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XPeng)确实已经远远超越了电动汽车制造商的范畴。它正加速转型为一家以“物理AI”为核心的科技公司,聚焦智能出行、具身智能和AI生态构建。简单来说,小鹏不再只是“造车”,而是构建一个跨域AI物理世界的平台,从汽车到机器人、Robotaxi再到飞行汽车,全都由统一的AI大模型驱动。这波转型,让它更像“特斯拉”的对标企业,强调端到端物理模型和量产落地。
为什么说不能按汽车行业看待?
1. 战略定位升级:2025年,小鹏明确转向“物理AI世界的出行探索者”。董事长何小鹏在科技日和财报会上反复强调:“小鹏不再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AI公司和全球具身智能公司。” 他们每年投入超35亿用于AI训练,云端算力达10EFlops以上,占研发预算50%以上。这不是汽车厂商的“副业”,而是核心——AI大模型(如第二代VLA)直接跨域驱动所有产品,从理解物理规律到生成动作,全端到端,无需规则代码托底。
2. 产品矩阵多元化:
• 汽车仍为主力,但AI化:2025款G6/G9全球版标配5C超充AI电池和图灵AI智驾(L3/L4级探索),支持“小路NGP”和无导航SuperLCC。海外销量目标一半以上,进入60国。但这只是起点。
• Robotaxi:小鹏Robotaxi已发布,基于VLA模型,支持L4级无人驾驶,2026年量产。 这是从“卖车”到“卖服务”的跃迁。
• 人形机器人(IRON):新一代IRON身高178cm、82关节(手部22自由度),用3颗图灵芯片+全固态电池,实现“猫步”级拟人动作,已获宝钢工业巡检订单,2026年工业/商业场景量产。 争议焦点是“太像真人”,但这证明了其纯视觉AI(无激光雷达)和70%软件复用汽车技术的实力。X上热议:比特斯拉Optimus更拟真,中国工业实力亮眼。
• 飞行汽车(汇天):工厂11月试产,年产能1万台,每30分钟下线一台。两套飞行体系已发布,VLA模型通用。 这直接挑战eVTOL市场。
3. 生态与变现加速:
• 开源与合作:第二代VLA开源,大众成为首发客户(图灵芯片定点),技术服务毛利率66.4%,拉动整体毛利从1.5%升至15.6%。 模式是“研发费+销量分成”,单车授权费持续增厚利润。
• 市场反应:科技日后,小鹏股价飙+17%,机构如长江证券、中信证券看好“AI汽车+机器人+飞行汽车”生态,目标市值3000亿(类比特斯拉10倍PS)。 X讨论中,有人调侃“改名小鹏科技吧”,也有人担心主业电动车卷王下分心,但整体共识是转型势在必行。
潜在挑战与展望
转型虽猛,但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交付量虽破2万/月,但仍需爬坡),机器人早期SKU多可能分散注意力。 不过,何小鹏的逻辑是:汽车正演变为“机器人”,AI是唯一出路。2026年,L4无人泊车+高阶人形机器人量产将成关键节点。如果落地,小鹏真可能成为“物理AI领军者”。
总之,小鹏现在估值模式更贴近特斯拉。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