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cf51a5
28cf51a5
长期跟踪研究腾讯,阿里,拼多多,特斯拉,理想汽车等公司,并分享相关研究数据。全网同名:逍遥投资笔记
IP属地:北京
57关注
392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28cf51a5
2023-01-07

蚂蚁集团股权结构调整解读:马云放弃实控人地位

最近关于蚂蚁集团的内部股东结构变动比较多,1月5日蚂蚁消费金融增资105亿获批,1月7日蚂蚁集团股权结构调整。消息多是好事,说明蚂蚁集团的监管合规化调整接近末期,预计离重启IPO不远了。 今天简单解读下本次内部股东结构变动,由于这次股权变动涉及到股权结构设计的问题,所以先简单说说有限合伙公司这种架构的作用和利弊。 先看看本次结构前的蚂蚁集团股权结构: 上市主体: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直接股东: 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31.04% 杭州君澳挂群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22.42% 其他股东 46.54%(阿里巴巴持有的32%左右的股份在这里) 股权架构其实很简单,管理层和很多员工持股在两个有限合伙里,控制了一半以上的股份,剩余的股份就是阿里巴巴和其他投资机构持有。 蚂蚁集团管理层和员工的股份没有选择个人直接持有,也没选择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持有,而是选择了有限合伙这一形式持有,主要是以有限合伙的形式持股具有以下优点: 1、管理成本低:当股东较多时,任何一次股权调整或某些重大公司变动,都需要全体股东签字。而有限合伙企业股东上限是50人,采用有限合伙的形式只需普通合伙人(GP)签字即可,无需50人都签字,效率更高。 2、缴税少:有限合伙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只需要在给股东分红的时候,股东各自缴纳所得税,在很多地方,有限合伙给股东分红还能享受个税退税。比个人和有限责任公司持股,缴纳的税要低。 3、方便控制公司:有限合伙企业由GP(普通合伙人)说了算,可以以很小的股份控制公司,大多数时候GP象征性的持有0.1%即可控制有限合伙,享有决策权。个人和有限责任公司,都是以持有股份为多少为基础来控制公司。 4、减持更方便:股东或股东控制的企业直接减持上市公司股份,往往会对上市公司造成负面压力。有限合伙减持相对来说影响更小,另外有限合伙内部股东可
蚂蚁集团股权结构调整解读:马云放弃实控人地位
avatar28cf51a5
2023-07-31

通过Prosus间接持有腾讯,收益率会高多少

最近一年Prosus一直在拿减持腾讯获取的资金回购自身股份,回购力度远高于腾讯的回购,比如根据最新统计数据,Prosus最近一年股本降低了14.4%,同期腾讯股本只降低0.5%。 Prosus回购力度大,且市值远低于资产净值,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同样的资金,是直接买入腾讯划算,还是通过买入Prosus间接持有腾讯划算。 今天我们从股价、含腾量、内在价值三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01 股价角度 Prosus 7月27日最新股价69.55欧元,从股价角度看,买入Prosus的收益率是13.26%。 腾讯7月27日的收盘价343.8港币,买入腾讯的收益率是-3.62%。 所以从股价的角度看,同样的资金买入Prosus收益率比直接买入腾讯高13.26%+3.62%=16.88%。 02 含腾量角度 含腾量=Prosus持有的腾讯股数/Prosus总股本。 也就是每股Prosus间接持有的腾讯股份数量,含腾量的角度是完全撇开了股价的涨跌因素,跟双方股价涨跌无关。 Prosus股本数据: 如上图,从去年减持腾讯回购到现在,Prosus总股本累计减少了14.19-12.15=2.044亿股,减少比例14.4%,股本降低比例巨大。 但从含腾量的角度看,每股Prosus持有的腾讯股份数量,只从1.95股增加到2.01股,增加了3%,增加并不多。 这是因为Prosus回购注销股本比例虽然很大,但是股本减少的同时,持有腾讯的股份数量也会降低。 所以如果你只关注含腾量,不关心股价波动,Prosus回购这一年能使你的收益增加3%。 03 内在价值角度 因为Prosus的市值相对于净资产(这里只计算持有的腾讯价值),一直存在大幅的折价,也就是市值低于持有的腾讯市值。所以用同样的资金买入腾讯和Prosus,内在价值是不一样的。 如上图,如果你在在去年6月27日: 花35670港币买入腾讯,你可以买到1
通过Prosus间接持有腾讯,收益率会高多少
avatar28cf51a5
2020-09-02

持有拼多多15个月的逻辑和收获:收益率217%

       19年拼多多Q1财报前32块开始买入,后来出财报一路跌到19,一路补仓,成本价大约25左右,今年6月从60开始逐步减仓,平均减仓价格72左右,最终大概赚了接近11万美金,15个月时间,收益率大概217%。        当然这篇主要不是讲结果,主要是想聊聊我如何从生活和工作中关注到拼多多,发现拼多多的价值,怎样给拼多多估值,以及在波动中如何坚定持有拼多多。        为了避免被认为吹水,先贴几张图(最开始是用scottrade买入的,后来转到老虎)。        接下来重点讲下发现并坚定持有拼多多的过程和理由。        第一次听说拼多多,大约是在18年(或者17年,记得不是特别清楚),有一次回家,发现洗手间有一堆盆子,挂钩,吊框啥的,当时觉得挺low的,就问家里谁买的这破玩意,我妈说她在拼多多买的,我随口问了句拼多多是啥,我妈说可以在上面拼单买东西,特别便宜。我就噢了一句,也没在意,当然也没去下载这东西,也就忘了。因为当时没下载过,也没用过拼多多,所以18年拼多多上市时,也没太关注。       真正开始关注拼多多是在18年底,那会在给公司寻找新业务方向,经常跟朋友交流,有一次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拼多多优惠券的小程序(其实就是以前的淘客,自己开发一个小程序,调用拼多多的商品接口,将带优惠券和佣金的商品集合到一起,然后建微信群拉人购买,通过代理分销的模式销售商品拿佣金),说他在拼多多的朋友说这个现在很火,我看了一会,第一感觉是:拼多多商品都不要钱吗?因为实在太便宜,大部分商品价格几块钱,比如10只牙刷2块,一个手机壳
持有拼多多15个月的逻辑和收获:收益率217%
avatar28cf51a5
2023-05-17

腾讯2023Q1财报数据解读-触底反弹

基础信息: 一、增值服务: 1、网游(2074亿):手游、端游,页游等;国内/海外;自研游戏/代理游戏。 2、社交网络(802亿):腾讯视频、腾讯音乐、阅文、各种会员、直播等。 二、网络广告(827亿): 1、社交及其他广告(720亿):朋友圈、视频号、广告联盟、小程序、公众号、QQ、搜狗、搜一搜等。 2、品牌广告(107亿):腾讯视频、QQ.COM、腾讯新闻等。 三、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1771亿): 1、金融科技:微信支付、理财通、微保、基金、微粒贷等。 2、企业服务:腾讯云、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微云等。 财报数据解读: 1、产品数据: 图片 微信、QQ月活保持稳定个位数增长,但基本达到天花板。 增值付费人数同比减少1300万,其中腾讯视频付费用户数减少1100万,但音乐付费用户数同比增加1400万。 其他包括虎牙、斗鱼、阅文、QQ会员等付费会员数1900万人,去年同期3500万,同比减少1600万,减少了大约46%。所以增值付费用户数减少最多的非视频和音乐之外的业务。这从虎牙、斗鱼的财报也能看出来,业务逐年下降。 2、收入、毛利: 季度: 图片 单季度收入、毛利均创历史新高,在经历五个季度的负增长或者个位数增长后,收入和毛利均恢复双位数增长。毛利率也大幅恢复到45.5%的高位水平。 本季度收入和毛利的大幅增长,也跟22年全年几乎0增长有一定关系;如果跟21Q1的收入和毛利比较,近两年收入和毛利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3%、4.3%,其实也处于一个偏低的水平,这可能是腾讯未来的一个常态,大家对腾讯未来的增长需要保持一个理性的预期。但不管怎么说,今年全年业绩大幅增长是一个比较确定的事情。 年度: 图片 3、净利润、自由现金流: 季度: 图片 调整净利润325.4亿,同比增长27.4%,非常出色的一个表现,但拉长到两年时间看,Q1的净利润刚恢复到21年同期水平甚至略
腾讯2023Q1财报数据解读-触底反弹
avatar28cf51a5
2023-05-26

拼多多2023Q1财报解读-同比增速58%

1、收入、GMV 季度: 图片 注:GMV为预估,Q1按4%的take rate计算预估。 年度: 图片 注:橙色部分为预估,taoke rate取3.8%;年度消费者按21年8.68亿计算。 2、毛利、毛利率 季度: 图片 年度: 图片 3、费用、费用率 季度: 图片 年度: 图片 4、运营利润、利润率 季度: 图片 年度: 图片 5、阿里、京东、拼多多核心数据对比 图片 注: A、收入均为平台电商部分收入。 B、阿里经营利润包含新零售和中国批发部分在一起,仅供参考。 C、京东经营利润为整体自营+平台电商的利润,包含自营利润,仅供参考。 拼多多单季度收入占淘宝天猫的比例,依旧在快速增长,从去年的整体的44%,上涨到今年Q1的62%。这个趋势下去,今年整体占比会超过60%甚至更高。不过经营利润和利润率层面依旧大幅低于淘宝天猫,淘宝天猫的利润率长期维持在40%以上,拼多多目前大概20%左右,这是高速增长必然的代价。趋势来看,拼多多与淘宝天猫的GMV和收入差距会继续大幅减小。 6、总结: 本季度开始基本没有了自营收入,全为平台收入,不过披露的数据也越来越少,用户量和GMV数据都已经不披露了,海外TEMU的情况基本也没有提。 整体来看,数据很炸裂,管理层很专注、优秀,估值也不贵,但不敢像四年前一样重仓。 主要是电商这个行业当前阶段差异化较小,内卷严重。 如果还是阿里、京东、拼多多三家,我可能会义无反顾的买入拼多多,这两年又多了快手、抖音、视频号三家直播电商,GMV还涨的很快,目前实在看不懂未来电商的格局,所以选择静观其变,如果估值进一步下探,再琢磨琢磨要不要重新买入。 不过抛开直播电商来说的话,拼多多的未来的优势还是不错,一是公司足够专注、高效;二是当前的消费环境下,低价有很大的竞争力。 $拼多多(PDD)$<
拼多多2023Q1财报解读-同比增速58%
avatar28cf51a5
2023-08-18

小鹏汽车2023Q2财报解读-数据继续恶化

01 销量 图片 Q2销量23205台,去年同期34422台,同比降低32.6%,环比增长27.3%。 最近一年可谓是小鹏汽车的至暗时刻,从去年8月份G9上市发布失败开始到现在整整一年,小鹏的销量都没有太大起色,尤其今年上半年销量惨不忍睹。深深的说明了在电动车行业,一款车的发布失败,对一个车企的影响是巨大的。 Q3展望: 销量39000-41000台,同比增长31.9%-38.7%,8月和9月平均月销量大概在14000-15000台。 收入85亿-90亿,同比增长24.6%-31.9%。 02 — 基础设施 图片 门店和超充站建设放缓,一方面是亏损较大,资金压力较大,控制成本;另一方面门店的数量降低,也可之前门店效率过低有关。 相较蔚来,小鹏明显更佳保守,在资金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选择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放缓投资。 03 — 收入 图片 季度收入50.63亿,同比大幅降低31.9%;上半年收入90.96亿,同比降低38.9%。 收入的降低主要由于去年8月G9发布失败,销量大幅降低,且老款车型P7改款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所致。 04 — 毛利 图片 主要看下车辆销售毛利,连续两个季度负毛利,本季度毛利甚至高达-8.6%,从G6的定价来看,预计Q3的毛利率大概率依旧是负的。 05 — 费用 图片 Q2总费用29.11亿,其中研发费用13.67亿,资金的压力,导致无法在研发端持续高额投入,单季研发费用已经跌到差不多只有理想的一半,技术上的领先优势会逐步减少。 上半年研发费用26.63亿,全年研发费用预计不到60亿,研发投入的持续性面临很大压力。 06 — 利润 图片 看核心的经营利润部分,本季度经营亏损30.9亿,环比继续扩大,短期依然看不到经营亏损减少或回正的可能性。 上半年经营亏损56.76亿,经营亏损率62.4%。 07 — 现金、净资产 图片 净资产327亿,现金337亿,扣除有息
小鹏汽车2023Q2财报解读-数据继续恶化
avatar28cf51a5
2024-04-08

详解:腾讯大股东Prosus大幅降低减持规模,腾讯回购将远超Prosus减持

昨天在统计腾讯回购和Prosus减持数据时,一个数据引起了我的关注:也就是Prosus 3月份减持腾讯的金额,只占同期腾讯港股交易额的2.6%。 在我印象中,Prosus减持金额占同期腾讯交易金额的比例一直接近5%,而2.6%这个数据远远偏离了以前的比例。 为此我又查询了几个数据: 1、2022年6月底Prosus发布开放式回购计划时的公告原文:每天出售的本公司(腾讯)股份平均不会超过本公司股份之每日平均成交量约3%-5%; 2、2023年Q1,Prosus减持腾讯的金额,占腾讯同期交易额的4.69%,减持金额269亿港币; 3、2024年Q1,Prosus减持腾讯的金额,占腾讯同期交易额的3.24%,减持金额126亿港币。 很明显,从24Q1和23Q1来看:Prosus减持腾讯金额占腾讯同期交易额的比例从4.69%降低到3.24%;减持腾讯的金额从269亿港币大幅减少53%至126亿港币;减持力度大幅减弱。而我认为这不只是巧合,于是我又查询了一组数据: 图片 Prosus每周回购量与交易量的占比数据 从最近四周的占比数据来看,Prosus每周回购的数量,占自己每周交易量的比例基本都在25%左右。 这进一步引起了我的关注,接着我Google了半个小时,没有找到任何眉目。最后大模型Claude 3 opus帮我查到了如下信息: Prosus于阿姆斯特丹泛欧交易所(Euronext)上市,据Euronext规定,该所上市公司单日回购数量不能超过前20个交易日平均日成交量的25%。 上图统计的数据基本跟Euronext的回购规则吻合,可以基本确定:Prosus的回购金额受自身股份每日交易量限制,如果交易量不活跃,会明显影响Prosus的回购金额。 而Prosus的回购资金基本都是来自于减持腾讯,也就是回购金额基本等同于减持腾讯金额。 所以,文章开头的疑问应该有了一个解答: 由于P
详解:腾讯大股东Prosus大幅降低减持规模,腾讯回购将远超Prosus减持
avatar28cf51a5
2023-08-22

详解腾讯股权激励体系-从历史数据窥全貌

腾讯上周四发布的股权奖励公告在投资者中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和讨论,我在看到公告的当晚,发布了“本次公告将一次性增发4438万股,今年累计增发9060万股”的帖子。 经昨天下午的详细研究,以及跟腾讯PR的沟通,确认本次言论不严谨,给大家带来误导,在此给大家道歉,这里也将相关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分享给大家。 首先做下简单的科普,也顺便说明下这次公告在投资者中引起误会的原因。 01 — 激励系统科普 腾讯的员工激励体系分两种: 1、购股权计划:也就是发期权。期权是有行权价的,一般行权价是公告发布时的股票市价,只有将来股价高于行权价时,员工才能获利,获利等于员工出售时的市价-行权价,公司同时获得现金。期权是员工行权出售股票时,才会增发,从而增加股本。因为员工出售行为具有不定期性发,分散性,所以期权的增发具有持续、小额、分散性的特点。 2、股份奖励计划:也就是发限制性股份。限制性股份是0成本发给员工的,只要没有离职,没有违反相关规定,正常情况员工都会拿到手。限制性股份目前主要来自于公司定期的增发,具有定期、大额的特点。 因为购股权计划员工是有成本的,所以一般较少引起争论。在投资者中比较容易引起争论的主要是股份奖励计划,比如本次。 而本次的争论的主因,主要是由于港交所披露规则的调整:以前只有股票增发的时候才需要发公告,从今年起授出员工股份也得发公告。 所以今年就会出现两种公告标题: 1、根据股份奖励计划发行新股份(只要增发都会发此类公告)。 2、根据股份奖励计划授出奖励(从23年起,只要授出了员工奖励,不管当前增不增发都得发公告)。 上周四的公告就属于第2类,是授出了员工奖励。 由于: 1、3月份腾讯也发布了一份类似本次的授出公告,并且在5月份将授出的股份增发出来了。 2、本次公告中注明:授出奖励将以发行新股份偿付。 由此我就得出结论:本次授出的股份,将会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增发,导致今年增发9
详解腾讯股权激励体系-从历史数据窥全貌
avatar28cf51a5
2023-03-01

蔚来汽车2022Q4财报解读【蔚来的时间不多了】

1、销量: Q4交付量40052台,同比增长60%;2022年全年交付122486台,同比增长34%,位居全国新能源车企销量排名第11,市场占有率2.16%。 Q4分车型交付数据:886 8959台,ET7 9090台,ES7 10411台,ET5 11592台。 2023Q1交付量预期31000-33000台台,同比增长20%-28%,1-2月交付20663台,3月份预计交付量10000-12000台。2023Q1收入预期为109-115亿,同比增长10.2-16.5%。交付量和收入增速都比较一般。 2、财务数据-收入: 3、财务数据-毛利/毛利率 4、财务数据-费用/费用率 5、财务数据-利润/利润率 6、财务数据-净资产/现金 7、总结: 财务数据方面,我就不一一点评了,只能说一片稀烂,预期会大幅亏损,但没想到会亏损这么多,全年运营亏损156亿,全年现金减少100亿,骇人听闻。 聊点其他的: 蔚来一直是一家争议很大的公司,喜欢蔚来的就跟进了传销洗脑了一样追捧,不喜欢蔚来的很多就使劲的黑。不过有争议总比也是好事,总比没人夸,没人骂幸福。 从用户的角度讲,如果我的目标是存电车,那么蔚来一定是我的首选,因为无论是补能体验还是服务体验都非常好。 从投资者的角度讲,蔚来不是我的菜,因为投资必须理性,蔚来目前的财务数据简直没法看。。。 从体验的角度讲,蔚来的布局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换电、手机、服务都能极大的提升车主体验。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用户体验十分重要,能持续在用户体验上保持领先,一定能极大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但造车是一个极其复杂和高度竞争的行业,蔚来的战略没有问题,但仍面临两个极大的挑战: 1、资金问题:无论是换电、服务、手机、电池等等布局,都需要消耗极大的资金。蔚来现金储备455亿,扣掉有息负债和可转债负债后,大概只有不到300亿,这还包含大量应付款的情况下的现金
蔚来汽车2022Q4财报解读【蔚来的时间不多了】
avatar28cf51a5
2023-01-26

特斯拉2022Q4&全年财报数据解读-净利润126亿美金

数据概要: 其他信息概要: FSD订阅用户40万(美国+加拿大); 超充站4678个,超充桩42419个; 库存周期从Q1的3天增加到Q4的13天; 储能246万度电。 欢迎关注,点赞。由于时间关系,本篇只做数据分享,不做文字评论,关于特斯拉和电动车的观点,之前两篇文章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有兴趣可以查阅: 特斯拉的短期压力和长期机会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数据汇总:油车电车难兄难弟 ----------------- 1、收入&分版块收入 季度 年度 2、毛利率&分版块毛利率 季度 年度 3、费用、费用率 季度 年度 4、经营利润、净利润 季度 年度 5、销量 季度 年度 6、现金、现金流 发下之前文章对特斯拉的看法,尤其是国内市场的看法。 特斯拉的优势: 品牌:是个很主观的东西,不同人看法不同,但是特斯拉前三季度单车均价5.3万美金,折合人民币38万,我想这应该能代表特斯拉的品牌优势。并且特斯拉的品牌在全球都具有影响力。 规模效应:加州、上海、柏林、德州四座超级工厂已投产,接近200万的产能,去年交付130万辆以上,生产制造上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威力。今年汽车销售毛利率25.6%,净利润率15.4%,净利润125亿美金。当国内诸多电动车企为了15%的毛利苦苦挣扎时,特斯拉已经通过规模效应、效率提升将净利率提升到了15%。这种情况下,如果打价格战,无数的车企会被无情的卷死。 技术:除了买矿,基本上电动车上核心的东西都在自研,无论是三电、控制系统、辅助驾驶、电池续航都具备领先优势。举两个简单例子
特斯拉2022Q4&全年财报数据解读-净利润126亿美金
avatar28cf51a5
2022-12-23

特斯拉的短期压力和长期机会

先看看特斯拉股价: 如果只看股价跌幅的话,估计很多人第一感觉肯定是:这一定是中概股。。。这种反映可以理解,毕竟最近一年中概真是跌到了爹妈不认。其实我只是想趁机驳斥一下网络上的阴谋论:把中概股的下跌主要归结于国内。。。其实这次股灾全球上市公司都受到了极大影响,特斯拉高点回撤接近69.8%,META回撤69.5%。 股价下跌无非几个原因:之前涨太多、政策资金面(加息)、公司增速不达预期、市场先生(恐慌)。今天的局面是上面几个因素全部集齐,不下跌才是不正常。 股价下跌总是能让人对公司产生悲观,尤其是大幅下跌,如今特斯拉就面临这个局面,无数人对特斯拉的前景感到悲观。特斯拉股价下跌有多方面原因,核心原因是:增长不及预期。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销售91万台左右,去年全年特斯拉销量94万台,按特斯拉今年增长50%的目标来计算,今年销量得达到136万台左右,也就是第四季度得达到45万台左右。目前来看会有一些挑战,但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大家担心的可能是明年特斯拉是否还能继续保持50%的增速,毕竟马斯克吹牛在前:特斯拉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50%的增速。尤其是最近几个月特斯拉在国内频繁降价,国内产能也在削减,北美也开始降价,加上经济形势的不明朗,大家对特斯拉未来的增长更加悲观,对于成长股来说,增速的下跌就意味着股价的灾难。 股价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所以今天重点不是分析股价。今天重点从客观层面聊一聊特斯拉目前的优势以及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特斯拉的前景是否光明。 之前发文提过电动车行业重点比拼的几个核心能力: 1、品牌 2、规模效应(成本控制) 3、技术 汽车行业是一个比较难做出太大差异化的行业,所以确实护城河没有苹果、腾讯、茅台这类企业深。具备以上三条能力,并不能完全保证胜出,但是拥有了上述三个能力,一定能取得比较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前两条,不是一时半会后来者能追上的。 毫无疑问在这三个方面,特斯拉的优势
特斯拉的短期压力和长期机会
avatar28cf51a5
2023-11-09

理想汽车2023Q3财报解读-现金储备885亿

01 销量 图片 2023年的理想像开了挂一样,连续10个月销量增长,不仅超过了广大投资者的预期,也超过了理想官方预期。 Q3销量105108台,同比增长296%,环比Q2增长21.5%,超过了Q3财报指引上限的103000台。 Q3指引: 销量指引:12.5万-12.8万,同比增长170%-176%。 收入指引:384.6亿-393.8亿,同比增长118%-123%。 指引继续保守,也是为了降低投资者预期,然后财报超预期,理想一贯的做法,个人预计Q4销量13万台左右。 02 基础设施 图片 零售中心: 截止到10月底零售中心372家,最近4个月开店41家,平均今年完成400家开店目标问题不大。 充电桩: 截止到10月底,上线119座5C超充站,覆盖35个城市,充电桩预估在476个左右。今年目标300座,压力较大。 25年目标3000座,其中高速1000座,城市2000座。 03 收入 图片 Q3: 季度收入346.8亿,同比增长271.2%,环比增长21%,车辆销售收入继续保持在97%左右,单车均价31.98万,相对Q2有所下跌,跟降价补贴有关。Q3 L8+L9的占比高于Q2,如果没有补贴,Q3均价会高于Q2。 前三季度: 收入821.2亿,同比增长197.1%,车辆销售收入占比97.3%,单车均价32.72万。 04 毛利、毛利率 图片 Q3: 整体毛利76.44亿,整体毛利率22%;车辆毛利71.25亿,车辆毛利率21.2%,略高于Q2。其实很难得,因为Q3有降价补贴,说明规模效应的进一步扩大分摊了成本,使毛利率不跌反升,目前看Q3降价不跌对整体毛利率影响不大。 前三季度: 整体毛利177.1亿,整体毛利率21.6%;车辆毛利166.35亿,车辆毛利率20.8%。 05 费用、费用率 图片 Q3: 总费用53.05亿,总费用率15.3%,随着收入规模的扩大,费用率持续
理想汽车2023Q3财报解读-现金储备885亿
avatar28cf51a5
2024-03-05

蔚来2023Q4财报解读-阿尔卑斯埋的坑,可能比财报更让人揪心

这次先说观点,再贴数据解读。 01 — 观点:矛盾的蔚来 从财报业绩上看,无论是季度还是年度数据,依旧泛善可陈。 但这其实不是最关键的,所有人都明白蔚来现在最关键是什么-阿尔卑斯。 但是从前两天斌哥透露的阿尔卑斯的定位来看,我依旧捏了一把汗: 阿尔卑斯的定位跟蔚来品牌太过于矛盾。 首先看看前几天透露的阿尔卑斯两款车型的信息: 第一款车型:对标Model Y,全方位对标,且比Y便宜; 第二款车型:原话是对标市场上卖的最好的大SUV,我理解是对标L9,但比L9便宜很多。 以上是斌哥前两天视频透露的信息,我们再看看以前透露的其他信息: 价格区间:主打20-30万 配置:感知不明显的减配(比如orin芯片,电机数量等),感知明显的加配(尺寸空间,沙发,电视,冰箱等)。 综合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大概展望一下阿尔卑斯的轮廓: 空间,舒适性,配置拉满,但价格极具竞争力。 单独从阿尔卑斯品牌看,阿尔卑斯大概率是一款产品力和价格力都具备极强的市场竞争力,不管毛利、利润如何,至少销量上应该不会太差。 但是如果考虑到阿尔卑斯是蔚来集团旗下,与NIO品牌并列的一个品牌,又不难发现,里面矛盾重重。 比如如果阿尔卑斯的两款车,产品力高于Y和L9,价格又低于Y和L9。那么ES6,ES7,ES8怎么办? 本身ES系列产品力就不如L系列,阿尔卑斯如果产品力比L系列还强,价格更低。那么意味着阿尔卑斯产品力高于ES系列,且价格远低于ES系列。 同是一个爹生的,用户为啥不买阿尔卑斯,要去买ES系列呢?难道以后NIO品牌就专门卖给大冤种的么?用户就为专属NIO换电站买单? 所以这是矛盾之一: 如果阿尔卑斯按设想的配置和价格出售,大部分用户没有理由买NIO。NIO就彻底打入了小众品牌,销量只会更低。 另外如果阿尔卑斯产品力高于ES系列,价格却远低于ES系列,阿尔卑斯怎么能保证毛利和利润呢?毕竟卖这么贵的ES系列,毛利率
蔚来2023Q4财报解读-阿尔卑斯埋的坑,可能比财报更让人揪心
avatar28cf51a5
2023-08-10

阿里巴巴202306季度财报解读-淘天恢复双位数增长

01 — 业务分类 1、淘天集团:淘宝、天猫、闲鱼、1688、天猫超市、天猫商城。 2、阿里国际:Lazada、速卖通、Trendyol、Alibaba.com和其他业务。 3、本地生活:饿了么、高德。 4、菜鸟集团:物流 5、云智能集团:阿里云、钉钉和其他业务。 6、大文娱集团:优酷、大麦网、阿里影业。 7、其他:高鑫零售、盒马、飞猪、UC、阿里健康、游戏、银泰等。 备注:本季度业务进行大调整,跟之前主要区别是 1、淘天集团之前和新零售(高鑫、盒马、银泰等)是放在中国商业板块下面,本季度开始分开,将新零售调整到其他业务。 2、飞猪、口碑从本地生活调整到其他业务。 3、UC、游戏从大文娱集团调整到其他业务。 了解业务分类,我们再看本季度数据。 02 — 收入、毛利 图片 在经历6个季度的单位数收入增长后,本季度收入恢复双位数增长,增速达到13.9%,收入达到历史同期最高。 毛利增速达到21%,毛利率提升到39.2%,毛利率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 03 — 费用、运营利润 图片 备注: 1、阿里巴巴的净利润包含大量投资收益,运营利润剔除了投资收益的影响,更能反应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2、因商誉减值并非每个季度发生,所以为方便对比数据,运营利润统一剔除了商誉减值影响。 本季度运营利润同比增长78.5%,达到同期最高值445.2亿,利润率19%,也达到最近三年同期最高。 利润的大幅增长,来自于阿里集团整体的降本增效,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推动,比如收入的双位数增长、毛利率的提升、费用率的降低。 04 — 分业务数据 图片 占比数据: 淘宝天猫依旧是阿里最大的收入来源,占比45.8%。其他收入占比超过10%的业务板块有其他业务(18.2%,主要是线下零售业务),阿里云(10%)。 本季度国际业务、本地生活、菜鸟、大文娱收入同比增速均取得了超过29%的高速增长。 淘宝天猫增速12%,
阿里巴巴202306季度财报解读-淘天恢复双位数增长
avatar28cf51a5
2024-03-01

理想Mega为何必大卖-不尬吹,讲逻辑

虽然本文标题是讲Mega为何会大卖,但实际本文一篇文章,能一并帮大家解答以下所有问题: 1、为何高端纯电不好卖? 2、为何理想L系列不出纯电? 3、为何理想L系列用钢,蔚来ES系列用铝? 4、为何Mega选择了高铁造型? 5、Mega为什么会大卖? 接下来咱们一个一个问题分析下。 01 — 为何高端纯电不好卖 关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朋友,或多或少听过斌哥经常提的那句话:高端纯电市场不好卖,我们在这个市场占据了40%的份额,已经很不错。注:30万以上为高端车。 去年蔚来销量大概是16万左右,售价基本都在30万以上。简单按蔚来占40%比例来计算,去年高端纯电市场大概40万台,而理想一家去年就卖了接近40万台高端车,所以从绝对值来讲,高端纯电确实卖得不好。 另外23年30万上以上乘用车的销量,大概在300万台左右;也就是高端纯电占比大概13%,而去年整体纯电占比大概在25%。所以从渗透率来看,也证明了高端纯电卖的不好。 所以斌哥说的高端纯电不好卖,是有数据支撑的,也没大毛病。但是,斌哥只说了高端纯电不好卖,却没有告诉大家为什么不好卖。 而这就很容易让人理解成:高端纯电不好卖,是因为需求不足。 深入思考一下,这没有道理。好的东西,应该是人人向往,况且30万以上豪华纯电,配置体验应该更好,有钱人不应该对好的东西没有需求。 所以我认为,豪华纯电卖得不好,不是需求出了问题,而是产品本身体验存在问题。 具体来剖析一下: *高端纯电,就意味着一定贵(30万以上); *贵,就意味着一定会大(没有人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一个更小的车); *大,就意味着风阻大; *风阻大,就意味着续航低。 所以高端纯电车的劣势很明显,跟小车比,高端纯电的续航会差很多;差到什么程度呢,我以我自己的理想L7(5050mm车长,够大)的使用体验来具体讲讲: 42度电池,正常用空调:不同温度下,冬天续航大概在80-130公里之间
理想Mega为何必大卖-不尬吹,讲逻辑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