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静的互联网圈
郭静的互联网圈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科技自媒体,关注互联网,关注TMT。
IP属地:江苏
31关注
4923粉丝
0主题
0勋章

iPhone 17交出“成绩单”,中国用户为什么连苹果手机也不认了?

苹果交出了iPhone 17系列首销“成绩单”。财报显示,苹果公司2025财年第四财季总净营收为10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274.66亿美元,同比增长86%,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苹果第四财季净利润同比增长10%。其中,来自于iPhone的营收为490.25亿美元,同比增长6%。无论从营收、净利润,还是从iPhone产品营收数据来看,苹果公司该季度的表现都算不错。受财报因素影响,苹果公司盘后股价上涨超3%,突破52周最高价。不过,在大中华区,苹果公司的表现并不好。财报显示,2025财年第四财季苹果公司在大中华区净营收为144.93亿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为150.33亿美元,同比下滑4%。往年用户都会吐槽苹果公司“挤牙膏式创新”,但今年iPhone 17系列的表现显然超过iPhone 16、iPhone 15、iPhone 14等机型,特别是iPhone 17系列入门款的储存空间提升到256GB,更是让iPhone 17得到了“加量不加价”的称号,新款的橙色配色也让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在外观上有着超级高的辨识度。iPhone 17系列发售首日,iPhone 17 Pro Max被黄牛最高加价1500元。iPhone 17系列在中国市场的开局看起来特别顺,可为什么到最后出“成绩单”的时候,却出现强烈反差,营收不增反降,中国用户为什么连苹果手机也不认了?首先,加价抢购只是少数现象。iPhone 17系列发售首日,郭静的互联网圈从苹果位于苏州中心的Apple Store 零售店看到,店门口确实有人手拿多部iPhone 17产品在于其他人交流,但大多数人仍是在店内活动,要么排队等着取iPhone 17,要么在产品区了解新产品。排队购买iPhone 的巅峰是号称“一代神机”的iPhone 6,后面几代机型的排队抢购现象就愈
iPhone 17交出“成绩单”,中国用户为什么连苹果手机也不认了?

AI大模型要颠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模式?想多了

AI大模型行业比较魔幻的地方在于,一面是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DeepSeek等都没找到清晰靠谱的盈利模式;一面是各种名人、专家、大V都在不断地开卖AI课程,平台都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赚钱,但各种9.9元/19元/99元AI课程却卖得飞起。2022年11月,OpenAI的ChatGPT爆红后,迅速带火整个AI大模型产业,几乎所有科技公司都在上线自己的AI大模型产品,国内更是短期之内上线了数百款AI大模型产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8月31日,全国累计有538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263款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或功能完成登记。在信息发达的今天,诸多科技公司都害怕自己落后于AI时代,产品行不行不知道,但坚决不能在AI时代“掉队”。距离ChatGPT爆红已有近3年时间,国内数百家AI大模型产品也搞了2年多时间,现在却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即如何赚钱?向谁收费?ChatGPT早在2023年2月1日即开始向用户端收费,数据显示,从2025年年初至2015年8月,ChatGPT移动应用已创下 13.5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673%。OpenAI 2025年总收入预计达130亿美元,其中,七成来自消费者业务。除ChatGPT外,谷歌的Gemini、xAI的Grok等AI大模型都有向C端用户收费模式。不过,国内AI大模型行业的玩法从一开始就跟ChatGPT、Gemini、Grok等产品不同,最开始确实有产品搞收费模式,但很快铺天盖地的免费AI大模型产品就不断上线,AI向用户端收费这一模式即被彻底锁死,大家都只能靠B端收费,而B端收费的规模又上不来,这就导致其收入规模与ChatGPT、Gemini、Grok等产品差距甚大。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Kimi、DeepSeek等产品在用户端已经做了2年多的“自来水”,但从商业逻辑来看,无论任何产品,最终的目的肯定是要赚钱,没有哪家
AI大模型要颠覆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模式?想多了

外观“丑”又如何?人们抢着买iPhone 17,苹果公司市值又创新高

10月20日晚,苹果公司股价创下历史新高,总市值飙升至3.89万亿美元,反超微软,成为美国第二大市值公司。苹果公司的表现再度打脸此前对iPhone 17系列的看衰者。9月10日,苹果公司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四款产品:iPhone Air、iPhone 17、iPhone 17 Pro和iPhone 17 Pro Max。与往常一样,新手机还没发布,外面各种各样的信息被露个底朝天,新机发布后,对iPhone 17系列的吐槽依然不少,比如,“挤牙膏式创新”、“摄像头难看”、“外观丑”,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用户反映iPhone 17及iPhone 17 Pro Max无法激活问题。如果用户经常刷视频,必然会被iPhone 17系列的负面信息所影响,继而被“劝退”。在某些用户眼里,跑去买iPhone 17系列的人,可能就是个傻瓜。事实上,现实中的商业情况,与网络上短视频推送给用户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就像此前的西贝、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短视频中所反映的情况,与消费者在现实情况中买不买,完全是两码事。iPhone 17也跟西贝、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情况类似,网上爆火的短视频,究竟是否影响消费者的最终购买决策,这是个玄学。近期,有博主透露称,自9月10日发布以来,苹果iPhone 17系列截至10月12日国内已激活接近400万台,iPhone 17 Pro Max单周激活超60万。10月20日晚,苹果公司股价的上涨,实际上也是对iPhone 17真实销售情况的反映,即iPhone 17卖爆了。为什么iPhone 17身上会出现这种反直觉的情况?为什么iPhone 17会卖爆?为什么网上那么多看似对iPhone 17不利的信息,并不影响iPhone 17系列的最终销量?其原因在于:1.iPhone 17没有对手。过去,**、三星等手机厂商都会在苹果新机发布会期间发布新机,继而与新iPho
外观“丑”又如何?人们抢着买iPhone 17,苹果公司市值又创新高

微信官方旗下公众号出现推送失误,被盗号还是小编手抖?

日前,有网友发现,8月19日晚7点29分,“公众平台安全助手”公众号出现推送失误,该账号系微信官方旗下的公众号,但是却很明显推送了一条与微信毫不相关的内容,目前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但是推送已完成,用户搜索“公众平台安全助手”仍可以看到这条内容,只是无法点开。 “公众平台安全助手”是公众号运营者必定会关注的账号,该账号的上一条信息推送时间是2024年7月25日,阅读量10万+。在我的微信好友中,目前已经有2407个朋友关注。每次当用户登录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消息推送完成时,该账号都会向用户发送通知。 其服务号简介是:提供微信公众号登录和群发等安全操作,在手机上插手消息、评论、赞赏,新建群发和查看群发历史。 由微信公众号的注册量可以推算,“公众平台安全助手”服务号的粉丝量在千万级。 一个粉丝量达千万级,一个公众号作者必须关注的账号,却出现推送失误,不知道是该账号被盗号,还是小编手抖导致,目前微信方面并未回应。 从该推文的内容来看,并不是什么负面内容,但这背后却显示出微信自身管理松散和漏洞,要知道,如果是一个公众号运营团队,哪怕是几十万粉丝的账号,它们的审核、发布都是非常严格的,几乎不可能出现随手发布一条毫不相关的内容,这背后的问题在于: 1.微信过度放权。 2.“公众平台安全助手”账号的发布审核不严。 3.没有明清晰的管理规则和流程。 最近几年,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段子:“这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从这次“公众平台安全助手”服务号的推送失误来看,它们这是把“草台班子”具象化了。哪怕是只有一个人运营的公众号,平时在推送的时候也会仔细看清楚,谁知道一个千万级别的公众号,发布公众号文章推送也是这么滴“随意”和轻松。 按照常规公众号团队的人员配备,一个大号背后,编辑、美工、审核校对、发布是四个组别,一般编辑和审核都会相对严谨,他们对“千万级”粉丝这个账号的力量感知度更强,而“发布者”
微信官方旗下公众号出现推送失误,被盗号还是小编手抖?

为什么有时候短视频和直播刷多了会有种想吐的感觉?

短视频和直播所带来的刺激感很容易让人有成瘾性,莫言曾说过:“其实我也刷短视频,但每次刷完了都会批评自己。”有意思是,莫言、余华、刘震云等以文字出名的作家,也因为短视频的推动而变得更火。自从抖音爆红后,国内整个互联网领域都全面短视频化,不仅微信、微博、QQ等社交产品,包括新闻客户端、手机浏览器、知识类产品、网购类产品、外卖APP等,全都在力推短视频产品。无论用户本身是否喜欢短视频,短视频和直播作为一种新的介质在互联网上生根发芽暴涨,就算用户平时不刷短视频,但是只要用户是使用手机上网,就必然会受到短视频的影响。CNNIC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68亿人,网民使用率达95.1%,仅次于网络社交、即时通信和网络视频。与文字内容相比,短视频更刺激、更简单且门槛更低,它能以更丰富的形态展现出更直接的信息量,再加上短视频本身的剪辑能力,用户很容易就被这几秒钟甚至几十秒的内容所吸引。实际上随着各大平台对短视频的重视,短视频内容也不全然都是一些不好的内容,微信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西瓜视频等平台不仅从流量上对短视频有所倾斜,而且还是真金白银地对短视频进行支持,在如此大幅度以及时间的堆积下,必然也会有许多优质的短视频内容,所以,如果纯粹因为个人的偏见而对短视频内容全都视而不见,必然也会错过一些“宝藏”类内容。但是,作为用户,其在刷短视频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为什么有时候短视频和直播刷多了会有种恶心想吐的感觉?为什么用户会对连续不断的短视频和直播产生反感?为什么短视频和直播的爽感会产生逆反心理?包括莫言的《丰乳肥臀》、《蛙》,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一地鸡毛》等作品在内,这类作品对读者是有要求的:1.读者有足够多的盈余时间;2.读者有连续不断阅读的能力。这两点在门槛和人性上都对读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但短视频却不一样
为什么有时候短视频和直播刷多了会有种想吐的感觉?

微信朋友圈里的“活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朋友圈活人越来越少了”,有用户在即刻App的圈子里发出感叹。作为一款月活跃用户数达14.02亿的“国民级”App,微信朋友圈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但为什么会出现“活人越来越少”的情况呢? 曾经网上流传过一段非常有名的段子,“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大家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的都是各种好,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这个段子背后就反映出微信朋友圈的一些情况。随着用户使用微信时长的增加,朋友圈要么变成“工作狂人”,要么变成“一条杠”,有的朋友选了“朋友圈半年可见”,但这半年内竟然什么内容都没有。工作、旅行、缄默,这是朋友圈当前的一些现状,而这种现象更像是一种蒙了面纱的“工具人”,自然谈不上有着喜怒哀乐的“活人”。 为什么微信朋友圈需要装?因为微信好友背后的社交关系链比较复杂,父母、亲戚、同事、客户、好友、不太熟的人等等,微信某种程度上取代了电话通讯录的作用,而在如此复杂的关系链下,用户要想像一个“活人”一样,在朋友圈中展现出正常的喜怒哀乐非常困难。 比如,“痛苦”,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了一条情绪低落的内容,你父母、亲戚之类的可能就会非常担忧,但实际情况却又没那么严重,你只是一时感慨而已,如果频频出现这种情况,要么浪费父母亲人的感情,要么自己就被亲人们情感上带来限制。 再比如,“悲伤”。正所谓“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你在朋友圈中发出一些比较悲伤难过的内容,可能有好友此时正在度过一些快乐的时光,这种情况下,好友完全没办法与你共情。 再比如,“过度快乐”,有些微信用户的朋友圈特别“精装”,而有些微信好友嫉妒心特别强,就会在下面评论留言一些阴阳怪气的内容,而其他的共同好友看到后就会很尴尬。 总之,你很难在父母、亲戚、同事、客户、好友、不太熟的人等复杂的关系链下找到平衡,让所有人都满意,那么,能不能完全不顾其他人的感受,想要发什么就发什么呢?除非你本身心理足够强大、足够豁达,否则,只要你在
微信朋友圈里的“活人”越来越少了,这是为什么?

iPhone 16降价就变“香”是真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重回增长

在各种“苹果史上最大降价”、“苹果手机大降2500元”、“iPhone降价”等话题以及国补实打实的降价之下,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下滑态势终于有所改善。 $苹果(AAPL)$ 苹果公司202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总营收为940.36亿美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为234.34亿美元,同比增长9.3%。其中,大中华区营业收入为 153.7 亿美元,相比较去年同期的 147.28 亿美元,同比增长4.35%。 苹果公司CEO蒂姆·库克在财报会议中提到称,“国补确实适用于我们的一些产品,这显然是有帮助的。” 淡季不淡 实际上每年的Q2季度都是智能手机的销售淡季,Q3季度有新机型的对冲,以及暑期+开学的带动,其销量会比Q2季度要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5年4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503.8万部,同比增长4%;2025年5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2371.6万部,同比下降21.8%。 智能手机厂商一般为了秋季的旗舰机也会选择在该季度降低推出新手机的频率,这就更加降低了消费者的购机欲望。 苹果公司2024年第三财季财报显示,大中华区是唯一收入出现下滑的地区,该季度苹果公司在大中华区的营收147.3亿美元,同比下跌6.5%。与之相比,苹果公司2025财年第三财季在大中华区的增速为4.35%。 IDC公布的2025年Q2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数据显示,二季度整体出货量同比下降4%,降至6900万部,其中,iPhone以960万台出货量排名第五,同比下滑幅度为1.3%,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这一点来看,虽然Q2季度是智能手机行业的淡季,但苹果公司却做到了“淡季不淡”,考虑到苹果手机的平均客单价较高,苹果手机Q2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表现真的够稳。 降价和对手 这轮国补和降价对智能手机行业的影响在于,消费者面对各种
iPhone 16降价就变“香”是真的,苹果公司在中国市场重回增长

怎样看待微信搜一搜的“AI搜索”?

1.作为百度的基本盘,百度搜索的任何变化,它都会非常重视,最近的一次改版,百度大张旗鼓地宣传“十年来最大改版”,实际上就是将百度搜索框升级为“智能框”,框变得更大,还支持AI搜索、语音搜索、PDF/Word等文件输入、图片输入。与过去的搜索引擎相比,百度这次显著地增加了AI内容。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搜一搜的情况与百度也非常类似,当用户点击微信App头部的搜索框时,系统会出现类似百度搜索的搜索框,下方是“深度思考”,右边是语音输入,用户还可以输入图片,也能输入文件、公众号内容。当用户选择“公众号内容”时,系统会自动弹出“最近阅读”的文章,继续选择后搜索,系统会直接帮用户总结该公众号内容,对于一些文字超过3000字以上的长公众号文章,微信搜一搜的这个总结非常实用,能极大地节约用户的阅读时间,去掉一些“废话”,直抵核心内容。与百度不同的是,微信搜一搜非常低调,连宣传都没宣传,只在产品侧改进和提升,不做宣传,幸亏微信搜一搜和百度不是处在商战之中,否则,佛系的微信搜一搜跟百度真没法儿打,看看最近京东、美团、淘宝之间的“外卖大战”,那叫一个激烈。2.网络上总喜欢夸张和渲染,比如,当AI刚开始爆红的时候,不断有各种文章说“AI会取代人类”、“AI会让某些人没了工作”、“不会用AI你就会等着被淘汰吧”,类似的观点和文章绝不少见。距离OpenAI的ChatGPT爆红至今,已超过2年半的时间,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因为AI被淘汰的吗?用户不会用AI好像也没那么恐怖,但这波AI的浪潮卷向了搜索引擎。如果你用惯了Kimi、豆包、腾讯元宝、文小言这些AI产品,你就很难理解几年前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体验还是:一共就10条结果页,头部8条广告,尾部8条广告,中间可能还穿插了一两条广告,再加上有几条可能还是SEOer们产生的内容,用户需要在一整个“垃圾堆”里找自己想要的内容。AI搜索对百度、搜狗、360搜
怎样看待微信搜一搜的“AI搜索”?

微信朋友圈支持图片评论,可为什么真正用的人却很少?

微信又双叒叕更新了!这次7月2日上线的8.0.61版更新幅度非常大,比如,可以设置不接收共同好友点赞提醒了,仅提醒朋友与我的互动功能上线,这个讨人厌的信息打扰终于有所改进。另外,微信朋友圈还支持图片评论,不过,该功能处于灰度测试阶段,有些用户仍需要等待更大范围的覆盖才可以使用。微信朋友圈图片评论功能的使用方法:第一步,将微信更新到最新版。第二步,从朋友圈中找到想要发图片评论的内容。第三步,点击评论按钮时,右侧会出现“图片”标志。第四步,点击图片,就会进入系统相册,选择想要评论的图片。第五步,仅支持选择一张图片,左下角可以“预览”,预览的时候可以对图片进行简单的二次编辑。第六步,照片选择完成后,可继续在上方发表文字评论,也可以直接发布。发布完成后会以缩略图的形式出现,点击图片后即可看到大图。如果放在过去,微信如此大幅度的更新,必然会引发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但实际上用户更关心的却是“支持关闭共同好友点赞提醒”功能。据郭静的互联网观察发现,微信朋友圈虽然已经支持图片评论,但真正用的人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用户习惯问题。现在的微信不是10年前的微信,只要它推出任何新功能,都会引发一窝蜂似的讨论和关注,继而会吸引超级多的用户使用,微信基本上不需要去“教育”用户如何使用。可如今的微信并不是这样。当下的用户更容易受到短视频和直播、短剧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和节奏更加偏向于短平快,得益于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微信只要推出新功能,都有可能被上热搜,可热搜的时长普遍不超过48小时,有时候甚至更短,那么,对于其他的大部分用户来说,“我可能听说了某个功能”,仅此而已,或者说用户只是尝试一下微信这款新功能,后续随着被降热搜,用户就抛弃该功能。在短平快节奏下,用户习惯很难快速得到普及和养成,这就导致只有部分用户知道和使用该功能,在更大范围的基数下,用户还是老的使用习惯,并未更新。再加上微信本身也比较
微信朋友圈支持图片评论,可为什么真正用的人却很少?

别动不动就“微信公众号要死了”

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作者就喜欢搞一把大的,普通的“标题党”已然无法满足内心的需求,只有更夸张和惊悚的“标题党”才能达到目的,于是,怎么夸张和惊悚怎么来,比如,“微信公众号已死!!!”有意思的是,这篇稿子被投诉后,微信竟然没通过,作者又跟着续上一篇,一下子流量吃饱。微信公众号由订阅制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后,造成的后果就是整个微信公众平台的游戏规则重新洗牌,排序规则的变化导致话语权的变更,过去一些粉丝多的大号占据优势,它们因为做得早,粉丝多,流量都是它们的,但在新的排序规则下,平台更占主导权,哪怕你是几百万粉丝的大号,在百分之几的打开率下,流量也一般。这次微信公众号重新排序后,受到影响的,显然就是这些做得早、粉丝多的所谓“大号”。流量没了,粉丝不涨,于是,一些公众号作者坐不住了,语不惊人死不休,“微信公众号死了!”。成年人就是这样,只要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那必然会用非常强硬的态度攻击,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微信公众平台不是他一个人的平台,平台不可能把所有的流量都给他一个账号。其次,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都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的今天,强势要求微信公众平台依然走过去那一套古典订阅制的老路,也显得不合理,如果这样就是它“死了”,那今日头条、百家号、网易号这些内容平台是不是早就“死了”?可能,最终死的不是某个内容平台,而是某个微信公众号作者,微信公众号的作者量级超过千万,少数几个作者不不更新,或者“死了”,真没什么大的影响。你自己不想更新,别拉上平台,两者的命运不一样。1.算法制打破了微信公众号的板结化。微信公众号从2012年8月诞生至今,已有近13年时间,作为一个拥有如此长时间的内容平台,它本身的问题并不少,其中,板结化就是其问题之一,有些公众号作者可能在2012、2013年就注册了,后面一波热潮是2017年左右,一些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开始转行做自媒体,写微信公众号,把这波算下来,距今也有近
别动不动就“微信公众号要死了”

微信加新好友图片备注终于全量上线,但为什么显得有点鸡肋?

微信曾在4月份就被爆料推出新加好友支持图片备注功能,当时是灰度测试阶段,现已全量上线,安卓版和iOS版均支持此项功能。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当添加对方微信之后,如果彼此发布图片消息,系统会主动提示用户,“将图片添加到备注”,同时还能添加图片的描述文字,文字描述的字数限制为200字,图片备注最多支持添加3张图片。微信扫描新好友二维码点击添加到通讯录后,头部区域也会提示用户“添加图片”,用户点击后,可以选择拍照,也可以选择从相册添加,此处不添加的话,彼此聊天首次发布图片,也会收到“添加到备注”提醒。当用户添加完图片做备注后,点击朋友资料,即可在描述区看到图片和描述介绍。微信从推出至今已超过14年时间,作为一款稍显“古老”的社交产品,用户对于微信的态度爱恨交织,显然微信也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微信一直就未停下各种各样的微创新脚步,支持将图片作为备注,也是其微创新的一部分。在当下大多数互联网产品都处于止步不前的情况下,微信这一点确实做得不错。支持将图片作为新好友备注的目的,显然是希望通过更详细的信息和标签备注等,让用户之间能够更熟悉,免得当初加好友的时候没有备注,后面等微信好友变多,就不知道加的这个人是谁。但若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微信这项功能有些“画蛇添足”的嫌疑。用户在添加微信好友之前,就已经有添加备注、电话、标签等功能,下方还有添加好友的来源、添加时间。在已经有如此明细标签信息的情况下,“图片备注”的用处并不大。就算用户此前并未添加备注,其余的标签信息也足以让用户想起来他是谁。另外,既然是刚加上的微信好友,手机里正常不太可能储存对方的照片,总不能当着对方的面拍一张照片作为备注,这种社交场景也太尴尬了点。图片备注看起来很好,也是一种更新的介质和标签信息,但实际用处并不大,如果自己怎么样都想不起来对方是谁,图片备注也不一定有用。我能想到的唯一的使用场景就是旅友,彼此互相帮忙拍照片后,加
微信加新好友图片备注终于全量上线,但为什么显得有点鸡肋?

做微信公众号:别过于追求流量和“10万+”

流量某种程度上就是互联网行业的流通“货币”,只要你有流量,什么都好说;如果你没有流量,那就是海市蜃楼,弄不好就是“吹牛”,你别看人家的title是什么“专家”、“主理人”、“XXX导师”,你去看他实际运营的项目,流量可能还没有你高,那可不就是尬吹吗。但是,做微信公众号,若过于追求流量和“10万+”,也很容易遭到流量和“10万+”的反噬。首先,为了流量魔怔了。这一点在短视频方面体现得特别明显,当创作者尝到到流量和“10万+”的甜头后,会不断要求自己能被“算法彩票”选中,不断地在追求“10万+”,比如,当初郭有才火的时候,各种各样的短视频博主都在穿着稀奇古怪的服装,搞着稀奇古怪的造型,去学他搞唱歌跳舞,这种人就是为了流量彻底魔怔了。微信公众号的情况同样如此。早期一知名大号在业界非常火,但后来人们就越来越发现,其整个内容套路化,并且有许多内容纯粹就是编的,毫无疑问,这种内容创作已经偏离了内容本身,纯粹为了流量而去,而在追求流量化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歪路”,因为,要想不断地有“10万+”流量,就需要有不断的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出现,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这种可能,最终就只能纯编。当微信公众号因为流量而“魔怔”的时候,他的内容就有可能出现问题,流量是内容创作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直接从零到结果,就像商家想要赚钱一样,如果有一个商家告诉你,它要赚你多少钱的时候,你肯定会嫌膈应。现在你去看有些微信公众号,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好好的一个账号,标题搞成“刚刚,XXX”、“注意!这个功能要开”、“XX重要提醒!”、“明早,XX正式进入!”,连正常推送内容都省了,全成标题党。其次,微信公众号流量的“不确定性”。当微信公众号由订阅制走向算法的个性化推荐后,微信公众号的流量出现模糊化和“不确定性”,过去,微信公众号的流量严重依赖于粉丝量,粉丝量越多,其阅读量可能更高,但是在个性化算法推荐的情况下,许许多多的小号,
做微信公众号:别过于追求流量和“10万+”

喜马拉雅四次冲击上市没成功,直接摊牌,卖给腾讯音乐“傍大腿”

2021年5月1日、2021年9月13日、2022年3月29日、2024年4月12日,喜马拉雅连续4次尝试在美股、港股尝试冲击IPO没有成功后,直接摊牌了,卖给腾讯音乐“傍大腿”。根据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公告,收购的条件:(1)12.6亿美元现金;(2)总数不超过总股数5.1986%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总股数为不晚于交易交割前五个工作日的工作日当天腾讯音乐已发行及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及(3)受限于并购协议的条款规定,喜马拉雅的创始股东在交割时及之后将分批获得的总数不超过总股数0.37%的腾讯音乐A类普通股。继迅雷收购虎扑之后,中国互联网行业再次出现大的并购现象。对于喜马拉雅来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第一名”的头衔固然好听,但最终也不得不面临现实的盈利问题。喜马拉雅2024年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喜马拉雅的营业收入分别为人民币58.57亿、60.61亿和61.63亿元,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人民币-51.06亿、36.996亿、37.36亿元。运营数据方面:喜马拉雅2023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3.026亿,包括1.33亿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1.696亿通过物联网及其他开放平台收听公司音频内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每位活跃用户在公司移动端应用的日均收听市场约130分钟。于2023年,喜马拉雅平台的移动端平均月活跃付费用户达到1580万。喜马拉雅的问题在于,一方面,它已经做到行业第一位的水平,再往前一步,难上艰难;另一方面,音频本身的变现问题,喜马拉雅在多方尝试后,直到2023年才首次盈利。作为一款仍旧独立的App,很难再看到喜马拉雅能翻出什么浪花。在看不到未来希望的情况下,直接卖给大巨头“傍大腿”当然更香。对于腾讯音乐而言,收购喜马拉雅的好处显然也不少。第一,喜马拉雅能补全腾讯音乐在音频行业的拼图。实际上腾讯音乐本身在数字音乐行业就是头部,QQ音乐+酷狗音乐
喜马拉雅四次冲击上市没成功,直接摊牌,卖给腾讯音乐“傍大腿”

电商平台的“618”正热火朝天,但商家的“套路”你是真防不住啊

“618到底火不火?”、“618到底有没有人买?”、“618是不是过气了?”不少网友都纠结于这些热度问题,更有甚者直接打出“反正就是不买”的态度和气势,这种对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抵制并不难在社交网络上看到,然而,这种“硬气话”和表态并没有多大作用。第一,几乎所有头部App的开屏广告和Feed流广告全都跳转到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之上,让用户很难“屏蔽”掉“618”大促相关的信息。第二,网购本身就是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一,你很难强制要求用户改变自己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就像外卖一样,大家都习惯了外卖的便利性,你再让用户不去点外卖,有些不现实,网购也同样如此。第三,网购只在手机端发生,它不像用户在商场里购物,你一眼就能看出商场到底有没有人买,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一些发言,并不会改变其最终的用户行为,就像苹果手机一样,很多人嘴上说不买,真到要买的时候,手速一点儿也不慢,用户到底是不是真买,你也不知道。第四,618大促确实便宜,但是需要看时机,也需要仔细挑。所以,仅从个体的感受来看,你很难评判出“618到底火不火”,如果你纯从信息热度来看,电商平台的“618”大促正热火朝天,因为你很难躲过全网力推的“618”大促信息。没错,消费者可能在“618”期间买买买,但同时也要小心平台上商家的“套路”。我前几天在某平台上买了一根手机数据线,价格确实便宜,但我收到货的时候才发现,数据线的外观破损,底部的封口看着就像被开过。一看这种情况,我想赶紧退货算了,万一买到假货的话,还有其他的风险,但退货的时候,这家并没有“退货险”,这就意味着需要用户自己掏退货运费,那么,究竟是将就着用这种有“二手退货”风险的商品,还是自己掏钱付运费退货呢?仔细考虑之后,我还是自己掏了运费退货。这里面的问题在哪里呢?如果你经常在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上网购的话,可能已经习惯了“退货免运费”,在更高频率的网购
电商平台的“618”正热火朝天,但商家的“套路”你是真防不住啊

微信朋友圈再次折叠,我谢谢它这么“贴心”!

$腾讯控股(00700)$ 微信现在好像无论怎么改,都没办法让人满意,要么,新功能比较鸡肋,迅速被沉没掉;要么,用户仍旧希望回到之前的老版,而不是新版花里胡哨的新版本。有人追求简单,有人追求实用。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日前,微信再次推出新功能,即微信朋友圈再次出现折叠,当用户发布微信朋友圈的数量过多且存在“广告”嫌疑时,其朋友圈就会被折叠,具体显示形式是:其他微信好友会看到好友的朋友圈下面会显示“余下X条”,用户需要点开后才能看到“余下X条”详情页。 腾讯客服对此回应称: 如朋友圈频繁发送广告营销等内容,为了优化用户体验,该信息被折叠,用户点击该条朋友圈即可查看完整信息。 为了优化用户体验,限制了批量或多次发送的营销类信息等打扰用户信息的展示形式,根据《微信个人账号使用规范》,这类内容有可能被折叠或者处理为发布者自己可见。 乍看之下,微信也是“为用户好”,从用户角度出发,避免微商等垃圾小广告在朋友圈里骚扰其他用户,而且这也是以往不少用户都曾数次吐槽的问题,朋友圈的微商广告太多,平台能否出个新功能屏蔽这些广告。时隔多年后,微信终于打算着手解决这一问题,直接限制展示,这一招可能是一些做微商的用户所没有想到的,但问题在于,真当微信推出朋友圈广告折叠功能的时候,对用户真的是好事儿吗? 要知道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可是超过14亿人,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户群,微信朋友圈再次折叠,究竟有多少人喜欢这个功能,又有多少人觉得这个功能不实用? 微信作为一款社交软件,忽略了社交背后的复杂性。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微信朋友圈在折叠条数的时候,并没有明确规律,或者说用户并不知道自己发什么样的内容会被折叠,当我点开某微信好友朋友圈“余下X条”时发现,在这些被折叠的内容中,有些人确实是广告,但有些人并不是广告,比如,“余下3条”
微信朋友圈再次折叠,我谢谢它这么“贴心”!

微信电商还没影子呢,你们居然就开始幻想了?

作为一家市值达4.69万亿港元(约5984亿美元)的科技公司, $腾讯控股(00700)$ 腾讯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无数人的目光所注视,哪怕一个非常细微的动作,也很容易遭受到外界各种解读。因此,当腾讯公司发布全员信,对微信事业群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成立电商产品部,并由微信的创始元老之一曾鸣担任负责人的时候,外界就感受到了微信电商的野心,曾鸣的汇报对象还是张小龙,这就更加让外界看好微信电商的未来,有观点就认为,微信电商终于要动真格了!但是,腾讯总裁刘炽平也提到称,此次组织调整是小变动,不必过度解读。刘炽平的解释并未打消外界对微信电商的幻想。一方面,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量和流量,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增至14.02亿户,3年左右,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又增长了1亿。另一方面,微信拥有比较成熟的电商工具,比如,微信支付、腾讯金融等,微信要是动真格做电商,还真的气势十足。要知道抖音、快手做电商也是这样哼哧哼哧就干出来了,腾讯的资源也不差,凭什么就不能成?而且,互联网巨头们近几年跨界的并不少,美团下场做即时零售,京东做外卖,抖音“什么都做”,微信电商看起来就非常“性感”。一、电商是“干”出来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早期非常流行“基因论”,即互联网公司能什么,它的“基因”就决定了它的未来,百度做搜索引擎,阿里巴巴做电商,腾讯公司做游戏,一段时间内,“基因论”证明了概念的正确性,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基因论”的定义,抖音、拼多多都没有遵循所谓的“基因论”定义。也有人试图用“企业文化”来对互联网公司下定义,然而,随着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企业员工数由一两万人迅速突破到近10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时候,“企业文化”这套理念似乎也不灵光了。一方面,“企业文化”随着人数的增加
微信电商还没影子呢,你们居然就开始幻想了?

微信电商到底值不值得看好?

作为一家市值达4.69万亿港元(约5984亿美元)的科技公司,腾讯公司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无数人的目光所注视,哪怕一个非常细微的动作,也很容易遭受到外界各种解读。因此,当腾讯公司发布全员信,对微信事业群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成立电商产品部,并由微信的创始元老之一曾鸣担任负责人的时候,外界就感受到了微信电商的野心,曾鸣的汇报对象还是张小龙,这就更加让外界看好微信电商的未来,有观点就认为,微信电商终于要动真格了!但是,腾讯总裁刘炽平也提到称,此次组织调整是小变动,不必过度解读。刘炽平的解释并未打消外界对微信电商的幻想。一方面,微信拥有庞大的用户量和流量,财报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账户数增至14.02亿户,3年左右,微信的月活跃用户数又增长了1亿。另一方面,微信拥有比较成熟的电商工具,比如,微信支付、腾讯金融等,微信要是动真格做电商,还真的气势十足。要知道抖音、快手做电商也是这样哼哧哼哧就干出来了,腾讯的资源也不差,凭什么就不能成?而且,互联网巨头们近几年跨界的并不少,美团下场做即时零售,京东做外卖,抖音“什么都做”,微信电商看起来就非常厉害。一、电商是“干”出来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早期非常流行“基因论”,即互联网公司能什么,它的“基因”就决定了它的未来,百度做搜索引擎,阿里巴巴做电商,腾讯公司做游戏,一段时间内,“基因论”证明了概念的正确性,但是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基因论”的定义,抖音、拼多多都没有遵循所谓的“基因论”定义。也有人试图用“企业文化”来对互联网公司下定义,然而,随着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的企业员工数由一两万人迅速突破到近10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时候,“企业文化”这套理念似乎也不灵光了。一方面,“企业文化”随着人数的增加而不断被稀释,整体凝聚力大幅下滑;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行业的自然法则,优胜汰劣,只讲究成功学,失败者直接出局,这套残
微信电商到底值不值得看好?

网上到处都是免费歌曲,可为什么还有1亿多人花钱付费买音乐会员?

对于用惯了千千静听、天天动听、多米音乐、落网、虾米音乐等网络音乐平台的70后、80后们来说,它们对数字音乐平台的刻板印象就是“免费”,要想让他们掏钱听歌,那是“万万不可能”的,反正网上免费的歌曲到处都是,没必要“浪费钱”。但对于00后、10后来说,网上花钱听歌似乎并没那么难以接受,在网上听歌、看小说、看视频、玩游戏付费,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汽水音乐以及苹果的Apple Music,都需要付费听歌。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公布的2025年Q1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腾讯音乐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5.9%至58亿元,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同比增长8.3%至1.229亿,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10.6元增长至11.4元。网易云音乐仅公布了营收数据,网易云音乐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8.5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0.29亿元下降8.4%。虽然数字音乐行业经过治理后,盗版音乐内容较为少见,但网上依然到处都可以找到免费歌曲,可为什么还是会有1亿多人花钱付费买数字音乐的会员呢?难道他们不想省钱吗?1.用户习惯变了。70后、80后这代网民的用户习惯就是免费,免费模式让网民的用户规模迅速增长,互联网应用也如同雨后春笋一般爆发。但00后、10后这代网民明显不同,他们对网络付费不再歧视。一方面,他们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小,自小的生活习惯就是该满足的必须满足;另一方面,是互联网行业的普遍性收费,让他们也逐步培养出付费习惯,比如视频网站、网盘、看小说等等,在这种普遍付费的模式下,用户很难说,“我就单单只听歌这一项不花钱”。过去的用户习惯建立在免费之上,现在的用户习惯则建立在付费之上,反而是70后、80后这代不花钱的用户显得比较“非主流”。2.找资源的成本。对于70后、80后来说,在网上找免费的资源是一种快乐,但00后、10后可不这样想。没错,网上能很容易
网上到处都是免费歌曲,可为什么还有1亿多人花钱付费买音乐会员?

iPhone 16降价没诚意,入门款大降2500元,好的版本还是贵

日前,苹果手机又一次因为“降价”相关话题被推上热搜榜首,早在iPhone 15系列、iPhone 14系列、iPhone 13系列等机型上,外界就对苹果手机用上了“史无前例大降价”、“最快降价机型”、“前所未有大幅度降价”等话题词,再加上苹果一次又一次地降价,如今网友们已经想不出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苹果手机的降价行为,或者说,消费者对苹果手机降价产生麻木。 如果是不明真相的用户,很可能对这次iPhone 16系列降价“上套”,但你若真的想去买iPhone 系列,就可以发现这次iPhone 16降价没什么诚意。 第一,目前仅有一款机型参与大降价。在某电商平台上,主要参与降价的机型是iPhone 16 Pro的128GB版,这款机型原本的起售价为7999元,现在降价至5999元,若参与国补的话,还可以再领500元的优惠券,最终售价为5499元,这样算下来,最高降价2500元。 这个降价幅度当然够大,但有且仅有一款机型是这个价位,其余的机型价格并不低,如果苹果真有心搞降价促销活动,就应该是多款机型全都参与,这样消费者也有得选,而不是只有一个入门款的128GB版,一加、小米、vivo、OPPO、荣耀的2000元以内机型中,大部分也是256GB起步,128GB的你可能还需要仔细找找才会有。都2025年了,谁还会买个128GB版的入门款呢?当初明明是苹果公司将手机的储存空间带到1TB,其他厂商后来也推出大储存空间的手机产品,可现在反过来苹果自己,竟然还是128GB储存空间。 第二,降价是电商平台的促销活动,非苹果公司降价。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iPhone 16系列目前的降价,主要是以各大电商平台为主,马上就是“618”电商大促活动,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为了拉人气和活跃度,而搞出的大促活动,并且由于机型只有iPhone 16 Pro的128GB版,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吸引用户眼球的
iPhone 16降价没诚意,入门款大降2500元,好的版本还是贵

为什么想要做成一个电商平台会这么难?

“跟淘宝天猫合作后,小红书自己的电商该怎么办?”、“历史上无数次证明内容社区导购到电商平台都不会长久,为什么还要搞?”这是不少网友对日前小红书与淘宝天猫合作后发出的诘问。 早在2021年7月,小红书就屏蔽了外链,淘宝天猫也是受此冲击的对象。可没想到几年之后,小红书对淘宝天猫的态度完全反转,小红书的种草笔记可直接跳转至淘宝App。 对于淘宝天猫来说,任何第三方愿意为其开放,它们都是举双手赞成,并且,马上2025年的“618”电商大促就要来了,一个大的流量平台与其合作,这都是平时求都求不来的。 可对于小红书来说,一旦它向淘宝天猫开放链接,它自身的电商业务就会失去想象空间。一方面,小红书本身的流量和能转化的流量价值是有限的,如何在小红书自己的电商与淘宝天猫之间做取舍?另一方面,如果淘宝、天猫合作的表现效果好,那么平台逐利的天性,就会让淘宝、天猫更占优势,小红书的电商业务肯定会受到影响。 小红书作为一个内容种草社区,它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不得不让人想起曾经红极一时的社区产品蘑菇街,小红书会不会步蘑菇街的后尘? 与PC时代不同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App都是独立的“信息孤岛”,没有像PC端搜索引擎一样的统一入口,这就让每个App都有了成为巨型App的可能性,并且完全可以做到“你不鸟我,我不鸟你”的状态。 所以,只要你自身有足够多的用户量、足够大的流量池,你都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流量转化,就像抖音、快手,虽然他们是短视频平台,它们原本是“卖铲子”角色,直接出售广告位即可赚钱。但它们意识到直接做电商更赚钱后,就拼命推进电商业务,整个抖音系App都在为“抖音商城”导流,快手2024年财报显示,快手2024全年GMV达到13896亿元,第四季度同比增长14.4%至4621亿元,电商月活跃买家数也同比增长10%至1.43亿。 蘑菇街的“前车之鉴”,与抖音电商、快手电商的“后起之秀”,都没让小
为什么想要做成一个电商平台会这么难?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