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Jack
捷克Jack
To my great regret. But,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IP属地:北京
174关注
19234粉丝
1主题
0勋章

LYFT的Timing点来了?

美股的降息的狂欢派对里, $Lyft, Inc.(LYFT)$$优步(UBER)$ 这两兄弟上演了一出“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戏码。9月17日的LYFT股价直冲云霄,暴涨13%收于22.84刀,交易量爆棚到2.31亿美刀,而UBER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下挫5%收报92.95刀,日内低点直探92.12。因为市场挖出AV(自动驾驶)世界里聚合器的信息。总的来看。UBER更像是被担忧“抢了饭碗”,因为此前吃到自动驾驶概念的它一路直上,现在只是回调罢了,而LYFT,更像是“补涨”。事件上来说,LYFT的暴涨主要是此前与Waymo $谷歌(GOOG)$ 在纳什维尔合作提供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而且“对公司而言 仅仅是个开始”。这种车队管理合作Flexdrive强化了自动驾驶平台价值。而对UBER来说,市场担忧自动驾驶削弱聚合平台议价权。这个行业还是那句话,你很难靠传统打车拉估值。AV浪潮一来,聚合器们就像守着金山的老矿工,等着技术大牛们来分羹。先说LYFT:作为小弟,它更灵活,专注乘车业务,没UBER那么多外卖包袱。这次Waymo合作是非排他性的,意思是LYFT能同时撩其他AV玩家,但起步就瞄准Nashville——一个需求密度不高但潜力大的市场。Flexdrive车队管理可能是对LYFY自动驾驶规模化的最佳路径:想想看,AV车队需要~25单/车/天才能盈利,而LYFT们能提供独特的需求密度、时间变量匹配,还能降CAC,加速上坡。Capex-light的模式,让它们在定价、支付、安全上玩转多模态网络(AV+人类司机+交付),平滑高峰期,保住ETA低位
LYFT的Timing点来了?

TikTok美国重组,资本如何重分1.7亿用户蛋糕?​

在马德里的谈判桌上,中美盯着的不是一杯红酒,而是1.7亿美国用户的短视频时间。最新传出的消息是,TikTok美国业务将被重组为一家新美籍公司,美国投资财团(可能是Oracle+Silver Lake+a16z等)控股约80%,中方股东留20%。新公司由美方主导董事会(还特意留了一个“政府指定席位”),而现有用户要迁移到一款新开发的“美国本土版”TikTok,算法技术则通过字节跳动的许可来重建。用户数据则是Oracle在德州的数据中心接手。看起来在谈国家安全,但底子是资本切蛋糕。对Oracle:一本万利的云与合规生意 $甲骨文(ORCL)$ 的角色很妙。过去它和TikTok就有数据托管合作,如今一旦 deal 落地,它摇身一变成了“唯一指定的安全屋”。数据中心的长期合同锁定,意味着 Oracle Cloud 可以吃下稳健的 recurring revenue。还有合规、算法托管这些服务,市场愿意给溢价。财报里一行不起眼的云收入,接下来可能要换个估值倍数。正因如此,消息一出 Oracle 股价小涨,投资人心里已经把这部分生意当“稳拿”。对Meta:别人搬家,我收流量 $Meta Platforms, Inc.(META)$ 那边更直接。TikTok 要让 1.7 亿美国人重新下载一个新 app,这里面就有摩擦。哪怕只有 5–10%用户掉队,就是850万–1700万活跃用户真空。 这些人去哪?最可能的就是 Instagram Reels 和 YouTube Shorts。这就是为什么 Meta 股价在消息面上立刻 +2%。因为投资者嗅到了一个现实:TikTok 的用户裂口,就是 Reels 的机会窗口。广告主也会顺势跟单,
TikTok美国重组,资本如何重分1.7亿用户蛋糕?​

Oracle吃下TikTok?如何用Delta中性期权策略最大化收益?

写在前面:如果你对期权有一定了解,并实操做过买方(例如单腿Call)和卖方(Sell PUT),欢迎一起来了解更多基于Delta的策略!最近的 $甲骨文(ORCL)$ 可以说是“AI下游服务”的最大惊喜。首先是财报引爆,公司公布的RPO规模直接冲上455亿,同比增长359%,这个数据一度让市场怀疑是新闻稿笔误。要知道,RPO本质是“未来收入的储备池”,反映的就是客户需求强度和确定性。这背后是企业客户在 AI 云、数据库、AI 服务器相关服务上的爆发式采购。然后财报当日市场反馈给了单日飙升超35%,俨然复刻了 $英伟达(NVDA)$ 在2023年ChatGPT爆发后的AI行情,只不过这次是AI产业链需求向下游扩散。昨日坊间盛传ORCL可能会入股TikTok(鹰兔谈判),Oracle又说不定成了Bytedance的“绣球郎”。TikTok自身就是GPU大买家,Oracle的OCI(云业务)又是拼命想卡位的赛道,两边拉个红线,不失为资本市场的浪漫。从财报后的最高的340回撤到300左右,已经洗掉了一批获利盘。而现在300左右的位置碰上该事件,可能会迎来另一种行情(震荡上行)。我给大家列了四个多头的期权思路前三个比较常规,牛市价差、裸多头。以10/17到期,股价以302计。A: Bull Put Spread (低风险,信用策略):卖300P (16.37) 买290P (11.74),净credit 4.63刀。Max盈利4.63,Max亏损5.37,盈亏平衡295.37。B: Bull Call Spread (中风险,debit):买300C (19.30) 卖310C (14.90),净debit 4.40。Max盈
Oracle吃下TikTok?如何用Delta中性期权策略最大化收益?

Coinbase要发币,是否有胜算?

稳定币行业的转型趋势——“发行变薄,分发变厚”出发,成功已从“能否发行”转向“能否分发”,即构建贯穿钱包、桥接、商户的“路网”,让稳定币被自然使用和流通。 $Coinbase Global, Inc.(COIN)$ 发了个帖子要做代币稳定币时代的核心——分发决定成败​​稳定币行业范式转移:​​发行变薄​​:稳定币发行已高度模块化(如Paxos、Bridge提供API/白牌方案),企业可快速上线稳定币,边际成本低。Coinbase作为合规平台,发行技术门槛低,但发行本身非核心竞争力。​​分发变厚​​:真正稀缺的是分发能力——即稳定币能否嵌入用户日常动作(如支付、交易、募资),形成网络效应。Coinbase的胜算高度依赖其现有分发网络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稳定币的成败取决于三大高势能分发场景(交易所/Launchpad、钱包/跨链桥、商户与PSP)。Coinbase若发币,需在这些场景深度布局,否则可能重蹈 $PayPal(PYPL)$ 的PYUSD覆辙(PYUSD表现不佳,因分发未达预期)。Coinbase发行稳定币的优势:强大的分发基础​​Coinbase拥有显著优势,源于其庞大的用户生态和合规基础设施,胜算较高,但需精细化落地。​​交易所/Launchpad场景:募资与流动性流水线(高势能分发入口)​​​​优势​​:Coinbase是头部交易所,用户基数庞大(超1亿认证用户),可轻松将新稳定币集成到交易、Launchpad和流动性池中。Binance、OKX等平台近半数新项目以稳定币计价,Coinbase可复制此模式,实现“募资-空投-二级流动性”三段式分发(如用稳定币作为默认计价单位),快速形成刚性需求池。​​案例
Coinbase要发币,是否有胜算?

Netskope IPO:估值缩水却增长爆表!美股新股第二个Figma?

$Netskope, Inc.(NTSK)$ 这单IPO终于走到牌桌中央。最新披露的信息摆出来,市场立刻就有点躁动了。代码是 “NTSK”,挂在纳斯达克。公司计划发4780万股 Class A 普通股,定价区间15–17美元。如果直接冲上限,募集资金能到8.13亿美元,目标估值65亿美金,和21年那次私募市场给的75亿美金比起来,这次估值小降一档,说白了就是市场环境不允许太“飘”。基本面呢?Netskope 的增长曲线还是很顺滑。到25年7月,ARR已经7.0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动能不俗。2026财年前六个月收入增长 30.7%,也还在30%+的舒适区。盈利当然还是亏,但比去年“少亏”了:上半年净亏损 1.695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2.067 亿美元收窄不少,全年亏损大概 3.545 亿美元。毛利率也抬头到了 71%。客户数超过 4300 家,里面有 Fortune 100 大客户撑腰,净留存率高达 118%,这种数据拿去路演够提气的。以FCF Margin来算Rule of 40,Netskope的故事与Peers相比相对合理,2026财年H1的Rule of 40 ≈ 29.7%。估值怎么看?7.07亿ARR,对应65亿市值,就是9.1倍的ARR倍数。这个倍数恰好卡在 8–12 倍区间的腰部位置,既不让投资人觉得贵(给IPO留了水位),也不至于被人嫌便宜。翻译成人话:这价格就是“市场能接受的中庸解法”,大家别挑了。不过,别忘了这个赛道的对手可是“虎狼环伺”。 $Zscaler Inc.(ZS)$ 已经在二级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Palo
Netskope IPO:估值缩水却增长爆表!美股新股第二个Figma?

其实盘后ORCL财报Trading是非常精彩的,Quants之间的博弈

$甲骨文(ORCL)$ 从盘后的表现看,第一分钟的交投是最激烈。判断的第一个点是“是否Beat”,很显然,当季的Rev/EPS都Miss了,会触发很多Quants的预设条件,因此在当时股价在240收盘价的情况下,一度下跌只230以下(-5%),但立马被“极其夸张的RPO增速”所覆盖,立马在第一分钟内就出现了阳包阴的大反转,上升至250以上。随着后续更多Trader加入“RPO叙事”的交易,股价破天荒在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20%多。其实这还只是Post-Hours的一部分写照,等投行的TP提升后报告发出后,还会引起更多的踩踏式入场,一般来说这种Power Earnings Gaps行情不会简单一天内结束。Let’s review这个极其夸张的财报:递延收入爆发式增长。甲骨文第一季度递延合同收入(RPO)远超预期,达到4550 亿美元(环比增加 3170 亿美元),意味着总签约金额约 3319 亿美元。这一结果较此前预明的季度 RP0 增长(约 1000-1200 亿美元)高出近三倍(假设当季 300 亿美元年化收入的合同期限为 4-5 年)。更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还表示基于预期新增订单,未来几个月内 RPO 余额很可能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从 “软件” 到 “GPU 数据中心运营商” 的跃迁。OCI业务预明显著增长;预计在 202912030 财年海达到1140亿/1440 亿美元规模。在 Oracle即将于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人工智能世界大会(10月13-16日)前夕,公司提前公布了0Cl 业务预期。具体而言,预计 OC1 收入将在 2026 财年达到 180 亿美元,2027 财年达到 320 亿美元,2028 财年达到 730 亿美元,2029 财年达到 1140 亿美元,2030 财年达到
其实盘后ORCL财报Trading是非常精彩的,Quants之间的博弈

因博通XPU冲击,花旗下调英伟达目标价!

重磅! $花旗(C)$ 刚刚下调了英伟达的目标价,从210刀砍到200刀,但依然维持“买入”评级,当前股价167刀附近,预期总回报近20%,核心原因: $博通(AVGO)$ (Broadcom)的XPU业务最近爆了,新老客户都在加速上车,直接挤压了 $英伟达(NVDA)$ GPU的份额。花旗预估2026年NVDA的GPU销售额会因此减少约120亿美元(相当于整体砍掉4%),尤其是Meta、谷歌这些大厂转向自研芯片,谷歌甚至开始给OpenAI、甲骨文等对手提供算力,间接卷到了老黄的地盘。不过,GPU还是AI计算的老大,占85%+市场,但XPU增长更猛——2026年预计XPU销量同比涨53%,而GPU只有34%,主要受谷歌、Meta和亚马逊的产能扩张驱动。花旗修正后的2025/2026年盈利预期依然比市场共识高2%/5%,靠的是新兴云服务和主权AI支出撑场子。不过依然没算中国市场,如果NVDA能重新对华发货,股价还有额外上涨空间,目标价200刀是基于30倍PE乘以2026年EPS,逻辑挺稳。短期竞争加剧,但长期AI趋势不改。
因博通XPU冲击,花旗下调英伟达目标价!

AVGO的财报前瞻以及估值分布(MS再升目标价)

大摩在财报前直接上调了 $博通(AVGO)$ 的目标,从原来的338美元拉升到357美元。核心观点是:AVGO在AI定制芯片上的布局正迎来爆发期,明年很可能成为公司业绩的强劲引擎。驱动因素​​ASIC业务被视为主导增长点,预计2026年AI相关收入达31.6亿(同比增长5320.8亿(原估计$17.8亿)。这得益于新客户(如TPU项目)的加速启动和推理需求激增。​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需求超预期,单位增长可能优于之前的持平假设,受计算能力需求推动。ASIC管道包括多个新项目,是2026年关键增长驱动力。分析师给予Broadcom更高信用度,因其执行记录和客户合作关系。除了ASIC,网络业务也被看好。报告预测2026年AI网络收入增长39%至108亿美元,主要因为以太网在AI网络中的份额正在扩大。Arista的云部署表现强劲,多个大型以太网集群在加速上线,这印证了客户偏好开放、标准化的以太网生态,而不是封闭系统。长远看,这意味着AVGO能在规模化网络市场占据主导,特别是在 hyperscaler 的支出周期中获益。非AI部分,虽然周期性复苏比预期慢,但报告认为企业网络、宽带、服务器存储和无线业务将保持平稳到小幅增长,软件业务也预计在未来季度实现低个位数增长。这整体上稳定了公司的基盘,让AI增长成为锦上添花,而不是孤注一掷。以太网网络在AI基础设施中份额提升,预计2026年AI网络收入增长39%至$10.8亿。分析师认为以太网的开放生态系统和标准化将长期主导市场。尽管中国出口管制风险存在(如字节跳动客户的不确定性),但TPU项目和Meta的MTIA项目进展顺利,抵消了潜在下行。当季预测​模型AI收入51亿美元,环比涨16%,半导体解决方案总营收91.7亿美元,基础设施
AVGO的财报前瞻以及估值分布(MS再升目标价)

阿里还没涨完?再看Q2财报的影响!

$阿里巴巴(BABA)$ 一季报的核心看点有两个:云业务的强劲复苏和资本开支的明显加码。相比之下,国内电商表现稳定,但并没有带来惊喜,同时外卖大战烧钱的确影响了利润,不过市场已经Price-in了不少,显然也不是现在的关注点。云业务:AI驱动的真正增长引擎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不仅高于市场普遍预期(22%-23%),还连续保持外部云同样的增速。这说明即便在政策和海外芯片限制的背景下,国内AI算力需求的爆发已经足以托起阿里云的新一轮增长,这也是很多人称之为“AWS”时刻的重要观点。不过要注意,云业务利润率只有8.8%,低于市场期待的9.3%,反映出AI推理和训练业务虽然带来收入增长,但折旧成本和硬件投入正在吞噬利润。我的判断是,未来几个季度阿里云会继续在“高增长 + 低利润”的区间徘徊(与此前AWS刚盈利之后的几个季度类似,但不同的是当前AI的Capex投入对后续利润率影响更大)电商:稳定但缺乏亮点淘宝天猫的客户管理收入(CMR)同比增长10%,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但低于上一季度的12%。中国电商分部的EBITA同比下降21%,说明在竞争激烈、补贴消耗的环境下,盈利能力还在下滑。这里的隐忧在于 $拼多多(PDD)$ 和抖音电商持续侵蚀份额,而 $京东(JD)$ 的自营以及自有品牌也相对稳定,阿里需要通过新的收费机制(例如去年的软件服务费)来对冲,但长期来看能否稳定take rate,还要观察下半年情况。CapEx:AI投入加速资本开支环比暴涨57%,达到390亿(约54亿美元),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两倍。和国际同行普遍因为芯片限制而收缩投资不同,阿
阿里还没涨完?再看Q2财报的影响!

前王者“理想”崩塌的指引,也是新能源寒意的续篇?

$理想汽车(LI)$ Q2财报整体来看,业绩勉强达标,但Q3指引崩了,前有 $小鹏汽车(XPEV)$ $特斯拉(TSLA)$ ,后有 $小米集团-W(01810)$ 追击,L系列销量危机也开始爆发Q2表面平稳,暗藏隐忧。卖车毛利率降到了19.4%,环比略降,但符合公司指引的19%,主因是L系列清库存促销拉低单价,Mega焕新版还在爬坡,对冲有限。卖车收入289亿(略超预期的286亿),靠促销幅度低于预期撑住,但同比增速首次转负(-5%),净利润10.9亿,研发费因AI投入还在涨,销售费控住了,规模效应释放了点杠杆。Q3指引可谓灾难级,仅9-9.5万辆,环比Q2的11.1万下滑14%-19%,远低市场预期的13.8万。L系列基本盘9月销量预估跌到2.2-2.7万辆(7/8月约2.9万/2.3万)。核心原因包括问界新M7九月上市,直接冲击L6/L7;理想死守纯电战略,不肯降价保销量。收入指引也崩至248-262亿,低于预期。目前来看还是观望为妙。等i6 9月上市数据或股价砸到悲观位再行动。悲观情景:如果i6定价失败(超22万),可能重演“Mega时刻”,纯电战略耽误一年,增程也失守——股价或砸到15-18美元。但这时风险出清,反而可抄底!乐观情景:i6定价低于22万(比L6低2-3万),销量冲上1-1.5万辆,才能稳住局面。关键在于“电比油低”策略能否奏效。现金流充足(1069亿)和智驾布局是唯一亮点,但可能目前来看,还解不了当前市场的寒意。
前王者“理想”崩塌的指引,也是新能源寒意的续篇?
$阿里巴巴(BABA)$  为何阿$美团-W(03690)$ 在外卖大战后的财报表现截然相反? 美团Q2投入大概百亿,阿里投入超过150亿,Q3的主战场整体投入会更多,但结果是阿里日均单量上升至8000万,抢夺了了市场,美团看似投入稍低一些,但该失去的市场份额还是失去了。 阿里的闪购入口反过来还能哺育盒马等业务,算是加成。 阿里抢夺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对价格敏感,以后减少补贴就会回归美团的这部分客户,而是对互联网不敏感,手机使用也不6,但对支付宝、淘宝等常用app认知较强的群体,如老人。这部分客户抢夺了就是永久的。 阿里在美团之后发财吧,美团烧光了自己的利润100亿,市场大惊失色已经体现在这几日阿里股价的变化中(price in),财报公布后反而觉得实际状况没那么遭,反而有惊喜。 阿里的重点还是在AI 投入,市场也更关注阿里云等业务近期的变化x包括自己的大模型,而现在的美团缺少这个概念,应用场景也更弱一些,无法获得这部分的加成。 因此,这样的股价差异表现完全不意外。

美团,烧钱大战背后的长期困局,估值受影响多深?

过去几年, $美团-W(03690)$ 几乎就是“本地生活”的代名词。从点外卖、订酒店,到闪购、到店消费,似乎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它。但资本市场对美团的态度,正经历着剧烈转变。Q2财报显示,美团的核心本地业务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25.1%断崖式跌到5.7%,预计三季度还要录得“大幅亏损”。原因大家都清楚——外卖大战。 $阿里巴巴(BABA)$ (饿了么)和 $京东(JD)$ 今年纷纷加码补贴。仅在二季度,京东在外卖上亏了120-150亿人民币,阿里也亏超百亿,美团则砸下100-150亿补贴。换句话说,三家巨头在短短三个月里,就烧掉了接近五百亿人民币。美团外卖利润下滑约100亿人民币,京东/阿里(预计)分别亏损130亿/100亿。烧钱的直接结果,就是用户疯狂薅羊毛。外卖便宜了,单量激增,美团单日峰值甚至突破1.5亿单。但每单利润已经被压到不足1块钱。这场仗什么时候能停?说实话,烧钱大战不会无限制持续。市场此前预期大概撑到年底,各家才会逐步收手,而关键在于市场格局能否达到某种“平衡”——比如美团50%,阿里30%,京东20%等等。只要格局稳定,补贴战才有可能降温。但即便如此,美团的长期利润率已经被“永久性压低”。过去大家习惯了它20%以上的利润率,现在可能要习惯10%出头,甚至亏损。换句话说,美团赚钱能力的“天花板”被重新定义了。好消息是,订单量逆势加速!外卖+闪购总订单YoY +11%,Q3预计进一步提速到+13%/+33%。竞争烈度可能在Q3见顶。报告提到,7月补贴水平对三家平台和商家(尤其是非连锁餐厅)都不可持续。美团8月UE已改善,京东也预
美团,烧钱大战背后的长期困局,估值受影响多深?

奥克斯电器IPO,几个问题的看法

近期港股打新持续火热,炒作情绪甚嚣尘上,其实对 $奥克斯电气(02580)$ 并不一定友好,因为它发行量比较多先说几个不好的点,利润率低。其实主要因为它市场定位是中低端,在海外也打的是这个牌,这可以理解为 $拼多多(PDD)$ ,但现在投资者已经不再有歧视了,只要还是能稳定赚钱,利润率低一点无所谓,无非就是给估值的高低。而且如果经济情况不理想,低价市场的刚需也可以输出;2024年增速滑坡(营收+19.8%,净利润+17%),衍生的一个问题是​​靠价格战冲量能否持续?至少25年还有国补,但核心技术的确是一块短板,比如​​压缩机自给率<10%​​(格力90%),一级能效产品占比仅60%(格力90%)。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留给海外市场。资产负债率高,连续三年维持在80%左右的高位,2025Q1是82.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仔细看其应付款项比较高(占总负债一半左右),如果IPO融资了之后可以还掉不少,资产负债率会下来。同时其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也相对比较高,尤其是Q1增长很多,有一定财务风险。如果是海外的,的确有坏账风险;之前也有听说国补的钱周期更长一些,不知道公司后几个季度是否会体现。反正就打新来看不会拿这么久。2024年9月突击分红38亿,大股东家族卷走36.6亿,账上现金瞬间蒸发43%,这也是造成资产负债率高的原因之一。当然现在港股上市的公司没有几个不突击分红的。筹码结构比较均匀,公开市场占比可以到35%,按回拨35%+基石28%+国配37%,​​散户货值9.6亿港元​​——盘子偏大,需警惕抛压!好的方面是,估值还可以,按TTM的PE算,奥克斯8.2倍,
奥克斯电器IPO,几个问题的看法

"抄腰"UNH并不是巴菲特Q2的最大惊喜,抄底地产才是!

每次伯克希尔·哈撒韦的13F一出,市场的第一反应都是去找“巴菲特买了谁”。这次Q2,媒体焦点几乎都放在了他新进的 $联合健康(UNH)$ 上——毕竟医疗保险行业现金流稳、抗周期性强,而且经过多轮事件性打压,股价已经从高点跌去70%,这种抄底行为看起来很巴菲特(尽管他的成本价在411美元,可谓抄到“腰”上了。可能相对很多投资者更高),但他有可能Q3继续抄底,并摊低成本。但如果你细看细抠,会发现真正的亮点,其实不在医疗,而是在地产链条。Q2 伯克希尔做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新建 D.R. Horton $霍顿房屋(DHI)$ (美国头部地产开发商),市值近 2 亿美金。新进 Lamar Advertising $拉马尔户外广告(LAMR)$ (美国户外广告龙头,核心客户包括地产与商业物业),虽然仓位不大,但这是典型的“地产链配套”资产。此外,还新建了Lennar $莱纳建筑公司(LEN)$ 和增持了部分建筑相关标的,与钢铁龙头 $纽柯钢铁(NUE)$ 搭配,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地产—基建—广告链布局。很多人可能会问,现在美国地产还值得抄底吗?要知道,美联储虽然在放风降息,但高利率的尾巴还没完全甩掉,房贷成本依旧压制成交。但巴菲特的风格是“逆人性”——当周期低点徘徊、情绪悲观时,他开始建仓地产开发商和配套服务。显然,他看到的不是短期成交数据,而是未来2–3年的供需修复与库存压力释放。更有意思的是Lam
"抄腰"UNH并不是巴菲特Q2的最大惊喜,抄底地产才是!

腾讯电话会哪些要点最值得注意?

$腾讯控股(00700)$ 昨天财报炸裂的背后,机构投资者兴趣十足的电话会倒是更有信息量。总体来看,会议全程"令人雀跃的时刻并不多",但​​精打细算的AI路线反而消解泡沫担忧​​。这场电话会把“AI→广告/生态效率→商业化”的闭环说清了。管理层强调芯片与成本两端可控、短视频广告加载率仍处低位、企业服务(含GPU租赁与API Token)在加速;游戏国内外两头发力,社交电商与搜索流量成广告新引擎。短期看广告与游戏具备延续性,全年Capex上行带来利润表压力但换取AI算力与模型资产,性价比仍然划算。第一点:AI与算力方面,腾讯突出的是“可用、可控、可扩”管理层明确训练与模型升级的芯片储备充足,推理端有多种芯片选项;在进口与采购上保持审慎,不把业务命门交给上游波动。并通过“小模型+效率优化”控制推理成本。Capex优先投向AI相关,但不会很激进。Q2的Capex环比减少了很多,主要可能还是因为芯片供给的问题。但目前公司的意思是算力够,也没想着多增加,如果有需要,可能还会做GPU租赁。当市场盯着元宝DAU这颗彩蛋时,老铁们不妨多看一眼​​GPU租赁的暗线布局​​——毕竟腾讯自己盖章:"推理芯片选择很多"第二点,在线广告和营销服务的AI化加速这是Q2的最大惊喜。广告的“二次增长曲线”来自三件事:加载率、转化率、交易化。视频号与搜索增长的实质,是把AI对“意图理解”的红利吃进ROI,然后再用小商店/小程序承接交易,形成闭环。加载率目前仍在中低个位数,对标10%+的行业“天花板”与电商化空间,广告收入还有结构性上行;更关键的是,转化效率由大模型与全域数据提效,这部分粘性强、回撤小。收入358亿元,同比增20%,创历史新高。 AI驱动的广告技术升级功劳最大,高管提到,AI在创意生成、投放优化和效果测量上的应用
腾讯电话会哪些要点最值得注意?

Coreweave为何涨不动?

整体来看, $CoreWeave, Inc.(CRWV)$ Q2的业绩是比较强劲的,但是为何盘后巨震后又跌回昨日开盘起点呢?我从业绩结合当前市场的情绪谈谈。亮点:营收同比增长207%超cons 12%,环比+23%开始降速,RPO突破300亿美元,运营利润率(OPM)为16.5%,略高于指引的15.7%,新增hyperscaler和OpenAI订单(明牌),2025年营收指引上调;短板:资本支出为2.9B,低于预期的3.3B(归因于时间安排问题);营运现金流(OCF)为负值且低于预期,主要受营运资本变动影响;调整后净亏损130M,低于Street预期的109M;同时Q3运营利润指引不及共识,ROA比率预计下降;​​预订(Backlog)未达预期​​:Q2预订额为30.1B,虽环比增长,但增量仅200M(不包括此前宣布的OpenAI合同),实际签约额仅为$1.4B,被视为“underwhelming”,暗示未来增长动能不足。管理层提到与另一家超大规模客户(OpenAI)的扩展协议,可能为未来提供支撑。估值上来看,CRWV在财报前已经达到了12倍以上的EV/Sales,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高于对标的 $NEBIUS(NBIS)$ ,且在NBIS公布财报后已经跟涨了一段时间,属于预期值拉满。所以为何为跌回来?市场对预期拉满时的任何瑕疵都会放大,因此直接回吐了昨天的涨幅。另外,公司的杠杆比较高,一方面是不断融资增加了础设施、电力、GPU的供应链的投入,甚至还创新出了GPU担保融资,但会随着降息周期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用全股票收购 $Core Scient
Coreweave为何涨不动?
我来捞一下这篇帖子 $Core Scientific, Inc.(CORZ)$ $CoreWeave, Inc.(CRWV)$ 从当时发帖时的33%折价(每1450美元获利478美元),一度下降到平价,又回到17%%的折价(每1450美元获利250美元)
@捷克Jack:Coreweave收购Core Scientific,套利机会+1?​

快手为什么跌那么狠?被错杀了吗?

$快手-W(01024)$ 暴跌10%,其实并没发现什么实质利空,有部分猜测的原因包括:1、近期上线了外卖板块(市场季度厌恶);2、可灵(KLING)的7月流水环比下降;3、外围AI软件股的集体回调。目前认为3的影响因素更大些。关于流水:最近有公众号(非凡产研)放出消息,说可灵7月份流水下降了8%。他们的来源大概率是sensor tower的数据,但一看历史数据就知道有问题:5月MRR 774万美元,环比-8.9%;6月995万美元,环比居然也是-8.9%;7月759万美元,还继续-8.9%。这种连续三个月环比跌幅完全一样的情况,很明显是统计口径或者数据回溯上的问题。尤其是ST在6月曾经整体回溯过数据,所以这家公众号的6月数据基本就是算错了。其实可灵主要收入并不是靠移动端,更多来自P端和B端,所以只看移动端流水并不能真实反映公司整体收入趋势。而且公司一向不会按月披露收入走势,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Q3 增速还是符合预期的。再加上新推出的“灵动画布”,有望让下半年流水保持稳健增长。source:非凡产研至于外界一些关于减持、Q3指引的传言,说白了就是违反了最基本的互联网研究常识,参考价值不,所以如果是因为这个原因抛售的,可能是一个好的入场的机会。关于外卖:目前只是一个流量入口,完全没有要卷入外卖战争,而流量入口可能带来额外收入,反而是利好。关于外围回调:$Wix.Com Ltd(WIX)$ $多邻国(DUOL)$ $加特纳(IT)$
快手为什么跌那么狠?被错杀了吗?

英诺赛科暴涨72%,反应了多少增量?

$英诺赛科(02577)$ 因入选名单,一度暴涨30%+(市值增加16亿美元),此前Jefferies报告显示,初步估算其GaN技术在AI服务器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TAM)达25亿美元。以8.4收盘的市值,相对于7.31收盘的市值增量为286亿港元(393亿港元→674亿港元),增量仅反映10倍左右的市盈率(△PE),长期增长空间显著。最近有两件大事进入 $英伟达(NVDA)$ 供应链: $台积电(TSM)$ 宣布将于2026年中关闭运营近10年的氮化镓(GaN)代工厂,主因是规模不足与客户需求疲软。其关键客户Navitas(英伟达AI服务器GaN芯片供应商)被迫转向​​力积电(PSMC)​​——后者GaN产线仍在建设中,产能与技术成熟度存疑,这直接暴露Fabless(设计+代工)模式在GaN领域的短板:​​产能保障薄弱​​,且难以匹配AI服务器功率升级的供应链稳定性需求。英伟达(NVDA)势必重新评估供应商策略,转向具备自主产能的IDM(垂直整合制造商)企业——这正是英诺赛科的核心优势。英诺赛科与联合汽车电子系统(UAES)成立的联合研发实验室,是中国电动汽车(EV)供应链战略突破的关键里程碑,将催化GaN技术在汽车场景的规模化落地,为InnoScience带来数十亿美元的市场潜力,并加固其在全球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领先地位。英诺赛科从消费电子向高增长EV赛道的转型加速,预计短期内即可转化为营收增长,长期则可能重塑中国本土供应链格局。
英诺赛科暴涨72%,反应了多少增量?
$房利美(FNMA)$ 有买这个票的吗?🙋🙋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