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泽_1524
2020-04-11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
@郭静的互联网圈:
知识付费屡遭歧视,什么时候才是头?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928157280,"tweetId":"928157280","gmtCreate":1586555956240,"gmtModify":1704361701780,"author":{"id":3517028256850712,"idStr":"3517028256850712","authorId":3517028256850712,"authorIdStr":"3517028256850712","name":"天泽_1524","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c4dadbd5ea36acdea0e9be40abe94b6c","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0,"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n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n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body></html>","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928157280","repostId":928067288,"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928067288,"tweetId":"928067288","gmtCreate":1586428003344,"gmtModify":1704361277471,"author":{"id":3518501931923408,"idStr":"3518501931923408","authorId":3518501931923408,"authorIdStr":"3518501931923408","name":"郭静的互联网圈","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7f31f845de4d73e316a641a644109a1f","vip":6,"userType":6,"introduction":"科技自媒体,关注互联网,关注TMT。","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4923,"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themeId":"88d7294d91bb46649fa7d789f49a604b","categoryId":"bc7f9e79615545918dda2e7d7cfb9e15","name":"大公司头条","type":0,"rnLink":"https://laohu8.com/RN?name=RNTheme&page=/theme/detail&rndata={\"themeId\":88d7294d91bb46649fa7d789f49a604b}&rnconfig={\"headerBarHidden\": true}","description":"大公司又发生了什么事,收购、合作、入股?来这里关注最重要的商业新闻和公司动向吧","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326e1931a7b7ea2f2b045918f3ea1bc5"}],"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055caee06bec3bcbb4bcb3496698030"}],"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055caee06bec3bcbb4bcb3496698030","width":"1102","height":"790"}],"title":"知识付费屡遭歧视,什么时候才是头?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 七麦数据显示,得到App、喜马拉雅App在疫情期间的App Store免费总榜排名中,同比去年同期并没有显著上升,反倒是爱奇艺、腾讯视频、抖音、快手等娱乐类App在疫情期间获得了用户的青睐。看来,即使人们“闲下来”,盈余时间很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较大意愿去充电学习。用户习惯不足给知识付费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055caee06bec3bcbb4bcb3496698030\"></p><p> 去年9月,吴晓波频道首次冲击上市失败。罗永浩对此评论称,“吴晓波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1.梦太大,他上市?有没有搞错?2.入错行,本来就是个事后诸葛亮(我是说复姓事后,仨名诸葛亮),结果玩嗨儿了产生幻觉,老以为自己复姓诸葛,名亮。”</p><p> 知识付费领域的另一大巨擘罗振宇,他的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没有像第一届一样引发广泛的共鸣,社交网络上讨论相关话题的声音不大。</p><p> 吴晓波和罗振宇的经历,让外界对知识付费更不看好。</p><p> 从2015年知识付费兴起开始,歧视知识付费的现象就从没断绝过。比如,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知识”,并不能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认为知识付费是“割韭菜”,骗用户的钱;认为知识付费很难成为大生意等等。</p><p> 实际上经过近5年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后,现在的知识付费已经大为不同,但针对歧视知识付费的现象仍未停止,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是头呢?</p><p> <strong>被局部影响</strong></p><p> 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团购,还是后来的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在线教育等,都不是一帆风顺,并且也面临过跟知识付费一样的情景,但从这些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并非所有公司都是骗子,也有公司是真的想做好。</p><p> 知识付费涉及的面非常广,首先“知识”就是一个包罗万象、不同理解的词汇,再加上各个公司不同的包装,知识付费就很容易走样,也容易被一些“蹭热点”的公司乱用。</p><p>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知识付费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p><p> 1.商业类:得到、890新商学、混沌大学;</p><p> 2.读书会类:樊登读书、早晚读书;</p><p> 3.综合平台类:知乎、豆瓣时间;</p><p> 4.垂直类:极客时间、三节课;</p><p> 5.音频直播类:喜马拉雅、荔枝微课、千聊;</p><p> 6.付费阅读类:微信公众号、微博;</p><p> 7.在线教育类: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p><p> 正因为涉及到的公司类型复杂多样,因此,一旦知识付费有任何负面消息,都会被认为是整个行业的问题。</p><p> 比如,某读书会就被认为有传销性质,其代理拉动会员的过程看起来跟传销话术非常相似。据成都商报报道,一家知识付费类公司就因为涉嫌传销被查。</p><p> 有网友认为其购买的知识付费内容效果差。</p><p> 知识付费平台上有“专家”的内容涉嫌盗版抄袭。</p><p> 诸如上述问题在知识付费领域频频发生。对于没有买过知识付费的群体来说,就很容易形成“知识付费都是割韭菜”之类的主观印象,有点像“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p><p> 跟知识付费类似,自媒体行业同样如此。随着各大平台鼓励自媒体账号入驻,自媒体账号数量瞬间大增。</p><p> 早先主要由行业人士、专业人士、媒体等注册的行业门槛已大大降低,这意味着此前行业的许多规则被彻底打破。标题党、虚假内容、断章取义、东拼西凑、抄袭等情况就越来越多地出现。</p><p> 行业甚至到了“闻自媒体色变”的地步,但并非所有自媒体都是这种情况,局部不良自媒体账号影响了外界对整个自媒体行业的看法。</p><p> 知识付费也是被局部所影响。并非所有平台上都是“伪专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抄袭盗版,但外界很容易形成对整个知识付费行业的看法。</p><p> <strong>产品价值难以定量分析</strong></p><p> 无论是得到,还是知乎、樊登读书都有人说它们是“无用”的。知识产品跟手机、电脑等实物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定量分析,比如CPU、内存、操作系统等,基本上“一分钱一分货”。但知识型产品的价值却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分析。</p><p>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知识型产品的付费模式共分为几种:</p><p> 1.专栏付费。用户可以购买梁宁、吴军、李翔等名人的专栏,通常在200元以内;</p><p> 2.会员付费。樊登读书的年费为365元/年,得到听书VIP的价格是365元/年,890新商学的超级会员价格为1980元/年;</p><p> 3.成长社群。得到大学14800元/人,混沌研习社1198元/人。</p><p> 从产品单价来看,专栏和会员的价格都不算贵,产品价格又与产品价值相对应。能够对产品价值进行评价的共有三种人。</p><p> 1.买过产品的用户;</p><p> 2.没买过产品但对相关知识有所涉猎的人;</p><p> 3.既没买过产品同时又没有知识储备的人。</p><p> 其中,最有评价价值的是第一类用户,而在这类用户中,对于知识付费也是褒贬不一,有的用户认为非常有价值,有的用户则认为“被骗了”。其核心还是在于,每个用户的期望值和目的都不相同。</p><p> 以理财类知识为例,有的用户只是想“入门”,那么,有些专家的内容就是由价值的,而有的用户是寻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平台所提供的内容就很难达到用户的期望值和目的。</p><p> 有些人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能立马见效,实现升职加薪或者人生转折升级,而通过学习知识来达到这种目的,短期内几乎无法实现。</p><p> 所以,就出现了不少购买过知识付费的用户,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的”。</p><p> 内容类型上,各个平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樊登读书的内容主要以职场、人文、管理等内容为主;早晚读书则以亲子、职场、自我成长为主;得到的覆盖范围最广,包括金融、法律、历史、科技、互联网等皆有所涉及。</p><p> 金融、法律、互联网等领域算是属于易评判内容价值的领域,而职场、人文、管理这些则是属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它们的价值就更难衡量。</p><p> 一件商品,不能定性、定量评判,自然容易受到各种歧视和误解。而且每个人对“知识”的看法又不一样,有些对某些知识略懂的人更是对平台上专家讲的内容嗤之以鼻,可谁又知道“汝之砒霜,吾之蜜糖”。</p><p> <strong>亟待成功案例</strong></p><p> 知识付费成型的时间尚短,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受其他行业因素的制约,比如,手机支付、手机终端普及率、用户付费习惯等,至于当其他因素都相对成熟的时候,知识付费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p><p> 互联网行业的短暂历史告诉我们,市场对某一行业的偏见,会随着成功案例的出现而逐渐消失。</p><p> 这里的成功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上的成功,比如上市公司数量、市值、营销、利润等(团购、智能硬件);一类是模式上的成功,比如用户量、购买人数等(短视频、直播)。</p><p> 知识付费行业目前还未出现成功的典型案例,去年吴晓波频道还冲击上市失败,更是让知识付费成为外界“讨伐”的对象。</p><p> 艾媒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亿元。从行业规模来看,知识付费已经逐渐崛起,但整个市场过于分散,尚未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p><p> 知识付费行业仍处于发展期,一方面,内容品类和仍然过少,除得到外,早晚读书、樊登读书的内容都过于偏重提升人文素质水平,而不是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内容创作者、特别是优质内容创作者仍然稀缺,对于优质创作者来说,目前知识付费平台的吸引力仍然不够。</p><p> 只有当内容足够充裕,用户才能随心所欲地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商品,由此,才能推动更多普通人成为知识付费的用户。</p><p> 知识是好东西,但当它成为一门生意的时候,很容易就变了味道。知识付费遭遇偏见背后,也应该看到它的实际问题,整个市场也需要清理。</p><p> 比如对代理模式的净化,据我的了解,有的代理销售比较激进,很容易给用户造成传销的错觉,而有的代理明显水平不够,除了忽悠用户购买会员,并不会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既然是读书会,那么,就应该集中以“读书”为核心,而不是只管赚钱,不管品质。</p><p> 还有就是所谓的“合伙人”模式,“合伙人”这个title就是冲着赚钱去的,而读书会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合伙人”都投了一大笔钱进去做代理了,哪里还有心思好好做内容和运营,只想着尽快回本。</p><p> 知识付费并不适合短期内出现爆发式增长,这样肯定会走偏,只有“小火慢炖”才能出真金。</p><p> 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急不来。很多人习惯了“快餐式”生存,对于“慢”节奏的知识付费并不适应。</p><p> 总之,知识付费,别急。</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 七麦数据显示,得到App、喜马拉雅App在疫情期间的App Store免费总榜排名中,同比去年同期并没有显著上升,反倒是爱奇艺、腾讯视频、抖音、快手等娱乐类App在疫情期间获得了用户的青睐。看来,即使人们“闲下来”,盈余时间很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较大意愿去充电学习。用户习惯不足给知识付费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p><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055caee06bec3bcbb4bcb3496698030\"></p><p> 去年9月,吴晓波频道首次冲击上市失败。罗永浩对此评论称,“吴晓波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1.梦太大,他上市?有没有搞错?2.入错行,本来就是个事后诸葛亮(我是说复姓事后,仨名诸葛亮),结果玩嗨儿了产生幻觉,老以为自己复姓诸葛,名亮。”</p><p> 知识付费领域的另一大巨擘罗振宇,他的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没有像第一届一样引发广泛的共鸣,社交网络上讨论相关话题的声音不大。</p><p> 吴晓波和罗振宇的经历,让外界对知识付费更不看好。</p><p> 从2015年知识付费兴起开始,歧视知识付费的现象就从没断绝过。比如,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知识”,并不能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认为知识付费是“割韭菜”,骗用户的钱;认为知识付费很难成为大生意等等。</p><p> 实际上经过近5年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后,现在的知识付费已经大为不同,但针对歧视知识付费的现象仍未停止,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是头呢?</p><p> <strong>被局部影响</strong></p><p> 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团购,还是后来的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在线教育等,都不是一帆风顺,并且也面临过跟知识付费一样的情景,但从这些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并非所有公司都是骗子,也有公司是真的想做好。</p><p> 知识付费涉及的面非常广,首先“知识”就是一个包罗万象、不同理解的词汇,再加上各个公司不同的包装,知识付费就很容易走样,也容易被一些“蹭热点”的公司乱用。</p><p>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知识付费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p><p> 1.商业类:得到、890新商学、混沌大学;</p><p> 2.读书会类:樊登读书、早晚读书;</p><p> 3.综合平台类:知乎、豆瓣时间;</p><p> 4.垂直类:极客时间、三节课;</p><p> 5.音频直播类:喜马拉雅、荔枝微课、千聊;</p><p> 6.付费阅读类:微信公众号、微博;</p><p> 7.在线教育类: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p><p> 正因为涉及到的公司类型复杂多样,因此,一旦知识付费有任何负面消息,都会被认为是整个行业的问题。</p><p> 比如,某读书会就被认为有传销性质,其代理拉动会员的过程看起来跟传销话术非常相似。据成都商报报道,一家知识付费类公司就因为涉嫌传销被查。</p><p> 有网友认为其购买的知识付费内容效果差。</p><p> 知识付费平台上有“专家”的内容涉嫌盗版抄袭。</p><p> 诸如上述问题在知识付费领域频频发生。对于没有买过知识付费的群体来说,就很容易形成“知识付费都是割韭菜”之类的主观印象,有点像“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p><p> 跟知识付费类似,自媒体行业同样如此。随着各大平台鼓励自媒体账号入驻,自媒体账号数量瞬间大增。</p><p> 早先主要由行业人士、专业人士、媒体等注册的行业门槛已大大降低,这意味着此前行业的许多规则被彻底打破。标题党、虚假内容、断章取义、东拼西凑、抄袭等情况就越来越多地出现。</p><p> 行业甚至到了“闻自媒体色变”的地步,但并非所有自媒体都是这种情况,局部不良自媒体账号影响了外界对整个自媒体行业的看法。</p><p> 知识付费也是被局部所影响。并非所有平台上都是“伪专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抄袭盗版,但外界很容易形成对整个知识付费行业的看法。</p><p> <strong>产品价值难以定量分析</strong></p><p> 无论是得到,还是知乎、樊登读书都有人说它们是“无用”的。知识产品跟手机、电脑等实物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定量分析,比如CPU、内存、操作系统等,基本上“一分钱一分货”。但知识型产品的价值却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分析。</p><p>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知识型产品的付费模式共分为几种:</p><p> 1.专栏付费。用户可以购买梁宁、吴军、李翔等名人的专栏,通常在200元以内;</p><p> 2.会员付费。樊登读书的年费为365元/年,得到听书VIP的价格是365元/年,890新商学的超级会员价格为1980元/年;</p><p> 3.成长社群。得到大学14800元/人,混沌研习社1198元/人。</p><p> 从产品单价来看,专栏和会员的价格都不算贵,产品价格又与产品价值相对应。能够对产品价值进行评价的共有三种人。</p><p> 1.买过产品的用户;</p><p> 2.没买过产品但对相关知识有所涉猎的人;</p><p> 3.既没买过产品同时又没有知识储备的人。</p><p> 其中,最有评价价值的是第一类用户,而在这类用户中,对于知识付费也是褒贬不一,有的用户认为非常有价值,有的用户则认为“被骗了”。其核心还是在于,每个用户的期望值和目的都不相同。</p><p> 以理财类知识为例,有的用户只是想“入门”,那么,有些专家的内容就是由价值的,而有的用户是寻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平台所提供的内容就很难达到用户的期望值和目的。</p><p> 有些人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能立马见效,实现升职加薪或者人生转折升级,而通过学习知识来达到这种目的,短期内几乎无法实现。</p><p> 所以,就出现了不少购买过知识付费的用户,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的”。</p><p> 内容类型上,各个平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樊登读书的内容主要以职场、人文、管理等内容为主;早晚读书则以亲子、职场、自我成长为主;得到的覆盖范围最广,包括金融、法律、历史、科技、互联网等皆有所涉及。</p><p> 金融、法律、互联网等领域算是属于易评判内容价值的领域,而职场、人文、管理这些则是属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它们的价值就更难衡量。</p><p> 一件商品,不能定性、定量评判,自然容易受到各种歧视和误解。而且每个人对“知识”的看法又不一样,有些对某些知识略懂的人更是对平台上专家讲的内容嗤之以鼻,可谁又知道“汝之砒霜,吾之蜜糖”。</p><p> <strong>亟待成功案例</strong></p><p> 知识付费成型的时间尚短,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受其他行业因素的制约,比如,手机支付、手机终端普及率、用户付费习惯等,至于当其他因素都相对成熟的时候,知识付费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p><p> 互联网行业的短暂历史告诉我们,市场对某一行业的偏见,会随着成功案例的出现而逐渐消失。</p><p> 这里的成功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上的成功,比如上市公司数量、市值、营销、利润等(团购、智能硬件);一类是模式上的成功,比如用户量、购买人数等(短视频、直播)。</p><p> 知识付费行业目前还未出现成功的典型案例,去年吴晓波频道还冲击上市失败,更是让知识付费成为外界“讨伐”的对象。</p><p> 艾媒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亿元。从行业规模来看,知识付费已经逐渐崛起,但整个市场过于分散,尚未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p><p> 知识付费行业仍处于发展期,一方面,内容品类和仍然过少,除得到外,早晚读书、樊登读书的内容都过于偏重提升人文素质水平,而不是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内容创作者、特别是优质内容创作者仍然稀缺,对于优质创作者来说,目前知识付费平台的吸引力仍然不够。</p><p> 只有当内容足够充裕,用户才能随心所欲地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商品,由此,才能推动更多普通人成为知识付费的用户。</p><p> 知识是好东西,但当它成为一门生意的时候,很容易就变了味道。知识付费遭遇偏见背后,也应该看到它的实际问题,整个市场也需要清理。</p><p> 比如对代理模式的净化,据我的了解,有的代理销售比较激进,很容易给用户造成传销的错觉,而有的代理明显水平不够,除了忽悠用户购买会员,并不会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既然是读书会,那么,就应该集中以“读书”为核心,而不是只管赚钱,不管品质。</p><p> 还有就是所谓的“合伙人”模式,“合伙人”这个title就是冲着赚钱去的,而读书会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合伙人”都投了一大笔钱进去做代理了,哪里还有心思好好做内容和运营,只想着尽快回本。</p><p> 知识付费并不适合短期内出现爆发式增长,这样肯定会走偏,只有“小火慢炖”才能出真金。</p><p> 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急不来。很多人习惯了“快餐式”生存,对于“慢”节奏的知识付费并不适应。</p><p> 总之,知识付费,别急。</p></body></html>","text":"七麦数据显示,得到App、喜马拉雅App在疫情期间的App Store免费总榜排名中,同比去年同期并没有显著上升,反倒是爱奇艺、腾讯视频、抖音、快手等娱乐类App在疫情期间获得了用户的青睐。看来,即使人们“闲下来”,盈余时间很充足的情况下,他们也没有较大意愿去充电学习。用户习惯不足给知识付费的前途蒙上了一层阴影。 去年9月,吴晓波频道首次冲击上市失败。罗永浩对此评论称,“吴晓波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1.梦太大,他上市?有没有搞错?2.入错行,本来就是个事后诸葛亮(我是说复姓事后,仨名诸葛亮),结果玩嗨儿了产生幻觉,老以为自己复姓诸葛,名亮。” 知识付费领域的另一大巨擘罗振宇,他的2020年“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也没有像第一届一样引发广泛的共鸣,社交网络上讨论相关话题的声音不大。 吴晓波和罗振宇的经历,让外界对知识付费更不看好。 从2015年知识付费兴起开始,歧视知识付费的现象就从没断绝过。比如,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知识”,并不能为用户带来实际价值;认为知识付费是“割韭菜”,骗用户的钱;认为知识付费很难成为大生意等等。 实际上经过近5年时间的沉淀和打磨后,现在的知识付费已经大为不同,但针对歧视知识付费的现象仍未停止,这种情况什么时候才是头呢? 被局部影响 无论是曾经红极一时的团购,还是后来的智能硬件、可穿戴设备、在线教育等,都不是一帆风顺,并且也面临过跟知识付费一样的情景,但从这些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并非所有公司都是骗子,也有公司是真的想做好。 知识付费涉及的面非常广,首先“知识”就是一个包罗万象、不同理解的词汇,再加上各个公司不同的包装,知识付费就很容易走样,也容易被一些“蹭热点”的公司乱用。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知识付费目前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商业类:得到、890新商学、混沌大学; 2.读书会类:樊登读书、早晚读书; 3.综合平台类:知乎、豆瓣时间; 4.垂直类:极客时间、三节课; 5.音频直播类:喜马拉雅、荔枝微课、千聊; 6.付费阅读类:微信公众号、微博; 7.在线教育类:网易公开课、腾讯课堂; 正因为涉及到的公司类型复杂多样,因此,一旦知识付费有任何负面消息,都会被认为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比如,某读书会就被认为有传销性质,其代理拉动会员的过程看起来跟传销话术非常相似。据成都商报报道,一家知识付费类公司就因为涉嫌传销被查。 有网友认为其购买的知识付费内容效果差。 知识付费平台上有“专家”的内容涉嫌盗版抄袭。 诸如上述问题在知识付费领域频频发生。对于没有买过知识付费的群体来说,就很容易形成“知识付费都是割韭菜”之类的主观印象,有点像“一粒老鼠屎,祸害一锅粥”。 跟知识付费类似,自媒体行业同样如此。随着各大平台鼓励自媒体账号入驻,自媒体账号数量瞬间大增。 早先主要由行业人士、专业人士、媒体等注册的行业门槛已大大降低,这意味着此前行业的许多规则被彻底打破。标题党、虚假内容、断章取义、东拼西凑、抄袭等情况就越来越多地出现。 行业甚至到了“闻自媒体色变”的地步,但并非所有自媒体都是这种情况,局部不良自媒体账号影响了外界对整个自媒体行业的看法。 知识付费也是被局部所影响。并非所有平台上都是“伪专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抄袭盗版,但外界很容易形成对整个知识付费行业的看法。 产品价值难以定量分析 无论是得到,还是知乎、樊登读书都有人说它们是“无用”的。知识产品跟手机、电脑等实物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定性、定量分析,比如CPU、内存、操作系统等,基本上“一分钱一分货”。但知识型产品的价值却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分析。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知识型产品的付费模式共分为几种: 1.专栏付费。用户可以购买梁宁、吴军、李翔等名人的专栏,通常在200元以内; 2.会员付费。樊登读书的年费为365元/年,得到听书VIP的价格是365元/年,890新商学的超级会员价格为1980元/年; 3.成长社群。得到大学14800元/人,混沌研习社1198元/人。 从产品单价来看,专栏和会员的价格都不算贵,产品价格又与产品价值相对应。能够对产品价值进行评价的共有三种人。 1.买过产品的用户; 2.没买过产品但对相关知识有所涉猎的人; 3.既没买过产品同时又没有知识储备的人。 其中,最有评价价值的是第一类用户,而在这类用户中,对于知识付费也是褒贬不一,有的用户认为非常有价值,有的用户则认为“被骗了”。其核心还是在于,每个用户的期望值和目的都不相同。 以理财类知识为例,有的用户只是想“入门”,那么,有些专家的内容就是由价值的,而有的用户是寻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平台所提供的内容就很难达到用户的期望值和目的。 有些人希望通过学习相关知识能立马见效,实现升职加薪或者人生转折升级,而通过学习知识来达到这种目的,短期内几乎无法实现。 所以,就出现了不少购买过知识付费的用户,认为知识付费是“假的”。 内容类型上,各个平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樊登读书的内容主要以职场、人文、管理等内容为主;早晚读书则以亲子、职场、自我成长为主;得到的覆盖范围最广,包括金融、法律、历史、科技、互联网等皆有所涉及。 金融、法律、互联网等领域算是属于易评判内容价值的领域,而职场、人文、管理这些则是属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它们的价值就更难衡量。 一件商品,不能定性、定量评判,自然容易受到各种歧视和误解。而且每个人对“知识”的看法又不一样,有些对某些知识略懂的人更是对平台上专家讲的内容嗤之以鼻,可谁又知道“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亟待成功案例 知识付费成型的时间尚短,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受其他行业因素的制约,比如,手机支付、手机终端普及率、用户付费习惯等,至于当其他因素都相对成熟的时候,知识付费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互联网行业的短暂历史告诉我们,市场对某一行业的偏见,会随着成功案例的出现而逐渐消失。 这里的成功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上的成功,比如上市公司数量、市值、营销、利润等(团购、智能硬件);一类是模式上的成功,比如用户量、购买人数等(短视频、直播)。 知识付费行业目前还未出现成功的典型案例,去年吴晓波频道还冲击上市失败,更是让知识付费成为外界“讨伐”的对象。 艾媒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知识付费行业用户规模达3.6亿人,行业市场规模达278亿元。从行业规模来看,知识付费已经逐渐崛起,但整个市场过于分散,尚未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知识付费行业仍处于发展期,一方面,内容品类和仍然过少,除得到外,早晚读书、樊登读书的内容都过于偏重提升人文素质水平,而不是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内容创作者、特别是优质内容创作者仍然稀缺,对于优质创作者来说,目前知识付费平台的吸引力仍然不够。 只有当内容足够充裕,用户才能随心所欲地挑选到适合自己的商品,由此,才能推动更多普通人成为知识付费的用户。 知识是好东西,但当它成为一门生意的时候,很容易就变了味道。知识付费遭遇偏见背后,也应该看到它的实际问题,整个市场也需要清理。 比如对代理模式的净化,据我的了解,有的代理销售比较激进,很容易给用户造成传销的错觉,而有的代理明显水平不够,除了忽悠用户购买会员,并不会分享有价值的内容,既然是读书会,那么,就应该集中以“读书”为核心,而不是只管赚钱,不管品质。 还有就是所谓的“合伙人”模式,“合伙人”这个title就是冲着赚钱去的,而读书会的本质是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合伙人”都投了一大笔钱进去做代理了,哪里还有心思好好做内容和运营,只想着尽快回本。 知识付费并不适合短期内出现爆发式增长,这样肯定会走偏,只有“小火慢炖”才能出真金。 知识改变命运,而知识急不来。很多人习惯了“快餐式”生存,对于“慢”节奏的知识付费并不适应。 总之,知识付费,别急。","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928067288","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5852,"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443,"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25,"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92815728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