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
芝能汽车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16关注
478粉丝
0主题
0勋章

onsemi 2025年三季度财报:vGaN能带来改变吗?

芝能智芯出品 这波传统半导体行业周期回调中,onsemi 2025Q3营收15.51亿美元,环比增6%,同比降12%,净利润2.55亿美元,总体来看还算不错的。通过强化能源效率、AI边缘计算及功率半导体,安森美的动作不断调整。 2025Q3,onsemi营收15.51亿美元,环比增6%,汽车和工业需求回稳。同比降12%,走出上半年低谷。GAAP毛利率37.9%,非GAAP 38.0%,环比升0.3%,生产效率与产品组合优化起到了效果。 当然客观来说,这数据也不理想,与去年同期45.4%相比差距大,受市场价格压力及高端产品占比降影响。 营业利润率改善了,GAAP升至17.0%(Q2为13.2%),非GAAP达19.2%,重回行业优区间,源于成本控制、产品结构优化及库存调整完成。净利润2.55亿美元,环比增50%。 Q4预期营收14.8-15.8亿美元,毛利率37%-39%,下半年市场趋平衡,经营回归增长。 三大板块环比均增。 ◎ 电源解决方案集团(PSG)营收7.38亿美元,增6%; ◎ 先进制造集团(AMG)5.83亿美元,增5%; ◎ 智能传感集团(ISG)2.30亿美元,增7%。同比均降超10%,但环比回升显示下游去库存后需求恢复。 汽车业务为增长引擎。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与车载功率升级,onsemi在SiC功率半导体和电驱系统领先。布法罗工厂和捷克产线产能爬坡,提升SiC供应。尽管年初需求放缓,三季度汽车营收环比回升,核心客户如特斯拉、现代及大陆订单恢复。 工业业务受益能源转型与自动化。高效电源管理IC和传感解决方案应用于光伏逆变器、储能及机器人。 公司以“系统级能源效率”为核心,整合功率器件、传感芯片与算法,提升客户能效。契合全球节能减排及AI电力需求。 onsemi AI布局显现成果。CEO Hassane El-Khoury称,拿到了
onsemi 2025年三季度财报:vGaN能带来改变吗?

2025年10月动力电池市场分析和行业扫描

芝能汽车出品 十月,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在非常景气的周期,无论是产量、销量、国内装车量还是出口数据,都是保持了高增长的。 先看总体数据。 ◎ 10月电池合计产量达到170.6 GWh,环比增长12.9%,同比增长高达50.5%。 ◎ 前十个月累计产量1292.5 GWh,同比增长51.3%,增速喜人。 01 产量 根据销量的拆分,估算动力电池的产量为127.8GWh,这个数据是历史上的最高点。 02 国内装车量 最受关注的是国内装车量,10月国内动力电池装车量84.1 GWh,环比增长10.7%,同比增长42.1%。 结构上 ◎ 磷酸铁锂电池继续占据主导地位,装车量67.5 GWh,占比超过80%,同比增长43.7%; ◎ 而三元电池装车量16.5 GWh,同比增长35.8%,这部分也在拉高。 累计到10月底,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总量接近470 GWh,同比增幅接近60%,而三元电池略有下滑。 从车型结构看 ◎ 纯电动乘用车依然是绝对主力,占比61%,同比增长42.3%; ◎ 插混车型占比19.9%,同比增长36.9%; ◎ 商用车领域的惊喜来自纯电动货车,同比增长高达175.9%,成为今年下半年最亮眼的细分市场,排产已经排到了明年。 03 销量 出口方面,10月我国电池出口28.2 GWh,环比增长5.5%,同比增长33.5%。 其中动力电池出口19.4 GWh,同比大涨76.7%,而其他电池出口略有下滑,中国电池企业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中的竞争力持续增强,欧洲的电池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国出口过去的。 04 储能电池 10月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销量166.0 GWh,环比提升13.3%,同比增长50.8%。 其中动力电池占比接近75%,销量124.3 GWh,同比增长56.6%。储能电池维持高速增长,销量41.7
2025年10月动力电池市场分析和行业扫描

从汽车零部件到人型机器人核心:舍弗勒在新时代如何占位?

芝能科技出品 在全球制造业正经历由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重塑的关键时期,德国舍弗勒集团(Schaeffler)宣布与Neura Robotics合作,共同开发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 传统汽车零部件巨头向新兴智能技术领域的战略转型,欧洲制造业在应对产业压力与结构转型中寻求新增长极的趋势。 舍弗勒计划到2035年在人形机器人生产中实现“四位数中段数量”的导入,并预计届时10%的集团销售额将来自国防、飞行器和人形机器人等新业务领域。  对于一家以轴承、传动与汽车零部件闻名的德国家族企业而言,涉足人形机器人看似跨界,实则顺势而为。 近年来,欧洲汽车市场受到多重压力的挤压: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国内电动车转型成本高企以及来自中国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加剧,使得传统Tier 1零部件厂商不得不重新审视增长路径。 舍弗勒的应对策略,正在从“配套”走向“自研+生态”。 公司高层提出到2035年,约10%的收入将来自“非汽车传统领域”,包括人形机器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国防工业。这种组合表明,舍弗勒的增长逻辑已从单一市场导向转向多元化的技术驱动。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三类”之一,和舍弗勒核心技术的很契合。机器人关节系统、驱动单元和高精度轴承都是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部件。 舍弗勒原本为工业机器人开发的双列角接触滚子轴承(XZU),如今被改进为更紧凑、更轻量的版本,用于机器人肢体的柔性运动。这种“旧技术新应用”的思路,使公司能够以较低的研发门槛切入新赛道。 舍弗勒CEO克劳斯·罗森菲尔德(Klaus Rosenfeld)曾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正在积极利用人工智能优化生产效率与业务结构,与英伟达的合作便是这一战略的延伸。 舍弗勒已将其全球百余家工厂纳入NVIDIA Omniverse工业仿真平台,以实现数字孪生化的生产体系。这一基础设施建设为未来人形机器人在制造现场的部署创造了条件,也让公
从汽车零部件到人型机器人核心:舍弗勒在新时代如何占位?

南美车市 | 巴西2025年10月:比亚迪、奇瑞、长城等中国车企卖2.5万台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10月,巴西汽车市场延续高位运行,轻型车销量达24.81万辆,同比微跌0.5%,但依旧是十年来表现最稳健的月份之一。今年前十个月累计销量已达205.6万辆,同比增长3%,创2019年以来新高。 中国品牌在巴西市场持续扩张,数量已超过十家,总共销售单月2.5万台,10个月累计为18.6万台。 Part 1 市场概况与主流格局 巴西10月车市仍由菲亚特、大众和雪佛兰三大品牌主导,三者合计占市场近五成。 ◎ 菲亚特销量5.06万辆,同比下降2.5%; ◎ 大众以4.20万辆紧随其后,小幅下滑0.7%; ◎ 雪佛兰以2.69万辆居第三,同比下跌7.9%; ◎ 现代以2.42万辆增长4.6%,稳居第四; ◎ 而丰田则因调整产能与供应下滑37.8%,排名第五。 动力结构上,燃油车仍为主力,但混合与电动化车型份额不断提升。 混合动力与插混车型在主要城市增长明显,纯电动车则受益于政策鼓励和中国品牌入局,销量创下年度新高。 车型方面 ◎ 菲亚特Strada继续以强势表现领跑,市场份额达5.7%。 ◎ 大众全新Tera的表现堪称“黑马”,上市仅五个月便跃升至第二名,10月销量超过1万辆,成为品牌在巴西的最畅销车型。 ◎ 菲亚特Argo排名第三,现代HB20位列第四。 ◎ 现代Creta和本田HR-V表现出色,均录得两位数增长。 Part 2 中国品牌在巴西的扩张格局 截至10月,共有13家中国车企在巴西市场销售新车,合计销量超过2.5万辆,占比已接近10%。 比亚迪、奇瑞、长城三家品牌构成核心力量,带动中国汽车在拉美市场的加速渗透。 ◎ 比亚迪以10,195辆的成绩排名第八,同比增长37.8%,继续领跑中国阵营,累计销量已接近9万辆。 ◎ 奇
南美车市 | 巴西2025年10月:比亚迪、奇瑞、长城等中国车企卖2.5万台
avatar芝能汽车
11-12 08:28

AMDQ3业绩爆发:AI与高性能计算的红利!

芝能智芯出品 2025年第三季度,AMD交出了一份创纪录的财报:营收首次突破92亿美元,同比大涨36%,净利润达到12.4亿美元,这一季度堪称AMD近几年战略转型的集中成果。 数据中心与AI加速器构成长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客户端与游戏业务则在消费端形成坚实的现金流支撑。 随着AMD与OpenAI、Oracle、Meta等头部科技企业的合作全面展开,AI算力需求正在推动AMD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AMD在战略上完成了从“CPU公司”到“AI计算平台公司”的转变。 Part 1 业绩加速: 多引擎驱动下的全面增长 从财务表现看,AMD第三季度的增长是多业务协同带来的系统性提升。 ◎ 92亿美元的季度营收创下公司历史新高,同比提升36%,环比增长20%; ◎ 非GAAP口径下营业利润达22亿美元,净利润为20亿美元,盈利结构的持续改善。 ◎ 毛利率也在连续三个季度爬升至54%,创下疫情后新高,产品组合向高价值计算业务的倾斜,AMD在成本控制与供应链效率上的成熟度。 细分来看 ◎ 数据中心业务继续稳步放量,季度收入达到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 第五代EPYC处理器的出货表现突出,其能效与算力优势在AI训练和云计算场景中进一步放大。 尤其在Amazon、Oracle、IBM等客户体系中,AMD EPYC已成为主流算力架构之一,新一代Instinct MI350 GPU在HPC与AI集群市场的渗透率提升,使AMD在高端GPU计算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从MI350及MI355系列的交付进展看,AMD在全球AI硬件供应链中正稳步扩张。 ◎ 客户端与游戏业务成为另一增长引擎。 客户端业务营收创下28亿美元新纪录,同比增长46%,得益于Ryzen处理器销量的持续爆发。 尤其是搭载3D V-Cache技术的Ryzen 7 9800X3D,在高端
AMDQ3业绩爆发:AI与高性能计算的红利!
avatar芝能汽车
11-12 08:28

2025年10月中国汽车出口观察:66.6万,同比增长22.9%

芝能汽车出品 在中国汽车产销不断往上走的过程中,出口的数据可能是现在最重要的,这意味着中国汽车企业的利润。 ● 2025 年 10 月,中国汽车当月出口 66.6 万辆,环比增长 2.1%,同比增长 22.9%; ● 1–10 月累计出口 561.6 万辆,同比增长 15.7%。 最显著的变化来自新能源汽车,10 月出口 25.6 万辆,同比增长近 100%,1–10 月 NEV 出口同比增长 90.4%至 201.4 万辆,首次突破200万,当然传统燃油车出口呈下降态势,1–10 月同比下降 5.1%。  01 总量平稳增长,新能源成为主要引擎 10 月份出口 66.6 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明显上升(占当月出口约 38.4%),纯电动与插电混动分别占当月出口约 24.9% 与 13.5%。 如果把视角放大到 1–10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累计 201.4 万辆,占全年累计出口(561.6 万辆)的约 35.9%,这波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中心,对年度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极为显著。 从同比增速看 ◎ 10 月新能源汽车出口几乎翻倍(同比 +99.9%),其中纯电动同比增长 59.6%,插混同比增长约 270%(2.7 倍)。 ◎ 1–10 月累计来看,纯电动车出口同比增长 55%,插混同比增长约 2.2 倍,插混和纯电双线增长,且插混在短期内呈现更快的同比弹性。 相比之下,传统燃油车已呈下滑:10 月下降 0.9%,1–10 月累计下降 5.1%。 02 乘用车仍是主体,商用车分化明显 按细分来看,乘用车在出口总体中占主导地位: ◎ 10 月乘用车出口 57.1 万辆,占比超过 85%,1–10 月累计 477.3 万辆,同比增长 16.4%。 ◎ 商用车在 10 月为 9.4 万辆,1–10 月
2025年10月中国汽车出口观察:66.6万,同比增长22.9%
avatar芝能汽车
11-12 08:28

全球车市 | 澳大利亚2025年10月:中国品牌四强跻身前十 ,销量超过1.7万台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10月,澳大利亚新车市场共售出10.07万辆,同比增长0.7%,创下历史第二高的十月销量纪录。 中国的汽车成为推动市场向上的关键力量。中国制造车辆销量同比大涨32.5%,市场份额突破20%,四家中国品牌跻身前十,奇瑞与比亚迪表现尤其突出。 Part 1 市场概况与主流格局 10月澳大利亚车市整体保持稳定,累计销量突破103万辆,为历史同期新高。 ◎ SUV依旧主导市场,销量同比增长8.8%,占比升至61.9%; ◎ 轻型商用车小幅下滑0.5%,占比21.9%; ◎ 而传统轿车继续萎缩,同比下降22.9%,仅占12.3%。 从动力类型来看 ◎ 汽油车销量下滑15.4%,至3.68万辆; ◎ 柴油车微增3.9%,至3.01万辆; ◎ 混合动力车型继续强劲增长,达到1.78万辆,同比增长25.2%。 ◎ 纯电动车增长14.8%,占市场份额7.3%; ◎ 插混车型则飙升96.3%,份额提升至4.7%。 这一变化表明,澳洲市场正在进入电气化加速阶段。 从品牌层面看 ◎ 丰田继续以1.97万辆稳居榜首,同比增长6.8%; ◎ 福特位列第二,同比下降11.8%; ◎ 马自达以7,140辆重返第三。 ◎ 现代和起亚分列第五与第四,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中国品牌的崛起正在改写澳大利亚汽车市场格局。 ◎ 长城汽车销量达到4,431辆,同比增长32.3%,稳居第七; ◎ 比亚迪销量3,959辆,暴涨128.6%; ◎ 名爵以3,556辆排名第九,虽下降31.7%,但仍位列前十; ◎ 奇瑞以3,550辆首次进入前十,同比增长高达145.2%,连续第八个月刷新纪录。 ◎ 此外,吉利排名第23,销量7
全球车市 | 澳大利亚2025年10月:中国品牌四强跻身前十 ,销量超过1.7万台
avatar芝能汽车
11-12 08:28

特斯拉下一代芯片AI5:算力暴涨,自动驾驶瓶颈仍未破解?

芝能科技出品 特斯拉的新一代AI5芯片马上要来了,与现有硬件相比,AI5在计算性能、能效以及成本控制上均有巨大提升,马斯克宣称AI5将带来“人类驾驶安全性提升1000%”的飞跃,到底怎么样呢? 在特斯拉的辅助驾驶体系中,自制的AI芯片是核心大脑,负责实时处理来自车载摄像头的大量视觉数据,并结合算法模型做出毫秒级决策。从HW3(AI3)到HW4(AI4),特斯拉不断强化车载计算平台,以更高的算力来支撑其端到端神经网络。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体系上的核心逻辑:依赖硬件突破以弥补算法和感知的瓶颈。 根据特斯拉公布的信息,AI5的计算性能将比AI4提升50倍,而成本仅为十分之一,内存容量提升九倍,并采用更高效的块量化与softmax机制来优化深度学习的推理效率。 芯片生产将分布在台积电与三星的多地工厂,确保供应稳定性与规模化能力。 特斯拉计划让AI5芯片同时服务于车辆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AI计算,从而构建出一个分布式推理网络,让闲置车辆也能参与AI任务计算。 从技术视角看,芯片的进步并不直接等于自动驾驶能力的突破。 算力提升的确能支撑更复杂的模型运行,但自动驾驶的难点在于感知和决策的不确定性。特斯拉至今仍坚持“纯视觉方案”,即完全依赖摄像头进行环境感知。 马斯克本人也在去年承认,搭载第三代硬件的车辆可能无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AI5的推出,通过更强算力来弥补既有系统的局限,而非直接解决感知层面的问题。 根据特斯拉的路线图,AI5样品将在2026年问世,并计划于2027年实现量产,马斯克已透露AI6和AI7的规划,前者性能将再提升两倍,后者则采用全新代工体系,高频率迭代虽然能保持技术领先,但也带来了生态碎片化风险——不同代际的车辆若无法共享同一AI模型,将影响FSD软件的统一性与数据闭环效率。 马斯克提到特斯拉可能自建大型芯片制造厂,但芯片制造的复杂度远超汽车组装,涉及光刻
特斯拉下一代芯片AI5:算力暴涨,自动驾驶瓶颈仍未破解?
avatar芝能汽车
11-11 07:58

技术解析|图像传感器如何进行能量管理?从电源树到成像系统

芝能智芯出品 图像传感器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像素、动态范围或噪声控制,电源架构同样是影响成像质量和系统可靠性的核心环节。传感器分辨率与速率的持续提升,供电需求呈现出多轨道、高动态、低噪声的复杂特征。 安森美半导体(onsemi)在《Unlocking the Power of Image Sensor Power Tree》中系统地阐述了图像传感器电源树的设计逻辑、热管理模型及功耗优化策略。 从电源拓扑、热设计、效率对比三大维度出发,探讨电源树设计如何支撑Hyperlux系列传感器实现低噪声、高稳定的成像表现,解析Buck与LDO两类核心稳压方案在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取舍逻辑。 这个技术研讨会干货不少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Part 1 电源树, 从Buck到LDO的协同演化 图像传感器是一种极度敏感的电子系统。每个像素的信号仅有数微伏到毫伏级,一旦电源纹波或瞬态响应不足,就可能在输出端形成固定图案噪声或亮度漂移。 在“电源树”(Power Tree)的设计中,如何在效率、噪声与热性能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整个系统架构的核心。 Buck与LDO被视为两种互补的能量调节机制。 ◎ Buck转换器负责将高压降至中低电压,以较高效率供给大电流负载; ◎ LDO(低压差线性稳压器)则承担最后一级滤波任务,为模拟前端或像素阵列提供极低噪声的电源轨。 二者的结合,是图像传感器电源树的“骨架”。 从原理上看,同步Buck转换器通过控制开关器件Q1与Q2的导通与关断,以PWM方式调节输出电压。 其效率通常可达90%以上,但在高频切换中容易引入电磁干扰(EMI),因此在靠近成像区域的供电路径中往往需要LDO进一步净化电压。LDO虽效率较低(通常仅为Buck的一半),却能在电流稳定时有效抑制纹波与噪声,提供优异的电源抑制比(PSRR)。 举例来说,在一个典型的图像传感器电源架构中,VD
技术解析|图像传感器如何进行能量管理?从电源树到成像系统
avatar芝能汽车
11-11 07:58

曲面屏,还是“表情”?——人形机器人的面部设计

芝能科技出品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 新一代计划计划搭载OLED面部显示屏,特别是小鹏的机器人也用3D曲面屏以后,机器人产业开始让“机器人的脸”的设计往新的方向走,柔性曲面屏的引入可以改变了机器人的视觉形象,也可能重塑人机交互的逻辑。 从技术实现与交互体验两方面,OLED曲面屏在人形机器人头部设计中带来让人愉快或者不舒适(害怕)的反应。 01   从外壳到“表情”: 曲面OLED  在机器人设计的早期阶段,面部往往被视为“非关键部件”。 工程师更关注关节伺服、控制系统和传感器融合,而面部仅承担外观装饰。 特斯拉提出让人形机器人拥有“可交流的面孔”后,显示技术在各种交互和互动层面,开始正式纳入机器人结构体系中。特斯拉Optimus头部为典型的半球曲面结构,与人类头骨相似,曲率变化复杂。 传统的LCD显示屏由于需要背光源、厚度较大且无法弯折,无法顺利贴合这一曲面形态,OLED自发光的特性让其在轻薄度、柔性和功耗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三星显示计划为特斯拉提供8英寸OLED显示屏,正是基于这一设计逻辑:在有限的头部空间中实现大曲率贴合、轻量化安装与低热量发散。 技术层面上,曲面OLED不仅解决了外观问题,更为信息表达带来了新的可能。 OLED的像素可实现高动态对比与细腻灰阶,能在同一区域呈现自然的表情过渡与光影效果,这对于模仿人类面部情绪至关重要。若结合摄像头与AI识别算法,机器人可在对话中即时调整显示区域,实现“微笑”“眨眼”“注视”等动态表情。 与其说这是一块屏幕,不如说是机器人的“视觉语言模块”。从结构工程角度,OLED面板的轻薄特性降低了机器人头部的整体重心,有助于运动平衡控制。 相比需要复杂机械驱动和硅胶外壳的拟人表情机构,曲面屏的集成更简单、更一致,量产可控性也更高,这也是系统工程上的优解。 02   从显示到共情: 人机交互价值 人
曲面屏,还是“表情”?——人形机器人的面部设计
avatar芝能汽车
11-11 07:58

奥迪A5L“油车智能”:传统豪华品牌的再生之路

芝能汽车出品 “智能化”和新能源汽车标签绑定的时候,传统燃油车和油车品牌似乎被迫退居二线。 今年上市的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以及一汽奥迪A5L系列销量,让大家重新看到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随着合资品牌的油车智能化进程加速,如果油车品牌进一步携手**的座舱和干昆智驾平台,油车会有一些新的变化。 奥迪在中国市场实现了油车智能化的转型,也让后续合资的品牌可以围绕**座舱、**辅助驾驶等一系列的技术去赋能,奥迪以A5L为代表给出的卷子很有参考性。 Part 1  奥迪的智能化的实验, **干昆与E³架构  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从“电驱动”转向“智能化”,燃油车似乎天然被边缘化。传统豪华品牌在电动转型尚未完全完成之际,又面临智能化浪潮的冲击。 对于奥迪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奥迪这一次其实推了Q6 E-tron和A5L,油车和智能车,我们可以把销量数据(终端数据,到10月数据出来玩吗可以再继续延伸)拉出来看一看,如下所示。 按照这个速度,年底A5L的两台车,是具有一些的上冲特性的,随着购置税增加,这两台车的比较优势在增加。 A5L的产品是“全球首款搭载**干昆智驾系统的燃油车”,借助E³ 1.2电子电气架构,将**的辅助驾驶技术从新能源车领域“迁移”到了燃油平台上,让大家明白再燃油车的数据通信和电控系统下,也能实现辅助驾驶的系统。 随着燃油车的架构迭代,开始不再受限于“老一代ECU分布式控制”的结构问题,而能实现域集中的方式,使A5L Sportback能够顺利整合干昆智驾系统,实现城区与高速辅助驾驶。 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看,解决的是燃油车智能化最大的难题——系统集成度,过去我们对传统燃油平台判死刑,主要认为架构在设计时,并未预留足够考虑和接口冗余。 事实上,对于油车的用户来说,与购买新能源品牌追求“激进式智能”不同,现在去买
奥迪A5L“油车智能”:传统豪华品牌的再生之路
avatar芝能汽车
11-11 07:58

欧洲车市 | 俄罗斯2025年10月:哈弗逼近榜首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10月,俄罗斯新车市场共售出16.57万辆,同比下降3.2%,今年前十个月累计下滑近两成。哈弗、几何(吉利)、比吉(Belgee)等品牌销量不错。 在品牌方面 ◎ 作为俄罗斯本土象征的拉达依旧位居榜首,但销量仅3.33万辆,同比暴跌25.8%,市场份额降至20.1%,创下近两年来最低点。 ◎ 与此同时,哈弗以2.61万辆、15.8%的份额创下历史新高,首次逼近头名位置,成为俄罗斯最具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 吉利虽下降17%,但以8.6%的份额稳居第三,略高于年内平均水平。 ◎ 来自白俄罗斯的比吉品牌继续爆发,销量同比激增148%,首度突破万辆大关,位列第四。 ◎ 中俄合资品牌腾纳特在上市仅两个月后便以8632辆的成绩位列第五,在原大众卡卢加工厂生产,由奇瑞车型换标组装,这种“在地化+合资”模式显然正在俄罗斯奏效。 在车型榜上 ◎ 拉达格兰塔仍居首位,但份额跌至9.2%,为近三年来最低。 ◎ 哈弗初恋连续第三个月排名第二,另一款哈弗M6增长近七成,位居第五; ◎ 吉利的旗舰SUV星越L-Monjaro以6435辆创下单月新高,排名第四。 ◎ 比吉X70销量同比激增近四倍,成为该品牌最畅销车型,排名第六。 ◎ 而腾纳特更是令人侧目,旗下两款车同时跻身前十:T4(对应奇瑞瑞虎4)位列第七,T7(对应瑞虎7L)位列第十,显示中国技术与本地装配的结合正快速获得俄罗斯消费者认可。 ◎ 来自韩国的Solaris品牌同比暴涨171%,创历史新高,表现出在本地化生产背景下的强劲复苏; ◎ 丰田凭借进口和本地库存渠道的调整,同比增长18.5%,重新进入前十。 小结:俄罗斯车市虽仍在下行,中国品牌销量还行。
欧洲车市 | 俄罗斯2025年10月:哈弗逼近榜首

丰田再次推迟日本电池工厂建设,固态电池按下暂停

芝能汽车出品 丰田再次推迟了其在日本福冈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计划,原本被寄予厚望的“下一代电池革命”似乎又被按下了暂停键。 丰田的延迟,还是基于全球电动汽车的需求并不尽如人意,至少丰田在全球范围销售电车的节奏,并没有达到之前的预期。 在关注固态电池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丰田是希望更稳健的步伐,平衡技术成熟度、市场需求与成本压力。 但在其背后,全固态电池这一“终极形态”技术,问题在于:它究竟能不能真正做出来?与之相对的,是中国在固态电池技术的研究上是不是有真正的产业化进展,能够在前沿领域用起来,然后在电车领域落地。 Part 1 电池自产的规划与延迟背后 的真实考量 丰田推迟在福冈建设电动汽车电池工厂的消息,是其整体电池战略调整的缩影。 今年年初,丰田刚在日本福冈购入一块28万平方米的土地,计划投资建设一座新一代电池工厂,主要用于生产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度的新型电池。这是丰田电动化布局的关键一环,也是其对未来十年市场竞争格局的核心准备。 最初计划在2024年4月签署建设协议,但丰田在春季突然推迟,理由是“电动车需求低于预期”。到了秋季,本应最终敲定的协议再度延期。丰田没有公开具体的新时间表,只表示将在未来一年内“重新审查与调整计划”,电池工厂建设时间至少被推后一年。 在日本经济产业省持续推动“电池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丰田的这一动作显得格外耐人寻味。 日本政府正通过数千亿日元的补贴来重振国内电池产业,而丰田作为国家级核心企业,理应成为战略支点。但丰田并未盲目跟进“加速”路线,而选择再一次踩下刹车。 从财务层面看,这种谨慎不无道理。为了匹配将来的需求,丰田当前的资本开支已经因纯电车型和混动平台的并行开发而居高不下。 根据丰田2025财年中期规划,未来三年其在电池和软件相关投资将超过4万亿日元,而新建电池工厂意味着在产能爬坡期内将承担额外的现金流压力。 全球电动车市场
丰田再次推迟日本电池工厂建设,固态电池按下暂停

人形机器人是卡在“灵巧手”上面吗?

芝能科技出品 马斯克曾宣称,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成为“史上最重要的产品”,但现在似乎暂时止步在一只“手”上。 灵巧手是连接机器人智能与物理世界的关键部件,正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最难攻克的技术堡垒。 从特斯拉推迟Optimus 3.0的定型,灵巧手的瓶颈或许能让大家对人形机器人更冷静一些,在工程与商业之间还有不少平衡难题。 01 当“手”成为瓶颈特斯拉 第三代Optimus的研发延迟,再次印证了人形机器人的难度不光在算法和数据层面。 在工程领域也有很多问题,根据供应链信息,Optimus的灵巧手已经确定技术路线,但仍面临散热、耐久性与成本几个难题。单只手成本高达6000美元,寿命仅六周,在工业应用场景中,光是维护费用一年就接近10万美元。 灵巧手产业的根本挑战是复杂性与可靠性的冲突。 灵巧手是人形机器人最核心的交互器官。人类手部由27块骨骼、29个关节与34条肌肉构成,能完成上千种动作。要在机械结构中重现这一灵活性,需要在数百立方厘米的空间里集成电机、丝杠、齿轮、腱绳和传感器。 特斯拉的做法是在二代基础上,将执行器数量从17个提升到22个,并在手掌区域加入电子皮肤传感器,以期实现更高的灵活性和感知能力,复杂度的提升带来了散热、控制、疲劳寿命等一系列连锁问题。 在试验中,Optimus灵巧手在分拣快递等任务中频繁失效。驱动手指的腱绳老化断裂,柔性电子皮肤在触碰物体时快速磨损,导致机器人必须频繁更换部件。 工程师们甚至求助于外科医生,研究人手的肌肉发力机制,希望找到兼顾力量与柔韧性的设计平衡。但迄今为止,这一问题仍未解决。 从更广的产业角度看,特斯拉的困境并非孤例。灵巧手的高复杂性与低寿命几乎是全球同行面临的普遍难题。 无论是美国的Figure AI,还是国内的优必选、傅里叶智能、强脑科技,都在探索类似的传动与感知方案,却始终难以兼顾灵活性与耐用性。灵巧手的平均寿命目前
人形机器人是卡在“灵巧手”上面吗?

Mobileye 未来会如何?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分析和思考

芝能智芯出品 Mobileye 2025 年第三季度实现营收约5.04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EyeQ系列芯片的ADAS业务稳步恢复,但毛利率、盈利能力仍未根本改善,全年营收预期上调至18.45–18.85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2%–14%。 在技术路线、市场竞争、产品迭代与生态模式几方面,Mobileye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全球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很大。 Part 1 2025年Q3财报回顾  2025 年第三季度,Mobileye实现营收5.04 亿美元,同比增长4%,毛利为2.43 亿美元,毛利率约48%,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 经营亏损约1.09 亿美元,亏损幅度较去年大幅改善。EyeQ芯片销量同比增长约8%,是推动营收增长的主因,SuperVision系统销量同比有所下降。 2025 年全年营收预期上调至18.45–18.85 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2%–14%。 Mobileye在这一季度维持了增长趋势、资金面较为稳健,基本面并无重大滑落。但若只止步于此,其成长性与市场预期仍面临挑战。 Mobileye的故事起点可以追溯到1999年,当时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Amnon Shashua创立公司,立志让机器“理解”道路。早期通过基于视觉算法的单摄像头ADAS方案,Mobileye迅速成为全球L0-L2市场的主导者。 2014年公司在纽约上市,2017年被英特尔以153亿美元收购,2022年再次独立IPO,并于2025年7月完成9.49亿美元再融资。 Mobileye成功的关键在于“黑盒模式”——一种软硬件深度绑定的交钥匙解决方案,将SoC、算法、摄像头、成像雷达与高精地图封装为统一模块,车企几乎无需进行算法开发或底层调校即可部署。这种模式在智能驾驶尚未普及的早期阶段极具吸引力。 对于缺乏研发能力的传统车企而言,Mobileye的方案是一种“即插即用”的自动驾驶入
Mobileye 未来会如何?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分析和思考

欧洲车市 | 瑞典2025年10月:汽车销量24078台,中国车企卖了530台

芝能汽车出品 10月,瑞典新车市场虽同比微跌3.8%至24,078辆。 ● 本土王者沃尔沃以21.8%份额称霸,创近三年巅峰,销量5,242辆微增2.2%,其中沃尔沃EX/XC40狂飙60.2%至1,450辆,XC60稳居榜首2,011辆。 ● 大众紧追其后,售3,476辆涨10.5%; ● 丰田1,988辆增12.4%,起亚1,970辆涨9.1%。 ● 中国车企在瑞典总销量达530辆,领克暴增433.3%至192辆,小鹏 106辆、极氪102辆、BYD 65辆、MG 56辆、NIO 9辆。  2025年10月,瑞典共售出24,078辆新车,同比下降3.8%。1至10月累计销量仍达到228,105辆,同比增长4.4%。 动力类型方面,瑞典市场的电动化程度持续领先欧洲 ◎ 10月有三分之二的新车为可充电车型,纯电动汽车占比36%,插电混合动力(PHEV)占比30%,插混比例更是位居欧洲首位。 ◎ 年累计来看,纯电车型份额为35.5%,插混车型为27%,瑞典在向全面电动化转型的过程中保持稳健步伐。 在品牌表现上 ◎ 沃尔沃以5,242辆的销量稳居榜首,占据21.8%的市场份额,较去年同期增长2.2%,达到自2022年12月以来的最高占比。 ◎ 大众以3,476辆位居第二,市占率14.4%,同比增长10.5%。 ◎ 丰田和起亚分列第三、第四,均实现稳定增长,分别达到8.3%和8.2%的份额。 ◎ 奔驰、斯柯达、宝马和奥迪位居其后,其中宝马增长最为明显,同比提升30.9%,标致、库普拉和奥迪则出现下滑,尤其是标致下降超过20%。 从车型表现来看 ◎ 沃尔沃XC60再次拿下瑞典最畅销车型,10月销量2,011辆,市占率8.4%,同比增长9.1%。 ◎ 沃尔
欧洲车市 | 瑞典2025年10月:汽车销量24078台,中国车企卖了530台

高通2025年Q3财报背后:押注AI的战略能否被认可?

芝能智芯出品 高通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2025财年第四季度成绩单:营收112.7亿美元,GAAP口径录得净亏损31.2亿美元。 高通传统智能手机业务仍是支柱,是大家心目中手机芯片老大哥,开始向AI领域拓展(汽车和Iot),服务器领域的AI200(2026出货)+AI250(2027登场),如今要用“端侧+云侧”双杀布局,这波AI反击,能否让高通从“手机配角”变身“算力新贵”?这个问题是大家最关心的。 Part 1 稳健财报: 税改阵痛下的超预期增长 高通2025财年第四季度营收为11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超出市场预期近5亿美元,智能手机市场在经历两年调整后,正逐步回暖。 GAAP口径下的净亏损31.2亿美元使这份财报显得复杂,这主要源于美国税改带来的57亿美元一次性减值费用,涉及采用“替代性最低税”(AMT)制度。 高通的税率将稳定在13%至14%之间,这对未来利润的可持续性反而构成利好。 从业务结构看 ◎ 高通的营收仍以手机芯片为核心,但各细分业务均录得增长,季度移动芯片业务营收69.6亿美元,同比增长14%; ◎ 汽车芯片业务10.5亿美元,同比增长17%; ◎ 物联网业务18.1亿美元,同比增长7%,高端安卓市场需求的回暖,为高通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与规模效应。 ◎ 授权业务(QTL)营收14.1亿美元,同比下滑7%,在全球OEM厂商纷纷寻求自研专利与协议重议的趋势下,增长动能减弱。考虑到QTL的税前利润率高达70%以上,其放缓对整体利润结构带来一定压力。 高通在本季度实现了收入与利润的双超预期,从现金流与业务结构的改善趋势看,高通的基本面正在稳步强化,尤其是在移动业务回暖与新兴板块扩张的支撑下,2026财年的增长预期依然积极。 下一财季营收区间预计为118亿至126亿美元,中值122亿美元,显著高于市场预期的116亿
高通2025年Q3财报背后:押注AI的战略能否被认可?

纯电小车赛道:为何能成为“刚需新标配”?

芝能汽车出品 在2025年中国新能源车市,渗透率不断提升,纯电动的增长一枝独秀,在这里微型车和小型纯电赛道如火如荼,这股热潮源于对消费者精准置换需求的把握井喷,预算7-8万的纯电代步车,成为城市通勤与接娃的“刚需解药”。 油价波动与限牌压力下,消费者从“尝鲜”转向“标配”。 一切从吉利星愿的“销冠神话”拉开帷幕。这款后驱小钢炮,拉开了大家的灵感,秘诀在于精准卡位“城市管家”:4.95米转弯半径解锁窄巷停车,70L前备箱优化家庭琐碎,优化悬架过滤颠簸,吉利借此重塑银河系格局。 紧接着MG4、极狐T1,随着大家对产品的定位清楚,续航焦虑退场,家庭用户从参数表转向真实痛点。 从9月的数据(10月的数据马上出来了)微型车和小型市场成为轿车市场最中坚的力量。 ◎ 宏光MINI以5.36万辆的成绩稳居榜首,同比大增75.1%,环比增长23.1%,产品价格与成熟渠道优势继续保持强劲吸引力。 ◎ 长安Lumin以2.24万辆排名第二,同比增长76.6%,环比增长37.8%。 ◎ 吉利的熊猫mini同样表现稳健,销量达1.81万辆,同比增长9.5%,环比增长34.2%。 ◎ 最值得注意的是奔腾小马的爆发式增长,销量1.29万辆,环比暴涨67.3%。 微型车的销量增长不仅反映了用户对高性价比与便捷通勤的持续需求,也说明这一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从产品形态看,车型普遍配备20~30kWh电池,续航区间200~300公里,在城市短途场景中足以满足“日常通勤+代步”双重需求,“潮改”“联名款”等年轻化营销,激发了微型车的情感价值,细分市场保持了活力。 小型电动车市场: ◎ 星愿以5.08万辆,成为小型车中的绝对领跑者。 ◎ 比亚迪海鸥销量2.5万辆,同比下降47.6%。 ◎ MG4成为本月最具看点的新晋车型,销量达1.2万辆,同比暴
纯电小车赛道:为何能成为“刚需新标配”?

南美车市 | 阿根廷2025年10月:中国车企销售2900辆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10月,阿根廷轻型汽车市场延续强劲复苏势头,销量同比增长17.3%,达到49,111辆,创下近八年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传统强势品牌依旧占据主导,但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成为当月最大亮点,北汽和哈弗的市场份额均创历史新高。 Part 1 阿根廷汽车市场 阿根廷汽车市场在10月继续呈现增长态势,总销量达4.9万辆,同比增长17.3%,是自2017年以来表现最强的10月。 整体市场结构依旧由丰田、大众和菲亚特构成三强格局,三者合计占据超过40%的市场份额。 ◎ 丰田同比下降13.9%,但仍以15.6%的份额稳居榜首; ◎ 大众紧随其后,占比14.8%; ◎ 菲亚特以11.2%排名第三。 在增长势头上 ◎ 美系品牌表现突出。雪佛兰销量同比暴增104.1%,成为当月增幅最大的主流品牌;福特同比上升46.1%,雷诺增长32.6%,均实现强劲反弹。 ◎ 日系品牌中,日产同比增长26.6%,保持稳定表现。 ◎ 而欧洲品牌中,雪铁龙同比上涨22.6%,也显示出市场复苏的迹象。 车型榜单方面 ◎ 丰田Hilux皮卡以2523辆的成绩重回冠军宝座; ◎ 丰田Yaris位列第二,并继续保持年度累计销量第一; ◎ 标致208以2232辆排名第三; ◎ 福特Ranger和菲亚特Cronos分列第四与第五。 ◎ 值得注意的是,福特Territory继续表现强劲,单月销量同比增长超过一倍,市场份额提升至3.5%。 ◎ 新上市的大众Tera凭借月销1347辆,首次进入前十,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 从细分市场看,皮卡和小型SUV依旧是阿根廷消费者的首选。 除传统皮卡Hilux、Ranger外,菲亚特Strada、雪佛兰S10、Ram Rampage等车型也保持稳
南美车市 | 阿根廷2025年10月:中国车企销售2900辆

Rivian从亏损中寻路:美国造车新势力也转向AI与机器人

芝能科技出品 美国造车新势力Rivian在2025年第三季度终于迎来转机,毛利率终于转正了,整体业绩从前一季度的低谷中爬升,卖车业务有所改善,但是仍深陷亏损之中。 在巨大的压力下,Rivian开始尝试向AI与机器人方向延伸,新成立的独立子公司Mind Robotics,Rivian希望从特斯拉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制造业开始往AI科技制造领域找到后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生存道路。 01 Rivian还是在亏损  Rivian第三季度的财报,终于有了一丝喘息的空间,毛利率在经历了连续多个季度的负值后,终于以1.5%的正数重新抬头,看似微小,却意义重大——Rivian的“造车亏损”阶段开始出现边际改善的迹象。 Rivian受到多重不利因素的夹击: ◎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削弱新能源补贴政策、关税壁垒导致供应链成本上升、碳积分收入锐减,几乎让公司陷入全面亏损的境地。 ◎ IRA补贴退坡前的“抢购效应”让订单短期回暖,产量环比提升24%,带动单位制造成本显著下降。 ◎ Rivian的单车摊销成本下降约0.8万美元,单车可变成本下降1万美元,使得真实卖车毛利率从-33.4%改善至-13.5%,创下公司历史最佳水平。 收入方面,Rivian的表现同样优于预期。三季度总营收15.6亿美元,高于市场预估的14.9亿美元,其中: ◎ 汽车销售贡献了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3%。 ◎ 服务与软件业务也持续增长,达到4.16亿美元,主要得益于与大众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授权收入。 ◎ 研发投入增加(尤其是针对R2原型车与自动驾驶训练系统),净亏损仍环比改善至7.9亿美元。 Rivian将全年交付指引从4万至4.6万辆下调至4.15至4.35万辆,四季度需求的不确定性。 随着IRA补贴政策正式退坡,美国电动车市场短期将面临“真空期”,预计四
Rivian从亏损中寻路:美国造车新势力也转向AI与机器人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