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斗鱼公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该季度,平台总收入达到8.99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毛利润达到1.16亿元,同比增长90.9%,毛利率为12.9%。
更值得关注的是,净利润为1133万元,同比提升232.8%,调整后净利润为2314万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这一系列向好的盈利指标,不仅印证了斗鱼盈利能力的显著增强,更揭示了其通过内容深耕与产业链延伸构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收入结构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双重驱动,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斗鱼本季度利润指标的跨越式增长,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收入结构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共同作用的必然产物。
在游戏直播行业传统收入模式面临转型压力的背景下,斗鱼通过战略调整实现了盈利质量的根本性改善,打破了行业对单一收入依赖的固有认知。
其中,多元收入矩阵的韧性释放,是利润增长的重要支撑。
财报显示,公司创新业务、广告及其他收入同比增长21.2%,达到3.77亿元,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其中,语音业务表现尤为突出,实现2.76亿元收入的同时,保持了36.86万的季度平均月活用户和7.17万的月均付费用户规模。
这一成绩的取得,源于斗鱼对创新业务资源配置效率的持续优化,在维护社区生态活跃度的基础上,精准挖掘了用户的付费潜力,使创新业务成为斗鱼的第二增长曲线。这种收入结构的多元化调整,不仅降低了对单一业务的依赖风险,更通过不同业务间的协同效应,提升了整体盈利的稳定性。
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则为利润增长筑牢了成本防线。
正如斗鱼联席CEO任思敏所言,第三季度公司升级了运营策略和组织结构,增强了组织的敏捷性和响应能力。
这种组织层面的优化,直接转化为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内容供给持续丰富、用户体验不断升级的前提下,平台实现了成本端的精准管控,最终推动毛利率与净利率同步攀升。
财务副总裁曹昊也强调,“在巩固内容供给的同时,运营效率继续改善”,这一表述印证了斗鱼已找到“增收提效”的核心路径,为长期盈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生态筑基与品类精耕:内容、技术与品类的协同增长逻辑
盈利增长的背后,是斗鱼对“以游戏为核心的多元化内容生态平台”战略的坚定践行。
第三季度,平台未陷入“内容堆砌”的误区,而是通过精准布局核心内容、技术落地场景以及差异化品类运营,形成了兼具用户粘性与商业转化的竞争壁垒。
在电竞内容的布局上,斗鱼的关键突破在于“质量聚焦”而非“数量扩张”。平台以“官方赛事+自制赛事”为核心构建矩阵,既通过转播LPL、KPL等顶级赛事锁定核心电竞用户,又以《三角洲行动》《和平精英》等自制赛事填补细分场景空白。
其中,官方赛事满足用户对专业性的需求,自制赛事则通过低门槛参与感激活泛用户群体,同时为潜力主播提供成长通道,形成“内容吸引用户-用户反哺主播-主播丰富内容”的正向循环。
与游戏厂商的联动则实现了“从流量到价值”的转化升级。斗鱼不再是单纯的“赛事播放渠道”,而是通过“直播内容-游戏内权益-消费转化”的链路设计,成为厂商的核心营销伙伴。如主播语音包登陆《和平精英》、KPL主题周等合作,本质是将直播场景的用户情感共鸣,转化为游戏内的实际消费行为,这种“场景联动”模式既提升了用户付费意愿,更拓展了商业化场景。 $斗鱼(DOYU)$
在技术赋能方面,全新上线的AI弹幕助手通过深度学习平台语言风格实现情景化弹幕生成,既强化了斗鱼标志性的弹幕社区文化,更以技术创新降低了用户互动门槛。这种“技术服务体验,体验提升粘性”的路径,避免了技术落地的形式化,让技术真正成为生态闭环的催化剂。
如果说内容与技术是斗鱼生态的“内功”,那么对重点游戏品类的精细化运营,则是其释放商业化潜能的“外功”。
针对不同生命周期的游戏,斗鱼采取差异化策略。例如,对于《三角洲行动》等新游,通过“平台赛事+官方联动”模式,既为新游引流,又为主播提供职业化路径,形成四方共赢生态;而针对王者荣耀等头部产品,斗鱼则通过“赛事引流+主播带货”实现商业变现最大化。
当前,这种运营策略已形成可复制的商业化体系,从《使命召唤:黑色活动7》到《燕云十六声》,斗鱼为多款游戏定制运营方案,沉淀出“内容策划-流量聚合-商业变现”的成熟流程。这不仅让其成为游戏厂商核心营销阵地,更为向游戏发行、IP衍生等上游延伸奠定基础,实现了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协同增长。
三、结语
斗鱼本季度的业绩表现,不仅是一系列财务数字的改善,更是一次成功的战略验证。它向市场清晰地展示了,在游戏直播行业告别野蛮生长后,一条通过精细化运营、生态构建与商业化深挖来实现健康增长的可行路径。
展望未来,随着其在创新业务与游戏产业链上的持续深耕,斗鱼已构筑起坚实的增长基础。平台有望将这一良好势头转化为长期的增长动能,通过多元业务矩阵的协同效应,不断释放商业化潜力,开启高质量、可持续增长的新篇章。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