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vinseech
2021-10-27
👍
@话题虎:
【故事会】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1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852700604,"tweetId":"852700604","gmtCreate":1635300183884,"gmtModify":1635300427352,"author":{"id":3577464386301571,"idStr":"3577464386301571","authorId":3577464386301571,"authorIdStr":"3577464386301571","name":"kelvinseech","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fa4b33df37044967fd669e37ffd98983","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4,"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1,"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p></body></html>","text":"👍","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1,"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852700604","repostId":852042423,"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852042423,"tweetId":"852042423","gmtCreate":1635228110259,"gmtModify":1742959326729,"author":{"id":3502767768442965,"idStr":"3502767768442965","authorId":3502767768442965,"authorIdStr":"3502767768442965","name":"话题虎","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d418c2def5dc1d094b03270b450f71ce","vip":4,"userType":4,"introduction":"热点追踪小能手,为大家捕捉每日最热市场话题","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36990,"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e421999a697ae2c0d1b4ba858ee0673","width":"870","height":"48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d21d990425f6c6e25520cff91f21259","width":"700","height":"1059"},{"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5b35f4f714d8d183702ff334a21602c","width":"550","height":"677"}],"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de421999a697ae2c0d1b4ba858ee0673","width":"870","height":"487"},{"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3d21d990425f6c6e25520cff91f21259","width":"700","height":"1059"},{"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25b35f4f714d8d183702ff334a21602c","width":"550","height":"677"}],"title":"【故事会】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b>栏目说明:</b>小话不定期给大家分享有趣的故事,内容来源于网络,希望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p> <ul> \n <li>转自公众号:远方青木</li> \n <li>作者:一棵青木</li> \n</ul>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e421999a697ae2c0d1b4ba858ee0673\" tg-width=\"870\" tg-height=\"487\">历朝历代建国之初,执行的都是人头税。</p> <p>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是王朝之初人丁稀少,荒田遍地,只有人才能创造财富,所以按人头征税,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办法。</p> <p>你不可能对着一片荒地征税,你只能对着刚收获秋粮的男丁征税,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财富,而男丁的数量随着王朝的稳定是会快速增长的,这代表你的税收会快速增加。</p> <p>人头税始于西周末年,全面普及于战国时期,完善于秦始皇,16~60岁的男丁都要缴税。</p> <p>这个看起来很合理的政策,在历朝历代之初都没有问题,而随着王朝的发展,都会成为问题的来源。</p> <p><b>财富确实是由人创造的,但同样也离不开土地。</b></p> <p>人头税的政策是只对人征税,但不对土地征税,土地长期以来都是免税的。</p> <p><b>这实质上是一种劳动税,谁劳动谁纳税。</b></p> <p>谁劳动谁纳税这当然没有问题,毕竟只有劳动者才创造社会财富,但因为土地的特殊性质,劳动者的一部分财富肯定会被土地持有者拿走。</p> <p>但土地持有者不纳税。</p> <p>如果一个王朝是劳动者纳税但劳动者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少,不劳动者不纳税但不劳动者手中的财富却越来越多。</p> <p>很明显,这样的王朝一定会出现问题。</p> <p><b>只要王朝还有钱,那这个王朝就一定不会死,但是当95%的劳动者只占有5%的财富总值,却要承担95%的税收时,这样的王朝不灭亡才叫没有天理。</b></p> <p>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几乎所有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p> <p>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渐发展,执政者逐渐的摸索到了其中的奥秘。</p> <p>虽然还没有人能提出人口和土地之间的财富规律,虽然还没有人知道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是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有一部分执政精英意识到持有大量土地的人不纳税这事是有问题的。</p> <p>明朝初期,朱元璋采用了自古以来的人头税法制。</p> <p>没有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难道按人头收丁税有什么不对么?</p> <p>到了明朝中后期,一部分政治精英发现明朝的土地被高度兼并,丁口极少的权贵阶层持有了全国十之八九的土地,一家动辄千万顷良田,而承担国家税负的百姓,丁口极多却赤贫无比。</p> <p>明朝无比的富裕,号称藏富于民,但一年的税收居然才区区400万两白银,穷的连边防军的军费都发不出来。</p> <p>就为了征收这区区400万两白银,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穷的要造反。</p> <p><b>明朝不是藏富于民,是藏富于权贵,藏到最后财富都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了。</b></p> <p>于是,明朝的执政精英提出了一条鞭法,试图对持有土地的人征税。</p> <p>1530年,一条鞭法的概念由嘉靖时期的桂萼提出,他系统性的提出了征收的办法,也解释了对土地持有人征税的好处。</p> <p>但谁持有土地?</p> <p>持有丁口的几乎都是穷人,但持有土地的几乎都是权贵。</p> <p>桂萼的想法,就是要把国家政策从向穷人征收改为向权贵征收。</p> <p>很明显,这个想法凉了,桂萼到死都没能把这个想法落地。</p> <p>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帝。</p> <p>年幼的万历帝,非常的依赖和信任张居正。</p> <p>而张居正偏偏是个胸怀天下,敢为天下先的能臣,一心为大明考虑。</p> <p>同时,张居正还接触过桂萼的想法,并认可这个想法。</p> <p>在军事上,张居正任用戚继光,全面肃清了倭寇的祸患。</p> <p>在政治上,张居正整饬吏治,大幅打压了贪官污吏的气焰。</p> <p>在农耕上,张居正派出潘季驯四次治理黄河,成效显著。</p> <p>在经济上,张居正用自己无比的威望,强行推动了一条鞭法的落地。</p> <p>在万历朝的头十年,明朝的经济持续发展,税收节节增加,社会矛盾降低,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国家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p> <p>张居正对明朝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一条鞭法的落地,比他重用戚继光对国家的贡献更大。</p> <p>当时明朝土地兼并的情况已经极其严重,王朝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p> <p>《万历条鞭册》中记载:</p> <blockquote>\n \" 一邑之中, 有田者十一, 无田者十九\" \n</blockquote> <blockquote>\n \" 丁额缺, 丁银失, 财政徭役以丁, 稽查为难, 定税以亩,检核为易\" \n</blockquote> <p>1578年,张居正凭自身威望,压下了满朝所有的反对声音,下令三年内丈量完毕全国土地,让一条鞭法得以落地。</p> <p>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执行。</p> <p>张居正推出的一条鞭法,只是把人头税的一部分转嫁到了土地持有者头上,并没有完全的取消人头税。</p> <p>这个一条鞭法,属于人头税和土地税并行,主观上是为了解决征税困难的问题,因为土地是不会动的,便于统计,但客观上大幅降低了贫民的负担。</p> <p>但即便如此,张居正也打破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大幅度的增加了土地持有者的税负。</p> <p>因此,张居正几乎遭到了全国权贵的反对。</p> <p>在当时,权贵都是读书人,读书的精英也基本都是权贵,而张居正侵害的正是他们的利益,所以张居正被全国读书人恨之入骨。</p> <p>万历年间公认的第一才子王世贞,最热衷的就是骂张居正。</p> <p>当时全国读书人都在骂张居正,想法设法的给张居正挑刺,能骂的角度几乎全骂了,但大多数骂的都很普通,传播力不强。</p> <p>而王世贞专从生活作风入手,非说戚继光送了几个美女给张居正,暗指戚继光是靠美色行贿才上位的无能之人,也暗指张居正是被吹了枕头风才提拔的戚继光,一次性败坏了戚继光和张居正两个人的名声。</p> <p>戚继光是张居正提拔的心腹,骂戚继光就是骂张居正,两个一起骂效果更好。</p> <p>这种事在明朝官场司空见惯,所以如果只是单纯指责,意义不大。</p> <p>为了能骂出效果,王世贞把这事写成编成野史,弄成朗朗上口,可以传播天下的香艳小作文。</p> <p>这种桃色事件,老百姓最爱传播了,而所有的读书人也都会乐于再推波助澜一把。</p> <p>传着传着,张居正就百口莫辩了。</p> <p>顶着这样的压力,张居正还是落地了一条鞭法,只是为了让明朝更好,对得起万历的知遇之恩。</p> <p>张居正能力之强,魄力之大,震古烁今,这就是为什么在史书上张居正地位极高,碾压一众文臣的主要原因。</p> <p>但张居正万万没想到的是,一条鞭法落地的第二年,如日中天的他得了重病,不幸逝世。</p> <p>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万历帝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p> <p>随后,明朝权贵阶层立即发动了对张居正政治集团的反扑。</p> <p>张居正很强,能力和威望都举世无双,但张居正的政治继承者潘晟不够强,没有压服满朝文武的能力和威望。</p> <p>1582年6月24日,张居正病逝后第四天,权贵集团指使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得到了满朝附议。</p> <p>众望所归之下,年轻的万历帝不得不让潘晟下台,以平息众怒。</p> <p>潘晟的倒台,标志着张居正政治集团的全面失败。</p> <p>随后,权贵阶层掀起了对张居正本人的反攻倒算。</p> <p>虽然张居正在肉体上已经死了,但权贵阶层要在政治上再弄死张居正一次,以儆效尤。</p> <p>权贵阶层的那群文官们,罗织了无数张居正的罪名,把张居正弄成了大奸大恶之徒。</p> <p>张居正死亡两年后,万历帝顶不住满朝文武的压力,下令对张居正抄家,剥夺其生前一切荣誉。</p> <p>奉旨查抄江陵张府的“专案组”故意在查抄前命令当地政府封闭了张府所有出入口,导致张家大小数十口人,在“专案组”来之前就活活饿死了17口。</p> <p>随后,张居正的几个儿子被严刑拷打,大儿子张敬修经不住酷刑,在狱中上吊自杀。</p> <p>结案后,张家满门成为罪人,被流放边疆。</p> <p>就连张居正本人的遗骸,也差点遭到了开棺鞭尸,最后万历帝念及师徒之情,不同意此事,文官集团才作罢。</p> <p>张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员,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斩首,被权贵文官全面清算。</p> <p>中国自古以来,有大量政治家,有大量军事家,但就是没几个改革家。</p> <p>变法这个词,在史书中极其罕见。</p> <p><b>每一个可以称之为改革家的人都很强,但都没什么好下场。</b></p> <p><b>不管是商鞅还是王安石,下场都很凄惨,张居正也不例外。</b></p> <p>改革家们虽然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他们改革的制度却固定了下来。</p> <p>一条鞭法明显有利于国家,任何人都没办法说人头税更好。</p> <p>虽然张居正刚落地一条鞭法就遭到了反攻倒算,但权贵集团却没办法取消掉一条鞭法,因为万历皇帝不傻。</p> <p>权贵们只能从其他角度,必须说隐藏新田等来降低自己的税负,清算张居正只是为了恐吓潜在的改革者继续强化张居正的政治路线而已。</p> <p>一条鞭法在明朝后期的效果,越来越小,越来越弱,但始终存在。</p> <p>有人说张居正给明朝续命了100年,不算玩笑话,我觉得续命几十年肯定是有的。</p> <p>1620年,万历帝薨。</p> <p>1622年,天启皇帝朱由校为死亡40年的张居正翻案,恢复其生前一切名誉,并提拔其后人做官,以作补偿。</p> <p>这个动作,大大强化了一条鞭法的政治合法性。</p> <p>1627年,崇祯登基。</p> <p>1628年,东林党人彻底破坏了一条鞭法,恢复了“祖制”,大规模的把税负重新转移到了穷人头上,废掉了万历和天启皇帝几十年的坚持。</p> <p>1630年,李自成正式杀官造反,并随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宣称闯王来了不纳粮。</p> <p><b>权贵不想和平改革,老百姓也没有办法。</b></p> <p>1644年,明朝灭亡。</p> <p><b>满朝张口道德闭口道德的东林党“清流”,死都不纳税,最终所有财富都被闯王拿走。</b></p> <p>然后,清朝来了。</p> <p>一条鞭法的好处很明显,清朝的开国皇帝可不信东林党那一套。</p> <p>于是,清朝立国之初就恢复了一条鞭法。</p> <p>但一条鞭法只是把部分赋役转给了田地持有者负担,依然是人头税和土地税并行。</p> <p>清朝发展到中期,土地兼并的情况又开始严重起来,开始威胁国家的根基。</p> <p>明朝亡于穷苦百姓的税负过重,清朝皇帝看的很清楚。</p> <p>1712年,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头税的总数以康熙五十年的基数进行固定,永不增加。</p> <p>人头税是个增长税,只要人口在增长,那么税收总额就一直在增长,而全国的土地是基本固定的,所以在王朝初期,土地税远远不如人头税诱人。</p> <p>但是康熙50年这个永不加赋的政策出来后,人头税就远远不如土地税诱人了。</p> <p>既然税负永远固定,土地也基本固定,那当然应该按土地来征税,毕竟持有土地的财富远远多于无地之人,这个所有皇帝都很清楚。</p> <p><b>雍正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清朝拉开了政治改革的帷幕,雍正帝亲自带头,打破重重阻力,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b></p> <p>所有的丁税,也就是人头税,全部取消,一律合并入土地,<b>谁田多谁纳税多,谁田少谁纳税少。</b></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3d21d990425f6c6e25520cff91f21259\" tg-width=\"700\" tg-height=\"1059\"></p> <p>这政策好不好?</p> <p>哪怕政治外行人也一看就觉得比人头税更合理,但执行起来难如登天。</p> <p>雍正帝以皇帝之尊,在拥有清朝绝对皇权的支撑下,杀伐果决,披荆斩棘,也花了足足13年时间,才把“摊丁入亩”推行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勉强确立了“摊丁入亩”的制度地位。</p> <p>为什么这么难?</p> <p>清朝所有的土地持有者,都是社会精英,或者是精英的后代,拥有绝对的社会话语权。</p> <p><b>爷孙三代人,励精图治,吃了苦中苦,用很高的价格一点点买了30亩地,即将可以躺着挣钱,现在突然说取消所有穷人的税,摊丁入亩,然后让自己来承担他们的税收。</b></p> <p><b>凭什么啊,当初我买地的时候你怎么不说,祖祖辈辈都是按人头交丁税的,怎么到了雍正朝就不交了,让我来替他们这帮穷鬼交?</b></p> <p>这帮人要是心甘情愿的缴税,那才算见了鬼了。</p> <p>持有田地的人不服怎么办?拿刀逼他们缴税?</p> <p>如果是汉族的小地主,那当然没问题,别说拿刀逼着缴税了,敢抗税直接满门砍了。</p> <p>但天下的土地,只有一小半在汉族的精英地主手里,一大半都在八旗的老爷手里。</p> <p>八旗的人刚入关,就跑马圈地,全国最好的地都在八旗子弟手里,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土地数量更是膨胀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p> <p>雍正杀汉族小地主可以不眨眼,敢杀八旗子弟么?</p> <p>动摇了八旗的基本盘,清朝有灭亡之危。</p> <p><b>但八旗子弟说了,我爷爷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拿命给大清国打天下,就挣了那么几百亩地,老祖宗都没收我税,现在凭什么让我承担那帮穷人的丁税啊。</b></p> <p><b>你雍正爷虽然是皇帝,但也要按祖制来啊,老祖宗的规矩你怎么能坏呢,动摇祖制有亡国之危啊。</b></p> <p>各种“苦劝”,各种“循循善诱”,各种消极怠工,反正雍正推广摊丁入亩,推广的异常困难,<b>除了最底层不会读书写字的穷人开心,朝廷里上上下下都反对。</b></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5b35f4f714d8d183702ff334a21602c\" tg-width=\"550\" tg-height=\"677\"></p> <p>雍正在位13年,国库存银增长7倍,以前藏匿的丁口纷纷出现,全国人口增长了1倍,土地价格也开始下跌,为乾隆盛世留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彻底稳固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大幅减缓了清朝的社会矛盾,可以说功勋卓著。</p> <p>但,所有的改革者都不会有好下场。</p> <p>雍正是皇帝,没人敢对他反攻倒算,因此下场比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要好得多。</p> <p>但挨骂是必不可少的。</p> <p>被触动利益的权贵阶层,以各种角度想着法的败坏雍正的名声。</p> <p><b>史书上一提雍正,就是什么九子夺嫡,四爷通过XX手段弄残了这个,弄废了那个等等,野史还各种暗示雍正得位不正,没资格当皇帝。</b></p> <p><b>翻遍史书,没几个人说雍正好话,坏话和丑事一箩筐,这都是当时那帮会读书写字的权贵地主们弄出来的好事。</b></p> <p>平心而论,雍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对清朝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康熙,远优于乾隆。</p> <p>但后人言必称康乾盛世,根本就没几个人提雍正。</p> <p>雍正的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人头税,整个帝国都开始依据持有土地的数量来征税,大幅缓解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人地矛盾,这确实是属于伟大的政治制度创新,绝对是颠覆性的举措。</p> <p><b>谁劳动谁纳税,持有土地和没持有土地的人纳税额一样,这本来就不合理。</b></p> <p><b>既然不合理,当然要改。</b></p> <p>- END -</p> <p>.. ...</p> <p>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自媒体,本人不发表任何观点和立场。</p> <p><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3333\">$中国恒大(03333)$</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6666\">$恒大物业(06666)$</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0708\">$恒大汽车(00708)$</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00002\">$万科A(000002)$</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2007\">$碧桂园(02007)$</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1918\">$融创中国(01918)$</a></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b>栏目说明:</b>小话不定期给大家分享有趣的故事,内容来源于网络,希望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p> <ul> \n <li>转自公众号:远方青木</li> \n <li>作者:一棵青木</li> \n</ul>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e421999a697ae2c0d1b4ba858ee0673\" tg-width=\"870\" tg-height=\"487\">历朝历代建国之初,执行的都是人头税。</p> <p>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是王朝之初人丁稀少,荒田遍地,只有人才能创造财富,所以按人头征税,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办法。</p> <p>你不可能对着一片荒地征税,你只能对着刚收获秋粮的男丁征税,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财富,而男丁的数量随着王朝的稳定是会快速增长的,这代表你的税收会快速增加。</p> <p>人头税始于西周末年,全面普及于战国时期,完善于秦始皇,16~60岁的男丁都要缴税。</p> <p>这个看起来很合理的政策,在历朝历代之初都没有问题,而随着王朝的发展,都会成为问题的来源。</p> <p><b>财富确实是由人创造的,但同样也离不开土地。</b></p> <p>人头税的政策是只对人征税,但不对土地征税,土地长期以来都是免税的。</p> <p><b>这实质上是一种劳动税,谁劳动谁纳税。</b></p> <p>谁劳动谁纳税这当然没有问题,毕竟只有劳动者才创造社会财富,但因为土地的特殊性质,劳动者的一部分财富肯定会被土地持有者拿走。</p> <p>但土地持有者不纳税。</p> <p>如果一个王朝是劳动者纳税但劳动者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少,不劳动者不纳税但不劳动者手中的财富却越来越多。</p> <p>很明显,这样的王朝一定会出现问题。</p> <p><b>只要王朝还有钱,那这个王朝就一定不会死,但是当95%的劳动者只占有5%的财富总值,却要承担95%的税收时,这样的王朝不灭亡才叫没有天理。</b></p> <p>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几乎所有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p> <p>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渐发展,执政者逐渐的摸索到了其中的奥秘。</p> <p>虽然还没有人能提出人口和土地之间的财富规律,虽然还没有人知道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是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有一部分执政精英意识到持有大量土地的人不纳税这事是有问题的。</p> <p>明朝初期,朱元璋采用了自古以来的人头税法制。</p> <p>没有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难道按人头收丁税有什么不对么?</p> <p>到了明朝中后期,一部分政治精英发现明朝的土地被高度兼并,丁口极少的权贵阶层持有了全国十之八九的土地,一家动辄千万顷良田,而承担国家税负的百姓,丁口极多却赤贫无比。</p> <p>明朝无比的富裕,号称藏富于民,但一年的税收居然才区区400万两白银,穷的连边防军的军费都发不出来。</p> <p>就为了征收这区区400万两白银,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穷的要造反。</p> <p><b>明朝不是藏富于民,是藏富于权贵,藏到最后财富都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了。</b></p> <p>于是,明朝的执政精英提出了一条鞭法,试图对持有土地的人征税。</p> <p>1530年,一条鞭法的概念由嘉靖时期的桂萼提出,他系统性的提出了征收的办法,也解释了对土地持有人征税的好处。</p> <p>但谁持有土地?</p> <p>持有丁口的几乎都是穷人,但持有土地的几乎都是权贵。</p> <p>桂萼的想法,就是要把国家政策从向穷人征收改为向权贵征收。</p> <p>很明显,这个想法凉了,桂萼到死都没能把这个想法落地。</p> <p>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帝。</p> <p>年幼的万历帝,非常的依赖和信任张居正。</p> <p>而张居正偏偏是个胸怀天下,敢为天下先的能臣,一心为大明考虑。</p> <p>同时,张居正还接触过桂萼的想法,并认可这个想法。</p> <p>在军事上,张居正任用戚继光,全面肃清了倭寇的祸患。</p> <p>在政治上,张居正整饬吏治,大幅打压了贪官污吏的气焰。</p> <p>在农耕上,张居正派出潘季驯四次治理黄河,成效显著。</p> <p>在经济上,张居正用自己无比的威望,强行推动了一条鞭法的落地。</p> <p>在万历朝的头十年,明朝的经济持续发展,税收节节增加,社会矛盾降低,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国家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p> <p>张居正对明朝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一条鞭法的落地,比他重用戚继光对国家的贡献更大。</p> <p>当时明朝土地兼并的情况已经极其严重,王朝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p> <p>《万历条鞭册》中记载:</p> <blockquote>\n \" 一邑之中, 有田者十一, 无田者十九\" \n</blockquote> <blockquote>\n \" 丁额缺, 丁银失, 财政徭役以丁, 稽查为难, 定税以亩,检核为易\" \n</blockquote> <p>1578年,张居正凭自身威望,压下了满朝所有的反对声音,下令三年内丈量完毕全国土地,让一条鞭法得以落地。</p> <p>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执行。</p> <p>张居正推出的一条鞭法,只是把人头税的一部分转嫁到了土地持有者头上,并没有完全的取消人头税。</p> <p>这个一条鞭法,属于人头税和土地税并行,主观上是为了解决征税困难的问题,因为土地是不会动的,便于统计,但客观上大幅降低了贫民的负担。</p> <p>但即便如此,张居正也打破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大幅度的增加了土地持有者的税负。</p> <p>因此,张居正几乎遭到了全国权贵的反对。</p> <p>在当时,权贵都是读书人,读书的精英也基本都是权贵,而张居正侵害的正是他们的利益,所以张居正被全国读书人恨之入骨。</p> <p>万历年间公认的第一才子王世贞,最热衷的就是骂张居正。</p> <p>当时全国读书人都在骂张居正,想法设法的给张居正挑刺,能骂的角度几乎全骂了,但大多数骂的都很普通,传播力不强。</p> <p>而王世贞专从生活作风入手,非说戚继光送了几个美女给张居正,暗指戚继光是靠美色行贿才上位的无能之人,也暗指张居正是被吹了枕头风才提拔的戚继光,一次性败坏了戚继光和张居正两个人的名声。</p> <p>戚继光是张居正提拔的心腹,骂戚继光就是骂张居正,两个一起骂效果更好。</p> <p>这种事在明朝官场司空见惯,所以如果只是单纯指责,意义不大。</p> <p>为了能骂出效果,王世贞把这事写成编成野史,弄成朗朗上口,可以传播天下的香艳小作文。</p> <p>这种桃色事件,老百姓最爱传播了,而所有的读书人也都会乐于再推波助澜一把。</p> <p>传着传着,张居正就百口莫辩了。</p> <p>顶着这样的压力,张居正还是落地了一条鞭法,只是为了让明朝更好,对得起万历的知遇之恩。</p> <p>张居正能力之强,魄力之大,震古烁今,这就是为什么在史书上张居正地位极高,碾压一众文臣的主要原因。</p> <p>但张居正万万没想到的是,一条鞭法落地的第二年,如日中天的他得了重病,不幸逝世。</p> <p>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万历帝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p> <p>随后,明朝权贵阶层立即发动了对张居正政治集团的反扑。</p> <p>张居正很强,能力和威望都举世无双,但张居正的政治继承者潘晟不够强,没有压服满朝文武的能力和威望。</p> <p>1582年6月24日,张居正病逝后第四天,权贵集团指使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得到了满朝附议。</p> <p>众望所归之下,年轻的万历帝不得不让潘晟下台,以平息众怒。</p> <p>潘晟的倒台,标志着张居正政治集团的全面失败。</p> <p>随后,权贵阶层掀起了对张居正本人的反攻倒算。</p> <p>虽然张居正在肉体上已经死了,但权贵阶层要在政治上再弄死张居正一次,以儆效尤。</p> <p>权贵阶层的那群文官们,罗织了无数张居正的罪名,把张居正弄成了大奸大恶之徒。</p> <p>张居正死亡两年后,万历帝顶不住满朝文武的压力,下令对张居正抄家,剥夺其生前一切荣誉。</p> <p>奉旨查抄江陵张府的“专案组”故意在查抄前命令当地政府封闭了张府所有出入口,导致张家大小数十口人,在“专案组”来之前就活活饿死了17口。</p> <p>随后,张居正的几个儿子被严刑拷打,大儿子张敬修经不住酷刑,在狱中上吊自杀。</p> <p>结案后,张家满门成为罪人,被流放边疆。</p> <p>就连张居正本人的遗骸,也差点遭到了开棺鞭尸,最后万历帝念及师徒之情,不同意此事,文官集团才作罢。</p> <p>张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员,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斩首,被权贵文官全面清算。</p> <p>中国自古以来,有大量政治家,有大量军事家,但就是没几个改革家。</p> <p>变法这个词,在史书中极其罕见。</p> <p><b>每一个可以称之为改革家的人都很强,但都没什么好下场。</b></p> <p><b>不管是商鞅还是王安石,下场都很凄惨,张居正也不例外。</b></p> <p>改革家们虽然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他们改革的制度却固定了下来。</p> <p>一条鞭法明显有利于国家,任何人都没办法说人头税更好。</p> <p>虽然张居正刚落地一条鞭法就遭到了反攻倒算,但权贵集团却没办法取消掉一条鞭法,因为万历皇帝不傻。</p> <p>权贵们只能从其他角度,必须说隐藏新田等来降低自己的税负,清算张居正只是为了恐吓潜在的改革者继续强化张居正的政治路线而已。</p> <p>一条鞭法在明朝后期的效果,越来越小,越来越弱,但始终存在。</p> <p>有人说张居正给明朝续命了100年,不算玩笑话,我觉得续命几十年肯定是有的。</p> <p>1620年,万历帝薨。</p> <p>1622年,天启皇帝朱由校为死亡40年的张居正翻案,恢复其生前一切名誉,并提拔其后人做官,以作补偿。</p> <p>这个动作,大大强化了一条鞭法的政治合法性。</p> <p>1627年,崇祯登基。</p> <p>1628年,东林党人彻底破坏了一条鞭法,恢复了“祖制”,大规模的把税负重新转移到了穷人头上,废掉了万历和天启皇帝几十年的坚持。</p> <p>1630年,李自成正式杀官造反,并随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宣称闯王来了不纳粮。</p> <p><b>权贵不想和平改革,老百姓也没有办法。</b></p> <p>1644年,明朝灭亡。</p> <p><b>满朝张口道德闭口道德的东林党“清流”,死都不纳税,最终所有财富都被闯王拿走。</b></p> <p>然后,清朝来了。</p> <p>一条鞭法的好处很明显,清朝的开国皇帝可不信东林党那一套。</p> <p>于是,清朝立国之初就恢复了一条鞭法。</p> <p>但一条鞭法只是把部分赋役转给了田地持有者负担,依然是人头税和土地税并行。</p> <p>清朝发展到中期,土地兼并的情况又开始严重起来,开始威胁国家的根基。</p> <p>明朝亡于穷苦百姓的税负过重,清朝皇帝看的很清楚。</p> <p>1712年,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头税的总数以康熙五十年的基数进行固定,永不增加。</p> <p>人头税是个增长税,只要人口在增长,那么税收总额就一直在增长,而全国的土地是基本固定的,所以在王朝初期,土地税远远不如人头税诱人。</p> <p>但是康熙50年这个永不加赋的政策出来后,人头税就远远不如土地税诱人了。</p> <p>既然税负永远固定,土地也基本固定,那当然应该按土地来征税,毕竟持有土地的财富远远多于无地之人,这个所有皇帝都很清楚。</p> <p><b>雍正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清朝拉开了政治改革的帷幕,雍正帝亲自带头,打破重重阻力,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b></p> <p>所有的丁税,也就是人头税,全部取消,一律合并入土地,<b>谁田多谁纳税多,谁田少谁纳税少。</b></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3d21d990425f6c6e25520cff91f21259\" tg-width=\"700\" tg-height=\"1059\"></p> <p>这政策好不好?</p> <p>哪怕政治外行人也一看就觉得比人头税更合理,但执行起来难如登天。</p> <p>雍正帝以皇帝之尊,在拥有清朝绝对皇权的支撑下,杀伐果决,披荆斩棘,也花了足足13年时间,才把“摊丁入亩”推行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勉强确立了“摊丁入亩”的制度地位。</p> <p>为什么这么难?</p> <p>清朝所有的土地持有者,都是社会精英,或者是精英的后代,拥有绝对的社会话语权。</p> <p><b>爷孙三代人,励精图治,吃了苦中苦,用很高的价格一点点买了30亩地,即将可以躺着挣钱,现在突然说取消所有穷人的税,摊丁入亩,然后让自己来承担他们的税收。</b></p> <p><b>凭什么啊,当初我买地的时候你怎么不说,祖祖辈辈都是按人头交丁税的,怎么到了雍正朝就不交了,让我来替他们这帮穷鬼交?</b></p> <p>这帮人要是心甘情愿的缴税,那才算见了鬼了。</p> <p>持有田地的人不服怎么办?拿刀逼他们缴税?</p> <p>如果是汉族的小地主,那当然没问题,别说拿刀逼着缴税了,敢抗税直接满门砍了。</p> <p>但天下的土地,只有一小半在汉族的精英地主手里,一大半都在八旗的老爷手里。</p> <p>八旗的人刚入关,就跑马圈地,全国最好的地都在八旗子弟手里,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土地数量更是膨胀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p> <p>雍正杀汉族小地主可以不眨眼,敢杀八旗子弟么?</p> <p>动摇了八旗的基本盘,清朝有灭亡之危。</p> <p><b>但八旗子弟说了,我爷爷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拿命给大清国打天下,就挣了那么几百亩地,老祖宗都没收我税,现在凭什么让我承担那帮穷人的丁税啊。</b></p> <p><b>你雍正爷虽然是皇帝,但也要按祖制来啊,老祖宗的规矩你怎么能坏呢,动摇祖制有亡国之危啊。</b></p> <p>各种“苦劝”,各种“循循善诱”,各种消极怠工,反正雍正推广摊丁入亩,推广的异常困难,<b>除了最底层不会读书写字的穷人开心,朝廷里上上下下都反对。</b></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25b35f4f714d8d183702ff334a21602c\" tg-width=\"550\" tg-height=\"677\"></p> <p>雍正在位13年,国库存银增长7倍,以前藏匿的丁口纷纷出现,全国人口增长了1倍,土地价格也开始下跌,为乾隆盛世留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彻底稳固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大幅减缓了清朝的社会矛盾,可以说功勋卓著。</p> <p>但,所有的改革者都不会有好下场。</p> <p>雍正是皇帝,没人敢对他反攻倒算,因此下场比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要好得多。</p> <p>但挨骂是必不可少的。</p> <p>被触动利益的权贵阶层,以各种角度想着法的败坏雍正的名声。</p> <p><b>史书上一提雍正,就是什么九子夺嫡,四爷通过XX手段弄残了这个,弄废了那个等等,野史还各种暗示雍正得位不正,没资格当皇帝。</b></p> <p><b>翻遍史书,没几个人说雍正好话,坏话和丑事一箩筐,这都是当时那帮会读书写字的权贵地主们弄出来的好事。</b></p> <p>平心而论,雍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对清朝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康熙,远优于乾隆。</p> <p>但后人言必称康乾盛世,根本就没几个人提雍正。</p> <p>雍正的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人头税,整个帝国都开始依据持有土地的数量来征税,大幅缓解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人地矛盾,这确实是属于伟大的政治制度创新,绝对是颠覆性的举措。</p> <p><b>谁劳动谁纳税,持有土地和没持有土地的人纳税额一样,这本来就不合理。</b></p> <p><b>既然不合理,当然要改。</b></p> <p>- END -</p> <p>.. ...</p> <p>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自媒体,本人不发表任何观点和立场。</p> <p><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3333\">$中国恒大(03333)$</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6666\">$恒大物业(06666)$</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0708\">$恒大汽车(00708)$</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00002\">$万科A(000002)$</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2007\">$碧桂园(02007)$</a><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1918\">$融创中国(01918)$</a></p></body></html>","text":"栏目说明:小话不定期给大家分享有趣的故事,内容来源于网络,希望给您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 转自公众号:远方青木 作者:一棵青木 历朝历代建国之初,执行的都是人头税。 原因有很多,最大的原因是王朝之初人丁稀少,荒田遍地,只有人才能创造财富,所以按人头征税,是最科学最合理的办法。 你不可能对着一片荒地征税,你只能对着刚收获秋粮的男丁征税,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财富,而男丁的数量随着王朝的稳定是会快速增长的,这代表你的税收会快速增加。 人头税始于西周末年,全面普及于战国时期,完善于秦始皇,16~60岁的男丁都要缴税。 这个看起来很合理的政策,在历朝历代之初都没有问题,而随着王朝的发展,都会成为问题的来源。 财富确实是由人创造的,但同样也离不开土地。 人头税的政策是只对人征税,但不对土地征税,土地长期以来都是免税的。 这实质上是一种劳动税,谁劳动谁纳税。 谁劳动谁纳税这当然没有问题,毕竟只有劳动者才创造社会财富,但因为土地的特殊性质,劳动者的一部分财富肯定会被土地持有者拿走。 但土地持有者不纳税。 如果一个王朝是劳动者纳税但劳动者手中的财富越来越少,不劳动者不纳税但不劳动者手中的财富却越来越多。 很明显,这样的王朝一定会出现问题。 只要王朝还有钱,那这个王朝就一定不会死,但是当95%的劳动者只占有5%的财富总值,却要承担95%的税收时,这样的王朝不灭亡才叫没有天理。 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尖锐矛盾,是几乎所有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随着封建王朝的逐渐发展,执政者逐渐的摸索到了其中的奥秘。 虽然还没有人能提出人口和土地之间的财富规律,虽然还没有人知道土地兼并和贫富分化是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已经有一部分执政精英意识到持有大量土地的人不纳税这事是有问题的。 明朝初期,朱元璋采用了自古以来的人头税法制。 没有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是这样的,难道按人头收丁税有什么不对么? 到了明朝中后期,一部分政治精英发现明朝的土地被高度兼并,丁口极少的权贵阶层持有了全国十之八九的土地,一家动辄千万顷良田,而承担国家税负的百姓,丁口极多却赤贫无比。 明朝无比的富裕,号称藏富于民,但一年的税收居然才区区400万两白银,穷的连边防军的军费都发不出来。 就为了征收这区区400万两白银,老百姓就活不下去了,穷的要造反。 明朝不是藏富于民,是藏富于权贵,藏到最后财富都在战火中灰飞烟灭了。 于是,明朝的执政精英提出了一条鞭法,试图对持有土地的人征税。 1530年,一条鞭法的概念由嘉靖时期的桂萼提出,他系统性的提出了征收的办法,也解释了对土地持有人征税的好处。 但谁持有土地? 持有丁口的几乎都是穷人,但持有土地的几乎都是权贵。 桂萼的想法,就是要把国家政策从向穷人征收改为向权贵征收。 很明显,这个想法凉了,桂萼到死都没能把这个想法落地。 1572年,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史称万历帝。 年幼的万历帝,非常的依赖和信任张居正。 而张居正偏偏是个胸怀天下,敢为天下先的能臣,一心为大明考虑。 同时,张居正还接触过桂萼的想法,并认可这个想法。 在军事上,张居正任用戚继光,全面肃清了倭寇的祸患。 在政治上,张居正整饬吏治,大幅打压了贪官污吏的气焰。 在农耕上,张居正派出潘季驯四次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在经济上,张居正用自己无比的威望,强行推动了一条鞭法的落地。 在万历朝的头十年,明朝的经济持续发展,税收节节增加,社会矛盾降低,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国家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对明朝最大的贡献,是推动了一条鞭法的落地,比他重用戚继光对国家的贡献更大。 当时明朝土地兼并的情况已经极其严重,王朝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万历条鞭册》中记载: \" 一邑之中, 有田者十一, 无田者十九\" \" 丁额缺, 丁银失, 财政徭役以丁, 稽查为难, 定税以亩,检核为易\" 1578年,张居正凭自身威望,压下了满朝所有的反对声音,下令三年内丈量完毕全国土地,让一条鞭法得以落地。 1581年,一条鞭法正式执行。 张居正推出的一条鞭法,只是把人头税的一部分转嫁到了土地持有者头上,并没有完全的取消人头税。 这个一条鞭法,属于人头税和土地税并行,主观上是为了解决征税困难的问题,因为土地是不会动的,便于统计,但客观上大幅降低了贫民的负担。 但即便如此,张居正也打破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传统,大幅度的增加了土地持有者的税负。 因此,张居正几乎遭到了全国权贵的反对。 在当时,权贵都是读书人,读书的精英也基本都是权贵,而张居正侵害的正是他们的利益,所以张居正被全国读书人恨之入骨。 万历年间公认的第一才子王世贞,最热衷的就是骂张居正。 当时全国读书人都在骂张居正,想法设法的给张居正挑刺,能骂的角度几乎全骂了,但大多数骂的都很普通,传播力不强。 而王世贞专从生活作风入手,非说戚继光送了几个美女给张居正,暗指戚继光是靠美色行贿才上位的无能之人,也暗指张居正是被吹了枕头风才提拔的戚继光,一次性败坏了戚继光和张居正两个人的名声。 戚继光是张居正提拔的心腹,骂戚继光就是骂张居正,两个一起骂效果更好。 这种事在明朝官场司空见惯,所以如果只是单纯指责,意义不大。 为了能骂出效果,王世贞把这事写成编成野史,弄成朗朗上口,可以传播天下的香艳小作文。 这种桃色事件,老百姓最爱传播了,而所有的读书人也都会乐于再推波助澜一把。 传着传着,张居正就百口莫辩了。 顶着这样的压力,张居正还是落地了一条鞭法,只是为了让明朝更好,对得起万历的知遇之恩。 张居正能力之强,魄力之大,震古烁今,这就是为什么在史书上张居正地位极高,碾压一众文臣的主要原因。 但张居正万万没想到的是,一条鞭法落地的第二年,如日中天的他得了重病,不幸逝世。 1582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万历帝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 随后,明朝权贵阶层立即发动了对张居正政治集团的反扑。 张居正很强,能力和威望都举世无双,但张居正的政治继承者潘晟不够强,没有压服满朝文武的能力和威望。 1582年6月24日,张居正病逝后第四天,权贵集团指使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得到了满朝附议。 众望所归之下,年轻的万历帝不得不让潘晟下台,以平息众怒。 潘晟的倒台,标志着张居正政治集团的全面失败。 随后,权贵阶层掀起了对张居正本人的反攻倒算。 虽然张居正在肉体上已经死了,但权贵阶层要在政治上再弄死张居正一次,以儆效尤。 权贵阶层的那群文官们,罗织了无数张居正的罪名,把张居正弄成了大奸大恶之徒。 张居正死亡两年后,万历帝顶不住满朝文武的压力,下令对张居正抄家,剥夺其生前一切荣誉。 奉旨查抄江陵张府的“专案组”故意在查抄前命令当地政府封闭了张府所有出入口,导致张家大小数十口人,在“专案组”来之前就活活饿死了17口。 随后,张居正的几个儿子被严刑拷打,大儿子张敬修经不住酷刑,在狱中上吊自杀。 结案后,张家满门成为罪人,被流放边疆。 就连张居正本人的遗骸,也差点遭到了开棺鞭尸,最后万历帝念及师徒之情,不同意此事,文官集团才作罢。 张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员,有的被革职,有的被斩首,被权贵文官全面清算。 中国自古以来,有大量政治家,有大量军事家,但就是没几个改革家。 变法这个词,在史书中极其罕见。 每一个可以称之为改革家的人都很强,但都没什么好下场。 不管是商鞅还是王安石,下场都很凄惨,张居正也不例外。 改革家们虽然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他们改革的制度却固定了下来。 一条鞭法明显有利于国家,任何人都没办法说人头税更好。 虽然张居正刚落地一条鞭法就遭到了反攻倒算,但权贵集团却没办法取消掉一条鞭法,因为万历皇帝不傻。 权贵们只能从其他角度,必须说隐藏新田等来降低自己的税负,清算张居正只是为了恐吓潜在的改革者继续强化张居正的政治路线而已。 一条鞭法在明朝后期的效果,越来越小,越来越弱,但始终存在。 有人说张居正给明朝续命了100年,不算玩笑话,我觉得续命几十年肯定是有的。 1620年,万历帝薨。 1622年,天启皇帝朱由校为死亡40年的张居正翻案,恢复其生前一切名誉,并提拔其后人做官,以作补偿。 这个动作,大大强化了一条鞭法的政治合法性。 1627年,崇祯登基。 1628年,东林党人彻底破坏了一条鞭法,恢复了“祖制”,大规模的把税负重新转移到了穷人头上,废掉了万历和天启皇帝几十年的坚持。 1630年,李自成正式杀官造反,并随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宣称闯王来了不纳粮。 权贵不想和平改革,老百姓也没有办法。 1644年,明朝灭亡。 满朝张口道德闭口道德的东林党“清流”,死都不纳税,最终所有财富都被闯王拿走。 然后,清朝来了。 一条鞭法的好处很明显,清朝的开国皇帝可不信东林党那一套。 于是,清朝立国之初就恢复了一条鞭法。 但一条鞭法只是把部分赋役转给了田地持有者负担,依然是人头税和土地税并行。 清朝发展到中期,土地兼并的情况又开始严重起来,开始威胁国家的根基。 明朝亡于穷苦百姓的税负过重,清朝皇帝看的很清楚。 1712年,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头税的总数以康熙五十年的基数进行固定,永不增加。 人头税是个增长税,只要人口在增长,那么税收总额就一直在增长,而全国的土地是基本固定的,所以在王朝初期,土地税远远不如人头税诱人。 但是康熙50年这个永不加赋的政策出来后,人头税就远远不如土地税诱人了。 既然税负永远固定,土地也基本固定,那当然应该按土地来征税,毕竟持有土地的财富远远多于无地之人,这个所有皇帝都很清楚。 雍正元年九月二十二日,清朝拉开了政治改革的帷幕,雍正帝亲自带头,打破重重阻力,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 所有的丁税,也就是人头税,全部取消,一律合并入土地,谁田多谁纳税多,谁田少谁纳税少。 这政策好不好? 哪怕政治外行人也一看就觉得比人头税更合理,但执行起来难如登天。 雍正帝以皇帝之尊,在拥有清朝绝对皇权的支撑下,杀伐果决,披荆斩棘,也花了足足13年时间,才把“摊丁入亩”推行与全国大部分地区,勉强确立了“摊丁入亩”的制度地位。 为什么这么难? 清朝所有的土地持有者,都是社会精英,或者是精英的后代,拥有绝对的社会话语权。 爷孙三代人,励精图治,吃了苦中苦,用很高的价格一点点买了30亩地,即将可以躺着挣钱,现在突然说取消所有穷人的税,摊丁入亩,然后让自己来承担他们的税收。 凭什么啊,当初我买地的时候你怎么不说,祖祖辈辈都是按人头交丁税的,怎么到了雍正朝就不交了,让我来替他们这帮穷鬼交? 这帮人要是心甘情愿的缴税,那才算见了鬼了。 持有田地的人不服怎么办?拿刀逼他们缴税? 如果是汉族的小地主,那当然没问题,别说拿刀逼着缴税了,敢抗税直接满门砍了。 但天下的土地,只有一小半在汉族的精英地主手里,一大半都在八旗的老爷手里。 八旗的人刚入关,就跑马圈地,全国最好的地都在八旗子弟手里,经历一百多年的发展,土地数量更是膨胀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 雍正杀汉族小地主可以不眨眼,敢杀八旗子弟么? 动摇了八旗的基本盘,清朝有灭亡之危。 但八旗子弟说了,我爷爷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拿命给大清国打天下,就挣了那么几百亩地,老祖宗都没收我税,现在凭什么让我承担那帮穷人的丁税啊。 你雍正爷虽然是皇帝,但也要按祖制来啊,老祖宗的规矩你怎么能坏呢,动摇祖制有亡国之危啊。 各种“苦劝”,各种“循循善诱”,各种消极怠工,反正雍正推广摊丁入亩,推广的异常困难,除了最底层不会读书写字的穷人开心,朝廷里上上下下都反对。 雍正在位13年,国库存银增长7倍,以前藏匿的丁口纷纷出现,全国人口增长了1倍,土地价格也开始下跌,为乾隆盛世留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彻底稳固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大幅减缓了清朝的社会矛盾,可以说功勋卓著。 但,所有的改革者都不会有好下场。 雍正是皇帝,没人敢对他反攻倒算,因此下场比商鞅、王安石、张居正等要好得多。 但挨骂是必不可少的。 被触动利益的权贵阶层,以各种角度想着法的败坏雍正的名声。 史书上一提雍正,就是什么九子夺嫡,四爷通过XX手段弄残了这个,弄废了那个等等,野史还各种暗示雍正得位不正,没资格当皇帝。 翻遍史书,没几个人说雍正好话,坏话和丑事一箩筐,这都是当时那帮会读书写字的权贵地主们弄出来的好事。 平心而论,雍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对清朝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康熙,远优于乾隆。 但后人言必称康乾盛世,根本就没几个人提雍正。 雍正的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人头税,整个帝国都开始依据持有土地的数量来征税,大幅缓解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人地矛盾,这确实是属于伟大的政治制度创新,绝对是颠覆性的举措。 谁劳动谁纳税,持有土地和没持有土地的人纳税额一样,这本来就不合理。 既然不合理,当然要改。 - END - .. ...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自媒体,本人不发表任何观点和立场。 $中国恒大(03333)$$恒大物业(06666)$$恒大汽车(00708)$$万科A(000002)$$碧桂园(02007)$$融创中国(01918)$","highlighted":2,"essential":1,"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852042423","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000002","06666","03333","00708","01918","02007"],"verified":1,"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false,"causeOfNotShareable":"审核中,请稍后重试","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9658,"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994,"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2,"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852700604"}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