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效比是便利店的核心竞争力

呼哈黑
2021-12-14

多数逛过大卖场的人都知道,大卖场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单品摆满一排货架这种情况。当然如果是当期热销的商品这样摆放也没有问题,因为本身销量是可以支撑起展示成本的。但如果大多数的商品都是单品占据货架大量的空间,并且常常是单日销量远小于货架展示量,那么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要知道当前中国高昂的房价直接导致房租成为实体经济的第一大重头成本,而房租之中繁华的商业区更是寸土寸金。而如何将寸土寸金的房租利用率(坪效比)提升到极致就是体现商业竞争的关键了。

在我看来哪怕单品销量较高,也可以通过安排员工来频繁补货进而实现货架一直保持商品充足这一局面。这样可以减少展示面积,且同样保持货架一直有货,进而提高房租利用率。(因为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与房租成本对比仍然是小马拉大车的局面。通过雇佣更多的员工来减少租金的支出,进而实现削减综合成本的目的。)而一担极致的实现这一目的,就可以将卖场的规模进行精简,但又不影响整体营业额。这跟火锅的翻台率非常接近,10个位置一天10次的翻台营业额跟100个位置一天1次的翻台是一样的,然而后者成本远大与前者。

所以在我看来最有竞争力的业态必将是将货架翻台率拉到最高的业态。而便利店就完美的切合了将货架翻台率拉到极致的这一需求。逛过便利店的都知道,一家便利店的货架上常常仅有几瓶可口可乐或者几瓶农夫山泉,仅有几瓶的量必然是无法满足一家便利店全天的销售需求的,这就需要商家频繁的对货架进行补货了。而频繁的补货就意味着货架翻台率得到极大的提升,那也意味着坪效比做到了极致。

我个人喝不出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区别,并且我也喝不出农夫山泉与怡宝的区别。(我的朋友曾经调侃我是山猪吃不了细糠。)我调研过我身边的一些朋友,大多反馈跟我一样,是喝不出区别来的。那么针对我这样的消费者来说,其实一家商店并不需要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同时都有,也不需要农夫山泉与怡宝都有,因为我压根喝不出两者的区别。这就引申出了大卖场的第二大浪费,SKU浪费。

我不否认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都有自己独立的市场,但当商店里仅有一种可乐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妥协买那仅有的那一种可乐,不管它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这就意味着便利店的经营者为了极致的坪效比可以选择放弃一种可乐来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大卖场就不存在这个选项。这一特有的属性是商业模式决定的,不以经营者的意志为转移。那么便利店通过大量的SKU筛选、精简以后,其实就成为了大卖场的一种精选模式。而坪效比也做到了极致。

通过上面的论证可以得出精选SKU,频繁的往货架补货都是最适应当前中国经济背景下的商业手段。而完成这些,基本就具备了一家普通便利店该有的属性。

而像红旗连锁这种区域密集布局的便利店业态,在补货上是具备天然的成本优势的。如果仓库出一个车次可以补店10间,那么他的成本必定是小于出一个车次仅补店5间的成本的。这取决于你在地区内的开店数量,理论上开店数量越多单店补货的成本就会摊薄的越低。更何况当前的业态要求是频繁的补货。而频繁的补货就更加考验补货所带来的营运成本了。

不仅于此,表面上看入局便利店的门槛低,但要把这种低门槛的事做精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经营者在成都仅有10间便利店,那么你是否推荐他做成都地区的商品市场调研呢?很明显他的规模根本就支撑不起他做这种规模的市场调研。而你不做市场调研,又怎么获得最全面的商品市场消费数据那?如果你没有这些数据,你又拿什么来做自己精选SKU的参考依据呢?没有这些支撑,你又拿什么与红旗连锁这种区域龙头竞争呢?更何况红旗还是,四川地区多数商品的批发代理商,你在商品的进货成本上就已经输给红旗了,还拿什么去竞争?很明显,在红旗连锁身上同样存在区域内的马太效应。这里我就不提红旗那恐怖的政商关系了,如果算上政商关系,那么红旗连锁对多数竞争者来说那简直是愚公难移的大山。

$红旗连锁(002697)$$永辉超市(601933)$$高鑫零售(06808)$

晒晒我的复盘笔记
交易复盘是每个投资者的必修课,分享复盘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修正自己的交易行为。小虎君想邀请广大虎友阶段性的复盘自己的交易,总结自己的交易得失。欢迎大家积极参与!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