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泡沫”赚到大钱——《泡沫与崩溃》的投资启示

相变与涌现
11-15 08:10

人们为泡沫疯狂,因为买中泡沫可以快速暴富;很多人惧怕泡沫,因为泡沫破灭会倾家荡产。如何才能既享受泡沫,又不被泡沫所伤害呢?

资产泡沫,表面看是金融现象,拉长看是社会和历史现象,深究是心理和哲学现象。我们之所以关心资产泡沫,研究它,是因为它在我们的投资实践里是经常出现的。

我们的核心投资观,是聚焦全球具备独一无二垄断力的公司,并在其“N-N+1”阶段持有——既非技术从0到1的探索期,也非从1到N的规模化扩张期,而是在公司完成两大验证后介入:其一,通过独有技术、产品与商业模式实现0到1的商业闭环;其二,提炼底层核心能力(know-how平台),并在第二个领域复制成功,验证竞争壁垒的可持续性。我们最终在其拓展第三个及以后领域的过程中持有,分享长期成长红利。 

我们所关心的这类具备创新基因的公司,在组织迭代与技术突破中往往伴随“相变”与“涌现效应”,承载了人群对未来的期许,体现在价格上就是泡沫现象。如何捕获技术繁荣的收益,同时避开泡沫破灭的陷阱?

近期研读的《泡沫与崩溃:技术创新的繁荣与萧条》(Bubbles and Crashes: The Boom and Bus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为我们提供了系统性答案。 该书由史密斯商学院教授布伦特·戈德法布(Brent Goldfarb)与大卫·A·柯克(David A. Kirsch)合著,2019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亚马逊有售,国内暂无中译本)。作者通过研究1850-1970年的58项重大技术创新,揭示了一个关键规律:技术本身不会催生泡沫,唯有“高不确定性+强叙事+可交易纯粹标的”三者共振,才会引爆投机热潮。 具体而言,不确定性是泡沫的“燃料”——技术、竞争、商业模式、需求中若有三者高度不确定,便为泡沫埋下伏笔;叙事是泡沫的“点火器”——故事越多、越易懂、兑现周期越长,泡沫越易膨胀;纯粹标的(Pure-Play)是泡沫的“加油站”——若缺乏绑定单一技术的可交易标的,投资者热情无处安放,泡沫便无从谈起。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泡沫都会破灭:当技术路线收敛、成本大幅下降、自由现金流转正,泡沫便会落地为业绩,甚至孕育出长牛股。 

基于这本书的核心框架,结合我们的投资逻辑,本文将聚焦三个关键问题,为技术泡沫中的投资决策提供实操指南:1)如何识别即将爆发的大泡沫?(应对方式:加仓/持有,忌重仓/长期持有);2)如何识别已膨胀的泡沫即将破灭?(应对方式:减仓/清仓,或用期权对冲);3)如何判断泡沫正迎来价值兑现?(应对方式:重仓/长期持有)。 在以下的每个分段中,我们将简述原书核心逻辑和原书案例,然后同时列举出我们历史上实操经历过的投资案件,最后尝试提炼些预警指标。

第一问:如何识别“即将爆发的大泡沫” 

原书核心逻辑:大泡沫的本质是“高不确定性+强叙事+多纯粹标的”的共振,三者同时满足时,投机热潮大概率爆发。 

1. 不确定性维度:“三重高不确定”是泡沫的“燃料储备” 

  • 原书观点:单一维度的不确定性难以催生大泡沫,唯有“技术+竞争+商业模式”三重不确定叠加,才能最大化投机空间——每个不确定性都能衍生出无限想象,让投资者甘愿为“未知”下注。 

  • 原书案例佐证:1920年代的广播业,技术上信号覆盖不稳定、竞争中无统一行业标准、商业模式上盈利点模糊,三重不确定叠加最终催生行业泡沫。 

  • 美股案例:量子计算领域(IonQ、Rigetti、IBM)。当前量子计算存在离子阱(IonQ)、超导量子比特(IBM)、拓扑量子比特(Rigetti)三条技术路线,均处于实验室阶段,性能数据缺乏有效验证,但媒体已将“量子霸权”“秒杀经典计算”等故事炒得沸沸扬扬。其中IonQ作为纯粹标的,市值仅30亿美元,量子计算相关业务占比超90%,成为投机资金的重点目标。 我们曾经在今年5月初轻仓参与过IonQ,持仓时间较短。

  • A股案例:固态电池赛道。行业目前并存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条技术路线,量产时间表均指向2026年之后,技术落地仍存巨大变数,但市场已围绕“固态电池取代锂电池”“续航翻倍”等叙事疯狂炒作。珈伟新能、翔丰华等公司市值偏小、业务聚焦固态电池,但技术路线选择与量产时间均无明确答案,完全依赖故事支撑估值。 

  • 实操预警指标:若某技术同时满足“技术成熟度<30%(无量产产品)+ 行业参与者超15家 + 商业模式未明确(无单季度盈利)”,则大概率即将爆发大泡沫。 

2. 叙事维度:“多重+长期+高可及”是泡沫的“点火器” 

  • 原书观点:叙事的“数量多(多重想象空间)、解决时间长(长期无法验证)、可及性高(大众易于理解参与)”,会持续放大投机热情——多重叙事能吸引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长期模糊性延长泡沫窗口,低参与门槛则让散户跟风入场,共同推高泡沫。

  • 原书案例佐证:19世纪的铁路泡沫,叙事涵盖“运输革命”“城市扩张”“国际贸易升级”等多重方向,解决时间长达10年以上,且“铁路通到家门口”的场景大众易懂,最终催生史上著名的投机狂潮。 

  • 美股案例(2023年Web3概念):叙事涵盖“去中心化金融”“数字身份认证”“元宇宙入口”等多个方向,每个叙事都有坚定追随者;官方宣称“5-10年实现大规模应用”,长期无法验证真伪;大众参与门槛极低,“买个NFT就是Web3玩家”,吸引大量散户入场,推动板块估值虚高。 

  • A股案例(2021年元宇宙游戏概念):中青宝、汤姆猫等公司分别主打“虚拟社交”“数字藏品”“游戏联动”等不同叙事,形成多重故事矩阵;行业承诺“2-3年出爆款游戏”,叙事兑现周期模糊;“玩游戏就能参与元宇宙”的低门槛属性,让散户疯狂跟风,推动板块短期暴涨。

  • 实操预警指标:若叙事满足“叙事数量>3个 + 解决时间>2年 + 大众参与门槛<1000元(如低价股、小额NFT投资)”,则泡沫大概率会快速形成。 

3. 纯粹标的维度:“多且无业绩”是泡沫的“投机载体” 

  • 原书观点:纯粹标的(业务高度绑定单一技术的公司)是泡沫的核心承载体,当这类标的数量众多且均无实质业绩支撑时,投机资金会无序涌入——缺乏“价值锚点”的市场,只能靠故事炒作推动估值,最终催生泡沫。 

  • 原书案例佐证:1920年代的航空业,涌现出环球航空、美国航空等12家纯粹标的,均无实际盈利支撑,泡沫破灭后8家公司破产清算。 

  • 美股案例(2020年电动车新势力):Lucid、Rivian、Lordstown等15家纯粹标的集中涌现,均无量产车或年销量不足1000辆;业绩端全部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平均每股亏损超5美元,完全依赖融资维持运营,成为典型的投机炒作对象。 我们在Rivian上市后,选择一个相对低点轻仓参与过,但后来被证明泡沫暂时破裂,我们亏钱退出了这个仓位。

  • A股案例(2021年氢能概念):美锦能源、厚普股份等20家公司聚焦氢能赛道,均无商业化氢燃料电池车落地;氢能相关业务营收占比普遍低于5%,且全部处于亏损状态,板块估值完全由“氢能替代燃油”的故事驱动。

  • 实操预警指标:若纯粹标的满足“数量>10家 + 技术相关营收占比<10% + 连续3年亏损”,则大泡沫即将爆发。 

第二问:如何识别“泡沫即将破灭” 

原书核心逻辑:泡沫破灭的本质是“不确定性落地失败、叙事验证无效、纯粹标的业绩崩盘”,任一维度出现明确负面信号,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泡沫破裂。 

1.不确定性维度:“关键节点失败”是泡沫破裂的“导火索” 

  • 原书观点:不确定性的“关键验证节点”(如技术量产、竞争格局定型、核心性能达标等)若未能达成,会直接戳破市场的想象空间——当“未知”被证实为“不可行”,投机资金便会加速撤离,泡沫随之破裂。

  • 原书案例佐证:1910年代的无线电泡沫,核心关键节点“跨大西洋信号传输”失败,直接证伪技术可行性,泡沫快速破灭,行业股价平均跌幅达80%。 

  • 美股案例:2021年流媒体行业(Roku、Netflix)。2020年行业增速迅猛,股价一路飙升,但2021年全球流媒体用户增长放缓,行业渗透率接近饱和,增速环比腰斩;同时Netflix内容成本持续攀升,资本开支(CAPEX)同比增加50%以上,而用户增长未达预期;叠加拜登政府传出“富人资本利得税翻倍”的监管预期,多重压力下Roku从490美元跌至35美元,Netflix从700美元跌至200美元。

  • 美股案例(2022年Nikola氢能源卡车):公司2022年承诺“量产1000辆氢卡车”,但实际量产仅5辆,且续航里程仅为承诺的50%,核心技术节点落地失败,股价从65美元跌至1美元,面临退市风险。 

  • A股案例(2023年某固态电池公司):公司2023年承诺“固态电池装车测试”,但测试过程中出现漏液问题,装车时间被迫推迟2年,技术落地节点失败,股价从80元跌至25元,市值蒸发69%。

  • 实操破裂指标:关键节点(如量产、测试、订单交付)延期超3个月,或结果未达承诺的50%;头部供应链交期缩短、出货加速(稀缺性转为充裕);资本开支强度仍高但投资回报率(ROI)、单位经济学未改善;监管、电力、能耗等约束抬升边际成本,泡沫大概率即将破灭。 

2.叙事维度:“核心叙事证伪”是泡沫破裂的“加速器” 

  • 原书观点:最受市场关注的“核心叙事”若被证伪(如需求不存在、盈利无法实现、技术逻辑不成立等),会引发投资者集体撤资——故事的根基坍塌后,基于叙事的估值体系会瞬间瓦解,泡沫加速破裂。 

  • 原书案例佐证:1720年的南海泡沫,核心叙事“南海贸易能带来巨额利润”被证伪,实际贸易额仅为承诺的10%,最终股价暴跌95%,引发全市场恐慌。 

  • 美股案例(2023年WeWork):公司核心叙事“共享办公能降低企业成本,毛利率达30%”被现实击碎,实际毛利率为-15%,企业退租率超40%,商业模式完全不可持续,最终申请破产,股价从47美元跌至0.16美元。 

  • A股案例(2018年光伏“531”新政):2018年光伏行业渗透率刚突破30%,增速已开始放缓,而国家能源局发布“531”新政,大幅削减光伏补贴,直接证伪“补贴驱动下行业高增长”的核心叙事;彼时隆基、通威等龙头公司毛利率环比下降15%,但扩产计划仍在推进,供需失衡叠加叙事崩塌,光伏板块三个月内暴跌50%,行业进入寒冬。

  • A股案例(2022年某元宇宙数字藏品公司):公司核心叙事“数字藏品年销售额达10亿元”被曝光造假,实际销售额仅8000万元,且90%为自买自卖,叙事完全脱离实际,股价从30元跌至8元,实控人被立案调查。 

  • 实操破裂指标:核心叙事的关键数据(如销售额、用户数、利润率、渗透率)被证伪,且实际值与承诺值差距超50%,泡沫已处于高危状态。 

3.纯粹标的维度:“现金流断裂”是泡沫破裂的“终局信号” 

  • 原书观点:纯粹标的若失去现金流支撑(如融资困难、营收骤降、现金消耗过快),会直接陷入生存危机——投机泡沫的本质是“资金接力游戏”,当资金无法持续输血,且业绩无以为继时,泡沫必然走向终局。

  • 原书案例佐证:1990年代互联网泡沫中的Pets.com,现金流仅够维持3个月运营,缺乏后续融资支撑,最终破产清算,成为泡沫破灭的标志性案例。 

  • 美股案例(2024年Rivian):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从180亿美元降至30亿美元,月均烧钱5亿美元,现金消耗速度远超预期;2024年增发股票无人认购,债券利率飙升至20%,融资渠道基本断绝,股价从179美元跌至12美元,被迫裁员30%收缩业务。 

  • A股案例(2023年某VR设备公司):公司现金及等价物从20亿元降至3亿元,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高达80%,现金流回笼困难;定增计划被证监会驳回,银行贷款逾期,融资无门,股价从45元跌至9元,面临ST风险。

  • 实操破裂指标:纯粹标的满足“现金及等价物<6个月运营成本 + 近3个月融资额下降50% + 应收账款占比>60%”,泡沫已濒临破裂。 

第三问:如何识别“泡沫正在得到盈利支撑” 

原书核心逻辑:有盈利支撑的“泡沫”,本质是“技术价值的提前兑现”,关键在于“不确定性有明确解决路径、叙事能落地、纯粹标的有业绩”,三者形成闭环后,泡沫会逐步转化为可持续的投资价值。 

1.不确定性维度:“关键节点落地”是盈利支撑的“技术锚点” 

  • 原书观点:若不确定性的“关键节点”(技术量产、竞争壁垒形成、成本优势确立等)能顺利落地,技术便会从“概念”转化为“实际收益”,泡沫的投机属性会逐步被价值属性替代。

  • 原书案例佐证:1876年电话技术,关键节点“贝尔专利落地”确立技术稳定性,专利壁垒阻止无序竞争,不确定性逐步消除,贝尔公司实现长期盈利,股价稳步增长。 

  • 美股案例(2020年英伟达AI芯片):技术节点上,2020年H100芯片量产,算力较前代提升30倍,核心性能达标;竞争节点上,锁定台积电代工产能,全球80%的AI训练任务依赖其芯片,竞争格局明朗;2020-2023年营收从166亿美元增至609亿美元,股价上涨10倍,泡沫完全转化为价值。我们在2021年时了解到CUDA生态的核心壁垒,对NVDA建立了一定的长期认知。等到2022年宏观因素回调时,我们加重仓最坚决的就是NVDA。事后来看收效不错。

  • A股案例(隆基股份·单晶硅):2013年光伏行业仍在多晶与单晶之间摇摆,隆基通过金刚石切割线和RCZ拉晶技术突破,大幅降低单晶硅成本,技术路线逐步收敛;2015年金刚线切割良率达95%,单瓦成本下降10%,成本优势确立;此后毛利率从13%提升至34%,单位成本年降20%以上,自由现金流从负转正;2018年光伏“531”新政后,行业杀估值但隆基凭借技术与成本优势,市值从50亿飙升至5000亿,成为光伏龙头。我们曾经在2016年和2018年两次重仓参与过隆基股份,持有的时间都不够久,其原因还是我们对它的竞争优势缺乏足够的认知。

  • A股案例(宁德时代·动力电池):2017年动力电池行业仍在磷酸铁锂与三元锂之间竞争,宁德时代通过高镍811和CTP技术突破,大幅提升电池能量密度与成本优势;此后毛利率从25%提升至30%,单位成本年降15%以上,自由现金流转正;2020年行业杀估值后,宁德时代凭借技术与市场优势,市值从1000亿攀升至1.5万亿,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我们曾经在2019年和2024年两次参与过,第一次对它的竞争优势认知不够深,第二次对行业景气度持续保有怀疑,事后看也都还有改善的空间。

  • 实操价值指标:关键节点(量产、市占率、成本控制)落地后,若满足“技术相关营收增长50%+ 毛利率超20%”,则泡沫已具备盈利支撑。 

2.叙事维度:“核心叙事兑现”是盈利支撑的“市场锚点” 

  • 原书观点:若“核心叙事”能实质性兑现(如需求达标、盈利实现、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份额等),泡沫便会从“故事驱动”转向“业绩驱动”,成为可持续的价值标的。

  • 原书案例佐证:1920年代的RCA,核心叙事“收音机设备销售盈利”成功兑现,1925年营收达1亿美元,净利润1500万美元,股价脱离泡沫区间,进入稳步增长通道。 

  • 美股案例(2021年特斯拉4680电池):核心叙事“4680电池使续航增16%、成本降14%”完全兑现,2023年搭载4680电池的Model Y销量达75万辆,毛利率维持25%,股价从300美元涨至900美元,市值突破1万亿美元,叙事价值完全落地。 我们在tsla的投资不算好,该股票波动过大,很难控制仓位。事后来看,可能也很难做的更好。

  • A股案例(2022年比亚迪刀片电池):核心叙事“刀片电池使单车电池成本降15%、安全无起火”成功兑现,2023年刀片电池装机量达80GWh,营收300亿元,毛利率22%,股价从200元涨至400元,市值突破1.2万亿元,成为行业价值标杆。 

  • 实操价值指标:核心叙事兑现后,若满足“连续2季度盈利 + 技术相关业务占比超30%”,则泡沫已转化为持续盈利的价值资产。 

3.纯粹标的维度:“业绩闭环”是盈利支撑的“财务锚点” 

  • 原书观点:纯粹标的若形成“技术突破→订单落地→营收增长→利润兑现”的完整闭环,投机属性会彻底消退,成长属性凸显,成为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标的。 

  • 原书案例佐证:1920年代的福特汽车,作为绑定内燃机技术的纯粹标的,形成“T型车量产→年销百万辆→营收增10倍→净利润破亿”的业绩闭环,最终成为行业巨头,股价长期走牛。 

  • 美股案例(2022年微软Azure云服务):作为绑定云技术的纯粹标的,Azure营收占比超30%;形成“AI云服务订单增80%→Azure营收增40%→净利润增18%”的业绩闭环,股价从200美元涨至400美元,市值突破2万亿美元。 我们在MSFT的参与比较晚,等到了2023年的回调才进去。由于时点不是最好,仓位也不重。事后看可能还可以做的更好。

  • A股案例(2023年宁德时代储能业务):作为绑定储能技术的纯粹标的,储能营收占比超20%;形成“储能订单增120%→储能营收增150%→净利润增12%”的业绩闭环,股价从300元涨至500元,市值突破1.5万亿元。

  • 实操价值指标:纯粹标的满足“技术相关订单增长30%+ 营收增长20%+ 净利润增长10%”,则泡沫已完全转化为可持续的投资价值。 

《泡沫与崩溃》的核心启示,从来不是让投资者回避泡沫,而是教会我们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用“不确定性、叙事、纯粹标的”三大维度穿透表象——泡沫是技术创新的必然伴随物,它既可能是吞噬资金的陷阱,也可能是提前布局价值的窗口。

我们始终坚守“N-N+1”的投资逻辑,本质上是在泡沫与价值之间寻找平衡:避开0-1阶段的技术探索风险,远离1-N阶段的规模化内卷,聚焦那些已验证技术壁垒、跑通商业闭环、能在多领域复制成功的公司。当泡沫即将爆发时,适度参与但不重仓押注;当泡沫濒临破裂时,果断撤离或对冲风险;当泡沫开始兑现盈利时,重仓持有分享长期成长。 

【周末热议】想要抓住大牛股,需要什么条件?
大牛股常有,但真正买到了,并能拿得住,最后实现“大富大贵”却不常有。小虎们,根据你的投资经验,你觉得想要抓住大牛股,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运气?实力?意志力?……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