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光年
甲子光年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中国科技产业精品智库
IP属地:未知
5关注
613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甲子光年
2023-12-29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今日上市,市值超370亿港元|甲子光年

能否打开机器人天花板?作者|赵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来了!今天,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优必选”)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次IPO,优必选全球发行1128.2万股份,发行价为90港元,总募资额超9亿港元。截至12月29日中午12:00,优必选总市值约为376亿港元。优必选创始人周剑是一位机器人行业的老兵,在1999年加入德国上市公司迈克威力机械集团,后升任集团最年轻的中国大区经理。后来,周剑自立门户,成为德国公司的中国区代理商,将德国的机器设备引进中国。2008年,周剑在日本的一个展览上看到了一个小巧灵动的人形机器人,这换起了他机器人创业的梦想。周剑开始组建团队致力于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制造,并于2012年成立了优必选公司。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2年,优必选在中国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产业排名第三,市场份额为2.8%;为中国第一大教育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市场份额为22.5%。优必选的机器人产品曾因四度登上央视春晚舞台表演而被大众熟知。这些人形机器人不仅会跳舞,还会主持节目,一度激发起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浓烈兴趣。优必选机器人登上春晚舞台,图片来自优必选2022年,人形机器人迎来了一个行业拐点:特斯拉在其AI Day上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成为一个现象级的产品。2022年8月,小米集团入局,推出人形机器人铁大(CyrberOne)。人形机器人火了,而已经布局多年的优必选踩在了技术风口上。就像大多数硬科技独角兽一样,优必选仍然处在亏损之中。从2020年到2023年前四个月,优必选收入分别为人民币7.40亿元、8.17亿元、10.08亿元和1.31亿元,分别产生净亏损为7.07亿元、9.18亿元、9.87亿元、4.21亿元。接下来如何扭亏为盈,将先进技术落地为可规模化的商业产品,是优必选需要解答的关键问题。1.烧钱的机器人创业机器
“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今日上市,市值超370亿港元|甲子光年

场景为王: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如何为AI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破局?|甲子光年

当AI走出实验室,城市即是新场景。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从AlphaGo的惊世对弈,到大型语言模型的颠覆性涌现,AI在数字世界的计算与认知能力已然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度。然而,当聚光灯从云端的算法与算力,转向泥泞的物理世界时,一个深刻而普遍的挑战浮出水面——AI产业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这个难题的核心在于,那些在实验室和理想化数据集中表现优异的技术,一旦试图进入真实、复杂、非结构化的物理环境——无论是喧嚣的生产线、广袤的农田,还是要求严苛的手术室,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应用鸿沟。模型的稳定性、硬件的适配性、任务的泛化能力、以及最终的商业投资回报率,共同构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技术演示的惊艳与商业化落地的骨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最后一公里”,并非简单的距离单位,而是技术成熟度、产业契合度与商业可行性的三重考验。它意味着AI需要从一个“聪明的观察者”和“博学的对话者”,进化为一个能够与物理世界精准交互的“可靠的行动者”。在此背景下,一个关键变量的重要性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场景。我们认为,AI产业的下一阶段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算法优劣或算力大小的比拼,而是对真实世界场景的理解、定义、解构与渗透能力的较量。谁能率先找到并攻克那些具有高价值、可复制、能规模化的应用场景,谁就能掌握产业化的金钥匙。正是在这一产业发展的关键十字路口,一个位于上海的探索者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它并非一家公司,而是一个产业生态的构建者——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它不满足于做一个简单的产业园区,而是将自身定位为解决AI“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先行试验场。2025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这一全球瞩目的舞台上,试验区以“一个主题展览、三场高端闭门会议”的组合拳,系统性地展示了其独特的解题思路。这不仅是一个区域的产业故事,更可能预示着中国AI产业发展范式的一次重要演进。1.从技术
场景为王: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如何为AI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破局?|甲子光年

政策“开闸”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波半导体IPO热潮?|甲子光年

屹唐、摩尔与沐曦:国产半导体IPO热潮中的三个典型案例。作者|王艺编辑|王博今年北京最募资额最大的IPO来了。7月8日,有着“半导体设备制造隐形冠军”之称的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屹唐股份”)正式登录科创板,开盘价26.2元,较之发行的8.45元大涨210.06%,市值一度突破770亿元。自2021年6月申报科创板以来,屹唐股份历经两轮问询、两度中止审核、历时三年半后,终于迎来了“诺曼底登陆”时刻。“甲子光年”感觉到,近期国产半导体项目的IPO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近一个月来,科创板新增受理企业已经覆盖了从材料、设备到核心零部件的半导体全产业链:仅6月13日至17日,就有上海超硅半导体、上海兆芯集成电路、上海芯密科技等多家半导体企业IPO获受理,募资总额超150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焦点。芯片行业的“独角兽”摩尔线程和沐曦集成电路的科创板IPO申请也在最近获得了上交所批准——从IPO辅导到提交招股书,摩尔线程用时7个月,沐曦则更快,整体用时不到6个月时间。除了A股,港股的半导体板块也“热闹非凡”:今年以来,有18家半导体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覆盖CMOS图像传感器、功率半导体、存储芯片、显示驱动芯片等细分领域。半导体项目的集中IPO背后释放出的是政策环境转向的积极信号。6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深化科创板改革的八条措施,明确提出要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并完善了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针对未盈利企业)的执行细节。这一切都清晰表明,为“硬科技”尤其是半导体产业打通资本血脉,已从市场期待上升为顶层设计的战略共识。然而,当政策的闸门再次打开,资本的盛宴重新开席,我们更需要冷静地审视:这些奔赴IPO的半导体公司们,成色如何?百亿甚至千亿的估值背后,是坚实的技术壁垒,还是“国产”光环下的情绪泡沫?它们的上市,究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成人礼”,还是一场高风险的资本实验?
政策“开闸”之后: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波半导体IPO热潮?|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06-14

四家清华系大模型独角兽首次同台:通往AGI之路的共识与非共识|甲子光年

Scaling Law是不是第一性原理?作者|赵健‍‍2024年智源大会上,月之暗面、百川智能、智谱AI、面壁智能四家大模型独角兽罕见同台,分享了各自对大模型的观点。在关于AI安全、价格战等非技术性话题上,四家独角兽的观点各有侧重;而在AGI、Scaling Law等技术性话题上,则能明显感受到隐隐的观点分歧。比如,月之暗面CEO杨植麟认为大模型,或者说Scaling Law,是通往AGI的第一性原理,提升模型规模的本质是压缩,而压缩可以产生智能。百川智能CEO王小川则认为大模型是基石,但仅靠scaling Law是不够的,需要范式的改变。智谱AI CEO张鹏认为,AGI的内涵与外延在不用的时期是动态变化的,现在每个人对于AGI的定义并不相同。而王小川则从数学逻辑的角度定义,AGI就是实现了“人造医生”的那一刻。这场圆桌的主题是《通往AGI之路》,这条路上已经形成了很多的共识,但仍然存在很细微的非共识。这些非共识,可能正是决定大模型成败的关键因素。以下是本场圆桌论坛的核心观点,由甲子光年整理,略有删减:1.大模型是通往AGI的基石?杨植麟比较相信大模型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不断提升模型的规模,而这件事的本质是压缩,压缩就会产生智能。当然,这个过程会面临很多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数据的缺失,很多领域的数据并不丰富。如果我们想构建一个超越人类的AI系统,而现实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数据,因为现在所有的数据都是由人类产生的。杨植麟认为数据是当前最大的问题,而规模定律或大模型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月之暗面CEO 杨植麟王小川则认为,“大模型是AGI的基石”这一说法是没有问题的,但Scaling Law只是在逼近AGI,光靠Scaling Law是不够的。从根本上讲,我们需要一个范式的转变,而今天大家看到的规模定律的成效只是迈出的第一步。王小川提到了另一个常被人们忽视的议题,
四家清华系大模型独角兽首次同台:通往AGI之路的共识与非共识|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2-07-21

阿里云OpenTrek,七年封装再开放 | 甲子光年

阿里云产业智能的七年跋涉。作者 | 武静静 赵健编辑 | 赵健在2022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补上了产业数字化的又一块关键拼图——OpenTrek。至此,阿里云的技术产品矩阵变得非常清晰: 在IaaS层,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安全,以及大数据、数据库、AI等云基础产品; 在PaaS层,有三个能力,包括前不久推出的数据智能品牌「瓴羊」,协同数字化平台「钉钉」,以及刚刚推出的产业智能新品牌「OpenTrek」; 在最靠近业务场景的SaaS层,则是与合作伙伴共同搭建的联合解决方案。 新面孔的OpenTrek,将阿里云多年来在各行业实践沉淀而来的产业智能化能力进行封装,通过向合作伙伴开放,让政府和企业客户可以充分挖掘行业数据的价值,高效可行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同OpenTrek一起亮相的,还有备受关注的阿里云“坚持伙伴优先”的战略。阿里云会在未来三年投入10亿专项资金,与分销伙伴共同服务全国300个城市;通过分享阿里云资源和资金支持助力100家伙伴年销售额过亿;提供10亿元的产品合作发展基金支持PaaS、SaaS产品入驻;与伙伴共拓500亿的混合云市场;设立亿级的市场营销基金;培训超过100万的数字化人才。作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云厂商,阿里云的一举一动,都是云计算行业的重要风向标。在2022财年,阿里云的营收已经突破1000亿元,而“坚持伙伴优先”被阿里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理解OpenTrek以及背后的伙伴优先战略?对此,「甲子光年」采访了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解决方案研发部负责人曾震宇,来呈现OpenTrek的战略与定位。实际上,OpenTrek的核心就在其名字里,一个是Open——开放,意指阿里云以开放的心态与伙伴共同服务好客户;一个是Trek——长途跋涉,意指阿里云在产业智能领域长期耕耘的决心。1.从产业大脑到OpenTrek在2015年之前,同大部分云厂商一样,
阿里云OpenTrek,七年封装再开放 | 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3-08-23

英伟达与云巨头必有一战|甲子光年

云能做芯片,芯片也能做云。作者|赵健“为了食物而奔跑,或者为了不被他人当食物而奔跑。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要保持奔跑。”这是英伟达CEO黄仁勋今年在台湾大学演讲中对毕业生的寄语,当然它也是黄仁勋一手缔造的这家万亿市值帝国的心态诠释。2023年,奔跑中的英伟达遇到了生成式AI,黄仁勋多次称之为“AI的iPhone时刻”。在这一时刻,黄仁勋把目光瞄向了一个成为猎手而非猎物的机会——云。英伟达貌似不应该有做云的动力,不仅因为云服务商都是英伟达的重要客户,每年向英伟达采购数十亿美元的GPU,更因为这件事看上去毫无胜算。今天的云计算市场被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云三大云巨头牢牢把控。根据Statista数据,2022年AWS的市场份额为32%,Azure为23%,谷歌云为10%,三家合计市场份额达到了65%。我们并非没有看到挑战者。过去十年,VMware、戴尔、惠普等知名企业都想在云计算的市场分一杯羹,但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然而,正如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产生新的弄潮儿,这一次生成式AI的浪潮,芯片厂商英伟达开始向云计算市场一步一步试探:第一步,在今年3月21日的GTC大会上,英伟达发布了DGX Cloud。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款云产品,客户可以通过按月租用的方式,直接在云端或者本地数据中心获取英伟达的AI产品与服务;第二步,投资三大云巨头的竞争对手。英伟达今年先后投资了CoreWeave、Lambda Labs两家美国的中小云服务商,并且向其倾斜分配稀缺的GPU芯片。这种“偏爱”有多夸张?在GPU一芯难求的当下,CoreWeave却能通过抵押其囤积的充沛的GPU——尤其是H100,而获得了23亿美元的债务融资。尽管才刚刚开始,但布局云业务代表了英伟达对于云巨头的反击。众所周知,谷歌、亚马逊、微软先后在内部启动自研AI芯片项目——谷歌的TPU系列,亚马逊的Inferentia和T
英伟达与云巨头必有一战|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05-11

200多年的纽交所,迎来了37个月的极氪

快速起量、大胆上市、自负盈亏。作者|张麟编辑|王博昨天,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从成立到上市,极氪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最快记录。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在上市仪式上说:“特别感谢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纽交所,能够认可我们这家创立仅37个月的汽车科技公司。”就销售和营收成绩来说,极氪也有着不俗的表现,目前已经推出极氪001、极氪009、极氪X、极氪007、极氪MIX五款车型。截至今年4月底,极氪累计交付汽车超24万辆,对于一家成立仅三年的公司,这是一个十分优秀的成绩。但极氪同样有着新能源车企的通病,亏损连年增大,卖得越多,赔得越多。或许正因如此,极氪从成立之初就已经布局了上市的计划。而且在燃油车已经有了领克这个子品牌后,极氪肩负起了吉利汽车纯电品牌高端化的重任,对于极氪来说,完成上市只是第一步,之后的路仍旧充满曲折。1.飞速上市北京时间5月10日晚,安聪慧在纽交所敲响了极氪上市的钟。敲钟仪式,图片来源:极氪因获超额认购,极氪扩大了IPO规模,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累计发行21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每份ADS对应10份普通股),募资约4.41亿美元。首个交易日结束,极氪报28.26美元/股,较发行价涨34.57%,市值68.9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98.5亿元)。无论是股价还是市值表现,都好过之前的市场预期。极氪成立于2021年3月,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上市,是中国目前上市速度最快的一家车企,同样是登陆纽交所,蔚来和小鹏用了四年,理想用了五年。如此迅速的上市速度,意味着极氪从成立之初,甚至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上市布局。2020年,吉利汽车曾申请科创板IPO,但当时由于政策和市场环境等因素,吉利汽车在2021年6月撤回了IPO申请材料,并发布公告称,极氪董事会已决议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探索
200多年的纽交所,迎来了37个月的极氪

渡口:中国科技投资的重构与新生|甲子引力X

相约渡口,共赴新岸。过去几年,中国一级市场经历了一段长周期的“退潮期”。募资难、退出难、领投难,成为投资人反复面对的关键词。市场在谨慎中自我校准,资本在困顿中重新定位,宏观不确定性与产业深水化的交织,使每一个科技投资者都站在了选择的渡口。“旧潮”正在悄然退去:旧的估值体系逐渐失效,传统的募资路径愈发狭窄,曾经奏效的投资逻辑,在变化的世界中显得愈加沉重。而也正是在潮水退去的时刻,我们开始看清——谁在裸泳,谁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能力。与此同时,“新岸”也已浮现:港股市场回暖,为部分硬科技企业打开了退出通道;新一代本土科技公司开始反哺产业,踏上LP之路;地方政府持续发挥基础支撑作用的同时,市场化资金也在结构调整中重新寻找“锚点”;国际环境微妙变化下,新的资金通道、合作机制与估值体系或正重构。8月21日,中国科技产业智库甲子光年将在北京举办“渡口——2025甲子引力X中国科技产业投资大会”。届时,甲子光年将携手一线投资机构、产业核心企业与政策研究者,共同探讨未来投资的方向与答案。这是一个分化、重构、重估、重生的渡口。1.一级市场:谨慎回暖中的结构性重塑经历连续调整后,2025年上半年,一级市场开始显现出“谨慎回暖”的迹象。部分投资机构的出手节奏有所加快,资金逐步向确定性更强的赛道集中。但“退出堰塞湖”依然是横亘在所有GP面前的共性难题。IPO作为主要退出通道,在A股阶段性收紧的大背景下,资本回流效率受阻,打破了“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这也促使投资人在策略上愈发审慎,探索并购等多元化路径的意愿日益增强。硬科技仍是焦点中的焦点,尤其是人工智能赛道。仅第一季度,全球AI初创公司吸引的风险投资就达到约600亿至730亿美元,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的一半,同比增长超过100%。在全球创投总额中的占比,也从一年前的约28%,跃升至58%。中国市场同样高温不退,尤以“AI+机器人”领域最为
渡口:中国科技投资的重构与新生|甲子引力X

10万元跑满血版DeepSeek,这家公司掀了一体机市场的桌子|甲子光年

DeepSeek一体机,能满足的不止再是情绪价值了。 作者|王艺 编辑|王博 “甲子光年”今日获悉,行云集成电路推出了全新的一体机产品“褐蚁”,仅需10万元就可以跑满血版DeepSeek R1/V3大模型(下文简称“满血版DS”),并且对话速度达到了20token/s。这意味着一家中型企业仅需一辆家用轿车的成本,即可部署接近实验室级的大模型生产力工具。 “褐蚁”一体机有三款不同的配置,分别是主打极致性能的褐蚁HY90、主打极致性价比的褐蚁HY70和主打超低价格的褐蚁HY50。本次正式面向市场的产品是褐蚁HY90,它由双路AMD EPYC 9355服务器、24条 48G 6400M频率内存和5090D计算卡构成,支持FP8、INT4两种数据精度,在FP8精度下跑满血版DS能达到21token/s的对话速度,在INT4精度下则能达到28token/s,最高支持128K的上下文。除了DeepSeek R1/V3,褐蚁还支持嵌入向量和重排序模型,以及Gemma多模态模型等。 日前随着美国对华芯片禁运和海外代工的收紧,一体机的价格水涨船高,市场的话语权也掌握在拥有芯片和技术资源的大厂手里。而行云集成电路(下文简称“行云”)褐蚁一体机的推出,或许意味着一体机市场的算力垄断将被打破,技术平权的崭新浪潮即将到来。 1.“掀桌子”式的奇袭 DeepSeek一体机“狂飙”数月,入局的玩家越来越多,除了服务器和云厂商,做软件的、做安全的……只要是和科技沾边的行业,都有公司推出一体机。(详见《爆火的DeepSeek一体机,更多满足的是情绪价值|甲子光年》)。 然而,当下的一体机市场存在严重的供需错配情况:一体机厂商推出的能跑满血版的产品价格至少100万元起步,面向的是有支付能力的买家;而市场上真正有支付能力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企业的预算集中在10-50万元区间,这个预算只能买到70B或32B版本的
10万元跑满血版DeepSeek,这家公司掀了一体机市场的桌子|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3-12-20

迟到的特斯拉Cybertruck,驶入“产能地狱”|甲子光年

强者生存。但最强的并不总是你认为的那个人。作者|张麟‍‍‍编辑|王博‍‍四年了,特斯拉Cybertruck终于开始交付了,但迟到的Cybertruck还是让特斯拉驶入了“产能地狱”。Cybertruck现在已经算不上一个全新的“物种”,在特斯拉努力实现防弹和加速性能的这段时间里,传统车企的纯电动皮卡已经推向市场,并取得了还不错的销量。中国车企也在面对国内本就不大的市场需求和相对严格的车型法规条件下,也推出了纯电动、增程式等多动力类型的新能源皮卡。面对日趋强大的竞争对手,特斯拉值得称道的不锈钢车身和4680电池还在严重拖累Cybertruck的产能,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产能情况预估,要实现全球超过200万个订单的交付,至少需要8年。即使是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在今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的沟通会上承认:“我们开发Cybertruck是在自掘坟墓,你很难把这种难得一见的特殊产品推向市场,实现量产,并大赚一笔。”理想中的Cybertruck会带人在火星上驰骋,但现实中的Cybertruck却不得不经历市场和产能的考验。毕竟,这不是一个玩具。1.皮卡的诱惑“可在多行星表面行驶”“可以抵御末世灾难”“灵感来源于科幻电影《银翼杀手》”……自2019年发布以来,Cybertruck一直在“透支”消费者的想象力。但是,无论特斯拉的造车理念怎样超前,其终究是一个美国汽车品牌,涉足皮卡产品几乎是必然的选择。美国是全球皮卡销量最多的国家。2022年,美国皮卡销量达到269万辆,是第二名泰国38.9万辆的6.9倍。根据海外汽车网站汽车新闻研究与数据中心(Automotive News Research & Data Center)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美国市场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里,有5款SUV车型和4款皮卡车型,轿车的竞争力非常弱,只有丰田凯美瑞一款车型进入了销量前十的榜单中。美国人十分钟情皮卡。19
迟到的特斯拉Cybertruck,驶入“产能地狱”|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2-06-22

【深度报告】采购数字化市场研究报告:采购4.0时代 采购数字化助推供应链一体化丨甲子光年智库

甲子光年智库推出“采购数字化系列专题研究”报告之【深度报告】《采购数字化市场研究报告:采购4.0 时代 采购数字化助推供应链一体化》:主要内容: 剖析采购业务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与挑战 梳理赋能采购数字化的典型玩家 洞察采购4.0时代的数字化建设实践路径 解读采购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典型实践案例 展望采购数字化发展趋势 企业的业务连续性是保证经济体系平稳运行的关键,疫情突发事件影响,加之今年以来疫情点位呈散点式分布,多地企业再次面临停工停产,为维持企业的平稳稳定经营,保链、稳链、强链、延链的重要性再次提升,供应链采购数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市场内外部环境日更月异,竞争愈发激烈,企业降本增效原生动力持续增强,对内:采购环节承载着企业“降本增效”的责任与目标;对外:采购是保证供应链连续性、企业经营稳定性的关键环节。今年5月31日,国务院印发《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七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再次强调了供应链采购的重要性。基于此,甲子智库推出“采购数字化系列专题研究”报告之【深度报告】,致力于从数字化的角度,洞察、分析采购业务的变革实践之路,推动社会供应链数字化体系发展、企业采购数字化体系建设。报告核心观点如下:业务结构发展:打破供应“链”,管理、协同、业务平台化,立体化采购数字化进程:以数据驱动,提高智能决策分析能力,助力企业提升供应链采购数字化竞争壁垒业务职能变革:采购职能变革,采购由执行部门转向战略职能部门数字化建设思路:从顶层设计开始,明确价值目标,注重组织人才建设,做好长期投入准备数字化落地实践建议:重点关注自身发展阶段,摈弃“大而全”建设理念关注公众号「甲子光年」,后台回复“采购数字化深度报告”,获得高清版完整PDF。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甲子光年官网下载。
【深度报告】采购数字化市场研究报告:采购4.0时代 采购数字化助推供应链一体化丨甲子光年智库
avatar甲子光年
2023-01-31

2023年的第一个月,这些科技圈大事件值得你关注|甲子Monthly

2023已经过去一个月,在新年的第一个月,我们送别2022,共度新春佳节。这一个月里,我们或思考,或欢笑,或迷茫。下面让我们一起回望2023年的第一个月有哪些科技产业事件值得关注?产业剖析本月,甲子光年重点观察了苏州高铁新城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之路以及出海路上的中国SaaS。同时,我们也对2022中国的半导体投资进行了复盘,在新春佳节,我们还对贺岁档巨作《流浪地球2》中人类的抉择进行了剖析。“1”2018年,苏州高铁新城与智加科技一拍即合,智能网联汽车的大幕,就此拉开。五年,苏州高铁新城从无到有生长了100多家企业,涵盖了雷达、测试、地图等30多个智能驾驶细分领域。中国自动驾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一帮人在这里碰头,苏州高铁新城成了自动驾驶企业的“诞生地与梦工厂”。街头巷尾,讨论的都是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话题,大到行泊一体、车路协同,小到毫米波雷达、线控底盘技术。在苏州高铁新城,智能网联汽车的浪潮,滚滚向前。点击图片查看文章“2”2022年对所有人来说都不容易。匆忙、适应、夹缝中生存,成了2022年的底色。创业者是这样,投资人亦然。“甲子光年”采访了多位半导体投资人,他们涵盖了从VC到PE到投资Pre-IPO轮次的机构,也涵盖了综合性的财务投资机构、专注硬科技/半导体投资的机构、产业投资机构等等。在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中,每家机构都在调整、适应,也有自己的思考与坚持。在汹涌变化的2022年,半导体产业也许不是最惨烈的,但变化之大也值得细细体味、复盘。“3”时隔三年,承载厚望的《流浪地球2》在大年初一重磅回归。《流浪地球2》是第一部的前传,讲述了人类在流浪地球之前的挣扎与无措。面对即将到来的末日,有两条路摆在了人类面前:一条是“移山计划”,即“流浪地球计划”的前身;另一条则是“数字生命计划”。看完影片,我们在“数字生命计划”背后,再次看到了一个所有科幻作品都离不开的母题:技术与人的对
2023年的第一个月,这些科技圈大事件值得你关注|甲子Monthly
avatar甲子光年
2022-07-19

【微报告】中国农业数字化行业简析丨甲子光年智库

甲子光年智库推出“农业数字化”行业研究系列报告之【微报告】,欢迎取阅与分享。近年来,国家对农业产业数字化建设与升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传统农业生产作业逐渐触及现有模式下的生产力天花板,需要找出一条新的增长路径,打破现存生产力水平桎梏,帮助农业产业实现高速、高质量发展。在确保粮食生产的战略安全与稳定性的同时,助力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与产业的高效协同。在当前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的大势中,农业数字化将是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路径。通过建设完整的农业农村产业互联网,多方协同,以数据为触媒,重新构建农业生产的新模式与新视野。随着各类型玩家争相进入农业数字化这一蓝海市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过程中的诸多环节正在被改造,中国的农业产业将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得到新生。核心观点: 农业生产需要探寻新的发展路径 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相对滞后 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也在推动农业数字化建设 各方正在携手,以“数据”为触媒,定义农业生产合作新关系新方式新视野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环节正在被改造 各类型玩家争相涌入智慧农业蓝海 本次报告为“农业数字化行业【微报告】”。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农业数字化/智慧农业行业,并在后续推出农业数字化深度报告。敬请期待。关注公众号「甲子光年」,后台回复“农业数字化微报告”,获得高清版完整PDF。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甲子光年官网下载。END.
【微报告】中国农业数字化行业简析丨甲子光年智库
avatar甲子光年
2022-06-02

【微报告】自动驾驶行业研究:商业化落地脚步加速 | 甲子光年智库

甲子智库推出“自动驾驶行业研究系列报告”之【微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自动驾驶的定义与分级 自动驾驶发展历程 应用场景与市场规模 自动驾驶产业链图谱 驱动因素/制约因素 甲子光年研究发现,当前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仓储物流、矿区、港口、园区等结构化场景逐步实现落地部署。同时L2/L2+级别的高级辅助驾驶功能已经实现放量增长,在汽车前装市场不断渗透,消费者接受度不断提升,也为激光雷达、计算芯片等上游核心零部件带来增量市场与国产替代机会。然而受限于算法和路测数据仍欠成熟,且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完善,国内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在开放场景的规模商业化进展缓慢。随着自动驾驶科技公司纷纷上车“主机厂”,并积极探寻与出行平台合作,试水Robotaxi运营,乘用车领域的高级别自动驾驶即将进入下半场。核心观点: 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策引导,车路协同与单车智能并行 L2/L2+级别自动驾驶迎来放量增长 限定场景高级别自动驾驶即将进入规模商业化 自动驾驶对商业化运营的重视度提升 本次报告为“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微报告】”。未来我们将持续关注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及其商业化落地情况,并在后续推出自动驾驶行业深度报告。敬请期待。关注公众号「甲子光年」,后台回复“自动驾驶微报告”,获得高清版完整PDF。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甲子光年官网下载。END.
【微报告】自动驾驶行业研究:商业化落地脚步加速 | 甲子光年智库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