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制造-海外销售”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鹤鹤有铭w
11-13

昨晚,美股资金明显在从纳斯达克流出,向道琼斯指数流入,类似于国内说的从“小登股”流入“老登股”。但不同的是道指的成分股都是在新高位置,不存在高切低的动机。而且道指也有很多科技公司,IBM、英伟达、亚马逊、微软都是道指成分股,只不过昨晚领涨的是联合健康、高盛,与白天中国金融板块上涨如出一辙。

年底流动性周期还在,资金永远都是寻找盈利性相对更确定的方向,AI是目前中美两国景气度最高的产业——算力中心投资带来的GDP增长占今年美国“新增”GDP约70%的比例。与之相比,消费在中美两国都不太行,因此我并不看好消费股反弹的持续性。

其实与其赌资金从科技切消费,不如赌切创新药。毕竟中国的创新药行业的景气度是在的,工程师红利的逻辑非常清晰,而且也回调了不少。

况且,真的消费能行,恒科的互联网平台公司才是最受益的,毕竟电商平台都在恒科,但不看好消费恰恰是最近几个外资大行看空电商的主要原因。

总之,炒股票就只看景气度高、产业公司都在忙着赚钱的行业,我不喜欢赌超跌反弹,没信仰,拿不住也赚不到大的,还不如休息不赌。

科技股的反弹离场最好的时机,应该是美国政府开门后流动性反转的时候,当然如果有抢跑的提前涨了,也可以先卖一些。

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说起来中国的工程师红利真的可怕。传言黄仁勋说中国AI必胜,逻辑就是中国有100万ai工程师,美国硅谷只有2万人,这可能有点夸张,但几十万应该是有的。所以中国在软件上不输美国,如果不是封锁了台积电的先进制程,其实硬件我们也不输。

研究领域可能美国走的更前面一些,但在工程层面,我们的人才又好又便宜又努力,结果就是在AI模型中国军团奋力赶超,在各个细分赛道上都能够接近美国的一线模型水平。

但工程师红利也有问题,国内的需求被严重压制,因为供给太多。美国的云厂有40%的营业利润率,中国只有不到10%,毕竟工程师红利嘛,用别人的不如自己做一个,要不就是有好多家提供同样的产品。同样的还有其他工业品甚至消费品,国内市场销售都面临巨大的内卷压力。

因此,无论科技还是消费品,我们的投资逻辑都要有一条,即国内制造海外销售,这才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泡泡增长预期最好的时候是讲“北美市场会超过中国”,跌的时候也是北美的月度数据7月份见顶引发的雪崩。科技也是一样,通义千问和可灵模型,充分利用了国内的工程师红利,进入世界领先的AI模型阵营,其收入是全球化的,而且海外收入毛利率远高于国内。创新药也是一样,充分利用国内研发人才活好价格低的优势,研发出新的分子之后卖权益给国际大药厂,未来从国际市场销售中分一杯羹。光模块也是一个逻辑,中国掌握核心技术,凭借供应链优势让海外竞争对手无法替代。

我们中国确实强大了,二、三十年前同样的商业模式,我们卖的是锅碗瓢本裤衩背心,如今我们卖的是AI模型、创新药、光模块和中国品牌消费品。

风险提示:本文发布的所有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