97a73be1c330f85862546aedc","smallImg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4f5c5fa8e2c7683bb5a7fce8753ee456","redirectLinkEnabled":1,"redirectLink":"https://www.laohu8.com/activity/market/2023/star-contributors/","hasAllocated":1,"isWearing":0,"stampPosition":0,"hasStamp":0,"allocationCount":1,"allocatedDate":"2025.11.15","individualDisplayEnabled":1,"backgroundColor":{"dark":"#675a37","tint":"#f9ebc2"},"fontColor":{"dark":"#ffffff","tint":"#ab7a0e"}}],"fanSize":8628,"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themeId":"73200b1c75fe400b950739e78356231e","categoryId":"d316d8bd4a714fab9ea15fd7157c45e7","name":"OpenAI寻求政府“兜底”?要破产了吗?","type":0,"rnLink":"https://laohu8.com/RN?name=RNTheme&page=/theme/detail&rndata={\"themeId\":73200b1c75fe400b950739e78356231e}&rnconfig={\"headerBarHidden\": true}","description":"OpenAI CFO表示,IPO目前不在考虑范围内,正持续让公司适应不断扩大的规模,不想被IPO的事情束缚住,同时表示:希望未来能得到“国家的融资支持”。现在突然开始讨论国家的“兜底”,市场开始担忧AI叙事泡沫,【大家觉得OpenAI会破产吗?】","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71308f7830027bc1dd2fcf55618579eb"}],"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03c1dbe612e8aca9a7b811931b7216f","width":"832","height":"17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223ebea154c06e864c6e53b2ec3908d","width":"832","height":"624"},{"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105d24b73fe0f68b2c50e3656e4689b6","width":"832","height":"164"},{"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60158bf9629a1e7f9d3fc7907ee0be3","width":"832","height":"59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85be651bd0435d24929e01900b664b3","width":"832","height":"502"}],"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4223ebea154c06e864c6e53b2ec3908d","width":"832","height":"624"}],"title":"微软的“电力焦虑”:一场97亿美元的算力豪赌","html":"<html><head></head><body><p style=\"text-align: start;\">微软这次是真下重注了。</p>\n<p style=\"text-align: start;\">11月3号凌晨,微软和澳洲的算力运营商 IREN(Iris Energy)签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作大单,总金额高达 97 亿美元。公告一出,IREN 股价盘前直接跳涨 20% 以上——要知道这家公司今年已经涨了 480% 了,妥妥的“AI 能源赛道宠儿”。</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03c1dbe612e8aca9a7b811931b7216f\" tg-width=\"832\" tg-height=\"178\"></p>\n<p style=\"text-align: start;\">根据披露,微软会先掏 20% 预付款,剩下分期结算,用于换取 IREN 位于德州 Childress 的数据中心里的高端NVIDIA GB300 GPU 算力。IREN 这边要采购 58 亿美元设备,还得负责建 200 兆瓦液冷机房——背后电力来自它自家的 2.9 GW 清洁能源电网。</p>\n<h2>AI基建的“慢变量”:微软为什么急着买算力</h2>\n<p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说 OpenAI 让微软站上了 AI 时代的浪尖,那么真正决定它能跑多远的,是那些最不起眼的“慢变量”——电力、机房、冷却系统,以及审批速度。</p>\n<p style=\"text-align: left;\">这笔交易的核心不是 GPU,因为 AI 扩容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模型。在 AI 爆发的这两年,微软最大短板已经不在模型,而在基础设施。Azure 云服务和 OpenAI 模型都在抢算力,电力批文批不下、机房周期拉太长,成了微软的掣肘。</p>\n<p style=\"text-align: left;\">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25 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9.5%。德州因为电价低、审批快,成了少数还能快速扩产的州。微软的算盘很简单:不等审批、不建地基,直接租别人现成的电和场地。</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223ebea154c06e864c6e53b2ec3908d\" tg-width=\"832\" tg-height=\"624\"></p>\n<p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说过去十年微软的竞争优势在于“代码”,在AI时代,人才高薪可以挖、GPU花钱就能买,唯独“电”不是立竿见影的事。</p>\n<p style=\"text-align: left;\">这笔交易背后的本质,是微软在加速弥补自己的能源与算力缺口。</p>\n<h2>AI基建,Big Tech怎么烧钱?</h2>\n<p style=\"text-align: left;\">AI 热潮席卷整个美股,但市场对几家巨头的“烧钱速度”早已分了层。</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05d24b73fe0f68b2c50e3656e4689b6\" tg-width=\"832\" tg-height=\"164\"></p>\n<p style=\"text-align: left;\">同样是花钱,微软和 Meta 的待遇天差地别。Meta 三季报公布后,尽管收入增长 22%,股价仍暴跌超 11%。原因很直接——资本开支上调至 700~720 亿美元,且没有明确回报路径,显然是被前几年元宇宙烧钱教育过。华尔街形容 Meta 的态度是“runaway AI spending(失控式支出)”。</p>\n<p style=\"text-align: left;\">而微软的这笔 97 亿美元,则被视为“被需求倒逼的投资”。Azure 的算力短缺是真实的,OpenAI 的模型训练是真实的,企业客户订阅 Copilot 也是实打实的收入来源。微软花的钱,是为兑现现有订单,而不是讲故事。</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60158bf9629a1e7f9d3fc7907ee0be3\" tg-width=\"832\" tg-height=\"598\"></p>\n<p style=\"text-align: left;\">从数据看,这种差异更明显:2025 年,亚马逊预计资本支出达 1250 亿美元,谷歌约 910 亿美元,微软约 3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74%。Meta 虽然数字高,但投入的有效性被质疑。换句话说,<strong>微软是“买增长”,Meta 像是“赌未来”。</strong></p>\n<p style=\"text-align: left;\">华尔街的共识也逐渐清晰——市场开始奖励“算得清楚的钱”,而惩罚“说不清楚的梦”。同样是大规模的AI基建投入,亚马逊财报后暴涨。这次与IREN合作下来,微软的估值估计会更加稳健,Meta 的股价却被自己的支出打成了问号。</p>\n<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IREN:从矿场到“新云”的产业跃迁</strong></p>\n<p style=\"text-align: left;\">站在 IREN 的角度,这笔交易几乎是公司命运的转折点。</p>\n<p style=\"text-align: left;\">IREN 曾是全球领先的比特币矿企之一,依靠自建绿电与液冷系统大规模运行 ASIC 矿机。如今,这套基础设施被“移植”到了 AI 时代:机房、冷却、电力供应链全部复用,只需更换 GPU 设备,就能切入 AI 云服务市场。</p>\n<p style=\"text-align: left;\">这家公司有三大底层优势。<strong>第一,能源优势。</strong> 2.9 GW 的清洁电力合约,让它在成本端有压倒性竞争力。<strong>第二,工程经验。</strong> 做过矿机场的人都知道高密度发热、冷却系统多难搞,而 IREN 已经在液冷机柜上干了五年。<strong>第三,客户背书。</strong> 拿下微软,意味着信用敞口从币圈转向了华尔街。</p>\n<p style=\"text-align: left;\">以往矿场核心商业模式就是面向矿工,跟着减半期来走,赚一年吃四年的逻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AI算力公司,这个带有很强的行业示范效应。</p>\n<p style=\"text-align: left;\">不过与微软达成合作之后,IREN也存在一定现金流风险,本身合同周期长,IREN 需要先投入约 58 亿美元买硬件,而微软只是预付 20%,剩下的要靠债务融资撑过去,这个对股价是不小挑战。</p>\n<p style=\"text-align: left;\">另外合同中设有里程碑考核,一旦进度滞后,微软有权暂停付款。这意味着 IREN 不仅在建机房,也在和时间赛跑。</p>\n<p style=\"text-align: left;\">IREN股价年内已上涨近 480%,这次消息一出又跳涨两成。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加大:多头认为这是下一个CoreWeave,空头认为估值已超现实。H.C. Wainwright 最新报告将目标价定在 45 美元,仅为现价一半。</p>\n<h2>AI能源的下一步:从可再生到核能</h2>\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与 IREN 的合作,不仅是一场关于“算力”的竞赛,也是一场关于“能源”的抢位。随着 AI 模型越来越庞大、推理成本越来越高,电力正在成为科技行业的核心瓶颈。</p>\n<p style=\"text-align: left;\">目前几家 Big Tech 的应对策略大体相同——<strong>先锁可再生能源,再布局自建电力。</strong> 谷歌早在 2021 年就提出“24x7 Carbon-Free Energy”计划,亚马逊在弗吉尼亚州新建的园区完全依托风能供电,而微软这次干脆绕过电网,直接找上了拥有独立电力资源的 IREN。</p>\n<p style=\"text-align: left;\">但接下来,这场能源游戏可能会迎来新变量:<strong>核能。</strong></p>\n<p style=\"text-align: left;\">根据 Goldman Sachs Research 的研报,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比2023年增长约 160%,仅靠可再生能源可能难以满足新增需求。为了填这个洞,几家科技巨头已经开始试水核能。</p>\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与 Constellation Energy 签约重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Three Mile Island 核电厂第1号机组,这座反应堆一旦获批重启,将为微软提供 835 兆瓦电力,签约期长达 20 年。与此同时,微软还与美国能源部旗下的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合作,用自家的 AI 技术来加速核电许可流程,目标是缩短建设审批周期。</p>\n<p style=\"text-align: left;\">除此之外,微软已明确将在 2025 财年投入约 800 亿美元建设新一代 AI 数据中心,其中部分预算将直接用于电力基础设施升级和核能项目的并行验证。换句话说,它不再只是“租别人家的电”,而是开始思考“自己造电厂”的可行性。</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85be651bd0435d24929e01900b664b3\" tg-width=\"832\" tg-height=\"502\"></p>\n<p style=\"text-align: left;\">对科技公司而言,核能带来三重收益:第一,它提供 24 小时稳定基荷电力,解决风光能源的不稳定性;第二,核能被视为“零碳”,可帮助企业实现 ESG 目标;第三,它能显著降低长期能源成本。问题在于——核电审批慢、周期长、监管严,商业化 SMR 仍处早期阶段。但从趋势上看,<strong>算力大战最终会演变成“能源大战”</strong>,谁能掌握稳定、清洁、可扩展的电源,谁就能在下一代云计算中抢占先机。</p>\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与 IREN 的合作只是起点,未来微软可能更深入地绑定电力资产,构建“算力自给”的能源闭环。这一动作,正是科技巨头从“云计算公司”向“能源基础设施公司”过渡的信号。</p>\n<h2>算力托管时代的到来?</h2>\n<p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说 2023 年是模型之年、2024 年是应用之年,那么 2025 年注定是“基础设施之年”。</p>\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的这份 97 亿美元合同,其实标志着一个拐点:<strong>AI 云服务的底座正在“去中心化”</strong>。从过去自建数据中心,到如今委托独立运营商托管,科技巨头开始用资本市场的逻辑优化扩张速度。IREN、CoreWeave、Northern Data 等“新云”公司,正成为这些巨头的能源与算力承包商。</p>\n<p style=\"text-align: left;\">这一趋势对资本市场意义深远。未来几年,估值的重心会从“AI 软件故事”转向“AI 物理资产”。微软依旧是生态龙头,凭借应用端变现能力保持稳定增长;而像 IREN 这样的新型算力公司,则将在周期波动中寻求生存空间。AI 行业的边界,正从“代码”向“电网”延伸。</p>\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在算力上的投资,体现出它从软件巨头向“AI 能源公司”的转型决心。短期内,重资本投入可能压低利润率,但长期,它用电力换增长,用基础设施换护城河。</p>\n<p style=\"text-align: left;\">AI 的尽头,也许不是模型,而是<strong>能量</strong>。当数据中心像新型工业区一样遍布全球,谁能掌握稳定、清洁、低成本的电力,谁就能成为下一个“云时代的地主”。微软已经提前行动,而市场才刚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重量。</p>\n<p><a href=\"https://laohu8.com/S/MSFT\">$微软(MSFT)$</a> <a href=\"https://laohu8.com/S/IREN\">$IREN Ltd(IREN)$</a></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 style=\"text-align: start;\">微软这次是真下重注了。</p>\n<p style=\"text-align: start;\">11月3号凌晨,微软和澳洲的算力运营商 IREN(Iris Energy)签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作大单,总金额高达 97 亿美元。公告一出,IREN 股价盘前直接跳涨 20% 以上——要知道这家公司今年已经涨了 480% 了,妥妥的“AI 能源赛道宠儿”。</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03c1dbe612e8aca9a7b811931b7216f\" tg-width=\"832\" tg-height=\"178\"></p>\n<p style=\"text-align: start;\">根据披露,微软会先掏 20% 预付款,剩下分期结算,用于换取 IREN 位于德州 Childress 的数据中心里的高端NVIDIA GB300 GPU 算力。IREN 这边要采购 58 亿美元设备,还得负责建 200 兆瓦液冷机房——背后电力来自它自家的 2.9 GW 清洁能源电网。</p>\n<h2>AI基建的“慢变量”:微软为什么急着买算力</h2>\n<p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说 OpenAI 让微软站上了 AI 时代的浪尖,那么真正决定它能跑多远的,是那些最不起眼的“慢变量”——电力、机房、冷却系统,以及审批速度。</p>\n<p style=\"text-align: left;\">这笔交易的核心不是 GPU,因为 AI 扩容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模型。在 AI 爆发的这两年,微软最大短板已经不在模型,而在基础设施。Azure 云服务和 OpenAI 模型都在抢算力,电力批文批不下、机房周期拉太长,成了微软的掣肘。</p>\n<p style=\"text-align: left;\">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25 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9.5%。德州因为电价低、审批快,成了少数还能快速扩产的州。微软的算盘很简单:不等审批、不建地基,直接租别人现成的电和场地。</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223ebea154c06e864c6e53b2ec3908d\" tg-width=\"832\" tg-height=\"624\"></p>\n<p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说过去十年微软的竞争优势在于“代码”,在AI时代,人才高薪可以挖、GPU花钱就能买,唯独“电”不是立竿见影的事。</p>\n<p style=\"text-align: left;\">这笔交易背后的本质,是微软在加速弥补自己的能源与算力缺口。</p>\n<h2>AI基建,Big Tech怎么烧钱?</h2>\n<p style=\"text-align: left;\">AI 热潮席卷整个美股,但市场对几家巨头的“烧钱速度”早已分了层。</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05d24b73fe0f68b2c50e3656e4689b6\" tg-width=\"832\" tg-height=\"164\"></p>\n<p style=\"text-align: left;\">同样是花钱,微软和 Meta 的待遇天差地别。Meta 三季报公布后,尽管收入增长 22%,股价仍暴跌超 11%。原因很直接——资本开支上调至 700~720 亿美元,且没有明确回报路径,显然是被前几年元宇宙烧钱教育过。华尔街形容 Meta 的态度是“runaway AI spending(失控式支出)”。</p>\n<p style=\"text-align: left;\">而微软的这笔 97 亿美元,则被视为“被需求倒逼的投资”。Azure 的算力短缺是真实的,OpenAI 的模型训练是真实的,企业客户订阅 Copilot 也是实打实的收入来源。微软花的钱,是为兑现现有订单,而不是讲故事。</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60158bf9629a1e7f9d3fc7907ee0be3\" tg-width=\"832\" tg-height=\"598\"></p>\n<p style=\"text-align: left;\">从数据看,这种差异更明显:2025 年,亚马逊预计资本支出达 1250 亿美元,谷歌约 910 亿美元,微软约 3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74%。Meta 虽然数字高,但投入的有效性被质疑。换句话说,<strong>微软是“买增长”,Meta 像是“赌未来”。</strong></p>\n<p style=\"text-align: left;\">华尔街的共识也逐渐清晰——市场开始奖励“算得清楚的钱”,而惩罚“说不清楚的梦”。同样是大规模的AI基建投入,亚马逊财报后暴涨。这次与IREN合作下来,微软的估值估计会更加稳健,Meta 的股价却被自己的支出打成了问号。</p>\n<p style=\"text-align: left;\"><strong>IREN:从矿场到“新云”的产业跃迁</strong></p>\n<p style=\"text-align: left;\">站在 IREN 的角度,这笔交易几乎是公司命运的转折点。</p>\n<p style=\"text-align: left;\">IREN 曾是全球领先的比特币矿企之一,依靠自建绿电与液冷系统大规模运行 ASIC 矿机。如今,这套基础设施被“移植”到了 AI 时代:机房、冷却、电力供应链全部复用,只需更换 GPU 设备,就能切入 AI 云服务市场。</p>\n<p style=\"text-align: left;\">这家公司有三大底层优势。<strong>第一,能源优势。</strong> 2.9 GW 的清洁电力合约,让它在成本端有压倒性竞争力。<strong>第二,工程经验。</strong> 做过矿机场的人都知道高密度发热、冷却系统多难搞,而 IREN 已经在液冷机柜上干了五年。<strong>第三,客户背书。</strong> 拿下微软,意味着信用敞口从币圈转向了华尔街。</p>\n<p style=\"text-align: left;\">以往矿场核心商业模式就是面向矿工,跟着减半期来走,赚一年吃四年的逻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AI算力公司,这个带有很强的行业示范效应。</p>\n<p style=\"text-align: left;\">不过与微软达成合作之后,IREN也存在一定现金流风险,本身合同周期长,IREN 需要先投入约 58 亿美元买硬件,而微软只是预付 20%,剩下的要靠债务融资撑过去,这个对股价是不小挑战。</p>\n<p style=\"text-align: left;\">另外合同中设有里程碑考核,一旦进度滞后,微软有权暂停付款。这意味着 IREN 不仅在建机房,也在和时间赛跑。</p>\n<p style=\"text-align: left;\">IREN股价年内已上涨近 480%,这次消息一出又跳涨两成。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加大:多头认为这是下一个CoreWeave,空头认为估值已超现实。H.C. Wainwright 最新报告将目标价定在 45 美元,仅为现价一半。</p>\n<h2>AI能源的下一步:从可再生到核能</h2>\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与 IREN 的合作,不仅是一场关于“算力”的竞赛,也是一场关于“能源”的抢位。随着 AI 模型越来越庞大、推理成本越来越高,电力正在成为科技行业的核心瓶颈。</p>\n<p style=\"text-align: left;\">目前几家 Big Tech 的应对策略大体相同——<strong>先锁可再生能源,再布局自建电力。</strong> 谷歌早在 2021 年就提出“24x7 Carbon-Free Energy”计划,亚马逊在弗吉尼亚州新建的园区完全依托风能供电,而微软这次干脆绕过电网,直接找上了拥有独立电力资源的 IREN。</p>\n<p style=\"text-align: left;\">但接下来,这场能源游戏可能会迎来新变量:<strong>核能。</strong></p>\n<p style=\"text-align: left;\">根据 Goldman Sachs Research 的研报,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比2023年增长约 160%,仅靠可再生能源可能难以满足新增需求。为了填这个洞,几家科技巨头已经开始试水核能。</p>\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与 Constellation Energy 签约重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Three Mile Island 核电厂第1号机组,这座反应堆一旦获批重启,将为微软提供 835 兆瓦电力,签约期长达 20 年。与此同时,微软还与美国能源部旗下的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合作,用自家的 AI 技术来加速核电许可流程,目标是缩短建设审批周期。</p>\n<p style=\"text-align: left;\">除此之外,微软已明确将在 2025 财年投入约 800 亿美元建设新一代 AI 数据中心,其中部分预算将直接用于电力基础设施升级和核能项目的并行验证。换句话说,它不再只是“租别人家的电”,而是开始思考“自己造电厂”的可行性。</p>\n<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85be651bd0435d24929e01900b664b3\" tg-width=\"832\" tg-height=\"502\"></p>\n<p style=\"text-align: left;\">对科技公司而言,核能带来三重收益:第一,它提供 24 小时稳定基荷电力,解决风光能源的不稳定性;第二,核能被视为“零碳”,可帮助企业实现 ESG 目标;第三,它能显著降低长期能源成本。问题在于——核电审批慢、周期长、监管严,商业化 SMR 仍处早期阶段。但从趋势上看,<strong>算力大战最终会演变成“能源大战”</strong>,谁能掌握稳定、清洁、可扩展的电源,谁就能在下一代云计算中抢占先机。</p>\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与 IREN 的合作只是起点,未来微软可能更深入地绑定电力资产,构建“算力自给”的能源闭环。这一动作,正是科技巨头从“云计算公司”向“能源基础设施公司”过渡的信号。</p>\n<h2>算力托管时代的到来?</h2>\n<p style=\"text-align: left;\">如果说 2023 年是模型之年、2024 年是应用之年,那么 2025 年注定是“基础设施之年”。</p>\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的这份 97 亿美元合同,其实标志着一个拐点:<strong>AI 云服务的底座正在“去中心化”</strong>。从过去自建数据中心,到如今委托独立运营商托管,科技巨头开始用资本市场的逻辑优化扩张速度。IREN、CoreWeave、Northern Data 等“新云”公司,正成为这些巨头的能源与算力承包商。</p>\n<p style=\"text-align: left;\">这一趋势对资本市场意义深远。未来几年,估值的重心会从“AI 软件故事”转向“AI 物理资产”。微软依旧是生态龙头,凭借应用端变现能力保持稳定增长;而像 IREN 这样的新型算力公司,则将在周期波动中寻求生存空间。AI 行业的边界,正从“代码”向“电网”延伸。</p>\n<p style=\"text-align: left;\">微软在算力上的投资,体现出它从软件巨头向“AI 能源公司”的转型决心。短期内,重资本投入可能压低利润率,但长期,它用电力换增长,用基础设施换护城河。</p>\n<p style=\"text-align: left;\">AI 的尽头,也许不是模型,而是<strong>能量</strong>。当数据中心像新型工业区一样遍布全球,谁能掌握稳定、清洁、低成本的电力,谁就能成为下一个“云时代的地主”。微软已经提前行动,而市场才刚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重量。</p>\n<p><a href=\"https://laohu8.com/S/MSFT\">$微软(MSFT)$</a> <a href=\"https://laohu8.com/S/IREN\">$IREN Ltd(IREN)$</a></p></body></html>","text":"微软这次是真下重注了。 11月3号凌晨,微软和澳洲的算力运营商 IREN(Iris Energy)签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作大单,总金额高达 97 亿美元。公告一出,IREN 股价盘前直接跳涨 20% 以上——要知道这家公司今年已经涨了 480% 了,妥妥的“AI 能源赛道宠儿”。 根据披露,微软会先掏 20% 预付款,剩下分期结算,用于换取 IREN 位于德州 Childress 的数据中心里的高端NVIDIA GB300 GPU 算力。IREN 这边要采购 58 亿美元设备,还得负责建 200 兆瓦液冷机房——背后电力来自它自家的 2.9 GW 清洁能源电网。 AI基建的“慢变量”:微软为什么急着买算力 如果说 OpenAI 让微软站上了 AI 时代的浪尖,那么真正决定它能跑多远的,是那些最不起眼的“慢变量”——电力、机房、冷却系统,以及审批速度。 这笔交易的核心不是 GPU,因为 AI 扩容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模型。在 AI 爆发的这两年,微软最大短板已经不在模型,而在基础设施。Azure 云服务和 OpenAI 模型都在抢算力,电力批文批不下、机房周期拉太长,成了微软的掣肘。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的数据,2025 年美国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将占全国总用电量的 9.5%。德州因为电价低、审批快,成了少数还能快速扩产的州。微软的算盘很简单:不等审批、不建地基,直接租别人现成的电和场地。 如果说过去十年微软的竞争优势在于“代码”,在AI时代,人才高薪可以挖、GPU花钱就能买,唯独“电”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这笔交易背后的本质,是微软在加速弥补自己的能源与算力缺口。 AI基建,Big Tech怎么烧钱? AI 热潮席卷整个美股,但市场对几家巨头的“烧钱速度”早已分了层。 同样是花钱,微软和 Meta 的待遇天差地别。Meta 三季报公布后,尽管收入增长 22%,股价仍暴跌超 11%。原因很直接——资本开支上调至 700~720 亿美元,且没有明确回报路径,显然是被前几年元宇宙烧钱教育过。华尔街形容 Meta 的态度是“runaway AI spending(失控式支出)”。 而微软的这笔 97 亿美元,则被视为“被需求倒逼的投资”。Azure 的算力短缺是真实的,OpenAI 的模型训练是真实的,企业客户订阅 Copilot 也是实打实的收入来源。微软花的钱,是为兑现现有订单,而不是讲故事。 从数据看,这种差异更明显:2025 年,亚马逊预计资本支出达 1250 亿美元,谷歌约 910 亿美元,微软约 3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74%。Meta 虽然数字高,但投入的有效性被质疑。换句话说,微软是“买增长”,Meta 像是“赌未来”。 华尔街的共识也逐渐清晰——市场开始奖励“算得清楚的钱”,而惩罚“说不清楚的梦”。同样是大规模的AI基建投入,亚马逊财报后暴涨。这次与IREN合作下来,微软的估值估计会更加稳健,Meta 的股价却被自己的支出打成了问号。 IREN:从矿场到“新云”的产业跃迁 站在 IREN 的角度,这笔交易几乎是公司命运的转折点。 IREN 曾是全球领先的比特币矿企之一,依靠自建绿电与液冷系统大规模运行 ASIC 矿机。如今,这套基础设施被“移植”到了 AI 时代:机房、冷却、电力供应链全部复用,只需更换 GPU 设备,就能切入 AI 云服务市场。 这家公司有三大底层优势。第一,能源优势。 2.9 GW 的清洁电力合约,让它在成本端有压倒性竞争力。第二,工程经验。 做过矿机场的人都知道高密度发热、冷却系统多难搞,而 IREN 已经在液冷机柜上干了五年。第三,客户背书。 拿下微软,意味着信用敞口从币圈转向了华尔街。 以往矿场核心商业模式就是面向矿工,跟着减半期来走,赚一年吃四年的逻辑,现在摇身一变成为AI算力公司,这个带有很强的行业示范效应。 不过与微软达成合作之后,IREN也存在一定现金流风险,本身合同周期长,IREN 需要先投入约 58 亿美元买硬件,而微软只是预付 20%,剩下的要靠债务融资撑过去,这个对股价是不小挑战。 另外合同中设有里程碑考核,一旦进度滞后,微软有权暂停付款。这意味着 IREN 不仅在建机房,也在和时间赛跑。 IREN股价年内已上涨近 480%,这次消息一出又跳涨两成。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加大:多头认为这是下一个CoreWeave,空头认为估值已超现实。H.C. Wainwright 最新报告将目标价定在 45 美元,仅为现价一半。 AI能源的下一步:从可再生到核能 微软与 IREN 的合作,不仅是一场关于“算力”的竞赛,也是一场关于“能源”的抢位。随着 AI 模型越来越庞大、推理成本越来越高,电力正在成为科技行业的核心瓶颈。 目前几家 Big Tech 的应对策略大体相同——先锁可再生能源,再布局自建电力。 谷歌早在 2021 年就提出“24x7 Carbon-Free Energy”计划,亚马逊在弗吉尼亚州新建的园区完全依托风能供电,而微软这次干脆绕过电网,直接找上了拥有独立电力资源的 IREN。 但接下来,这场能源游戏可能会迎来新变量:核能。 根据 Goldman Sachs Research 的研报,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到2030年将比2023年增长约 160%,仅靠可再生能源可能难以满足新增需求。为了填这个洞,几家科技巨头已经开始试水核能。 微软与 Constellation Energy 签约重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 Three Mile Island 核电厂第1号机组,这座反应堆一旦获批重启,将为微软提供 835 兆瓦电力,签约期长达 20 年。与此同时,微软还与美国能源部旗下的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合作,用自家的 AI 技术来加速核电许可流程,目标是缩短建设审批周期。 除此之外,微软已明确将在 2025 财年投入约 800 亿美元建设新一代 AI 数据中心,其中部分预算将直接用于电力基础设施升级和核能项目的并行验证。换句话说,它不再只是“租别人家的电”,而是开始思考“自己造电厂”的可行性。 对科技公司而言,核能带来三重收益:第一,它提供 24 小时稳定基荷电力,解决风光能源的不稳定性;第二,核能被视为“零碳”,可帮助企业实现 ESG 目标;第三,它能显著降低长期能源成本。问题在于——核电审批慢、周期长、监管严,商业化 SMR 仍处早期阶段。但从趋势上看,算力大战最终会演变成“能源大战”,谁能掌握稳定、清洁、可扩展的电源,谁就能在下一代云计算中抢占先机。 微软与 IREN 的合作只是起点,未来微软可能更深入地绑定电力资产,构建“算力自给”的能源闭环。这一动作,正是科技巨头从“云计算公司”向“能源基础设施公司”过渡的信号。 算力托管时代的到来? 如果说 2023 年是模型之年、2024 年是应用之年,那么 2025 年注定是“基础设施之年”。 微软的这份 97 亿美元合同,其实标志着一个拐点:AI 云服务的底座正在“去中心化”。从过去自建数据中心,到如今委托独立运营商托管,科技巨头开始用资本市场的逻辑优化扩张速度。IREN、CoreWeave、Northern Data 等“新云”公司,正成为这些巨头的能源与算力承包商。 这一趋势对资本市场意义深远。未来几年,估值的重心会从“AI 软件故事”转向“AI 物理资产”。微软依旧是生态龙头,凭借应用端变现能力保持稳定增长;而像 IREN 这样的新型算力公司,则将在周期波动中寻求生存空间。AI 行业的边界,正从“代码”向“电网”延伸。 微软在算力上的投资,体现出它从软件巨头向“AI 能源公司”的转型决心。短期内,重资本投入可能压低利润率,但长期,它用电力换增长,用基础设施换护城河。 AI 的尽头,也许不是模型,而是能量。当数据中心像新型工业区一样遍布全球,谁能掌握稳定、清洁、低成本的电力,谁就能成为下一个“云时代的地主”。微软已经提前行动,而市场才刚开始意识到这件事的重量。 $微软(MSFT)$ $IREN Ltd(IREN)$","highlighted":1,"essential":2,"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496285383983944","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IREN","MSFT"],"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5376,"optionInvolvedFlag":false,"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247,"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8,"optionInvolvedFlag":false,"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496594640322688"}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