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股价腰斩,是“割韭菜”还是潮玩泡沫的必然出清?
近日,泡泡玛特(9992.HK)股价再度大幅下挫,年内累计跌幅已超过40%,市值较高点蒸发近千亿港元。社交媒体上,“割韭菜”的质疑声再起,不少投资者感叹“潮玩泡沫”破裂。然而,将股价下跌简单归因为“割韭菜”,或许掩盖了更值得警惕的行业深层逻辑。
一、“割韭菜”论忽略了商业模式的本质蜕变
泡泡玛特的崛起,本质是抓住了Z世代情感消费、收藏需求及社交货币属性红利。其盲盒模式曾被视为“印钞机”,但问题在于,当IP生命力进入平台期、用户新鲜感消退后,高增长叙事难以为继。2023年年报显示,其营收增速已从三位数回落至20%左右,部分经典IP销量见顶。股价下跌并非主观“收割”,而是市场对“潮玩是否具备可持续性”的重新定价。
二、潮玩行业正在经历“资产化折价”
泡泡玛特的困境,折射出潮玩行业从“消费品”向“类投资品”异化后的副作用。部分限量款曾被炒至万元,形成类似二级市场的投机生态。但当前宏观经济承压,消费者更趋理性,潮玩的金融属性快速褪色。二级市场价格的崩盘,反过来冲击一级市场销售信心,形成负向循环。这种“资产化折价”并非企业单方面可操控,而是市场供需关系的自然校正。
三、监管与ESG风险尚未充分定价
盲盒模式近年引发监管关注,中消协曾点名其“概率不透明”等风险。香港市场对ESG(环境、社会及治理)因素尤为敏感,而泡泡玛特产品的可持续性(如塑料包装环保问题)、盲盒的成瘾性设计,可能成为未来估值压制因素。若监管政策进一步收紧,或引发海外投资者抛售。
四、突围方向:IP工业化能力才是试金石
泡泡玛特能否翻身,不取决于股价短期波动,而在于其能否从“盲盒公司”转型为“IP运营公司”。目前其自有IP占比虽超50%,但除Molly外尚未出现现象级新IP;而迪士尼的IP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泡泡玛特的IP迭代能力仍待验证。若公司能打通影视、游戏等泛娱乐矩阵,或许能打开第二增长曲线,否则仅靠换色重涂的“限量款”,难以支撑高估值。
结语:市场永远在惩罚“路径依赖”
泡泡玛特的股价下跌,并非简单的资本游戏,而是新消费行业从狂热到理性的缩影。潮玩的本质是情感连接,而非金融投机。投资者更应关注其IP创作体系是否具备持续输出爆款的能力,而非纠结于短期股价波动。当潮水退去,真正的“韭菜”或许是那些仍相信“盲盒神话”的投机者,而非认真经营IP的企业本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而股价的上涨是从24年2月才开始的,股价从15涨到了339,涨幅21.6倍。
而到了现在,业绩依旧很好,但是三个月的时间股价已经下跌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