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serhorn
2021-10-31
very nice
@4207f134:
当前巨大的财富差距为什么让人想到1929年的大崩盘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2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840725410,"tweetId":"840725410","gmtCreate":1635691891724,"gmtModify":1635691891724,"author":{"id":3577162759970830,"idStr":"3577162759970830","authorId":3577162759970830,"authorIdStr":"3577162759970830","name":"Tesserhorn","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28ebd2ce8255796214b6b4a845c2c481","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4,"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6,"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very nice</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very nice</p></body></html>","text":"very nice","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2,"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840725410","repostId":858323611,"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858323611,"tweetId":"858323611","gmtCreate":1634984400000,"gmtModify":1741599126881,"author":{"id":3524030243818067,"idStr":"3524030243818067","authorId":3524030243818067,"authorIdStr":"3524030243818067","name":"4207f134","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ebc2483f5c94ab5917a7ec0eb2e1f05","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13766,"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9993499921d426bb1aa11d10a3359ec","width":"-1","height":"-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0a1d4a90eb1b4dc0bb2ef8ff72a7f7e8","width":"-1","height":"-1"}],"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9993499921d426bb1aa11d10a3359ec","width":"-1","height":"-1"}],"title":"当前巨大的财富差距为什么让人想到1929年的大崩盘","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咆哮的二十年代”和现在都存在的财富差距问题有一个共同特征:巨大的股市泡沫。</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9993499921d426bb1aa11d10a3359ec\" tg-width=\"-1\" tg-height=\"-1\"></p> <p>1927年,《巴伦周刊》邀请了包括大通国家银行(Chase National Bank)董事长和哈佛大学财务主管在内的市场专家参加名为“假如一位商人拿出10万美元让你帮他做投资,你会怎么投?”竞赛的评选活动。《巴伦周刊》的工作人员从世界各地的市场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寄出的数百份作品中选出了1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评委最后把1000美元的头奖授予了黑泽尔·弗里曼(Hazel Freeman)。</p> <p>弗里曼1927年10月24日在参赛方案中写道:在为投资公司Shaw, Loomis & Sayles工作的第一年,她选择了一种“介于传统保守主义和鲁莽投机两种极端之间”的策略,把70%的资金投向股票,其中纽约中央铁路公司(New York Central Railroad)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蓝筹股所占权重最大,另外30%的资金投向了短期债券。</p> <p>“祝这位商人大赚特赚!”弗里曼写道。她确实帮这位商人赚了一大笔钱,后来跟进的报道显示,弗里曼的投资组合在第一年上涨了25%以上,到1929年,这10万美元(约为如今的150万美元)翻了一番。</p> <p>1930年就没再有后续报道了,这位商人也只能靠自己了。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大崩盘(Great Crash)摧毁了所有投资策略,市场上的老手并不比华尔街的新人懂更多。</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0a1d4a90eb1b4dc0bb2ef8ff72a7f7e8\" tg-width=\"-1\" tg-height=\"-1\"></p> <p>和我们看恐怖片时一样,在回顾比如说一场车祸发生前的几个月或几年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小心点!难道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飙升的股市和繁荣的消费景象让投资者眼花缭乱,他们就像恐怖片里的那些青少年一样,没有看到凶手正在逼近。</p> <p>美联储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现在拥有的财富比整个中产阶级的财富还多,这份报告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20s)。如今的财富不平等达到了“咆哮的二十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包括研究机构Real Investment Report的杰西·科伦坡(Jesse Colombo)在内的一些人士认为,“咆哮的二十年代”和现在的财富差距问题有一个共同特征:“巨大的股市泡沫”。 </p> <p>这一次,又有凶手正在悄声逼近吗?</p> <p>1929年10月21日那个周一,《巴伦周刊》The Trader专栏的发起人、任该专栏撰稿人长达50多年的哈里斯·J·纳尔逊(Harris J. Nelson)写道:“基本面没有什么问题,从目前的货币状况来看,不会出现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清仓。”</p> <p>到了当周四(1929年10月24日),道指午盘大跌11%,尼尔森的语气随之发生了变化。他在1929年10月28日写道:“美国的投机泡沫上周破裂了,目前的情况只能用‘恐慌’来描述。” </p> <p>“黑色星期四”只是一个开端。道指在接下来的那个周一(1929年10月28日)暴跌了12.82%,创下单日最大跌幅,直到发生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出现的22.61%的跌幅才再次打破纪录。道指在周二(1929年10月29日)又下跌了11.73%。 </p> <p>尼尔森在1929年11月4日写道:“上周股市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崩盘,五年来不计后果的投机最终以一场连美联储都感到震惊的崩溃告终。”美联储成立于16年前的1913年,此前发生在1907年的大恐慌(the Panic)几乎推翻了美国杂乱无章的银行体系。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的一位提案人的说法:美联储的宗旨是“根除未来市场出现恐慌的可能性”。</p> <p>实际上,美联储通过加息抑制投机的做法反倒导致1929年股市出现恐慌情绪,这一举措也减缓了经济增长。当商业停滞时,被投机者超买的股票开始下跌,然后抛售开始。</p> <p>1929年的大崩盘并不是完全没人预料到。1926年9月,《巴伦周刊》报道了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Roger Babson)对两到三年后经济衰退或“可能出现恐慌”的预测。巴布森指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汽车和电器等商品,“就像癌症一样侵蚀着商业的要害”。</p> <p>然而,末日预言者很少像拉拉队长那样受欢迎,《巴伦周刊》关注的是老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在股市崩盘后宣称的“美国的基本状况是健康的”,并表示他正在买入。洛克菲勒的这番话在周中刺激了股市的“强劲反弹”,但市况可以说仍是非常混乱的。 </p> <p>《巴伦周刊》写道:“买盘订单堆积如山,公众情绪几乎完全逆转。”</p> <p>不过那只是“死猫反弹”(dead-cat bounce),逢低买盘没有阻止股市的暴跌。道指从9月3日381.17点的高点一路下跌,到1932年7月8日跌至41.22点,直到1954年才再次触及381.17点的高点。 </p> <p>长期担任《巴伦周刊》记者的露西尔·汤姆林森(Lucile Tomlinson)在一篇后续报道中称,到1936年,黑泽尔·弗里曼在上文提出的投资模型收回了99%的本金。尽管弗里曼加倍下注股票,但她也感觉到了信贷市场的危险,她说:“借贷风险分散在无数个人身上,这是前所未见的”。</p> <p>弗里曼还说:“如果银行家们别让公众投机行为太过火,可以说信贷状况还不算太糟糕。” </p> <p>后来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弗里曼的这句话也成了一句著名的“遗言”。</p> <p><b>文 | 肯尼斯·G·普林格尔(Kenneth G. Pringle)</b></p> <p><b>编辑 | 郭力群</b></p> <p>翻译 | 小彩</p> <p>版权声明:</p> <p>《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英文版见2021年10月22日报道“Then and Now: Will Today’s Roaring ’20s Meet a Similar Fate?”。</p> <p><b>(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b></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咆哮的二十年代”和现在都存在的财富差距问题有一个共同特征:巨大的股市泡沫。</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9993499921d426bb1aa11d10a3359ec\" tg-width=\"-1\" tg-height=\"-1\"></p> <p>1927年,《巴伦周刊》邀请了包括大通国家银行(Chase National Bank)董事长和哈佛大学财务主管在内的市场专家参加名为“假如一位商人拿出10万美元让你帮他做投资,你会怎么投?”竞赛的评选活动。《巴伦周刊》的工作人员从世界各地的市场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寄出的数百份作品中选出了1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评委最后把1000美元的头奖授予了黑泽尔·弗里曼(Hazel Freeman)。</p> <p>弗里曼1927年10月24日在参赛方案中写道:在为投资公司Shaw, Loomis & Sayles工作的第一年,她选择了一种“介于传统保守主义和鲁莽投机两种极端之间”的策略,把70%的资金投向股票,其中纽约中央铁路公司(New York Central Railroad)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蓝筹股所占权重最大,另外30%的资金投向了短期债券。</p> <p>“祝这位商人大赚特赚!”弗里曼写道。她确实帮这位商人赚了一大笔钱,后来跟进的报道显示,弗里曼的投资组合在第一年上涨了25%以上,到1929年,这10万美元(约为如今的150万美元)翻了一番。</p> <p>1930年就没再有后续报道了,这位商人也只能靠自己了。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大崩盘(Great Crash)摧毁了所有投资策略,市场上的老手并不比华尔街的新人懂更多。</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0a1d4a90eb1b4dc0bb2ef8ff72a7f7e8\" tg-width=\"-1\" tg-height=\"-1\"></p> <p>和我们看恐怖片时一样,在回顾比如说一场车祸发生前的几个月或几年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小心点!难道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飙升的股市和繁荣的消费景象让投资者眼花缭乱,他们就像恐怖片里的那些青少年一样,没有看到凶手正在逼近。</p> <p>美联储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现在拥有的财富比整个中产阶级的财富还多,这份报告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20s)。如今的财富不平等达到了“咆哮的二十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包括研究机构Real Investment Report的杰西·科伦坡(Jesse Colombo)在内的一些人士认为,“咆哮的二十年代”和现在的财富差距问题有一个共同特征:“巨大的股市泡沫”。 </p> <p>这一次,又有凶手正在悄声逼近吗?</p> <p>1929年10月21日那个周一,《巴伦周刊》The Trader专栏的发起人、任该专栏撰稿人长达50多年的哈里斯·J·纳尔逊(Harris J. Nelson)写道:“基本面没有什么问题,从目前的货币状况来看,不会出现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清仓。”</p> <p>到了当周四(1929年10月24日),道指午盘大跌11%,尼尔森的语气随之发生了变化。他在1929年10月28日写道:“美国的投机泡沫上周破裂了,目前的情况只能用‘恐慌’来描述。” </p> <p>“黑色星期四”只是一个开端。道指在接下来的那个周一(1929年10月28日)暴跌了12.82%,创下单日最大跌幅,直到发生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出现的22.61%的跌幅才再次打破纪录。道指在周二(1929年10月29日)又下跌了11.73%。 </p> <p>尼尔森在1929年11月4日写道:“上周股市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崩盘,五年来不计后果的投机最终以一场连美联储都感到震惊的崩溃告终。”美联储成立于16年前的1913年,此前发生在1907年的大恐慌(the Panic)几乎推翻了美国杂乱无章的银行体系。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的一位提案人的说法:美联储的宗旨是“根除未来市场出现恐慌的可能性”。</p> <p>实际上,美联储通过加息抑制投机的做法反倒导致1929年股市出现恐慌情绪,这一举措也减缓了经济增长。当商业停滞时,被投机者超买的股票开始下跌,然后抛售开始。</p> <p>1929年的大崩盘并不是完全没人预料到。1926年9月,《巴伦周刊》报道了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Roger Babson)对两到三年后经济衰退或“可能出现恐慌”的预测。巴布森指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汽车和电器等商品,“就像癌症一样侵蚀着商业的要害”。</p> <p>然而,末日预言者很少像拉拉队长那样受欢迎,《巴伦周刊》关注的是老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在股市崩盘后宣称的“美国的基本状况是健康的”,并表示他正在买入。洛克菲勒的这番话在周中刺激了股市的“强劲反弹”,但市况可以说仍是非常混乱的。 </p> <p>《巴伦周刊》写道:“买盘订单堆积如山,公众情绪几乎完全逆转。”</p> <p>不过那只是“死猫反弹”(dead-cat bounce),逢低买盘没有阻止股市的暴跌。道指从9月3日381.17点的高点一路下跌,到1932年7月8日跌至41.22点,直到1954年才再次触及381.17点的高点。 </p> <p>长期担任《巴伦周刊》记者的露西尔·汤姆林森(Lucile Tomlinson)在一篇后续报道中称,到1936年,黑泽尔·弗里曼在上文提出的投资模型收回了99%的本金。尽管弗里曼加倍下注股票,但她也感觉到了信贷市场的危险,她说:“借贷风险分散在无数个人身上,这是前所未见的”。</p> <p>弗里曼还说:“如果银行家们别让公众投机行为太过火,可以说信贷状况还不算太糟糕。” </p> <p>后来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弗里曼的这句话也成了一句著名的“遗言”。</p> <p><b>文 | 肯尼斯·G·普林格尔(Kenneth G. Pringle)</b></p> <p><b>编辑 | 郭力群</b></p> <p>翻译 | 小彩</p> <p>版权声明:</p> <p>《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英文版见2021年10月22日报道“Then and Now: Will Today’s Roaring ’20s Meet a Similar Fate?”。</p> <p><b>(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b></p></body></html>","text":"“咆哮的二十年代”和现在都存在的财富差距问题有一个共同特征:巨大的股市泡沫。 1927年,《巴伦周刊》邀请了包括大通国家银行(Chase National Bank)董事长和哈佛大学财务主管在内的市场专家参加名为“假如一位商人拿出10万美元让你帮他做投资,你会怎么投?”竞赛的评选活动。《巴伦周刊》的工作人员从世界各地的市场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寄出的数百份作品中选出了16名进入决赛的选手,评委最后把1000美元的头奖授予了黑泽尔·弗里曼(Hazel Freeman)。 弗里曼1927年10月24日在参赛方案中写道:在为投资公司Shaw, Loomis & Sayles工作的第一年,她选择了一种“介于传统保守主义和鲁莽投机两种极端之间”的策略,把70%的资金投向股票,其中纽约中央铁路公司(New York Central Railroad)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等蓝筹股所占权重最大,另外30%的资金投向了短期债券。 “祝这位商人大赚特赚!”弗里曼写道。她确实帮这位商人赚了一大笔钱,后来跟进的报道显示,弗里曼的投资组合在第一年上涨了25%以上,到1929年,这10万美元(约为如今的150万美元)翻了一番。 1930年就没再有后续报道了,这位商人也只能靠自己了。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大崩盘(Great Crash)摧毁了所有投资策略,市场上的老手并不比华尔街的新人懂更多。 和我们看恐怖片时一样,在回顾比如说一场车祸发生前的几个月或几年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小心点!难道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吗?”飙升的股市和繁荣的消费景象让投资者眼花缭乱,他们就像恐怖片里的那些青少年一样,没有看到凶手正在逼近。 美联储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最富有的1%的人现在拥有的财富比整个中产阶级的财富还多,这份报告让我们想起了历史上“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20s)。如今的财富不平等达到了“咆哮的二十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包括研究机构Real Investment Report的杰西·科伦坡(Jesse Colombo)在内的一些人士认为,“咆哮的二十年代”和现在的财富差距问题有一个共同特征:“巨大的股市泡沫”。 这一次,又有凶手正在悄声逼近吗? 1929年10月21日那个周一,《巴伦周刊》The Trader专栏的发起人、任该专栏撰稿人长达50多年的哈里斯·J·纳尔逊(Harris J. Nelson)写道:“基本面没有什么问题,从目前的货币状况来看,不会出现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清仓。” 到了当周四(1929年10月24日),道指午盘大跌11%,尼尔森的语气随之发生了变化。他在1929年10月28日写道:“美国的投机泡沫上周破裂了,目前的情况只能用‘恐慌’来描述。” “黑色星期四”只是一个开端。道指在接下来的那个周一(1929年10月28日)暴跌了12.82%,创下单日最大跌幅,直到发生在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出现的22.61%的跌幅才再次打破纪录。道指在周二(1929年10月29日)又下跌了11.73%。 尼尔森在1929年11月4日写道:“上周股市遭遇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崩盘,五年来不计后果的投机最终以一场连美联储都感到震惊的崩溃告终。”美联储成立于16年前的1913年,此前发生在1907年的大恐慌(the Panic)几乎推翻了美国杂乱无章的银行体系。根据1913年《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 of 1913)的一位提案人的说法:美联储的宗旨是“根除未来市场出现恐慌的可能性”。 实际上,美联储通过加息抑制投机的做法反倒导致1929年股市出现恐慌情绪,这一举措也减缓了经济增长。当商业停滞时,被投机者超买的股票开始下跌,然后抛售开始。 1929年的大崩盘并不是完全没人预料到。1926年9月,《巴伦周刊》报道了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Roger Babson)对两到三年后经济衰退或“可能出现恐慌”的预测。巴布森指出,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汽车和电器等商品,“就像癌症一样侵蚀着商业的要害”。 然而,末日预言者很少像拉拉队长那样受欢迎,《巴伦周刊》关注的是老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 Sr.)在股市崩盘后宣称的“美国的基本状况是健康的”,并表示他正在买入。洛克菲勒的这番话在周中刺激了股市的“强劲反弹”,但市况可以说仍是非常混乱的。 《巴伦周刊》写道:“买盘订单堆积如山,公众情绪几乎完全逆转。” 不过那只是“死猫反弹”(dead-cat bounce),逢低买盘没有阻止股市的暴跌。道指从9月3日381.17点的高点一路下跌,到1932年7月8日跌至41.22点,直到1954年才再次触及381.17点的高点。 长期担任《巴伦周刊》记者的露西尔·汤姆林森(Lucile Tomlinson)在一篇后续报道中称,到1936年,黑泽尔·弗里曼在上文提出的投资模型收回了99%的本金。尽管弗里曼加倍下注股票,但她也感觉到了信贷市场的危险,她说:“借贷风险分散在无数个人身上,这是前所未见的”。 弗里曼还说:“如果银行家们别让公众投机行为太过火,可以说信贷状况还不算太糟糕。” 后来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弗里曼的这句话也成了一句著名的“遗言”。 文 | 肯尼斯·G·普林格尔(Kenneth G. Pringle) 编辑 | 郭力群 翻译 | 小彩 版权声明: 《巴伦周刊》(barronschina)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英文版见2021年10月22日报道“Then and Now: Will Today’s Roaring ’20s Meet a Similar Fate?”。 (本文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提供或赖以作为投资、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highlighted":2,"essential":1,"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858323611","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SDS","161125","QID","PSQ","DXD","OEF","SSO","UPRO","QQQ","FT_SY_MNQ",".SPX","TQQQ","SPXU","FT_SY_NQ","FT_SY_ES","OEX",".DJI","513500","IVV","QLD","DDM","DJX","UDOW","SH","DOG","SQQQ","SDOW"],"verified":1,"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false,"causeOfNotShareable":"审核中,请稍后重试","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3894,"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879,"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8,"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84072541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