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Jack
捷克Jack
To my great regret. But, it's never too late to learn!
IP属地:北京
174关注
19321粉丝
1主题
0勋章

20万本金打新这批港股,最有机会的是谁?

对30万港币本金以下的小资金来说,可能会遇到资金分配难题。近期港股打新的趋势,已从“该不该打”的重点变成“该如何打”,小散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中签(A股化),以及如何分配资金才有可能是最大收益?本次以20万左右港币本金的打新账户来讨论。这次同时上市5只个股( $赛力斯(09927)$ $旺山旺水-B(02630)$ $文远知行(00800)$ $小马智行-W(02026)$ $均胜电子(00699)$ )。两家中概股回港的, $文远知行(WRD)$$小马智行(PONY)$ 像是商量好似的同时发行,但它们在美股都有比较确定的投资者并且波动也不小,而港股上市只定了一个最高发行价,实际定价可能也会参考市场热度以及美股变动,不确定性有些大,可以作为“开盲盒”参与一下。如果仅以打新视角,可以排除这两只;如果想“炒新”(上市后波动)或者长期持有,可以考虑趁此机会多介入些。其他几只,看整体期望$旺山旺水-B(02630)$$旺山旺水-B(02630)$ 是本轮起爆可能
20万本金打新这批港股,最有机会的是谁?

为何Google反而一枝独秀?

$谷歌(GOOG)$ $谷歌A(GOOGL)$ 是周三盘后三家巨头中表现独一档优秀的,也是有几个天时地利的条件的。最关键的云服务Google Cloud的市场预期增速(~30%),尤其是买方预期(~32%)并不像 $微软(MSFT)$ 的Azure(约39%)那么夸张,因此给“超预期”留出空间,我个人认为主要受益于8月的Gemini更新,以及Nano Banana模型的全网风靡,也是自此之后Google Gemini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打破“AI对广告业务的影响”的担忧。虽然联盟广告下滑2.6%(占整体营收比例7%左右),也是AI转型必要的牺牲之一,但关键的搜索业务(市场认为会有所下滑)却不降反增14.6%,与整体收入的增速(包含GCP的33%)持平,这就很逆天了,叠加Youtube继续炸裂的表现,广告整体属于“大超预期”,自然就打破市场对“AI占据搜索业务市场影响业绩”的担忧了。更重要的是利润率并没有收到影响,显示投资回报率很高,同样是提升了Capex,市场解读是“利好”。与同时发财报的隔壁 $Meta Platforms, Inc.(META)$ 跟不上营收增速的利润相比,同样是AI通过广告变现,谷歌的ROIC就显得效率很高。虽然市场很现实的就看增速(也不是太在意体量和基数),但“能做到就是大涨,做不到就是大跌”逻辑没毛病。
为何Google反而一枝独秀?

QCOM的盘面异动、利好以及争议(与AMD、AVGO对比)

在昨天之前,$高通(QCOM)$ 几乎是本轮AI行情中唯一没有被“招股”到的公司,昨日宣布推出两款数据中心级AI芯片(AI200、AI250),正式进军AI加速器赛道,单日市值涨200亿美元。从交易面上来看,昨天的消息带来最高超21%的涨幅,而且并不是在消息发布当下的几分钟内完成,而是足足走了20多分钟上涨行情。这与10月6日 $美国超微公司(AMD)$ 发布于OpenAI订单后暴涨的行情有所区别。后者的第一波行情在10分钟内走完,而且还是在未开盘的盘前阶段。与10月13日, $博通(AVGO)$ 与OpenAI宣布合作时的股价表现也不同,AVGO甚至是在5分钟内将行情完全走完。从事后的观察中了解到,QCOM昨日的行情出现了大量的Short Squeeze。我推测原因有以下几个:AMD、AVGO与OpenAI合作的确定性更强,且市场对OpenAI更买账;QCOM仅仅吃到一些中东的订单且还仅仅是概念,出货要2026年;QCOM的空头比例要大于AMD和AVGO,且对冲基金在本轮AI行情中,将QCOM作为弱势的一方而持有净空头,因此盘面上会出现更多的Short Squeeze;相比AMD、AVGO的5-10分钟内将“新闻”消化完更多由量化基金推动(甚至有长期持有资金的算法部分),QCOM的20多分钟传统对冲基金扮演的角色更多是“空头平仓”,以及短期内的量化交易和投机情绪为主的交易(个人投资者),因此出现在20%之后回吐掉一半涨幅,也并不奇怪。仔细来看QCOM的这个消息是否能有AMD和AVGO这么大的影响力?利好的因素:切入GPU赛道,与HUMAI
QCOM的盘面异动、利好以及争议(与AMD、AVGO对比)

CRWV&CORZ并购机会跟进:套利方向反过来了!

$CoreWeave, Inc.(CRWV)$ 拟以90亿美元收购 $Core Scientific, Inc.(CORZ)$ 的交易,是当前影响 CRWV 短期估值的最重要预期差来源,该并购的核心诉求在于 CRWV 通过收购 CORZ 获得宝贵的电力资源和基础设施布局,以支持其在 AI 数据中心领域的快速扩张。同时,CORZ 作为被收购方,其当前股价与并购隐含价格的差距为市场提供了套利机会,并间接支撑 CRWV 的股价表现。截至2025年10月27日,交易仍处于股东投票阶段(定于10月30日),代理顾问机构ISS于10月20日建议CORZ股东拒绝该提议,但CRWV回应称交易无竞争对手、董事会一致批准,并敦促股东支持,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完成(若获批)。近期股东反对声音增加,导致CORZ股价上涨而CRWV股价波动,凸显市场对交易成败的分歧。并购结果对CRWV的影响“无论成败,均化解核心不确定性”核心观点是,并购结果不会颠覆 CRWV 的长期向上逻辑。通过两种情景分析,可清晰看出 CRWV 在不同结局下的潜在收益。尽管近期 ISS 的反对意见提升了否决风险,但 CRWV 的有机增长路径保持稳健,且CORZ的独立价值评估(如 Roth Capital 的升级评级)进一步降低了负面冲击。1. 情景一:并购获批——短期业绩提振+长期产能保障若交易顺利通过,CRWV 将整合 CORZ 的电力与基础设施优势,带来可量化的积极效应:核心资源获取:CRWV 将获得约 1.3GW 的电力产能(包括1GW 扩建潜力),有效缓解 AI 数据中心扩张的电力瓶颈。这在 AI 基础设施领域至关重要,因为电力供应直接决定了算力承载能力。财务绩
CRWV&CORZ并购机会跟进:套利方向反过来了!

泡泡玛特急了

$泡泡玛特(09992)$ 今天空穴来风大跌8%,管理层有点坐不住了,盘后发了个公告,很着急地表明了Q3业绩之强。不过,你们IR是新来的吧?因为这份公告,完全没有缓解市场焦虑。因为股价反应的是Q4之后的增长预期投资者都知道你Q3业绩很不错,这种公告纯属没有必要。
泡泡玛特急了

用了下Gemini 3.0,真的是要爆了!

$谷歌(GOOG)$ AI投资版图里,Gemini 3.0 Pro近期曝光的“单HTML复刻OS”能力,在AI编程赛道“技术验证-生态渗透-商业化闭环”的关键落子。先看硬数据支撑的技术护城河。Gemini 3.0 Pro实现了“100%单次生成成功率”,这在AI编程领域是突破性指标——以往LLM生成代码常需反复调试,而它仅靠一段Prompt,就能完整复刻macOS、Windows、Linux三大系统的网页版功能环境:仿macOS版含终端“matrix”彩蛋、文件管理器等预装工具;仿Windows版内置Python运行环境与可玩小游戏;仿Linux版支持维基访问与壁纸自定义,且所有功能无需额外依赖,单HTML文件拖进Chrome即可用。更关键的是竞品对比:相同Prompt下,Claude 4.5 Sonnet仅能生成“点不开图标的静态界面”,这种代际差,正是谷歌在AI编程赛道的投资壁垒。再看生态渗透的低成本优势。谷歌投资逻辑里,“可复用性”是放大技术价值的核心。此次Gemini生成的源代码已在CodePen公开(macOS/Windows/Linux链接均同步释放),开发者无需二次开发,直接复用即可落地前端项目。这意味着什么?对中小团队,前端UI开发成本可降低60%以上;对教育场景,新人能通过可交互的“网页OS”快速理解系统逻辑;对企业服务,可快速定制轻量化工具。这种“低门槛+高复用”的特性,能让Gemini快速渗透开发者生态,为后续企业级编程工具铺路——这是比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投资回报点。关于“粘合代码”“非真OS”的争议,从投资视角看恰恰是理性的战略试错。谷歌从未宣称其是“操作系统创新”,而是聚焦“UI层效率革命”:用现有前端库快速验证“AI生成功能性界面”的场景可行性,既规避了底层内核研发的高
用了下Gemini 3.0,真的是要爆了!

棒约翰:年化可超100%的私有化套利案,好消息将近?

$棒约翰(PZZA)$ 最近再起的收购邀约让我眼前一亮, $Apollo Global Management Inc(APOS)$ 抛出了每股64美元要约(但仍比历史最高的130美元左右折价一半),如果交易顺利落地,回报潜力巨大。目前股价收于2025年10月13日的45.62美元,价差这么大,简直是套利玩家的天堂——不过风险也不小。作为有一定风险偏好的投资者,这应该是个值得高仓位押注的case。起因:特许经营巨头面临的国内压力Papa John's目前在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运营6019家门店,截至2025年3月30日的数据显示,北美3516家门店中,有2977家是特许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带来稳定的特许费收入,国际扩张(如最近重返印度,在班加罗尔新开4家店)正抵消国内的通胀和劳动力成本压力。今年以来,PZZA股价涨幅达15%,远超竞争对手 $达美乐比萨(DPZ)$ 的平盘表现,部分得益于收购传闻的催化。财务上,公司市值约14.94亿美元,2025年Q2营收稳定在5亿美元左右,尽管同店销售最近几个季度下滑1-2%。市场共识预计未来12个月营收增长平平,比过去5年的5.6%年化增速慢,但EBITDA利润率保持在12-15%,主要得益于供应链优化和 $优步(UBER)$ Uber Direct等外卖合作。PZZA EBITDA交易上,PZZA的个
棒约翰:年化可超100%的私有化套利案,好消息将近?

加一点MSFT,GenAI份额上升

$微软(MSFT)$ 虽然没在这波半导体FOMO中大涨,但它像极了那句老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看了近期MS的调研,300位CIO的直击反馈让人眼前一亮。重点还是软件方面支出的亮眼数据,2025年IT预算稳在+3.6%,软件板块继续领风骚+3.8%;2026展望整体预算小提速到+3.8%,软件+3.9%。微软的稳扎稳打的“慢热型”增长,历史10年平均+4.1%,正好卡在甜点上。对MSFT来说,最大的这块肥肉是GenAI。AI/ML稳坐CIO优先榜首, hyperscalers(超级云厂商)成首选伙伴,微软独领风骚。调研显示,2025年33%的CIO押注微软拿下最大GenAI份额增量( $亚马逊(AMZN)$ 次之14%, $谷歌(GOOG)$ 10%),三五年内更拉开到37%。为什么?简单说,微软的杀手锏有四:一是紧扣AI、安全、数字化转型这些CIO心头好;二是生态深度融合,Office到Azure无缝;三是产品线广,从Copilot到Dynamics 365,全链条变现;四是AI基建砸钱如流水,资源倾斜企业客户,长期LTV(客户终身价值)高到飞起。难怪调研里,微软是IT钱包份额头号赢家:2025年净+42%(亚马逊+12%),三五年内42%(Salesforce仅6%)。云支出这块,更是微软的“如虎添翼”。公共云花销2024年稍缓(Azure+12.7%),但2025年Azure预计狂飙21.4%,甩开AWS的14.2%和GCP的9.9%。CIO们直言,Azure是 hyperscaler里增长王者——工作负载上云,微软吃得最饱
加一点MSFT,GenAI份额上升

​​谁在为“AI循环”买单?​

当投资人愿意为 $戴尔(DELL)$$甲骨文(ORCL)$ 付出溢价,不是因为他们赚钱,而是因为他们在花钱。这是典型的周期特征:当一个产业被认为具有战略不可替代性时,资本会先奖励投入者,而非产出者。AI投资循环之所以强韧,也正因为这种“花钱的合理性”暂时成立。在过去一年里,AI资本流的路径发生了剧烈转向。第一阶段是软件狂欢——大模型、Agent、Copilot层出不穷,资本的焦点在模型和应用。第二阶段则是硬件和云——英伟达的H100卖到断供、 $美国超微公司(AMD)$ $英特尔(INTC)$ 赶上节奏、甲骨文借AI云复活。如今进入第三阶段:资本的循环闭环——模型需求→算力投资→模型性能提升→需求进一步扩大。这正是Altman口中“AI闭环经济”的雏形。不同的是,这次的循环更重、更贵,也更快。先说说这个循环的核心逻辑。当前AI投资循环就像一个自增强的齿轮系统:起步于科技公司的巨额基建CapEx,买芯片、建数据中心、训模型;然后这些投入转化成产品和服务,刺激需求增长;需求反过来推高营收和利润,吸引更多资金涌入(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形成正反馈。 $微软(MSFT)$ Q4 CapEx达190亿美元,谷歌母公司 $谷歌(GOOG)$ 同期150亿,
​​谁在为“AI循环”买单?​

AMD×OpenAI:一场对赌,也是一次押注

有人把好消息当糖吃,有人把条款当刀算。 $美国超微公司(AMD)$ 与OpenAI刚刚敲定一个多年的战略合作:OpenAI 将分阶段部署最多 6GW 的 AMD Instinct 系列 GPU,首批 1GW 预计 2026 年下半年启动;作为对价,AMD向OpenAI发放最多160M股权认购权(约10%),并与交付/市值等里程碑挂钩。市场对这一交易反应剧烈,带来大量上行想象,但同时也伴随显著的摊薄、执行与基础设施风险。这笔交易把AMD的“能否在大型AI训练/数据中心级市场与英伟达正面竞争”的判断拉到了聚光灯下,既是最大规模的验证机会,也是一场需用几年时间交付并被市场反复定价的执行赛。交易要点AMD 对 OpenAI 承诺在多年内交付6GW算力(分期部署),作为对价 OpenAI 可获等值的权证,权证总量上限约1.6亿股/160M(约占AMD已流通股本的~10%);首批归属与首个1GW部署相关,最终一批的行权/发行与AMD股价需达到$600有关;权证最晚可行权至2030-10-05。规模量化:每GW年度可带来$15B(150亿美元)收入;若按6GW/5年的线性部署(即每年 ~1.2GW),对应每年新增营收~$18B(180亿美元),折算季度为$4.5B/季度。估值影响:原有目标价$200基于35× CY26 EPS$5.72),但如果依据是52×CY26 EPS $5.72 ≈ $297.4,或等价于 25× 一个$12的隐含年化 EPS 运行率(25×12 = $300)。市场反应:新闻初发后股价短期回落(文章提到从高点回落约 10%);投资者调研显示55%买入 / 25%持有NVDA/20–25%卖出(有分歧与摩擦)。正面逻辑规模效应+可观的每GW收入想象:市场主流认为,GW产出估值放在“每GW
AMD×OpenAI:一场对赌,也是一次押注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投资芯片业?

想象一下,AI数据中心就像一辆高性能引擎,芯片就是里面的活塞。价值链分成“机架内部”(计算密集型组件)和“机架外部”(基础设施支撑)。内部是GPU、内存、网络这些AI训练的明星;外部则是电源、冷却和制造工具,让整个系统高效运转。芯片投资的关键环节:芯片设计与IP:那些为AI负载量身定制架构的创新者。制造与封装:代工厂和组装商,负责规模化生产。内存与网络:高带宽数据通道的幕后英雄。设备与测试:造更好芯片的“镐与铲”。于是就有了TSMC给NVIDIA代工,SK Hynix供HBM内存,ASML的EUV机器让一切成真。哪一环出岔子(比如地缘政治闹腾)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逻辑:价值链从上游(设计和IP)到中游(制造和组件)再到下游(集成和测试),反映AI数据中心的硬件依赖性。Inside the Rack部分聚焦计算密集型组件,直接支持AI训练和推理;Outside the Rack部分处理能源效率和基础设施,支持大规模部署。Inside the Rack(机架内部):Chip Design and IP(芯片设计和知识产权):涉及核心处理器和架构设计,包括ARM架构、GPU/CPU设计,以及云服务商的定制芯片。关键公司:ARM、NVIDIA、AMD、Intel、AWS(Amazon)、Microsoft、Broadcom、Marvell。Packaging(封装):先进封装技术(如2.5D/3D封装)以集成多芯片模块。关键公司:TSMC、Intel、Amkor、ASE。HBM Memory(高带宽内存):专为AI优化的高速内存。关键公司:Samsung、SK Hynix。Integrators(集成商):组装服务器和系统。关键公司:Supermicro、Dell。Components(组件):基础半导体组件。关键公司:TSMC、Intel、Samsung。Manufactur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投资芯片业?

阿里的AI大跃进:BABA的估值仍未完全释放,目标价升至195

如果你在关注那些重塑全球格局的科技巨头,那阿里巴巴在2025年云栖大会上刚发布的重磅消息绝对值得一刷。作为一个专注追踪中概股和云计算的论坛老鸟,我觉得这波操作标志着阿里正加速冲刺人工智能新时代, $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W(09988)$ 的机会越来越明显。阿里对超级智能的战略布局:从云栖大会看长远大会伊始,阿里云年度盛会就亮出了杀手锏。CEO吴泳铭在开幕致辞中直言,公司将在未来三年内加大AI和云计算投入,超出原定的3800亿元人民币预算门槛。这番表态是为了紧跟人工超级智能(ASI)的浪潮——管理层坚信,大型模型将成为新一代操作系统,而AI云平台则演变为下一代计算核心。从长远看,他们预判全球超级云平台将缩减至5-6家巨头,阿里正瞄准这份蛋糕,打造全球顶尖的全栈AI服务体系,包括顶级模型、全球智能云网络,以及开发者友好的开放生态。这不是空谈,而是从电商起家转向AI全能手的转型信号。模型迭代与基础设施强化:实战升级抢滩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阿里在AI模型、开发工具和底层设施上的实打实推进。模型层面,他们推出迄今最大最强的Qwen3-Max,其指令优化版在测试中已超越GPT-5-Chat的聊天能力;同时升级了Qwen3-VL的多模态视觉语言模型、Qwen-Coder的编程工具,以及Wan视觉系列和Fun音频家族的多媒体处理。这些不是零散补丁,而是基于300多个开源AI模型的生态整合。为助力开发者,阿里推云模型工作室Bailian,提供从代理开发到优化的全链路支持。基础设施上,高密度潘玖超级节点服务器、HPN8.0高性能网络架构、AI时代分布式存储CPFS,以及凌隼AI集群的训练、推理和强化学习加速,都得到显著
阿里的AI大跃进:BABA的估值仍未完全释放,目标价升至195

始祖鸟“炸山”后的雪崩​?估值晃动背后的环保雷区​

喜马拉雅山顶上,一场“升龙”烟花秀,本该是艺术与自然的浪漫邂逅,结果炸出了全球环保界的“怒火燎原”。9月19日,始祖鸟(Arc'teryx)携手蔡国强,在西藏日喀则海拔5500米的高原上,点亮了象征中国龙的烟花图案。宣传语喊得响亮:“唤醒山地保护意识”,可网友们不买账——“户外品牌放烟花护自然?这不是自打嘴巴吗?”一夜之间,#ArcTeryxFireworks标签在社媒上刷屏,批评声浪如雪崩般倾泻。品牌道歉了,当局调查了,股价也跟着抖三抖。始祖鸟这波操作,表面是艺术营销,骨子里戳中了环保、文化和品牌诚信的痛点。恰恰这批人可能还真是始祖鸟的用户,毕竟,在户外风口上,始祖鸟是安踏的“金鸡母”,一旦出事故,估值这艘船可就晃荡了。平台阅读量破百万,直呼“断龙脉”“,西方媒体也跟进,焦点直指“高海拔污染”。 到9月24日,当局调查组已上山核查,品牌和艺术家双双道歉,但余波未平——这不光是场公关危机,更是全球化品牌踩雷的教科书。基于媒体报道和网友反馈归纳的痛点争议点详细描述支持者观点(品牌/粉丝)批评者观点(网友/环保组织)潜在影响环保破坏烟花残渣含重金属,污染冰川水源和空气,高原生态恢复慢。“环保烟花”可降解,目的是呼吁保护。违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雪豹栖息地遭殃。生态修复花销大,当局或罚款禁令。文化敏感西藏高原活动,未充分咨询藏族社区,融入“龙”元素被疑挪用。尊重中国文化,本地组织参与。“外来艺术炸山”,忽略少数民族权益,藏族网友怒了。加剧中西方西藏议题分歧,抵制潮起。品牌诚信始祖鸟标榜“零碳足迹”,却搞高污染秀,被批“绿色洗白”。承认疏忽,承诺捐款修复。公关双标,英文道歉简短,中文版才谦卑。消费者流失,Patagonia等竞品受益。​这些点不是孤立的,交织成一张网,把始祖鸟的“自然守护者”人设网了个底朝天。绿色和平等NGO喊话:“艺术不能以生态为代价。” X上,90%的帖子是喷
始祖鸟“炸山”后的雪崩​?估值晃动背后的环保雷区​

简单谈谈懂王政府第二家潜在“国企”美洲锂矿(LAC)

昨夜的美股市场,锂矿赛道杀出一匹黑马—— $Lithium Americas Corp.(LAC)$ 盘后直接狂拉87.9%,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家挖出外星电池了。仔细一看,原来是懂王政府打算亲自下场,拟斥资入股LAC最多10%,同时重新谈判那笔23亿美元的能源部贷款。这操作堪称“国家队肉身开矿”,直接把市场预期拉满。这事说起来挺有戏剧性:Thacker Pass这个30亿美元级别的锂项目,最初是特朗普首任期末批的,拜登政府去年刚把能源部贷款给批到位。结果现在特朗普班底杀回来,一边要股权、一边要重谈贷款条件,还要求通用汽车(GM)必须签长协保底——这哪是谈判,简直是“锂矿版供给侧改革”。GM去年投了6.25亿美金拿下Thacker Pass项目38%股权,本来打算把这当成电动化转型的“锂粮仓”,签了20年包销协议。但现在白宫的意思很明确:锂价低迷可以,但你GM得给我兜住销量底线。这里插一句,很多人可能不清楚锂价现在多惨——碳酸锂价格从去年高点跌了快70%,很多矿企现金流都快绷不住了。这时候政府愿意下场托底、还拉上GM这种产业巨头做信用背书,等于给LAC上了双保险。所以市场为啥这么嗨?逻辑不复杂:政府入股=信用加持,后续融资成本肯定下降;GM长协托底=现金流风险大幅降低;锂价迟早周期回升,现在布局等于抄底战略资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Thacker Pass是美国境内最大锂矿项目,政治意义甚至超过经济账。两届政府接力扶持、车企巨头绑定包销、现在连股权都要拿——这分明是要打造“锂矿领域的国家储备平台”。当然也有人嘀咕:政府直接入股商业项目,这合规吗?市场扭曲吗?但说实话,在新能源产业链争夺战的白热化阶段,战略资源的安全供给早就超越了传统市场逻辑。中国靠宁德时代+天齐锂业打组合拳,美国现在用LAC+GM+政府
简单谈谈懂王政府第二家潜在“国企”美洲锂矿(LAC)

AAPL:突破短期迷雾,市场All In长期星辰?

$苹果(AAPL)$ 今年以来的表现算是Mag7中较萎靡的,直到上周开始,这种“雾里看花”的感觉突然明朗了起来。此前一直被Trade-in的iPhone疲态拖累业绩,从iPhone17系列之后拉长视角,又能看到折叠屏和AI故事点火的可能。所以这种压力下创新周期一旦点燃,估值弹性可不是闹着玩的。产品周期:眼前迟滞 vs. 未来点火短期来看,iPhone没能撑起市场的预期。原本大家押注2025年还有一轮换机高潮,但现实偏偏泼了冷水——2024年6月季度,iPhone销量第一次出现削减迹象。原因可能出在材料设计,也可能出在用户需求没被刺激起来。不管怎样,iPhone占收入比重超过15%,这一下子就形成了阶段性压力。不过,资本市场从来不只盯今天。更性感的故事已经开始铺陈:iPhone 17:主打“可负担性”。价格策略、运营商套餐、以旧换新,都是降低购机门槛的手段。而运营商明显愿意加码促销,这就等于给销量提前打了地基。折叠屏iPhone:被当成“爆点周期”的核心变量。如果一旦打开局面,拉动10%以上的增长并非天方夜谭,更妙的是,它还能叠加AI叙事,把硬件和算力的想象力串联起来。现在的AAPL本身就是看涨期权(Call)一方面,苹果手里握着长期的上行可能性(折叠屏、AI加持的新品周期);另一方面,也暗示其带有“场外交易式的投机性”,机会与风险并存,需要以“博弈心态”对待(既需看好长期,也需承担短期波动风险)背后的乐观一部分来自资本开支。Cook的语气比去年更乐观:“Prod different… is way happy comment on capex vs. others”,很明显,管理层在CapEx上的表态更积极。苹果愿意继续把钱砸进研发与硬件设施,尤其是折叠屏和AI相
AAPL:突破短期迷雾,市场All In长期星辰?

LYFT的Timing点来了?

美股的降息的狂欢派对里, $Lyft, Inc.(LYFT)$$优步(UBER)$ 这两兄弟上演了一出“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戏码。9月17日的LYFT股价直冲云霄,暴涨13%收于22.84刀,交易量爆棚到2.31亿美刀,而UBER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下挫5%收报92.95刀,日内低点直探92.12。因为市场挖出AV(自动驾驶)世界里聚合器的信息。总的来看。UBER更像是被担忧“抢了饭碗”,因为此前吃到自动驾驶概念的它一路直上,现在只是回调罢了,而LYFT,更像是“补涨”。事件上来说,LYFT的暴涨主要是此前与Waymo $谷歌(GOOG)$ 在纳什维尔合作提供自动驾驶网约车服务,而且“对公司而言 仅仅是个开始”。这种车队管理合作Flexdrive强化了自动驾驶平台价值。而对UBER来说,市场担忧自动驾驶削弱聚合平台议价权。这个行业还是那句话,你很难靠传统打车拉估值。AV浪潮一来,聚合器们就像守着金山的老矿工,等着技术大牛们来分羹。先说LYFT:作为小弟,它更灵活,专注乘车业务,没UBER那么多外卖包袱。这次Waymo合作是非排他性的,意思是LYFT能同时撩其他AV玩家,但起步就瞄准Nashville——一个需求密度不高但潜力大的市场。Flexdrive车队管理可能是对LYFY自动驾驶规模化的最佳路径:想想看,AV车队需要~25单/车/天才能盈利,而LYFT们能提供独特的需求密度、时间变量匹配,还能降CAC,加速上坡。Capex-light的模式,让它们在定价、支付、安全上玩转多模态网络(AV+人类司机+交付),平滑高峰期,保住ETA低位
LYFT的Timing点来了?

TikTok美国重组,资本如何重分1.7亿用户蛋糕?​

在马德里的谈判桌上,中美盯着的不是一杯红酒,而是1.7亿美国用户的短视频时间。最新传出的消息是,TikTok美国业务将被重组为一家新美籍公司,美国投资财团(可能是Oracle+Silver Lake+a16z等)控股约80%,中方股东留20%。新公司由美方主导董事会(还特意留了一个“政府指定席位”),而现有用户要迁移到一款新开发的“美国本土版”TikTok,算法技术则通过字节跳动的许可来重建。用户数据则是Oracle在德州的数据中心接手。看起来在谈国家安全,但底子是资本切蛋糕。对Oracle:一本万利的云与合规生意 $甲骨文(ORCL)$ 的角色很妙。过去它和TikTok就有数据托管合作,如今一旦 deal 落地,它摇身一变成了“唯一指定的安全屋”。数据中心的长期合同锁定,意味着 Oracle Cloud 可以吃下稳健的 recurring revenue。还有合规、算法托管这些服务,市场愿意给溢价。财报里一行不起眼的云收入,接下来可能要换个估值倍数。正因如此,消息一出 Oracle 股价小涨,投资人心里已经把这部分生意当“稳拿”。对Meta:别人搬家,我收流量 $Meta Platforms, Inc.(META)$ 那边更直接。TikTok 要让 1.7 亿美国人重新下载一个新 app,这里面就有摩擦。哪怕只有 5–10%用户掉队,就是850万–1700万活跃用户真空。 这些人去哪?最可能的就是 Instagram Reels 和 YouTube Shorts。这就是为什么 Meta 股价在消息面上立刻 +2%。因为投资者嗅到了一个现实:TikTok 的用户裂口,就是 Reels 的机会窗口。广告主也会顺势跟单,
TikTok美国重组,资本如何重分1.7亿用户蛋糕?​

Oracle吃下TikTok?如何用Delta中性期权策略最大化收益?

写在前面:如果你对期权有一定了解,并实操做过买方(例如单腿Call)和卖方(Sell PUT),欢迎一起来了解更多基于Delta的策略!最近的 $甲骨文(ORCL)$ 可以说是“AI下游服务”的最大惊喜。首先是财报引爆,公司公布的RPO规模直接冲上455亿,同比增长359%,这个数据一度让市场怀疑是新闻稿笔误。要知道,RPO本质是“未来收入的储备池”,反映的就是客户需求强度和确定性。这背后是企业客户在 AI 云、数据库、AI 服务器相关服务上的爆发式采购。然后财报当日市场反馈给了单日飙升超35%,俨然复刻了 $英伟达(NVDA)$ 在2023年ChatGPT爆发后的AI行情,只不过这次是AI产业链需求向下游扩散。昨日坊间盛传ORCL可能会入股TikTok(鹰兔谈判),Oracle又说不定成了Bytedance的“绣球郎”。TikTok自身就是GPU大买家,Oracle的OCI(云业务)又是拼命想卡位的赛道,两边拉个红线,不失为资本市场的浪漫。从财报后的最高的340回撤到300左右,已经洗掉了一批获利盘。而现在300左右的位置碰上该事件,可能会迎来另一种行情(震荡上行)。我给大家列了四个多头的期权思路前三个比较常规,牛市价差、裸多头。以10/17到期,股价以302计。A: Bull Put Spread (低风险,信用策略):卖300P (16.37) 买290P (11.74),净credit 4.63刀。Max盈利4.63,Max亏损5.37,盈亏平衡295.37。B: Bull Call Spread (中风险,debit):买300C (19.30) 卖310C (14.90),净debit 4.40。Max盈
Oracle吃下TikTok?如何用Delta中性期权策略最大化收益?

Coinbase要发币,是否有胜算?

稳定币行业的转型趋势——“发行变薄,分发变厚”出发,成功已从“能否发行”转向“能否分发”,即构建贯穿钱包、桥接、商户的“路网”,让稳定币被自然使用和流通。 $Coinbase Global, Inc.(COIN)$ 发了个帖子要做代币稳定币时代的核心——分发决定成败​​稳定币行业范式转移:​​发行变薄​​:稳定币发行已高度模块化(如Paxos、Bridge提供API/白牌方案),企业可快速上线稳定币,边际成本低。Coinbase作为合规平台,发行技术门槛低,但发行本身非核心竞争力。​​分发变厚​​:真正稀缺的是分发能力——即稳定币能否嵌入用户日常动作(如支付、交易、募资),形成网络效应。Coinbase的胜算高度依赖其现有分发网络能否转化为竞争优势。稳定币的成败取决于三大高势能分发场景(交易所/Launchpad、钱包/跨链桥、商户与PSP)。Coinbase若发币,需在这些场景深度布局,否则可能重蹈 $PayPal(PYPL)$ 的PYUSD覆辙(PYUSD表现不佳,因分发未达预期)。Coinbase发行稳定币的优势:强大的分发基础​​Coinbase拥有显著优势,源于其庞大的用户生态和合规基础设施,胜算较高,但需精细化落地。​​交易所/Launchpad场景:募资与流动性流水线(高势能分发入口)​​​​优势​​:Coinbase是头部交易所,用户基数庞大(超1亿认证用户),可轻松将新稳定币集成到交易、Launchpad和流动性池中。Binance、OKX等平台近半数新项目以稳定币计价,Coinbase可复制此模式,实现“募资-空投-二级流动性”三段式分发(如用稳定币作为默认计价单位),快速形成刚性需求池。​​案例
Coinbase要发币,是否有胜算?

Netskope IPO:估值缩水却增长爆表!美股新股第二个Figma?

$Netskope, Inc.(NTSK)$ 这单IPO终于走到牌桌中央。最新披露的信息摆出来,市场立刻就有点躁动了。代码是 “NTSK”,挂在纳斯达克。公司计划发4780万股 Class A 普通股,定价区间15–17美元。如果直接冲上限,募集资金能到8.13亿美元,目标估值65亿美金,和21年那次私募市场给的75亿美金比起来,这次估值小降一档,说白了就是市场环境不允许太“飘”。基本面呢?Netskope 的增长曲线还是很顺滑。到25年7月,ARR已经7.07亿美元,同比增长33%,动能不俗。2026财年前六个月收入增长 30.7%,也还在30%+的舒适区。盈利当然还是亏,但比去年“少亏”了:上半年净亏损 1.695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 2.067 亿美元收窄不少,全年亏损大概 3.545 亿美元。毛利率也抬头到了 71%。客户数超过 4300 家,里面有 Fortune 100 大客户撑腰,净留存率高达 118%,这种数据拿去路演够提气的。以FCF Margin来算Rule of 40,Netskope的故事与Peers相比相对合理,2026财年H1的Rule of 40 ≈ 29.7%。估值怎么看?7.07亿ARR,对应65亿市值,就是9.1倍的ARR倍数。这个倍数恰好卡在 8–12 倍区间的腰部位置,既不让投资人觉得贵(给IPO留了水位),也不至于被人嫌便宜。翻译成人话:这价格就是“市场能接受的中庸解法”,大家别挑了。不过,别忘了这个赛道的对手可是“虎狼环伺”。 $Zscaler Inc.(ZS)$ 已经在二级市场混得风生水起, $Palo
Netskope IPO:估值缩水却增长爆表!美股新股第二个Figma?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