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汽车
芝能汽车
暂无个人介绍
IP属地:未知
14关注
402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芝能汽车
05-21 07:47

COMPUTEX 2025|英伟达AI蓝图:从芯片制造商到全球智能基础设施引擎

芝能智芯出品 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5)发表了令人震撼的主题演讲,发布了英伟达在软硬件方面的最新成果,勾勒了英伟达未来在全球AI基础设施中的核心地位。 发布涵盖了Grace Blackwell系统、DGX Spark AI工作站、NVLink Fusion互连技术等新一代技术,还详述了英伟达在自动驾驶、机器人、量子计算、物理引擎、数字孪生等多个前沿领域的战略布局。 黄仁勋对DeepSeek-R1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对AI推理的理解方式带来了颠覆性影响。 从一家GPU芯片厂商到AI基础设施巨头,英伟达正借由前所未有的软硬件协同与生态开放,推动一场全球智能化革命。 Part 1 AI即基础设施: 英伟达战略升级与产品体系重构 AI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与电力、互联网并列的基础设施,开场就提出一个极具远见的预言:未来每个地区、行业、工厂和企业都将搭建AI工厂,人工智能无处不在,而英伟达正是这些“AI工厂”的基石。 英伟达全面展示了其以AI为核心的技术路线图,从下一代GPU平台到量子计算、从Agentic AI到物理智能,逐步勾勒出未来智能计算世界的结构性变革。 在高性能计算领域,英伟达推出的Grace Blackwell(GB)平台构成了当下AI算力的主干骨架。 自去年量产并于今年2月投入使用以来,该平台已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具备卓越的横向扩展能力。 即将于Q3推出的GB300在继承GB200架构优势的同时,对芯片进行了升级。新一代系统在推理性能、内存带宽(HBM)与网络通信能力上分别实现了1.5倍、1.5倍与2倍的跃升。 更令人震撼的是,单台GB300所具备的计算能力,相当于Volta时代1.8万个GPU集群的总和,而且已经实现100%液冷散热设计,能直接替换旧机架,无需重新布线。 英伟达深知算力不能依赖摩尔定律一厢情愿地推进,因此
COMPUTEX 2025|英伟达AI蓝图:从芯片制造商到全球智能基础设施引擎
avatar芝能汽车
05-21 07:47

亚洲车市 | 4月印度尼西亚:比亚迪进前五,中国车企正掀起“ 智能电动”风暴

2025年4月,印尼汽车市场在整体需求放缓的背景下,迎来结构性重塑。 传统燃油品牌持续承压,而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则借助技术、产品与营销的合力,加速渗透市场,取得历史性突破。 比亚迪跃升至批发销量第五,Sealion 7更跻身前十车型榜,腾势、奇瑞等品牌同步提速,中国品牌正全面重构印尼的电动化格局。 本文将从整体市场走势切入,深入解析中国车企的成长脉络与战略价值。 01  市场重塑: 传统主导格局下的新能源突围 2025年4月,印尼轻型车批发销量录得5.3%的同比增长,达到51,205辆,累计前四月销量为256,368辆,同比下滑2.8%,零售市场继续承压(4月零售同比下降3%),但局部品类的结构性增长,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跃升,成为行业最大的变量。 ● 从品牌格局来看 ◎ 丰田稳居龙头地位,市占率达31.4%,略高于去年同期,但Daihatsu、Suzuki与三菱纷纷出现两位数下滑。 ◎ 与之相对,比亚迪表现惊艳,以3,496辆批发量首次闯入前五,市占率跃升至6.8%,刷新品牌在印尼市场的历史纪录。而另一个中国品牌奇瑞也实现174.6%的同比增长,排名升至第八。 ◎ 相较之下,Honda批发量暴跌34.9%,零售端也大幅下滑30.2%,显示传统日系品牌正面临更新换代与技术跃迁的挑战。 ● 车型方面 ◎ Toyota Kijang Innova以63.6%的同比增幅蝉联榜首,占据9%的市场份额。 ◎ Daihatsu Sigra、Toyota Avanza、Honda Brio紧随其后。 ◎ 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是比亚迪 Sealion 7以1,375辆的成绩空降第九,成为历史上首款进入印尼月度前十的中国新能源车型。 ◎ 更具代表性的是,腾势 D9与比亚迪 M6也分
亚洲车市 | 4月印度尼西亚:比亚迪进前五,中国车企正掀起“ 智能电动”风暴
avatar芝能汽车
05-21 07:47

比亚迪2025年4月出口数据解读与全球市场展望

芝能汽车出品 我们接下来会详细跟踪三家企业的出口情况:比亚迪、奇瑞和上汽。出口数据将纳入到月度的跟踪状态中。 比亚迪2025年前四个月的批售出口量分别达到66,336辆、67,025辆、72,723辆和79,086辆,持续刷新纪录,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83%、188%、89%和93%。 比亚迪全球化战略组正加速落地(目标是2025年80万),尤其是在拉美、东南亚和欧洲等市场持续突破。 2025年4月,比亚迪的本地注册数据开始慢慢跟上之前的批售数据,这个时间差大概在3个月左右。 ● 4月的销量数据里面: ◎ 巴西以8,485辆高居首位,成为当月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 土耳其紧随其后,销量为5,397辆; ◎ 印度尼西亚则以3,496辆排名第三。 ◎ 其他市场中,澳大利亚(3,207辆)、英国(2,511辆)、法国(2,064辆)、意大利(1,683辆)、德国(1,566辆)和西班牙(1,545辆)也都有稳定输出。 备注:泰国市场的数据尚未出来,这个数字也比较高。 ● 从累计销量来看: ◎ 巴西依然遥遥领先,已达到30,170辆。 ◎ 英国和澳大利亚均超过1万辆,分别为11,782辆和11,974辆,成为比亚迪在成熟市场的核心支点。 ◎ 印度尼西亚(9,214辆)和土耳其(13,608辆)则代表了新兴市场的巨大潜力。 ◎ 其他国家如法国、意大利、新加坡、以色列和西班牙也均突破3,000辆,构建起比亚迪全球出口的第二梯队。 ● 从整体趋势来看: 南美围绕巴西开始,东南亚在新加坡、印尼和泰国取得了销量数字,欧洲开始走量,土耳其是中东最大的突破口。 小结 从整体数据维度观察,4月份比亚迪的销量表现实现了新的突破,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能。 在对欧洲市场分析研究中,我们将特斯拉
比亚迪2025年4月出口数据解读与全球市场展望

30万级家庭豪华SUV新解:奥迪Q6 quattro纪念版如何重新定义“一车多用”

上汽奥迪Q6 quattro纪念版(30.9万起)的出现,为家庭用户提供了一种“去品牌溢价化”的豪华新选择。 当奔驰GLC七座版(48.53万起)仍以品牌符号为核心卖点时,这款“全家人的奥迪”正用空间、技术与安全的全维度突破,重新诠释豪华SUV在家庭场景中的真正价值——不只是车标带来的面子,而是让每个家庭成员都能舒适、安全、尽兴的里子。 空间:从“将就用”到“全家享”的质变 奥迪Q6 quattro纪念版的5099*2014*1784mm全尺寸车身,天生为七座场景而生。第三排830mm腿部空间与980mm头部空间,让1.8米成年人无需“蜷缩妥协”,独立空调出风口、双USB接口和杯架的标配,更让长途旅行中三排乘员拥有平等的舒适待遇。 后备厢286L标准容积可轻松容纳日常出行物品,扩展至2398L的“变形空间”则能吞下露营天幕、婴儿车、老人代步车等全家庭装备,纯平放倒的座椅甚至能化身户外“大床房”,将七座车的功能从“载人”延伸至“载生活”。 奔驰GLC七座版的4826mm车长与2977mm轴距,决定了其第三排650mm腿部空间仅适合儿童或短途应急。尽管后备厢标准容积为440L,但二三排座椅全部放倒后空间仅可拓展至1680L左右,相比奥迪Q6 quattro纪念版的2398L小了不少。 技术:把“高端配置”变成“家庭标配” 奥迪Q6 quattro纪念版将豪华品牌的技术宝库进行“家庭化改造”:保时捷Macan同款第四代EA888发动机搭配原装进口quattro智能四驱系统,以30万级价格实现了“百万级技术下放”。 这套组合不仅能在城市道路以95:5的动力分配省油行驶,更能在湿滑路面或乡间土路瞬间切换至10:90动力分配,提升30%抓地力;德国工程师特调的DCC自适应悬架,通过6种模式切换,让车辆在“家人舒适模式”与“驾驶激情模式”间自由切换,打破“家庭车操控平庸”的刻板印象。 奔
30万级家庭豪华SUV新解:奥迪Q6 quattro纪念版如何重新定义“一车多用”

Tower Semiconductor 2025年Q1财报:多元驱动增长

芝能智芯出品 Tower Semiconductor在2025年第一季度展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营收达3.58亿美元,同比增长9.5%,净利润保持在4000万美元的健康水平。 随着射频基础设施、移动射频、电源管理与汽车电子等多业务板块协同发力,在技术转型与市场多元化背景下,逐步摆脱对智能手机业务的单一依赖,构建起抗周期能力更强的营收结构。 硅锗(SiGe)、硅光子、电源管理等核心工艺的持续深化成为Tower技术护城河的体现,强劲的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亦提供了足够的弹性来支持未来产能扩张与新技术投入。 面对日益复杂的行业竞争与宏观波动,依靠聚焦高成长领域的策略,试图在AI与模拟半导体交汇的新时代中建立持续领先的能力基础。 Part 1     稳健增长与结构重构: 从数字看转型逻辑 ● Tower Semiconductor 2025年第一季度: ◎ 营收达到3.58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9.5%,延续自去年以来的增长轨迹,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仍处库存调整与复苏博弈的格局中显得尤为稳健。 ◎ 净利润方面,公司录得4000万美元。 ● 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指引为3.72亿美元,环比预计增长近4%,同比增幅约为6%,重申全年增长目标,表明其对产能利用率、客户订单稳定性及新业务持续导入充满信心。 细看营收结构,Tower显现出明确的调整路径。 ◎ 基础设施射频板块以22%的营收占比跃升至首位,展现出AI、大型数据中心和高速通信基建对高速光模块与射频芯片的强烈拉动效应。 在硅锗(SiGe)与硅光子技术支撑下,该领域收入已从2024年同期的14%迅速上升至22%,构成增长主要引擎。 ◎ 电源管理与移动射频分别贡献19%与18%,前者在新能源汽车、工业电子的高压耐压需求牵引下稳步扩张,后者虽受制于智能手机市场
Tower Semiconductor 2025年Q1财报:多元驱动增长

美洲车市 | 4月墨西哥汽车市场冷热交织,中国品牌步步为营

2025年4月,墨西哥轻型车市场出现阶段性回调,整体销量为10.8万台,同比下降4.6%,但累计销量依旧保持小幅增长。 在需求放缓的大环境中,传统强者如日产稳中有升,而新兴品牌尤其是来自中国的企业正悄然改变当地竞争格局。名爵、长安等品牌在逆势中实现快速增长,逐渐站稳脚跟。 01  墨西哥市场综述: 传统格局下的暗流涌动 2025年4月,墨西哥轻型车新车注册量为108,298辆,同比下降4.6%。不过,今年前四个月累计销量达到473,402辆,同比增长1.4%,在全球车市波动的大背景下依然表现出相对稳定。 ● 品牌层面 ◎ 日产再次展现出其在墨西哥市场的绝对主导力,以17.7%的份额排名第一,同比逆势增长6.3%。 ◎ 雪佛兰依然位居第二,但受产品周期影响出现14.9%的同比大跌。 ◎ 大众、丰田和起亚等其他主流合资品牌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压力。 ◎ 一批品牌逆势上扬。雷诺同比激增103.4%,长安上涨107.7%,MG增长42.3%,福特和马自达分别增长13.8%和10.9%。 这类品牌的共同点在于定位灵活、车型覆盖广、性价比突出,能够在竞争加剧和消费分化中占据更多份额。 ● 从车型看 ◎ 日产Versa仍稳居销量榜首; ◎ 起亚K3小幅攀升至第二; ◎ MG 5表现抢眼,以2,894辆的销量同比增长72.1%,重回前五; ◎ 大众Tiguan凭借新款效应暴涨114.7%,成为本月黑马; ◎ 日产Kicks和March继续稳定发挥; ◎ 马自达CX-30和马自达2在运动型消费趋势下也维持高增速。 整体来看,墨西哥市场虽表现低迷,但竞争仍然白热化,细分市场的品牌与产品切换愈发频繁。 02  墨西哥中国品牌观察: 结构渗透与品牌突破并进 在墨西
美洲车市 | 4月墨西哥汽车市场冷热交织,中国品牌步步为营

技术解析|高速爆胎的安全控制系统

芝能科技出品 在智能电动汽车在“卷”技术的过程中,底盘可以卷什么,以及高速爆胎这个极限工况下的如何通过底盘控制保证安全能力,我们可以深度讲讲。 蔚来在ET9上首先展示了在高速爆胎的工况下的智能智能底盘控制功能,最近发布了ES6和EC6焕新版上也搭载了相同的技术。 直采式胎压监测系统、高速爆胎识别模型、底盘协同控制系统,以及毫秒级响应机制,这一套“高速爆胎安全控制系统”,改变了车辆动态控制能力,也尝试了一种智能底盘的卷的方向。 01   极限控制下的稳定性: 爆胎控制技术 爆胎是高速行驶中最具危险性的意外之一,根据统计,高速公路上大约70%的交通事故源于爆胎,尤其是前轮爆胎,更容易造成方向失控、车身甩尾甚至翻车,对乘员及周围交通参与者构成巨大威胁。 由此开发一套智能化的爆胎控制系统,是汽车工程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电动汽车不同于传统燃油车,其动力系统由电机直接驱动,扭矩响应快,控制精度高,同时车身搭载高压电池,对电气安全和整车控制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爆胎不再仅是轮胎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整车动态响应、驱动系统调节、底盘稳定控制等多模块协同的复杂系统性问题。 传统燃油车在爆胎应急控制方面主要依赖于驾驶员经验和机械系统的被动响应,例如刹车系统或转向装置。受限于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模块之间的独立运行,这种方式在高速、复杂路况或极端环境下难以保障车辆稳定。 而电动汽车通过引入智能控制平台和多模态感知系统,具备更高的响应效率与控制精度,为爆胎应急控制系统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 智能爆胎控制系统主要依托以下三大核心能力: ◎ 首先是实时感知与数据融合。现代电动车普遍搭载高精度胎压监测(TPMS)、轮速传感器、姿态传感器等,通过高速总线或中央控制器集成采集,形成对车辆轮胎状态和行驶动态的全局掌控。 ◎ 其次是联动控制能力
技术解析|高速爆胎的安全控制系统

奥迪集团2025年Q1业绩:兰博基尼撑起半壁利润

芝能汽车出品 奥迪集团在2025年第一季度呈现出转型初期典型的双重特征:核心业务面临周期性与结构性压力,电动化布局则逐步显现成效。 一季度集团财务表现如下: ◎ 奥迪集团(含奥迪、宾利、兰博基尼、杜卡迪)全球汽车交付量为 388,756 辆,同比下降 3.3%; ◎ 集团营收同比增长 12.4% 至 154.31 亿欧元; ◎ Operating profit(营业利润)同比增长 15.2% 至 5.37 亿欧元,ROS(销售利润率)微升至 3.5%。 分品牌来看: ◎ 奥迪品牌 ROS 仅 1.5%(2024 年同期 1.1%); ◎ 兰博基尼凭借高溢价车型,ROS 达 27.7%,成为利润支柱(贡献集团营业利润的 46%)。 Part 1 销量结构与财务表现: 传统疲态与电动势能 奥迪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2.4%至154.31亿欧元,盈利能力也略有提升。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5.2%,达到5.37亿欧元,销售利润率微升至3.5%。 结构上,兰博基尼以27.7%的ROS拉升整体表现,成为利润的绝对支撑;奥迪品牌虽有结构优化,但ROS仍维持在1.5%的低位。 成本端压力突出,销售成本同比上涨13.5%,原因主要在电池原材料价格、法规合规支出与贸易摩擦影响。 ● 奥迪品牌 奥迪集团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388,756辆,同比减少3.3%,奥迪品牌下滑最为显著,交付量同比下降3.4%,中国市场作为最大单一市场(占比在37.6%),交付量 144,977 辆,同比下降 7.1%,这个情况和BBA是共性的情况。 奥迪品牌第一季度产量 401,302 辆(+0.5%),其中中国本地生产 137,423 辆(-4.7%),受长春和上海工厂产能调配影响(部分产能转向合资品牌)。 电动车产能显著提升,BEV 产量 62,628 辆(
奥迪集团2025年Q1业绩:兰博基尼撑起半壁利润

具身智能走向规模化的三大核心技术:算法、数据到控制器

芝能科技出品 具身智能正成为人工智能走向真实世界的关键载体,本质是将认知智能与物理执行系统深度融合,使机器能够通过感知、理解与行动协同完成任务。 ◎ 在算法层面,上层模型主导语义理解和任务规划,下层控制聚焦高频率、高精度的运动执行; ◎ 数据方面,从真实世界的动作捕捉到仿真生成与网络视频预训练构建出多维训练闭环; ◎ 硬件则以SoC为基础,形成面向AI决策与实时控制的双层控制器架构。 我们聚焦当前具身智能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环节,从算法演化、数据来源、控制器演进等核心路径展开剖析,分析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与产业落地路径。 01   具身智能的核心: 算法框架的分层演进 具身智能的算法结构可理解为“大脑”与“小脑”的协同。大脑模型处理感知输入与语义意图,小脑则负责将抽象任务翻译为具体动作。 在上层控制中,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逐渐成为标准路径,其基本逻辑是将自然语言指令转化为操作动作,完成从语义到运动的跨模态映射。 Google DeepMind在RT系列中探索了这种路径的可能性。RT-2引入视觉语言模型预训练能力,使机器人具备对复杂任务和人类行为的推理能力,RT-X则通过多机器人多任务训练实现泛化扩展。 国内方案如智元启元大模型则采用ViLLA结构,融合多模态输入与隐式动作规划器,在小样本任务上展现出良好迁移性。 上层算法快速演进,三大技术难题仍在制约其工程落地。 ◎ 其一,缺乏大规模真实机器人交互数据,使得训练数据不足成为制约模型泛化的重要瓶颈; ◎ 其二,长时任务中的动作编排依赖清晰的层级规划与状态记忆能力,现有模型在复杂任务的阶段切换与错误恢复上表现仍不稳定; ◎ 其三,虚拟环境训练的策略无法直接迁移至真实世界,面对物理环境中的摩擦、阻力等微小扰动,往往会出现操作失败。 在下层控制中,M
具身智能走向规模化的三大核心技术:算法、数据到控制器

Rambus 2025年一季度:业绩超预期,AI驱动内存需求增长

芝能智芯出品 2025年第一季度,Rambus交出了一份远超市场预期的财务成绩单。 在营收、利润、现金流全面增长的背后,是AI浪潮推动下内存接口芯片需求的激增,在核心业务DDR5内存缓冲芯片领域保持领先,还在电源管理芯片(PMIC)和MRDIMM等新产品的开发上取得阶段性成果,并积极布局AI PC所需的客户端内存解决方案。  Part 1 业绩超预期, 营收、利润与现金流同步走强 ● 2025年第一季度,Rambus营收达到1.667亿美元,同比增长41.4%,环比增长3.5%,创下公司单季收入新高。 核心增长动力来自产品收入,达到7600万美元,同比提升52%,芯片业务已成为营收结构中越来越关键的组成部分,反映出市场对其DDR5内存接口芯片需求的持续增长,特别是在AI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加速部署的背景下,带宽和能效成为内存模块优先考虑的因素。 ● 在盈利能力方面表现同样出色。 ◎ GAAP净利润为600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3300万美元增长近82%;非GAAP净利润为6500万美元,增长75.7%。 ◎ 在运营利润方面,GAAP下为6300万美元,非GAAP下为763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0%和72%。 随着营收扩大与成本结构优化,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利润率显著提升,展现出较强的经营杠杆。 ● 现金流表现持续强劲。 经营活动现金流为7740万美元,同比接近翻倍。截至季度末,公司持有的现金及有价证券合计5.144亿美元,股东权益达11.598亿美元,无长期负债,资产负债表结构极为稳健,为后续投资与扩张提供充足保障。 Rambus核心增长点仍集中在内存接口芯片,尤其是DDR5内存缓冲芯片领域。随着数据中心不断从DDR4向DDR5迁移,产品收入的同比增速超过50%。 DDR5凭借更高的带宽、更低的功耗以及更大的容量,
Rambus 2025年一季度:业绩超预期,AI驱动内存需求增长

亚洲车市 |新加坡4月:中国品牌加速 比亚迪领跑,广汽与小鹏崭露头角

2025年4月,新加坡新车市场延续增长势头,整体销量同比上涨14.4%。 比亚迪稳居榜首,市场份额达20.7%,继续扩大领先优势。广汽与小鹏汽车等中国品牌强势进入主流视野,在东南亚这个舞台上要占据主导地位。 芝能科技观察到,中国汽车品牌正通过产品力与价格优势,在新加坡这一高端成熟市场实现快速突破,重新定义本地市场的竞争格局。 01   新加坡市场概况:   电动化趋势持续,  中国品牌步入主流 新加坡4月新车总销量达到3,949辆,同比增长14.4%;年初至今累计销量已达14,863辆,较去年增长28%。市场活力显著回升,电动化趋势持续深化。 ● 主导品牌中 ◎ 比亚迪以819辆的成绩连续第四个月夺冠,环比保持增长,市场份额达20.7%,接近去年2月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年初至今,比亚迪累计交付已突破3,000辆,巩固领先地位。 ◎ 丰田位列第二,销量为657辆,略有下滑,份额为16.6%。 ◎ 本田表现强劲,同比增长69.1%,达到433辆,成为本月最大黑马。 ◎ 德系豪华品牌宝马与奔驰分别交付369辆与310辆,但同比出现回落,显示出在当前消费环境下高端车型的压力。 ◎ 新能源车阵营中,除比亚迪外,特斯拉以122辆跻身前十,马自达、日产、现代等品牌也在电动化产品线上有所推进。 ◎ 广汽集团则凭借Aion EV车型在新加坡实现爆发式增长,销量达到104辆,同比暴涨超过33倍,首次进入月度前十,排名第九。 ● 从竞争格局来看 市场正在从传统日系与德系主导,逐步过渡到电动化品牌主导的结构。 ◎ 比亚迪不仅在销量上领跑,也在消费者认知中建立起“电动车主流选择”的品牌形象; ◎ 而广汽、小鹏等品牌的快速增长,也反映出新加坡市场对中国电动车的接受
亚洲车市 |新加坡4月:中国品牌加速 比亚迪领跑,广汽与小鹏崭露头角

ROHM 2024财年业绩深度解析:逆境中的战略调整

芝能智芯出品 日系分立器件ROHM在2024财年遭遇严峻挑战。全球宏观经济疲软、xEV市场需求放缓、成本上升与汇率波动交织,使其全年净销售额同比下降4.1%至4484亿日元,营业利润与净利润均转为大幅亏损,分别为亏损400亿日元与500亿日元。 在一片低迷中,ROHM围绕SiC业务、汽车电子领域持续深耕,并通过加强生态合作、优化成本结构、强化技术研发为未来增长铺路。 我们将从财务表现、市场结构变化、战略调整与未来引擎等角度,深度剖析ROHM如何在寒冬中播种复苏的希望。 Part 1 收入下滑与亏损扩大的背后逻辑 ROHM在2024财年的净销售额为4484亿日元,同比减少4.1%,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亏损400亿和500亿日元,远低于市场预期。 结构上,汽车电子依然为最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近五成,达2238亿日元,但该板块同比收缩2.4%。 ◎ 电动车相关产品销售额下滑5.5%,成为整体拖累核心,ADAS与动力总成相关产品微幅增长,反映出电动化、智能化趋势仍有韧性,但不足以弥补xEV相关产品放缓带来的缺口。 ◎ 工业市场表现低迷,销售额同比减少4.4%。FA系统、能源与楼宇自动化领域需求下滑,尤其能源领域销售额下降6.1%,印证全球绿色投资热度降温的趋势。去库存周期持续延长,加重了客户下单谨慎情绪。 ◎ 消费电子领域则表现出明显分化,游戏机等娱乐设备带动整体微增0.7%,但智能手机与家电市场增长动力不足;通信市场下滑3.9%,基站与基础设施建设放缓拖累相关产品出货。 从成本结构来看,ROHM面对的压力显然不止于需求层面。 库存减值达123亿日元,原材料成本攀升,制造费用上升434亿日元,折旧压力加剧。高纯度硅片与特种气体等关键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日元贬值背景下的进口成本增加,共同推动制造端成本持续膨胀。 汇率波动亦为不容忽视的非经营性损失来源,海外
ROHM 2024财年业绩深度解析:逆境中的战略调整

BMW集团Q1财报:利润回落之下,电动化能撑起来吗?

芝能汽车出品 BMW集团在2025年第一季度交出一份稳中带忧的答卷,交付总量小幅下降,利润端承压。中国市场作为集团核心区域,销量明显下滑,成为全球业务中的主要压力来源。 在高压政策与市场不确定性并存的背景下,BMW展现出一套保持盈利、推进电动化并兼顾多驱动架构的多线作战策略。 Part 1 BMW 财务数据解读: 营收与利润承压 2025年第一季度,宝马集团实现营收337.58亿欧元,较2024年同期下降7.8%;若剔除汇率影响,实际降幅达8.7%。净利润为21.73亿欧元,同比下降26.4%,连续多个季度增长态势的暂时中断。 2023年同期营收为366.14亿欧元,2024年同期为397.39亿欧元,增长趋势在2025年首季发生转折,整体经营环境正发生变化。 01 汽车业务 财务压力的来源不止一种。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其中一项重要变量。 宝马在2024年年报中已预警相关风险,预计2025年全年可能面临约10亿欧元的收益减少。若美国将欧盟产整车进口关税从2.5%提升至10%,利润率可能再降低0.5个百分点,对汽车业务的盈利空间形成实质压缩。 全球新车交付量为58.61万辆,同比下降1.4%。 交付变化虽有限,但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 欧洲市场增长6.2%,美国市场增长4.0%,高端消费与产品认知上的相对稳定,为宝马带来一定支撑。 ◎ 中国市场,则出现了17.2%的明显下滑,成为全球各区域中压力最重的一部分。 在车型结构中: ◎ 新宝马5系增长35.8%,X1与X2组合增长31.8%,高附加值车型的稳定表现为整体利润保留了空间。 ◎ 宝马M品牌交付量达50,500辆,同比增长5.0%,M3、M5等性能车需求稳定。 ◎ MINI品牌全年更新产品线后保持增长,交付量达到64,615辆,同比增长4.1%。 ◎ 劳斯莱斯
BMW集团Q1财报:利润回落之下,电动化能撑起来吗?

亚洲车市 |印度、巴基斯坦4月市场数据比较: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2025年4月,印度与巴基斯坦两国的汽车市场继续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 印度汽车市场效率35.34万,延续增长势头,乘用车批发量同比上涨4.9%,连续第三年刷新当月纪录; 而巴基斯坦市场销量为1.6万台,基数较低、波动较大,市场结构亦与印度迥异。 本文将对两国主要车企、销量结构及市场动向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各自的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 01   印度市场:   内卷中突破, 新兴品牌强势崛起 2025年4月,印度乘用车批发市场录得353,449辆,同比增长4.9%,不仅创下同期新高,也是连续第三年刷新4月纪录。 今年迄今的累计销量已达1,521,520辆,同比提升3.4%。 这不仅显示出印度车市的韧性,也进一步印证其市场消费能力和产业链稳定性正在持续强化。 ◎ 老牌巨头马鲁蒂铃木依然稳居第一,4月市占率为39.2%,虽同比增长仅0.5%,但在体量巨大的基础上实现正增长已属不易。 ◎ 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排名第二的马恒达。4月,马恒达销量同比大增27.6%,以52,330辆登上历史次高的单月销量,并首次跃居月度排名第二,甚至在累计销量上也超越了塔塔汽车。 马恒达的强劲表现,主要得益于其在SUV细分市场的深耕,尤其是Scorpio车型以15,534辆的成绩位列第5,创下次高纪录,仅次于去年10月的历史峰值。 ◎ 相较之下,塔塔和现代却双双下滑。塔塔同比下滑5.6%,现代更是跌幅达到11.6%。 现代虽然依靠Creta稳居车型榜首,占品牌销量的38%,但整体疲态明显,品牌结构尚未适应当前SUV主导的市场格局。而塔塔Punch则遭遇销量暴跌,同比大降34.8%,排名从去年同期的第一直接滑落至第11位,反映其产品线在持续竞争中暴露出短板。 ◎ 值得一提的是斯柯达的表现。凭借全新Kylaq车型,斯柯达4月同比暴涨183.
亚洲车市 |印度、巴基斯坦4月市场数据比较: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人形机器人如何做到“手眼”协同+“大小脑”协同?

芝能科技出品 人形机器人正逐渐从前沿实验室迈向产业化落地阶段,成为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融合的关键技术代表。 特斯拉 Optimus 的硬件方案提出后,激发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中国本土企业在本体制造、核心零部件、自主算法等多个层面积极参与,产业生态日益丰富。政策助推、产学研联动与供应链的多元演进共同推动这一技术群体步入规模化阶段。 但在实现类人运动控制、视觉感知、手眼协同等方面仍面临众多技术难点,人形机器人从“能用”走向“好用”依然任重道远。我们从硬件演进、功能实现、现实应用展开分析,梳理当前阶段的关键矛盾与发展趋势。 01   技术演进 与产业生态的迅速成型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起点在特斯拉提出 Optimus 硬件设计方案之后变得清晰可见。其采用的 14 个旋转执行器和 14 个直线执行器,为行业标准化设计提供了参考框架,也拉高了公众和行业对大规模量产可能性的期待。 在这个标杆的带动下,全球各地开始加速推进人形机器人的开发,中国尤其表现出迅猛发展态势。 国产厂商在形态设计上展现出高度差异化。从典型的双足+直线+旋转关节,到双足+纯旋转关节结构,再到双足结合轮式底盘或完全轮式平台,产业呈现出多路径演化趋势。 这种技术和结构多样性背后,是国内完整产业链的承载力在支撑着不同技术方向的快速试错与演化。 围绕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和典型应用场景,规划至2027年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辅以产业基金、创新中心建设等方式推动资源配置优化,国家级创新中心已在多地设立,成为产业链、科研院校和政策体系之间的有效桥梁。 本体厂商构成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机器人企业。科技公司、汽车制造商、AI 创业公司等纷纷入局。 从宇树科技的 G1、H1 系列,到小鹏计划于 2026 年量产的工业级人形机器人,以及智元机器人的远征系列量产进展,人形机器人正由“秀肌肉”的研发样机转向“谋落地”
人形机器人如何做到“手眼”协同+“大小脑”协同?

非洲车市 | 南非2025年4月:奇瑞和长城汽车快速上升

2025年4月,南非汽车市场延续了年初的增长势头,同比增长11.9%,累计销量已突破18万辆。 在主流品牌中,丰田与铃木继续稳居前二,而大众集团则出现明显下滑。同时,马恒达、现代和长城汽车等品牌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尤其是中国品牌正快速占据市场一席之地。 以哈弗、奇瑞、Omoda、捷途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企业,在南非市场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和多层次的品牌矩阵。 01   南非汽车市场概况   与主要品牌表现 2025年4月,南非新车市场销量达到42,401辆,同比增长11.9%,累计前四个月共售出186,433辆,同比涨幅为10.6%。 从销售渠道看,87.9%的新车销量来自传统经销商渠道,租赁公司和企业车队的占比分别为7%和2.7%,政府采购占比为2.5%。 整体来看,市场仍以私人消费为主,但企业与政府的稳定需求也构成了坚实支撑。 从车企来看 ◎ 丰田继续领跑南非市场,4月销量达10,363辆,同比增长21.3%,市场份额达24.4%。 ◎ 铃木以5,977辆和14.1%的份额排名第二,同比增长22.2%。 ◎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集团当月销量为3,973辆,同比下降16.5%,这是继2024年下半年以来的又一轮低谷。 ◎ 现代(+40.9%)、马恒达(+43.1%)和长城汽车(+30.1%)等品牌强势进入前十,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 ◎ 现代以3,007辆的销量位列第四,继续扩大其在南非市场的小型车和SUV影响力; ◎ 马恒达销量同比大涨43.1%,达到1,278辆; ◎ 而长城汽车则以1,943辆跃居第六,在南非市场中的存在感不断增强。 在具体车型方面 ◎ 丰田Hilux仍以6.6%的市场份额稳居冠军宝座,同比增长32.8%。 ◎ 铃木Swift也凭借稳定的产品
非洲车市 | 南非2025年4月:奇瑞和长城汽车快速上升

2024年4月汽车市场终端数据:自主崛起、新势力分化、合资承压

芝能汽车出品 2025 年中国汽车市场的终端数据我们来盘点一下。 从整体销量数据来看,4 月汽车终端销量达 169.7 万,同比增长 9.3% ,在目前的价格力度下,这个销售数字差强人意。2025年1-4月汽车终端数据累计为671.1万,同比增长4.2%。 老牌的自主品牌在市场中表现极为亮眼,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 比亚迪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1 - 4 月累计销量高达 89.76 万, ◎ 吉利累计销量 67.60 万, ◎ 奇瑞 41.01 万, ◎ 长安 39.72 万 。 在国内目前能咬住比亚迪脚步的,吉利月度差了8万台,累计差距在20万台左右。 比亚迪的辅助驾驶策略目前处在一个真空期,所以比亚迪和吉利今年在国内的销量比拼,让大家看到了走到第一梯队的路径。奇瑞和长安也算是紧紧跟上了脚步,这两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还需要进一步打开。 新势力品牌则呈现出差异化竞争格局。理想、小鹏、小米等品牌在终端销量上各有表现。 ◎ 理想 1 - 4 月累计销量 12.80 万,增程式技术路线和对家庭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这波红利慢慢被接下来中大型 SUV 产品潮所消耗完,理想汽车下一步我们需要持续观察。 ◎ 小鹏累计销量 11.99 万,以智能化为卖点,当然Mona 03 和P7+的热销到了今年局势完全不一样; ◎ 小米作为新入局者,累计销量 10.43 万,接下来要看YU7的情况。 赛力斯、蔚来等,我们可能要等5-6月来点评,特别是M8和M9的情况逐步兑现以后,才能完整看今年问界的潜力。 合资品牌在市场份额争夺中面临压力。 曾经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传统合资车企,压力特别大,主要是今年开始油车真的卖不动了,一汽大众 1 - 4 月累计销量 45.62 万,上汽大众 34.36 万,特斯拉等外资品
2024年4月汽车市场终端数据:自主崛起、新势力分化、合资承压

亚洲车市 | 2025年4月中国车企加速渗透土耳其市场:比亚迪Seal U打响突围战

2025年4月,土耳其轻型车市场迎来历史性增长,月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大关,同比增长高达38.8%,比亚迪Seal U以4.3%的市场份额跃居单月销量榜第二位,仅次于传统霸主雷诺Clio,中国汽车品牌在土耳其市场实现突破性进展。 我们将从整体市场概况入手,深入分析各品牌与车型的竞争格局,重点聚焦中国品牌的表现,解析比亚迪、奇瑞等在该市场的成长轨迹及背后的驱动逻辑。 01   土耳其市场全面回暖, 电气化浪潮助推多品牌爆发 2025年4月,土耳其轻型车注册量达到105,352辆,同比增长38.8%,不仅创下同比新高,也首次实现月度销量破十万,土耳其的市场信心与消费力的双重复苏。 今年前四个月累计销量为381,626辆,较2024年同期增长2.7%,再度刷新历史同期记录。 从品牌表现来看 ◎ 雷诺以9,702辆(9.2%)的成绩稳居榜首,同比激增42.8%。 ◎ 菲亚特尽管月度同比小幅下滑(-1.6%),但年累计销量依然位居第二。 ◎ 福特(+23.8%)、大众(+18.5%)表现虽不及整体市场平均增速,但仍处于稳健增长区间。 ◎ 而丰田则以183.8%的惊人涨幅,表现尤为亮眼,混合动力及新C-HR车型的强劲吸引力。 ◎ 标致与欧宝分别录得92%与62.3%的同比增长,巩固了其在欧洲车企中的地位。 在车型榜单中 ◎ 雷诺Clio(+52.5%)以4.7%市占率依旧为最畅销车型。 ◎ 但最大黑马无疑是比亚迪Seal U,从上月的第18位飙升至第2,市占率达到4.3%,超越菲亚特Egea、Togg T10X与雷诺Megane轿车,本地品牌Togg的旗舰电动车T10X保持韧性,同比增长17.8%,排在第4位。 在电气化趋势加速的大背景下,丰田C-HR(+1877%)、标致2008(+229.1%
亚洲车市 | 2025年4月中国车企加速渗透土耳其市场:比亚迪Seal U打响突围战

Microchip 2025财年:库存调整与结构优化

芝能智芯出品 2025财年对Microchip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全球半导体周期调整与下游需求减缓对其营收造成了显著冲击,全年营收同比大幅下滑。 在这一轮调整中,Microchip并未停滞,而是采取多项策略主动求变。在库存管理、组织架构、客户结构及区域布局等多个层面展开精细调整,力图在动荡环境中巩固核心优势,为2026财年可能的复苏期积蓄动能。 芝能点评:从MCU的业务来看,转型压力非常大,在中国市场替代中低端的MCU是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市场再也回不去了。 Part 1 Microchip的业务重心 的深化与重塑 2025 财年,Microchip 的整体财务数据如下: ◎ 全年营收44.02亿美元,Q4为9.705亿美元,均出现下滑。 ◎ 全年非GAAP净利润为7.09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达7.43亿美元,占营收16.9%  ◎ 全年毛利率(GAAP/非GAAP)为56.1%/57.0%,Q4为51.6%/52.0% ◎ 全年偿还债务3.56亿美元  回顾2025财年的经营数据,收入同比下降超过四成,其实25财年已经回到了2018财年的情况,在非GAAP口径下,公司仍维持了超过24%的全年运营利润率,季度毛利率维持在52%左右,在成本控制和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在财务支出方面,全年偿还3.56亿美元债务、分红及回购共返还10.66亿美元,GAAP口径下录得净亏,但考虑到当中包含的重组与摊销等一次性成本,真实经营状况并未失衡。 这里核心问题还是最主要的核心业务MCU的前景,在目前中国MCU市场的替代情况下,Microchip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其他几块的数据也会随着MCU的调整而变化,现在半导体卖的是整体方案了。 在库存管理方面的明显进展。从库存金额与库存天数的变化可见,并未采取过度压价清库存的短视做法,
Microchip 2025财年:库存调整与结构优化

新能源周销量|2025年第19周:问界起势

芝能汽车出品 2025年第19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周度销量达到44.4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突破50%,达22.3万辆,占比50.2%。比亚迪体系表现出稳健增长,问界的销量起势,特别是M9的销量气势如虹。 我们把周报已经拿到的销量数字做一些梳理。 01 特斯拉和比亚迪 比亚迪集团 ◎ 比亚迪(王朝+海洋):67,980辆,环比上涨14.62%; ◎ 方程豹:2,660辆,环比上涨17.70%; ◎ 仰望:20辆,持平; ◎ 腾势:2,990辆,其中D9 DM-i 稳中略降,Z9/N7/N9等小幅波动。 特斯拉 总销量:3,050辆。 ◎ Model Y 大幅下滑至 1,290 辆(-75.61%), ◎ Model 3 小幅回落、 02 鸿蒙智行 ◎ 问界车型销量:M7 为 900 辆、M9 增程 3680 辆、M9 纯电 480 辆、M8 1210 辆、M5 增程 1190 辆、M5 纯电 80 辆; ◎ 享界 S9 销量 110 辆 ; ◎ 智界车型销量:R7 为 1160 辆、S7 为 140 辆。 03 新势力 零跑车型销量:T03 为 1140 辆、C16 为 1450 辆、C11 为 2080 辆、C10 为 1680 辆、C01 为 250 辆、B10 为 1210 辆; 理想车型销量:L6 为 3190 辆、L7 为 2390 辆、L8 为 1260 辆、L9 为 1050 辆、MEGA 为 270 辆。 小鹏汽车总销量:6,872辆,MO3(3,180辆)为主要拉动力,P7+也有亮眼表现,销量为1610台。 小米汽车总销量:5180辆。 蔚来一共6060台。 ◎ 蔚来品牌销量:3,930辆,环比增长13.26% ◎ 乐道品牌乐道 L60:
新能源周销量|2025年第19周:问界起势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