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市自 4 月低点以来一路狂飙 36%,突破了所有警示信号,如今正直面投资传奇沃伦・巴菲特青睐的一项关键指标的考验。
“巴菲特指标” 用于评估股票估值是否过高,虽非完美但实用。目前,该指标已突破疫情时期纪录,而 2022 年熊市正是在该纪录出现后到来。这一指标将美股总市值 (目前约 72 万亿美元) 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即便 GDP 实现近两年来最快增速,股市规模仍达到经济总量的两倍多。
“当前这一比率显然表明股票被高估,也印证了市场对泡沫化行为的担忧。” 巴克莱银行衍生品策略师斯特凡诺・帕斯卡尔 (Stefano Pascale) 等人在给客户的报告中表示。尽管该指标并非没有局限性,但 “投资者仍应审慎看待这一创纪录的股市市值与 GDP 比率,将其视为市场过度狂热的又一警示信号”。
巴克莱团队于今年早些时候推出了自己的指标,利用可追溯至 1997 年的期权数据衡量市场狂热程度。当时人工智能革命正为少数科技巨头创造数千亿美元价值,市场纷纷将其与上世纪 90 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相提并论,该指标的推出旨在帮助投资者监测过度持仓和非理性繁荣的迹象。
他们发现,这一指标的走势往往与巴菲特指标趋同,如今也发出了类似警告。该指标衡量的是拥有流动性期权的美股中 “狂热股票” 的占比,目前约为 11%,远高于 7.1% 的长期均值。上世纪 90 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和 2021 年迷因股热潮期间,该指标曾突破 10%。
数月来,市场对泡沫的担忧持续存在,标准普尔 500 指数的市盈率已攀升至历次崩盘前才出现的水平。空头还警告称,劳动力市场降温以及低端消费者压力增大,意味着美国经济根基不稳。不过,企业盈利持续稳健,人工智能支出也提振了经济活动。
巴菲特曾在 2001 年警告,当估值与 GDP 比率达到当前水平时,投资者无异于 “玩火”。这位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掌舵人还提醒不要孤立看待这一指标,他在 2017 年股东大会上表示:“事情远非靠一两个公式就能判断市场是被低估还是高估那么简单。”
巴菲特强调,尽管 “每个数字都有一定意义”,但它的重要性会因具体背景而有很大差异。
巴菲特指标的历史表现印证了这些警示。今年 5 月,该指标显示股票相对便宜,而随后股市开启了为期六个月的历史性飙升。在此之前,该指标曾在 2019 年春季发出警告,但标准普尔 500 指数之后仍创下历史新高。
帕斯卡尔指出,过去二十年来,股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巨额现金流的大型科技公司占标准普尔 500 指数市值的近三分之一。该指标还存在其他问题,例如美国企业在全球盈利机会中的敞口不断扩大,而 GDP 仅衡量国内经济活动。此外,他补充道:“股市投资者在形势向好时往往较为乐观,这一点也会体现在 GDP 的增长中。”
不过,也有理由对这两项指标持保留态度,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盈利。盈利正大幅增长,为股价上涨提供支撑,第三季度业绩是多年来最强劲的之一。数据显示,在已公布财报的标准普尔 500 指数成分股公司中,超过 70% 的企业利润同比激增近 13%,销售额也以三年来最快速度增长。
德意志银行策略师在 11 月 4 日的报告中写道,标准普尔 500 指数成分股公司的中位数同比盈利增长率处于常规区间的高位,且接近过去 15 年来的最高水平 (疫情后复苏期的繁荣除外)。此外,美股盈利增长 “在多个维度上有所拓宽”,缓解了市场对盈利集中于少数大型科技公司的担忧。
德意志银行策略师吉姆・里德 (Jim Reid) 在另一份报告中写道,近期市场叙事发生转变,关于市场集中度的新疑问引发了对股市回调的担忧。他称,Palantir Technologies (PLTR.US) 周二近 8% 的跌幅 “正是这一转变的缩影,尤其是考虑到该公司前一天实际上还上调了营收预期”。不过里德表示,由于这家数据分析公司的股价在过去一年上涨了三倍,“任何盈利报告都面临着极高的门槛”。
巴克莱策略师表示,尽管市场正进入季节性强势期,但仍需保持警惕,并建议投资者:“在锁定近期收益的同时限制风险,‘借势看涨’仍是审慎之举。”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