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对人形机器人的调研又来了。
摩根士丹利于11月完成亚太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专项调研,重点走访Fortior(1304.HK)、兆威机电(003021.SZ)、优必选(9880.HK)等6家核心企业,聚焦订单交付进度、应用场景反馈、技术迭代方向及产业链盈利逻辑。
本次调研核心结论显示:人形机器人已从研发阶段迈入交付验证期,2026年将迎来规模化落地关键节点,但工作效率与技术收敛性仍是核心挑战。
大摩认为,产业链中,核心零部件及专业机器人企业将率先受益,重点推荐汇川技术与极智嘉。
Part.01
行业核心趋势:交付启动,验证为王
2026年增长预期明确,交付规模将大幅提升
头部企业已明确2026年扩张目标,行业产能与需求双升态势显著。优必选2025年人形机器人交付量预计达500台,营收约4亿元(全年订单量已达8亿元),2026年交付目标进一步提升至2000-3000台。
专业机构Paxini预测,2026年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剔除研发及娱乐用途)行业总量将突破1万台。零部件企业同步受益,兆威机电人形机器人相关灵巧手业务营收预计从2025年的2000-3000万元增至2026年的1亿元,实现四倍增长;TC Drive的谐波减速器等相关产品营收也将在2026年翻倍。
应用场景反馈成增长关键
尽管人形机器人工作成功率已显著提升(如优必选箱式搬运任务成功率达99%),但效率仍仅为人类的30%-60%,新任务模型开发周期较长,应用场景验证成为2026年行业增长的核心变量。
从企业反馈来看,2026年将有更多客户参与场景测试,其中分拣等新场景有望在2026年下半年实现运营落地。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中仍具备效率与成本优势,人形机器人当前定位更偏向于离散型、通用型任务的补充角色,二者形成协同而非替代关系。
技术探索持续推进,路径尚未收敛
产业链企业正积极测试新技术路径,但尚未形成统一标准。硬件领域,谐波减速器材料探索(如铝制结构)、驱动方案创新(准驱动QDD)、传感器升级(旋转变压器)等成为研发重点。
软件领域,大模型应用仍受限于边缘计算能力,优必选2026年计划落地的边缘模型规模将控制在7B以内,10B规模的UBTECH Thinker模型仅能在本地服务器运行。以灵巧手技术为例,当前直接驱动、连杆驱动、 tendon驱动三种方案各有优劣,分别适配不同应用场景, plug-and-play模式或为未来方向,但需先解决数据与模型的可解释性问题。
Part.02
重点企业动态与核心竞争力
核心集成商:
优必选(9880.HK)——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并行
产品升级:2026年上半年将发布Walker S3新版本,核心升级为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同时推出面向商用场景的高性能运动新机型,形态设计无重大调整。
能力提升:箱式搬运任务完成时间从2025年上半年的2分钟压缩至1.5分钟内,目标2026年将效率提升至人类的60%;针对视觉语言动作大模型(VLA)精度不足问题,采用强化学习结合垂直任务模型的解决方案。
订单与交付:2025年订单储备充足,2026年交付量有望实现4-6倍增长,规模化效应将逐步显现。
·
Part.03
关键零部件企业
兆威机电——灵巧手领域龙头
产品矩阵:涵盖模块、标准灵巧手、定制化灵巧手三类产品,模块单价区间为数百元至1000元,已向Figure供应相关模块(对应数百台机器人出货量),为Agibot定制的灵巧手demo将于2025年底推出。
技术路线:采用直接驱动方案,电机产品可适配多种灵巧手类型,核心优势在于传动效率与精度;同时布局汽车领域,车载电机覆盖中控旋转、出风口执行器等场景,单车配套价值超1000元,汽车业务占比达60%且保持30%同比增长。
Fortior(1304.HK)——电机与传感器创新
核心产品:开发无铁芯电机(与三花成立合资公司)及旋转变压器,后者相比光学或磁性方案具备更强抗干扰能力,已推出集成电机、传感器与控制芯片的一体化模块。
竞争优势:自主研发电机芯片结构,较ARM架构体积更小、功耗更低,且避免专利授权费用;毛利率稳定在50%,汽车与工业高毛利产品(毛利率60%)对冲家电业务价格压力。
增长逻辑:短期依赖汽车与AI散热业务,中长期聚焦机器人赛道,目标在各下游领域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Part.04
专业机器人企业:极智嘉与Youibot
Youibot:作为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龙头,2026年营收目标5.5-6亿元,毛利率有望提升至40%,增长动力来自现有行业渗透率提升、生物制药等新领域拓展及具身智能带来的应用场景扩容。
大摩认为,专业机器人在工业场景效率与成本优势显著,人形机器人更多承担补充角色,二者将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极智嘉作为仓储机器人领军企业,2026年估值基于11倍PS(较人形及自动驾驶可比公司折让20%),潜在增长机会包括智能机器人推出、核心客户获取及2026年3月纳入港股通的可能性。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