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谷歌东阿里,AI to C开启了 “后发赶超”新叙事? 采写/陈纪英 编辑/万天南 中美AI大模型领域,不约而同开启了“后发赶超”的新叙事。 在AI布局上,谷歌曾被视为“落后分子”——悲观者认为,谷歌作为上一个时代的王者,AI技术越发达,就越可能加速谷歌搜索广告模式的衰落。 因此,当2023年OpenAI旗下的ChatGPT横空出世时,谷歌内部一度闻之色变。 直到最近,谷歌发布了Gemini 3——让骄傲的马斯克、自信的OpenAI创始人奥特曼,都齐齐点赞,“看起来是个很棒的大模型”。 在中国,阿里也来了一次灵活的反超。 过去,阿里旗下Qwen系列模型虽然是全球排名第一的开源大模型,但在AI To C领域,阿里并未急于重押,眼看着DeepSeek、字节旗下豆包的用户规模遥遥领先。 直到最近,马云、吴泳铭等集体拍板,阿里必须在AI To C领域,跑出一款杀手级应用。身负重任的千问APP,公测首周下载量就突破了千万次。 这个速度直接打破了大模型增长纪录——此前,ChatGPT从2023年5月上线到千万下载,耗时了三个月之久。 阿里谷歌上演赶超戏码背后,不约而同践行着全栈路线——从底层的云计算和芯片,到中间层的大模型层,再到应用端To C、To B双线并线,既做原生应用,也用AI重构存量业务。 路线虽相似,打法却有差异,比如阿里Qwen坚持开源,谷歌Gemini 则坚守闭源。 阿里和谷歌的后发赶超,能否彻底改变中美AI大模型的格局? 一 殊途同归:中美巨头的“全栈AI”默契 在最近的财报上,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却有点不合时宜,提及了AI泡沫,“AI泡沫覆灭,谁也跑不掉”。 桑达尔毫不避讳AI泡沫,是源于他的内在自信————全栈布局是最具反脆弱特性,最能穿越周期的模式。 相比之下,纯模型公司的风险在于,一来,在AI大模型的你追我赶中,没有哪家公司能保证其永远领先,一旦其技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