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的互联网圈

科技自媒体,关注互联网,关注TMT。

IP属地:江苏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8-05

      微信朋友圈里的“活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朋友圈活人越来越少了”,有用户在即刻App的圈子里发出感叹。作为一款月活跃用户数达14.02亿的“国民级”App,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为什么会出现“活人越来越少”的情况呢? 曾经网上流传过一段非常有名的段子,“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大家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都是各种好,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个段子背后就反映出微信朋友圈的一些情况。随着用户使用微信时长的增加,朋友圈要么变成“工作狂人”,要么变成“一条杠”,有的朋友选了“朋友圈半年可见”,但这半年内竟然什么内容都没有。工作、旅行、缄默,这是朋友圈当前的一些现状,而这种现象更像是一种蒙了面纱的“工具人”,自然谈不上有着喜怒哀乐的“活人”。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需要装?因为微信好友背后的社交关系链比较复杂,父母、亲戚、同事、客户、好友、不太熟的人等等,微信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电话通讯录的作用,而在如此复杂的关系链下,用户要想像一个“活人”一样,在朋友圈中展现出正常的喜怒哀乐非常困难。 比如,“痛苦”,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条情绪低落的内容,你父母、亲戚之类的可能就会非常担忧,但实际情况却又没那么严重,你只是一时感慨而已,如果频频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浪费父母亲人的感情,要么自己就被亲人们情感上带来限制。 再比如,“悲伤”。正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你在朋友圈中发出一些比较悲伤难过的内容,可能有好友此时正在度过一些快乐的时光,这种情况下,好友完全没办法与你共情。 再比如,“过度快乐”,有些微信用户的朋友圈特别“精装”,而有些微信好友嫉妒心特别强,就会在下面评论留言一些阴阳怪气的内容,而其他的共同好友看到后就会很尴尬。 总之,你很难在父母、亲戚、同事、客户、好友、不太熟的人等复杂的关系链下找到平衡,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么,能不能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想要发什么就发什么呢?除非你本身心理足够强大、足够豁达,否则,只要你在
      331评论
      举报
      微信朋友圈里的“活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8-01

      iPhone 16降价就变“香”是真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重回增长

      在各种“苹果史上最大降价”、“苹果手机大降2500元”、“iPhone降价”等话题以及国补实打实的降价之下,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下滑态势终于有所改善。 $苹果(AAPL)$ 苹果公司202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总营收为940.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为234.34亿美元,同比增长9.3%。其中,大中华区营业收入为 153.7 亿美元,相比较去年同期的 147.28 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财报会议中提到称,“国补确实适用于我们的一些产品,这显然是有帮助的。” 淡季不淡 实际上每年的Q2季度都是智能手机的销售淡季,Q3季度有新机型的对冲,以及暑期+开学的带动,其销量会比Q2季度要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5年4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503.8万部,同比增长4%;2025年5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371.6万部,同比下降21.8%。 智能手机厂商一般为了秋季的旗舰机也会选择在该季度降低推出新手机的频率,这就更加降低了消费者的购机欲望。 苹果公司2024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大中华区是唯一收入出现下滑的地区,该季度苹果公司在大中华区的营收147.3亿美元,同比下跌6.5%。与之相比,苹果公司2025财年第三财季在大中华区的增速为4.35%。 IDC公布的2025年Q2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数据显示,二季度整体出货量同比下降4%,降至6900万部,其中,iPhone以960万台出货量排名第五,同比下滑幅度为1.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这一点来看,虽然Q2季度是智能手机行业的淡季,但苹果公司却做到了“淡季不淡”,考虑到苹果手机的平均客单价较高,苹果手机Q2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真的够稳。 降价和对手 这轮国补和降价对智能手机行业的影响在于,消费者面对各种
      545评论
      举报
      iPhone 16降价就变“香”是真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重回增长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7-14

      怎样看待微信搜一搜的“AI搜索”?

      1.作为百度的基本盘,百度搜索的任何变化,它都会非常重视,最近的一次改版,百度大张旗鼓地宣传“十年来最大改版”,实际上就是将百度搜索框升级为“智能框”,框变得更大,还支持AI搜索、语音搜索、PDF/Word等文件输入、图片输入。与过去的搜索引擎相比,百度这次显著地增加了AI内容。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搜一搜的情况与百度也非常类似,当用户点击微信App头部的搜索框时,系统会出现类似百度搜索的搜索框,下方是“深度思考”,右边是语音输入,用户还可以输入图片,也能输入文件、公众号内容。当用户选择“公众号内容”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最近阅读”的文章,继续选择后搜索,系统会直接帮用户总结该公众号内容,对于一些文字超过3000字以上的长公众号文章,微信搜一搜的这个总结非常实用,能极大地节约用户的阅读时间,去掉一些“废话”,直抵核心内容。与百度不同的是,微信搜一搜非常低调,连宣传都没宣传,只在产品侧改进和提升,不做宣传,幸亏微信搜一搜和百度不是处在商战之中,否则,佛系的微信搜一搜跟百度真没法儿打,看看最近京东、美团、淘宝之间的“外卖大战”,那叫一个激烈。2.网络上总喜欢夸张和渲染,比如,当AI刚开始爆红的时候,不断有各种文章说“AI会取代人类”、“AI会让某些人没了工作”、“不会用AI你就会等着被淘汰吧”,类似的观点和文章绝不少见。距离OpenAI的ChatGPT爆红至今,已超过2年半的时间,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因为AI被淘汰的吗?用户不会用AI好像也没那么恐怖,但这波AI的浪潮卷向了搜索引擎。如果你用惯了Kimi、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这些AI产品,你就很难理解几年前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体验还是:一共就10条结果页,头部8条广告,尾部8条广告,中间可能还穿插了一两条广告,再加上有几条可能还是SEOer们产生的内容,用户需要在一整个“垃圾堆”里找自己想要的内容。AI搜索对百度、搜狗、360搜
      528评论
      举报
      怎样看待微信搜一搜的“AI搜索”?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7-04

      微信朋友圈支持图片评论,可为什么真正用的人却很少?

      微信又双叒叕更新了!这次7月2日上线的8.0.61版更新幅度非常大,比如,可以设置不接收共同好友点赞提醒了,仅提醒朋友与我的互动功能上线,这个讨人厌的信息打扰终于有所改进。另外,微信朋友圈还支持图片评论,不过,该功能处于灰度测试阶段,有些用户仍需要等待更大范围的覆盖才可以使用。微信朋友圈图片评论功能的使用方法:第一步,将微信更新到最新版。第二步,从朋友圈中找到想要发图片评论的内容。第三步,点击评论按钮时,右侧会出现“图片”标志。第四步,点击图片,就会进入系统相册,选择想要评论的图片。第五步,仅支持选择一张图片,左下角可以“预览”,预览的时候可以对图片进行简单的二次编辑。第六步,照片选择完成后,可继续在上方发表文字评论,也可以直接发布。发布完成后会以缩略图的形式出现,点击图片后即可看到大图。如果放在过去,微信如此大幅度的更新,必然会引发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但实际上用户更关心的却是“支持关闭共同好友点赞提醒”功能。据郭静的互联网观察发现,微信朋友圈虽然已经支持图片评论,但真正用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用户习惯问题。现在的微信不是10年前的微信,只要它推出任何新功能,都会引发一窝蜂似的讨论和关注,继而会吸引超级多的用户使用,微信基本上不需要去“教育”用户如何使用。可如今的微信并不是这样。当下的用户更容易受到短视频和直播、短剧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和节奏更加偏向于短平快,得益于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微信只要推出新功能,都有可能被上热搜,可热搜的时长普遍不超过48小时,有时候甚至更短,那么,对于其他的大部分用户来说,“我可能听说了某个功能”,仅此而已,或者说用户只是尝试一下微信这款新功能,后续随着被降热搜,用户就抛弃该功能。在短平快节奏下,用户习惯很难快速得到普及和养成,这就导致只有部分用户知道和使用该功能,在更大范围的基数下,用户还是老的使用习惯,并未更新。再加上微信本身也比较
      6,406评论
      举报
      微信朋友圈支持图片评论,可为什么真正用的人却很少?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6-30

      别动不动就“微信公众号要死了”

      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作者就喜欢搞一把大的,普通的“标题党”已然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只有更夸张和惊悚的“标题党”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怎么夸张和惊悚怎么来,比如,“微信公众号已死!!!”有意思的是,这篇稿子被投诉后,微信竟然没通过,作者又跟着续上一篇,一下子流量吃饱。微信公众号由订阅制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后,造成的后果就是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排序规则的变化导致话语权的变更,过去一些粉丝多的大号占据优势,它们因为做得早,粉丝多,流量都是它们的,但在新的排序规则下,平台更占主导权,哪怕你是几百万粉丝的大号,在百分之几的打开率下,流量也一般。这次微信公众号重新排序后,受到影响的,显然就是这些做得早、粉丝多的所谓“大号”。流量没了,粉丝不涨,于是,一些公众号作者坐不住了,语不惊人死不休,“微信公众号死了!”。成年人就是这样,只要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那必然会用非常强硬的态度攻击,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微信公众平台不是他一个人的平台,平台不可能把所有的流量都给他一个账号。其次,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都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的今天,强势要求微信公众平台依然走过去那一套古典订阅制的老路,也显得不合理,如果这样就是它“死了”,那今日头条、百家号、网易号这些内容平台是不是早就“死了”?可能,最终死的不是某个内容平台,而是某个微信公众号作者,微信公众号的作者量级超过千万,少数几个作者不不更新,或者“死了”,真没什么大的影响。你自己不想更新,别拉上平台,两者的命运不一样。1.算法制打破了微信公众号的板结化。微信公众号从2012年8月诞生至今,已有近13年时间,作为一个拥有如此长时间的内容平台,它本身的问题并不少,其中,板结化就是其问题之一,有些公众号作者可能在2012、2013年就注册了,后面一波热潮是2017年左右,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开始转行做自媒体,写微信公众号,把这波算下来,距今也有近
      601评论
      举报
      别动不动就“微信公众号要死了”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6-19

      微信加新好友图片备注终于全量上线,但为什么显得有点鸡肋?

      微信曾在4月份就被爆料推出新加好友支持图片备注功能,当时是灰度测试阶段,现已全量上线,安卓版和iOS版均支持此项功能。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当添加对方微信之后,如果彼此发布图片消息,系统会主动提示用户,“将图片添加到备注”,同时还能添加图片的描述文字,文字描述的字数限制为200字,图片备注最多支持添加3张图片。微信扫描新好友二维码点击添加到通讯录后,头部区域也会提示用户“添加图片”,用户点击后,可以选择拍照,也可以选择从相册添加,此处不添加的话,彼此聊天首次发布图片,也会收到“添加到备注”提醒。当用户添加完图片做备注后,点击朋友资料,即可在描述区看到图片和描述介绍。微信从推出至今已超过14年时间,作为一款稍显“古老”的社交产品,用户对于微信的态度爱恨交织,显然微信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微信一直就未停下各种各样的微创新脚步,支持将图片作为备注,也是其微创新的一部分。在当下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处于止步不前的情况下,微信这一点确实做得不错。支持将图片作为新好友备注的目的,显然是希望通过更详细的信息和标签备注等,让用户之间能够更熟悉,免得当初加好友的时候没有备注,后面等微信好友变多,就不知道加的这个人是谁。但若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微信这项功能有些“画蛇添足”的嫌疑。用户在添加微信好友之前,就已经有添加备注、电话、标签等功能,下方还有添加好友的来源、添加时间。在已经有如此明细标签信息的情况下,“图片备注”的用处并不大。就算用户此前并未添加备注,其余的标签信息也足以让用户想起来他是谁。另外,既然是刚加上的微信好友,手机里正常不太可能储存对方的照片,总不能当着对方的面拍一张照片作为备注,这种社交场景也太尴尬了点。图片备注看起来很好,也是一种更新的介质和标签信息,但实际用处并不大,如果自己怎么样都想不起来对方是谁,图片备注也不一定有用。我能想到的唯一的使用场景就是旅友,彼此互相帮忙拍照片后,加
      697评论
      举报
      微信加新好友图片备注终于全量上线,但为什么显得有点鸡肋?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6-16

      做微信公众号:别过于追求流量和“10万+”

      流量某种程度上就是互联网行业的流通“货币”,只要你有流量,什么都好说;如果你没有流量,那就是海市蜃楼,弄不好就是“吹牛”,你别看人家的title是什么“专家”、“主理人”、“XXX导师”,你去看他实际运营的项目,流量可能还没有你高,那可不就是尬吹吗。但是,做微信公众号,若过于追求流量和“10万+”,也很容易遭到流量和“10万+”的反噬。首先,为了流量魔怔了。这一点在短视频方面体现得特别明显,当创作者尝到到流量和“10万+”的甜头后,会不断要求自己能被“算法彩票”选中,不断地在追求“10万+”,比如,当初郭有才火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短视频博主都在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装,搞着稀奇古怪的造型,去学他搞唱歌跳舞,这种人就是为了流量彻底魔怔了。微信公众号的情况同样如此。早期一知名大号在业界非常火,但后来人们就越来越发现,其整个内容套路化,并且有许多内容纯粹就是编的,毫无疑问,这种内容创作已经偏离了内容本身,纯粹为了流量而去,而在追求流量化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歪路”,因为,要想不断地有“10万+”流量,就需要有不断的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出现,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最终就只能纯编。当微信公众号因为流量而“魔怔”的时候,他的内容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流量是内容创作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从零到结果,就像商家想要赚钱一样,如果有一个商家告诉你,它要赚你多少钱的时候,你肯定会嫌膈应。现在你去看有些微信公众号,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好好的一个账号,标题搞成“刚刚,XXX”、“注意!这个功能要开”、“XX重要提醒!”、“明早,XX正式进入!”,连正常推送内容都省了,全成标题党。其次,微信公众号流量的“不确定性”。当微信公众号由订阅制走向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后,微信公众号的流量出现模糊化和“不确定性”,过去,微信公众号的流量严重依赖于粉丝量,粉丝量越多,其阅读量可能更高,但是在个性化算法推荐的情况下,许许多多的小号,
      605评论
      举报
      做微信公众号:别过于追求流量和“10万+”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6-10

      喜马拉雅四次冲击上市没成功,直接摊牌,卖给腾讯音乐“傍大腿”

      2021年5月1日、2021年9月13日、2022年3月29日、2024年4月12日,喜马拉雅连续4次尝试在美股、港股尝试冲击IPO没有成功后,直接摊牌了,卖给腾讯音乐“傍大腿”。根据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公告,收购的条件:(1)12.6亿美元现金;(2)总数不超过总股数5.1986%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总股数为不晚于交易交割前五个工作日的工作日当天腾讯音乐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及(3)受限于并购协议的条款规定,喜马拉雅的创始股东在交割时及之后将分批获得的总数不超过总股数0.37%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继迅雷收购虎扑之后,中国互联网行业再次出现大的并购现象。对于喜马拉雅来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第一名”的头衔固然好听,但最终也不得不面临现实的盈利问题。喜马拉雅2024年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喜马拉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58.57亿、60.61亿和61.63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51.06亿、36.996亿、37.36亿元。运营数据方面:喜马拉雅2023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3.026亿,包括1.33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1.696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开放平台收听公司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每位活跃用户在公司移动端应用的日均收听市场约130分钟。于2023年,喜马拉雅平台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达到1580万。喜马拉雅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它已经做到行业第一位的水平,再往前一步,难上艰难;另一方面,音频本身的变现问题,喜马拉雅在多方尝试后,直到2023年才首次盈利。作为一款仍旧独立的App,很难再看到喜马拉雅能翻出什么浪花。在看不到未来希望的情况下,直接卖给大巨头“傍大腿”当然更香。对于腾讯音乐而言,收购喜马拉雅的好处显然也不少。第一,喜马拉雅能补全腾讯音乐在音频行业的拼图。实际上腾讯音乐本身在数字音乐行业就是头部,QQ音乐+酷狗音乐
      893评论
      举报
      喜马拉雅四次冲击上市没成功,直接摊牌,卖给腾讯音乐“傍大腿”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6-05

      电商平台的“618”正热火朝天,但商家的“套路”你是真防不住啊

      “618到底火不火?”、“618到底有没有人买?”、“618是不是过气了?”不少网友都纠结于这些热度问题,更有甚者直接打出“反正就是不买”的态度和气势,这种对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抵制并不难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然而,这种“硬气话”和表态并没有多大作用。第一,几乎所有头部App的开屏广告和Feed流广告全都跳转到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之上,让用户很难“屏蔽”掉“618”大促相关的信息。第二,网购本身就是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一,你很难强制要求用户改变自己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就像外卖一样,大家都习惯了外卖的便利性,你再让用户不去点外卖,有些不现实,网购也同样如此。第三,网购只在手机端发生,它不像用户在商场里购物,你一眼就能看出商场到底有没有人买,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一些发言,并不会改变其最终的用户行为,就像苹果手机一样,很多人嘴上说不买,真到要买的时候,手速一点儿也不慢,用户到底是不是真买,你也不知道。第四,618大促确实便宜,但是需要看时机,也需要仔细挑。所以,仅从个体的感受来看,你很难评判出“618到底火不火”,如果你纯从信息热度来看,电商平台的“618”大促正热火朝天,因为你很难躲过全网力推的“618”大促信息。没错,消费者可能在“618”期间买买买,但同时也要小心平台上商家的“套路”。我前几天在某平台上买了一根手机数据线,价格确实便宜,但我收到货的时候才发现,数据线的外观破损,底部的封口看着就像被开过。一看这种情况,我想赶紧退货算了,万一买到假货的话,还有其他的风险,但退货的时候,这家并没有“退货险”,这就意味着需要用户自己掏退货运费,那么,究竟是将就着用这种有“二手退货”风险的商品,还是自己掏钱付运费退货呢?仔细考虑之后,我还是自己掏了运费退货。这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呢?如果你经常在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网购的话,可能已经习惯了“退货免运费”,在更高频率的网购
      583评论
      举报
      电商平台的“618”正热火朝天,但商家的“套路”你是真防不住啊
    • 郭静的互联网圈郭静的互联网圈
      ·06-03

      微信朋友圈再次折叠,我谢谢它这么“贴心”!

      $腾讯控股(00700)$ 微信现在好像无论怎么改,都没办法让人满意,要么,新功能比较鸡肋,迅速被沉没掉;要么,用户仍旧希望回到之前的老版,而不是新版花里胡哨的新版本。有人追求简单,有人追求实用。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日前,微信再次推出新功能,即微信朋友圈再次出现折叠,当用户发布微信朋友圈的数量过多且存在“广告”嫌疑时,其朋友圈就会被折叠,具体显示形式是:其他微信好友会看到好友的朋友圈下面会显示“余下X条”,用户需要点开后才能看到“余下X条”详情页。 腾讯客服对此回应称: 如朋友圈频繁发送广告营销等内容,为了优化用户体验,该信息被折叠,用户点击该条朋友圈即可查看完整信息。 为了优化用户体验,限制了批量或多次发送的营销类信息等打扰用户信息的展示形式,根据《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这类内容有可能被折叠或者处理为发布者自己可见。 乍看之下,微信也是“为用户好”,从用户角度出发,避免微商等垃圾小广告在朋友圈里骚扰其他用户,而且这也是以往不少用户都曾数次吐槽的问题,朋友圈的微商广告太多,平台能否出个新功能屏蔽这些广告。时隔多年后,微信终于打算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直接限制展示,这一招可能是一些做微商的用户所没有想到的,但问题在于,真当微信推出朋友圈广告折叠功能的时候,对用户真的是好事儿吗? 要知道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可是超过14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微信朋友圈再次折叠,究竟有多少人喜欢这个功能,又有多少人觉得这个功能不实用?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忽略了社交背后的复杂性。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朋友圈在折叠条数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规律,或者说用户并不知道自己发什么样的内容会被折叠,当我点开某微信好友朋友圈“余下X条”时发现,在这些被折叠的内容中,有些人确实是广告,但有些人并不是广告,比如,“余下3条”
      829评论
      举报
      微信朋友圈再次折叠,我谢谢它这么“贴心”!
       
       
       
       

      热议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