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教培市场,不变的教育初心。

难得胡说
2021-08-01

$新东方(EDU)$$高途(GOTU)$$好未来(TAL)$   

双减,雙滅!

中概股的接连下跌,和面临对资本更强烈的监管有关。在瑞幸事件之后,对于中概股来说,政策风险早已远远超过业绩暴雷风险。如果说当局对于阿里巴巴开出的反垄断罚单、下架滴滴APP并进驻滴滴对滴滴开展全面调查、乃至严禁腾讯音乐对国内音乐版权全面垄断是针对个别企业的个例,那么7月23日的一份”红头文件“则是对整个教培市场发出强监管的要求。

自从七普结束三胎政策落地,本以为即将迎来政策红利的中国教培行业最终迎来了这一重磅政策炸弹。中国未来面临的最大的灰犀牛风险便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因此当局必须加快进度化解由潜在可能发生的”人口断层崩塌“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因此三胎的配套政策也将紧紧围绕中国当前面临的的几大最严峻的问题——房产、教育和医疗。


人类的未来——教育。

不单单是中国,教育是人类的未来,不同国家的教育方式也将奠定发展的基础。

为根除中国教培行业“内卷化”问题,有关当局首先从整治过热的学区房开始。(房产和医疗问题在本文不作讨论)先说结论,我对当局这轮”双减“改革持较悲观态度。当局从强监管出发,然而7月23日的这份”红头文件“并不能根治中国家庭教育问题,在某些角度反而很有可能将矛盾和问题推向另一个极端。过去十年二十年间,中国在教育上不断进行改革,在某些领域也颇为成功,这些教育改革诸如减少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目前已颇显成效,持续推动教育改革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极为重要。从长远来看,高中和职校分流是中国跨越“内卷”最关键的一步。

然而,想要解决中国根本的教育问题并实现教育改革成功,必须先推翻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信仰。中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一套思想理论不断灌输和传导给了下一代,即便在出生人口不断减少的今天,我们依旧看到教培低龄化、追求学区房等诸多现象。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口号深深刻在了我们8090后的脑海里。我们给不了孩子好的,就要给他最好的。继掏空6个钱包买房之后,中国人以及部分海外华人更乐衷于花费心血在小辈的教育上。在中国父母心中,尤其对生活在城市中的父母来说,考大学,赚大钱才是王道,去了某个不入流的职校对孩子的这辈子可能说就是废了。今年6月,浙江某高校下属学院与高职院校合并转设为职业技术大学的消息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随后,在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下,校方决定终止合并转设。其实不止这一所高校下属学院,中国其他省份在那时也有正在进行类似的职业教育改革,但是学生和家长的反应也刚好印证了当前中国家长的思想以及我们正在共同面临的困境。

但是现实情况中,本科毕业的普通学生在社会上真的生活的比职校毕业的学生舒适吗。其实不然,从西方发达社会的经验来看,即便是蓝领也未必不能过好日子。古人云,360行,行行出状元。人一辈子追求的目标不该是赚多少钱,而是做出多大贡献。只要中国父母仍然抱着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的信仰,且中国蓝领白领收入和社会地位不均的问题无法得到改善,这些问题将困扰着每一个身处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并形成一个闭环,称之为”内卷“。家长们希望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熟不知孩子想要什么人生,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栋梁之才。某教培机构的广告语是这么写的,您来,我们培养您的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当每一个家长面临别人家补课的孩子,当买房人面临万人摇楼盘,当普通人面临努力勤奋富二代,作为每一个个体在此时便显得那么渺小,没有理智,只有焦虑。

改变,是中国每一天一幕幕正在上演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1977年之后恢复高考给予我们所有人绝对的教育公平。可无论在哪个国家,由于资源有限,因此资源的分配便无法做到绝对的均衡和公平。在目前的情况下,我认为,高考仍将是中国每一个学子改变人生的一大机会;与此同时,加强并规范职业教育势在必行,提升蓝领白领收入比与蓝领社会地位(后者更为重要);反观家长,挖掘子女个人潜力比盲目鸡娃更重要,正视本三与职业教育,放弃所谓“宁愿拿着低工资坐办公室,也不愿拿着高工资当蓝领”的思想。最后,我想写给每一个已经或即将在这个社会奋斗的人们,没有一个时代是顺风顺水的,就算是回到40年前,你可能也不敢或不愿意去拼搏一把,那何不找到自身的长处,在这个时代努力加油向前冲呢!!!

最后的最后,写给每一位投资中国的人,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回到了正常轨道,如今”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下中国面临优化产业结构等种种问题,再加上经济形势和社会情况比40年前复杂的多,实现突破将比40年前来的更为困难。不过,方法总比困难多,愿我们一起努力,共勉。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