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探迹科技并购案:数字员工军团的产业破局样本

美港探案
11-18

最近的市场,总让我想起一个词:割裂感。

一边是科创概念和炒AI,义无反顾的样子好像未来已来;另一边却是大批实体制造企业仍在周期中艰难博弈——利润承压、转型受阻,前行脚步格外沉重。我始终在想,AI炒得沸沸扬扬,除了基础层产品的迭代,真正下沉到产业肌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为何始终寥寥?

直到上周的一桩并购案,算是让人看出了一些端倪。11月11日,家纺龙头“真爱美家”的一纸公告,宣告控制权即将变更,接手方是广州一家名叫“探迹科技”的AI大模型智能体“独角兽”。梳理背景便知,探迹科技连续五年上榜全球独角兽,背景和实力不俗,这次并购操作不简单,有“产业联姻”的意思。

什么意思呢?探迹科技大概率是要通过这次并购亲手打造一个“AI+实体”的超级样板,向整个市场证明AI生产力的真正价值。如果说之前AI领域缺这样一个案例,那么这次并购有很大可能会预示着中国产业智能化下半场的开局方式。

要读懂这场并购的含金量,首先得厘清探迹科技的核心价值——它不是做闲聊机器人的"伪AI",而是专注于打造能直接创造生产价值的"AI数字员工"大模型智能体平台。

换句话说,探迹科技的产品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展示,而是能直接上企业生产线干活的"数字生产力单元",这也是它敢跨界入主实体企业的底气所在。

探迹科技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它针对大模型时代打造的“数字员工”产品矩阵,该矩阵是覆盖B2B和B2C全场景的AI Agent体系,目前已经在5万多家企业身上验证了价值,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美孚石油、汉高乐泰、中电光谷等行业巨头。

在B2B领域,销售和线索开发是企业的核心痛点,很多制造企业的销售员还在靠人海战术"大海捞针"。探迹科技的销售Agent能自主吃透从螺丝钉到复杂设备的全品类产品知识,通过分析全网数据自动生成高潜力客户清单。探迹官方信息,某制造企业用上探迹科技的销售Agent员工后,销售团队得以聚焦于高价值谈判,月度新客开发量提升200%。

到了B2C场景,客服和运营的人力成本一直是企业的重负,传统电商客服一半时间都在回答重复问题。探迹科技的客服Agent能零配置学习所有商品知识和销冠话术,实现真人级的多轮对话。某家电品牌接入后,单个接待成本下降90%,接待容量却提升300%,这种"降本增效"不是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经营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AI Agent虽然是热门概念,但也有争议,争议的点主要是Agent满足业务需求的能力。要知道从AI技术到生产力之间的鸿沟曾经拖垮了不少创业公司,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技术和场景的耦合不够。

那么问题来了:探迹科技为什么敢于把它作为商业模式的核心?这就不得不说到它自研的两大技术基座——“太擎”和“旷湖”。

“太擎”作为企业级大模型智能体开发平台,相当于制造AI员工的"大脑",能让企业像搭积木一样快速定制和部署数字员工,彻底解决了AI落地门槛高、周期长的问题;而“旷湖”数据底座则是AI员工的“养料”,汇聚的海量实时商业数据,让探迹科技的数字员工不是空有其表的花架子,而是能做出精准判断的业务专家。

在探迹科技硬科技的背后,两位核心创始人的技术背景不可小觑。探迹科技的两位创始人都是标准的青年才俊,毕业于中山大学软件工程专业,CEO黎展1989年生人,2022年获《财富》“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称号,2023年入选胡润U35中国创业先锋榜单。CTO陈开冉1993年生人,多次入选胡润U30、福布斯亚洲及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2025年其与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同批入选福布斯中国科创人物榜。

当这样一家硬核的AI大模型智能体平台独角兽,选择入主一家净利润增长310.28%、且已布局工业互联网的家纺企业,其意图很明显:要亲手做一个"AI+实体制造"的标杆。毕竟AI的价值最终要靠落地成果来验证,而探迹科技正在用这场并购,回答市场对"AI如何赋能实体"的核心疑问。

$真爱美家(003041)$ @爱发红包的虎妞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