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再次推迟日本电池工厂建设,固态电池按下暂停

芝能汽车
11-10

芝能汽车出品

丰田再次推迟了其在日本福冈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计划,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电池革命”似乎又被按下了暂停键。

丰田的延迟,还是基于全球电动汽车的需求并不尽如人意,至少丰田在全球范围销售电车的节奏,并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

在关注固态电池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丰田是希望更稳健的步伐,平衡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与成本压力。

但在其背后,全固态电池这一“终极形态”技术,问题在于:它究竟能不能真正做出来?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在固态电池技术的研究上是不是有真正的产业化进展,能够在前沿领域用起来,然后在电车领域落地。

Part 1

电池自产的规划与延迟背后

的真实考量

丰田推迟在福冈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消息,是其整体电池战略调整的缩影。

今年年初,丰田刚在日本福冈购入一块28万平方米的土地,计划投资建设一座新一代电池工厂,主要用于生产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的新型电池。这是丰田电动化布局的关键一环,也是其对未来十年市场竞争格局的核心准备。

最初计划在2024年4月签署建设协议,但丰田在春季突然推迟,理由是“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到了秋季,本应最终敲定的协议再度延期。丰田没有公开具体的新时间表,只表示将在未来一年内“重新审查与调整计划”,电池工厂建设时间至少被推后一年。

在日本经济产业省持续推动“电池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丰田的这一动作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日本政府正通过数千亿日元的补贴来重振国内电池产业,而丰田作为国家级核心企业,理应成为战略支点。但丰田并未盲目跟进“加速”路线,而选择再一次踩下刹车。

从财务层面看,这种谨慎不无道理。为了匹配将来的需求,丰田当前的资本开支已经因纯电车型和混动平台的并行开发而居高不下。

根据丰田2025财年中期规划,未来三年其在电池和软件相关投资将超过4万亿日元,而新建电池工厂意味着在产能爬坡期内将承担额外的现金流压力。

全球电动车市场增速放缓,欧美补贴退坡,中国市场进入价格战阶段,丰田担心过早扩张产能反而可能陷入“供大于求”的陷阱。

市场的现实压力,与丰田内部技术路线的调整几乎同步进行。

丰田目前在电池领域有三条主线:镍钴锰(NCM)高性能锂电池、磷酸铁锂(LFP)中低端电池、以及全固态电池技术。

福冈工厂原本被认为是未来固态电池量产体系的预备基地之一。如今延期,也可能是在技术和制造层面,也是在等待技术、成品率和成本各方面的条件都成熟。丰田在电池“自产”问题上一直处于摇摆状态。

早在2019年,丰田就宣布将在日本与中国同时布局电池制造基地,与松下合资成立Prime Planet Energy & Solutions(PPES),专注于锂离子与固态电池的研发与生产。但在过去五年中,PPES始终没有形成像宁德时代那样的规模化产能。

丰田曾透露过:“我们不想成为电池制造商,而是想让电池成为我们掌控的战略资源。”

丰田的战略逻辑——在供应链层面保持掌控,但在资本与产能投入上避免“重资产陷阱”。从这一角度看,推迟电池工厂建设,并非技术受挫,而是基于风险与节奏的再平衡。

丰田的中期目标仍然明确:到2030年,集团希望电动化车型(包括混合动力、插混与纯电动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其中纯电车型占比30%。

在这个过程中,丰田要在纯电动产品上赚到钱,低成本有竞争力的电池自给率与供应安全显然是关键,丰田并不打算通过大规模自建产能来实现,而更倾向于以“核心技术+战略合作”的模式,建立可控而灵活的电池生态系统。

Par2

全固态电池:

丰田能否兑现

“2027年量产”的目标

在丰田所有的电动化叙事中,全固态电池无疑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张牌,这是日本汽车产业和丰田实现电动车技术超越的“杀手锏”——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更强安全性。

距离丰田首次展示固态电池样品已过去十多年,量产时间表却一再延后。从最初的“2025量产”,到如今官方口径的“2027至2028年商用化”,时间线已经至少被推迟了两年,这甚至有点像马斯克的做派了。

丰田的长期合作伙伴出光兴产,是日本硫化物电解质领域的领导者。

出光从1994年起就在研究硫化锂量产技术,利用石油副产品提取硫资源,形成独特的成本优势。

早在2013年,出光就与丰田联合开发固态电池,并在2021年启动了吨级硫化物电解质小试工厂,千叶工厂已完成扩产,样品年产能力提升至十几吨规模,并计划在2027年前建成全球领先的硫化锂量产设施。

从技术路线看,丰田与出光选择的是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相比氧化物或聚合物体系,硫化物电解质具有更高的离子导电性和柔性,能在常温下实现优异的界面接触,从而减少内阻、提高功率密度。这一特性使其成为实现“10分钟充满80%电量”目标的关键技术基础。

丰田宣称,其原型电芯可达1200公里续航、10分钟快充,功率密度比现有锂电池提升50%,寿命提升2.5倍。

目前产品性能距离商业化仍有漫长的距离。

硫化物电解质极易吸水,与空气接触会生成有毒气体(H₂S),这对量产工艺和生产安全提出极高要求。如何在大规模混合与压制过程中保证材料均匀性与稳定性,是决定能否实现量产的最大技术瓶颈。

丰田希望等到出光的中试工厂在2026年验证稳定后,再决定是否大规模导入生产线,这一进度与丰田“2027年推出固态电池车型”的规划基本吻合。

如果2027年的固态电池仅能在少量高端车型上应用,而成本未能快速下降,那么丰田的技术领先优势将很难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毕竟,消费者不只看续航与充电时间,更看重价格与可得性。

丰田的固态电池布局并非单点突破,而是系统性工程。其研发体系覆盖材料、设计、工艺、回收等全链条,甚至已规划与出光开发正极材料,以延长循环寿命、提高能量密度。 

小结

丰田的电动化转型,也有在中国bz3x这样的产品,但是推迟电池工厂建设,我们可以理解丰田愿意承认市场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全固态电池是不是丰田未来十年的技术支点,能不能走出车企的自主可控的杀手锏,我们需要再看看。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