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ts机构投资者社区
Dots机构投资者社区
Dots 社区,机构动态,尽在掌握
IP属地:北京
4关注
94粉丝
0主题
0勋章

SpaceX正全面进军面向普通消费者手机的移动卫星通信市场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全球航天事件”,作者:GlobalspaceEvent。 1、先行者 2022年9月6日和8日,华为和苹果公司先后发布了最新旗舰款手机华为Mate 50和iPhone 14。值得一提的是两款手机都配置了卫星直连通信功能,这也是全球首次在普通消费者手机上实现卫星通信。由于基于窄带通信,目前仅限于单向短消息服务。 华为Mate50与北斗卫星 华为Mate50基于中高轨的北斗卫星短报文服务,可以在未覆盖蜂窝网的区域实现紧急信息发送。与华为类似iPhone14通过全球星(Globalstar)公司2.4GHz的S波段频谱(Band 53)实现基于文字信息的紧急呼救(Emergency SOS)服务,据称iPhone14还支持Disk网络公司(DISK Network)独有的Band 70频谱。 2022年9月10日,美国AST太空移动公司(AST SpaceMobile)“蓝色行者3(BlueWalker 3)”试验卫星,由SpaceX公司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该卫星天线的展开面积达到64平米,将进行手机直连网络测试。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许可,该卫星将在得克萨斯州和夏威夷州进行试验。 “蓝色行者3(BlueWalker 3)”试验卫星效果图 由于巨大的卫星天线,该卫星在空中的亮度将超过金星,将对天文观测造成一定影响。 2、与其说是科技创新,不如说是产业新突破 在这华为和苹果公司发布新款手机之前,移动卫星服务(Mobile-Satellite Service, MSS)都需要配置专用的移动卫星电话。由于受众有限等原因,造成终端和服务费都非常昂贵,从而抑制了这一应用的产业化发展。 移动卫星服务(Mobile-Satellite Service, MSS)基本原理,固定地球卫星站(Earth station)的馈线链路用于实现移动终端与地基通信网络的
SpaceX正全面进军面向普通消费者手机的移动卫星通信市场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成功用DNA储存十张敦煌壁画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synbio深波”,作者:synbio深波。 作为宝贵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敦煌壁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直受到历史工作者的重视。而随着科学的发展,一些意想不到的领域也开始为壁画的研究工作提供帮助。 近日,天津大学的合成生物学团队宣布,通过创新DNA存储算法,成功将十幅敦煌壁画存入DNA中,实验证明,这些壁画信息可在实验室常温下可保存千年,而在9.4°C条件下可保存长达两万年。壁画实体随着时间推移会不可避免地老化和受损,而DNA储存的信息则可以带着壮美的画卷跨越几十个世纪甚至几百个世纪。不知道那时候的人类读取这些信息的时候,会不会也说一句“DNA动了”呢? DNA存储技术 据悉,天津大学的团队通过DNA合成技术结合纠错编码将壁画信息写入到DNA中实现了高密度(295 PB/g,1 PB = 1024 TB)的数据存储。 我们知道,DNA作为一种链式生物大分子,在体外常温保存时面临DNA断裂降解等风险,严重影响信息存储的长期可靠性。为了克服这一问题,团队设计了基于德布莱英图理论的序列重建算法来解决DNA断裂等问题。该算法结合贪婪路径搜索和循环冗余校验码来实现断裂DNA片段的高效从头组装,从原理上支持了DNA存储的长期可靠性。 结合该序列重建算法(内码)与喷泉码算法(外码),团队设计编码了6.8 MB敦煌壁画,合成了承载图片信息的DNA片段21万条。为数据的长期可靠性,团队制备了一个没有任何特殊保护的DNA水溶液样本,并在70°C下加速样本断裂、降解长达十周。处理后的DNA片段80%以上都发生了断裂错误,依靠设计的序列重建算法依然可以准确组装并解码96.4%以上的片段,再通过喷泉码解决少量片段丢失的问题,原始的敦煌壁画图片依然能够完美恢复。根据理论推算,这种程度的高温破坏相当于实验室常温25°C一千年或者9.4°C长达两万年的自然保存。 该算法支持DNA分子成为世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学团队成功用DNA储存十张敦煌壁画

贝索斯的蓝色起源火箭发射失败坠毁,逃生系统奏效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SpaceX爱好者”,作者:SpaceX爱好者。 杰夫・贝索斯 (Jeff Bezos) 旗下太空公司蓝色起源的一枚火箭在当地时间周一升空后不久发生故障,在得克萨斯州沙漠坠毁。 好消息是,货运飞船的紧急逃生系统奏效了,保住了上面的实验装置。这是贝索斯的公司首次遭遇发射失败。 当地时间周一早上,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运载火箭执行非载人任务,从该公司的西得州发射场发射升空。这是蓝色起源的第 23 次( NS-23)飞行任务,旨在将美国宇航局 (NASA) 资助的实验和其他有效载荷送到太空边缘,在微重力条件下漂浮几分钟。 发射前 但是在升空一分钟多后,距离地面大约 5 英里 (约合 8.05 公里) 的地方,新谢泼德助推器的发动机在上升过程中意外起火。货运飞船的中止发射发动机系统几乎立即启动,将飞船从有故障的火箭上喷射出去,然后通过降落伞完好无损地返回地面。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 称,助推器在指定的危险区域内坠毁。FAA 负责监督和监管发射场安全。FAA 表示,蓝色起源的新谢泼德火箭舰队将停飞,直到 FAA 批准蓝色起源主导的事故调查结果。 Dots社区现已入驻: 今日头条/扑克财经/见闻见识/雪球/36氪/富途牛牛/老虎社区/大风号/新浪微博/腾讯自选股/财富号/百家号……
贝索斯的蓝色起源火箭发射失败坠毁,逃生系统奏效

零糖也不健康?Cell证实人工甜味剂会影响肠道菌群并改变血糖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作者:生物世界。撰文丨王聪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世界范围内,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公共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有近20亿人超重或肥胖,从1975到2016年,全球肥胖率翻了近3倍,每年因超重或肥胖导致的死亡高达280万。为了减少糖对健康的影响以及肥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食用人共甜味剂代替正常糖类(代糖),这些人造甜味剂具有糖类的甜味,但通常不能被人体转化,因此不产生热量,人们认为其可作为一种健康的饮食方式,因此近年来广受追捧。然而,这些人造甜味剂对人体有没有影响?它们真的是健康的吗?2022年8月19日,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题为:Personalized microbiome-driven effects of non-nutritive sweeteners on human glucose toler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证实,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健康的并得到广泛使用的人工甜味剂(代糖)在人体内并不是惰性的,它们会显著影响人体肠道微生物,从而改变人体血糖水平。早在2014 年,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 Eran Elinav团队就发现,非营养性的人工甜味剂会影响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组,从而影响它们的血糖反应。但尚不清楚这种情况是否同样在人体中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重要问题,研究团队仔细筛选了1300多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避免使用人工甜味剂的人,并从中确定了120人参与后续实验。这些参与者被分成六组:两组对照组和四组实验组,四组实验组分别摄入糖精(Saccharin)、三氯蔗糖(Sucralose)、甜菊糖苷(stevia)和阿斯巴甜(Aspartame),这些摄入量低于FDA允许的每日摄入量标准。两组对照组分别摄入等量葡萄糖或
零糖也不健康?Cell证实人工甜味剂会影响肠道菌群并改变血糖

无需**、卵子或子宫,以色列科学家培育出人工合成胚胎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作者:生物世界。撰文丨nagashi编辑丨王多鱼排版丨水成文你是否想象过这样一个场景:未来的人类在一个容器里孕育生长,而且无需**和卵子的结合,只需一小团细胞便能制造出许多“新人类”。人造子宫,无性繁殖,这些概念似乎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科幻概念正在一步步写入现实。2022年8月1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 Jacob H. Hanna 团队在Cell期刊发表了题为:Post-Gastrulation Synthetic Embryos Generated Ex Utero from Mouse Naïve ESCs的研究论文【1】。该研究首次在子宫外培育出完全人工合成的小鼠胚胎。这些胚胎并不是**和卵子的产物,而是完全由培养在培养皿中的干细胞发育而来,并且它们在一个体外构建的“人造子宫”中生长。“合成胚胎”和“人造子宫”如今,在各种因素的主导下,许多国家的生育率都在下降,2020年《柳叶刀》上发表的一项研究预测,世界人口可能会在2064年达到约97亿人的峰值,然后在2100年下降到约88亿人【2】。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孕育一个胎儿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急剧增加,再加上分娩时的巨大疼痛和潜在的风险,种种问题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那么愿意生育,而人造子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早在2021年3月,Jacob H. Hanna 团队就在Natur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Ex utero mouse embryogenesis from pre gastrulation to late organogenesis的研究论文【3】。该研究创建了一个人造机器子宫,并在在体外条件下维持天然小鼠胚胎存活11天,且胚胎在人造子宫培育过程中发育正常。详情:以色列科学家首次在人造子宫中培养哺乳动物胚胎他
无需**、卵子或子宫,以色列科学家培育出人工合成胚胎

有望取代Deepfake?揭秘今年最火的NeRF技术有多牛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Joey 如愿【导读】当下呼声最高的NeRF有望取代Deepfake成为新一代视觉神器?一起来看看它到底有多牛。什么,你还不知道NeRF?作为今年计算机视觉领域最火的AI技术,NeRF可谓是应用广泛,前景一片大好。B站上的小伙伴可算是把这项技术玩出了新花样。抛砖引玉那么,究竟NeRF是什么?NeRF(Neural Radiance Fields)是最早在2020年ECCV会议上的最佳论文中提出的概念,其将隐式表达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仅用2D的posed images作为监督,即可表示复杂的三维场景。一石激起千层浪,自此之后NeRF迅速发展起来被应用到多个技术方向,如「新视点合成、三维重建」等。NeRF其输入稀疏的多角度带pose的图像训练得到一个神经辐射场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可以渲染出任意视角下的清晰的照片,如下图所示。也可以简要概括为用一个MLP去隐式地学习一个三维场景。网友自然而然地也会将NeRF与同样大受追捧的Deepfake做个比较。最近MetaPhysics发布的一篇文章就盘点了NeRF的进化史、面临的挑战和优势,并预测NeRF最终将取代Deepfake。大部分有关deepfake技术引人注目的话题,是指自17年deepfakes进入大众视野后开始流行的两个开源软件包:DeepFaceLab (DFL) 和FaceSwap。尽管这两个软件包都拥有广泛的用户群和活跃的开发者社区,但这两个项目与GitHub代码都没有明显的偏离。当然,DFL和FaceSwap的开发人员并没有闲着:现在可以使用更大的输入图像来训练deepfake模型,尽管这需要更昂贵的GPU。但其实在过去的三年里,媒体鼓吹的deepfake图像质量提升主要还是得归功于终端用户。他们在数据收集方面积累了「省时而难得」的经验,以及训练模型的最佳方法(有时单次实
有望取代Deepfake?揭秘今年最火的NeRF技术有多牛

维珍第五次发射成功,执行美国军方STP项目,验证夜间发射能力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国际航天爱好者”,作者:zhangran。维珍轨道公司波音747运输机机翼下的LauncherOne火箭发射任务:Straight Up发射时间:2022年7月2日14:53(BJT)发射地点:加州莫哈维机场附近,波音747客机发射火箭:LauncherOne空射火箭发射载荷:STP项目7颗小卫星维珍轨道公司空中发射火箭LauncherOne的首次夜间飞行于当地时间周三晚间在加利福尼亚海岸附近进行,发射7枚小型有效载荷进入轨道,执行美国军方太空测试计划(STP)的任务。这次任务将是维珍轨道LauncherOne运载火箭的第五次飞行。该公司由亿万富翁理查德 · 布兰森创立,自首枚LauncherOne试飞未能进入轨道以来,包含这次任务该公司已经完成连续四次成功的发射。这次发射是维珍轨道LauncherOne第一次在晚上发射。该公司希望展示LauncherOne进行夜间发射操作的能力。维珍轨道公司CEO丹•哈特(Dan Hart)表示,本次发射不受特定发射窗口的限制,既可以在白天发射也可以在夜间发射。这次夜间发射拓展了维珍轨道公司的能力,使地面团队和机组人员能够在夜间进行发射训练。维珍轨道公司一直在宣传其移动发射系统(空中发射)的好处,波音747母机能够在世界各地的传统机场执行任务。除了加州莫哈维机场基地之外,维珍轨道公司还与国际政府达成协议,可能在日本和巴西进行发射,并且正在为今年晚些时候在英国进行两次发射进行深入计划。该公司还完成了关岛未来发射任务的初步规划。2020年,美国太空部队以3500万美元的合同授予维珍轨道公司三次发射太空测试项目的合同,合同名称为 STP-S28,本周的任务被称为 STP-S28A,这是与维珍轨道签订的三次发射合同中的第一次。两级火箭LauncherOne的目标是将这七个有效载荷(五个由军方资助,两个由NASA资助)送入310
维珍第五次发射成功,执行美国军方STP项目,验证夜间发射能力

Meta找到了机器的“前额叶皮层”,AI学者和科学家都惊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作者:关注前沿科技。鱼羊 萧箫 发自 凹非寺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有一只AI刚刚被证明,处理语音的方式跟大脑谜之相似。甚至在结构上都能相互对应——科学家们在AI身上直接定位出了“视觉皮层”。这项来自Meta AI等机构的研究一经po出,立马在社交媒体上炸开了锅。一大波神经科学家和AI研究者前往围观。LeCun称赞这是“出色的工作”:自监督Transformer分层活动与人类听觉皮层活动之间,确实密切相关。还有网友趁机调侃:Sorry马库斯,但AGI真的快要来了。不过,研究也引发了一些学者的好奇。例如麦吉尔大学神经科学博士Patrick Mineault提出疑问:我们发表在NeurIPS的一篇论文中,也尝试过将fMRI数据和模型联系起来,但当时并不觉得这俩有啥关系。所以,这到底是一项怎样的研究,它又是如何得出“这只AI干起活来像大脑”的结论的?AI学会像人脑一样工作简单来说,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聚焦语音处理问题,将自监督模型Wav2Vec 2.0同412名志愿者的大脑活动进行了比较。这412名志愿者中,有351人说英语,28人说法语,33人说中文。研究人员给他们听了大约1个小时的有声书,并在此过程中用fMRI对他们的大脑活动进行了记录。模型这边,研究人员则用超过600小时的无标签语音来训练Wav2Vec 2.0。对应志愿者的母语,模型也分为英语、法语、中文三款,另外还有一款是用非语音声学场景数据集训练的。而后这些模型也听了听志愿者同款有声书。研究人员从中提取出了模型的激活。相关性的评价标准,遵照这个公式:其中,X为模型激活,Y为人类大脑活动,W为标准编码模型。从结果来看,自监督学习确实让Wav2Vec 2.0产生了类似大脑的语音表征。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在初级和次级听觉皮层,AI明显预测到了几乎所有皮层区域的大脑活动。
Meta找到了机器的“前额叶皮层”,AI学者和科学家都惊了

德国正式启动大麻合法化筹备阶段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汉麻CBD”,作者:汉麻CBD。德国计划推进大麻生产和销售的合法化,为此将于近期在联邦卫生部举行一系列的专家听证会。2018年加拿大娱乐大麻种植和销售合法化之后,德国有可能成为20国集团当中第二个实现娱乐大麻合法化的国家。大麻合法化的财务机会或在数十亿美元,但专家提醒,潜在市场的体量将不仅取决于人口规模,同时还要看法规的具体内容,而德国的大麻改革法案尚未成形。卫生部宣布,5场听证会的第1场将于近期举行。这5场听证会的内容将涉及:1、健康和消费者保护2、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3、供应链、生态和经济问题4、刑事责任、管理办法以及发牌5、国际经验“我们将启动合法化的准备阶段。”德国毒品和成瘾专员Burkhard Blienert表示。“听证会将讨论娱乐大麻合法化落实情况下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年轻人、公众健康以及消费者获得最好的保护。很明确的一点是:我们希望保护儿童和年轻人免于可能的风险。”预计将有200多位成瘾性药、成瘾帮助、法律、企业和行业协会的顶级专家,以及德国各州、各市镇、联邦部门及其他联邦机构的代表将参与听证过程。此外,全球专家也将在6月30日举行的“国际经验”听证会当中表达他们的看法。自2017年以来,医用大麻在德国一直是合法的,当时议会一致投票合法化,并要求公共医疗保险公司支付治疗费用。今天,德国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也是欧洲领先的医用大麻市场,每年有超过128000名患者在该国接受医用大麻治疗。在德国,大麻市场的监管机构是“联邦药品和医疗器械研究所(BfArM)”。娱乐大麻是非法的,但是少量可以容忍。CBD(大麻二酚)产品是合法的,但是必须遵守THC含量限制(THC含量低于0.2%)。工业大麻花可以售卖,但只能用于工业和科学目的,不能用于直接消费。2021年底,在德国红绿灯执政联盟上台后,大麻合法化被推到了德国政治议程的首位,这在全球大麻产业引起了激烈反
德国正式启动大麻合法化筹备阶段

SpaceX 前员工,计划用猎鹰火箭发射其首颗小行星采矿卫星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SpaceX爱好者”,作者:SpaceX爱好者。这家位于加州的初创公司 AstroForge 是由 Matt Gialich 和 Jose Acain 于2022年1月创立,其目标是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小行星采矿公司。两位联合创始人在航空航天行业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Matt Gialich 曾在维珍轨道公司(Virgin Orbit)工作,负责飞行软件,而 Jose Acain 曾在SpaceX公司工作过,并且担任副总工程师。创立之后,该公司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筹集了1300万美元的资金,投资者包括:Initialized Capital、Soma、Earth Rise、Liquid 2、Seven Seven Six和Aera VC。AstroForge 公司近日宣布,计划在2023年1月之前,利用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发射其首个小行星采矿技术。这项技术将被集成在一颗小卫星上,该卫星将通过SpaceX发射的小型卫星共享计划进入太空。即商业拼车任务(Transporter-N系列),最近的商业拼车任务Transporter-5是在5月26日刚发射,今年还一次10月份Transporter-6,2023年1月有Transporter-7。AstroForge 的这颗采矿卫星可能重约200公斤,将用于演示如何在近地轨道的小行星上采矿。该公司主要计划开采铂族金属 (PGM),又称铂族元素,在矿物分类中,铂族元素矿物属自然铂亚族,包括六种金属元素:铂、钯、铑、钌、铱和锇,铂族金属具有高耐热性和耐腐蚀性。目前,AstroForge公司尚未透露其小行星采矿技术的工作原理。其网站也简洁到只有查看职位功能,进去之后是正在招聘的一些职位列表。如机械工程师职位,寻求招聘物理学家。在职位描述中称“在AstroForge,我们的使命是扩大人类利用太空中未开发资源的能力。
SpaceX 前员工,计划用猎鹰火箭发射其首颗小行星采矿卫星

人类实现百亿亿次E级超算,Frontier屠榜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好困 David 袁榭【导读】最新超算Top500榜单揭晓!美国的性能怪兽Frontier以横扫之势拿下第一,算力超过身后468台的总和。已经霸榜两年,完成四连冠的日本富岳终于跌落了「神坛」。在刚刚公布的2022年全球超算Top500名单中,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的Frontier夺得第一。凭借1.102 Exaflop/s的HPL分数,Frontier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它也是第一台真正的「E级超算」。相比之下,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排名下滑至第六和第九。去年,美国将神威·太湖之光的处理器供应商申威列入了实体清单,或多或少给中国超算的发展造成了影响。这次Top500的64位浮点计算总算力为4.4 exaflops,比六个月前的上一期榜单增长了44.7%。Frontier:突破百亿亿次那么,Frontier的性能到底达到了怎样「逆天」的程度呢?!简单来说,就是把排在它之后的7个超算的算力加起来,都比不过一个Frontier。除了如此炫目的算力之外,Frontier还是全球跑AI最快的超级电脑之一。在HPL-AI基准的混合精度性能测试中,Frontier跑出了6.88 ExaFlops的成绩。用白话说,这个性能相当于,给一个860亿神经元组成的智能体中的每个神经元,每秒都下达6800万个指令。用这个训练AI大模型,那可真是火箭发动机搭上了一级方程式赛车,可以直接在赛道上起飞。全新的Frontier占地372平方米,由74个HPE Cray EX机柜组成,可容纳9408个节点。其中,每个节点有一个AMD Milan 「Trento」 7A53 Epyc CPU,搭配512GB DDR4内存和4个AMD Radeon Instinct MI250X GPU。总的来说,该系统有602,112个CPU核
人类实现百亿亿次E级超算,Frontier屠榜

1000艘星舰,2050年送100万人运去火星!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袁榭【导读】2022年6月初,马斯克再弹老调,又一次宣布要送千艘星舰上火星、完成当代的诺亚方舟壮举。世界首富、兼人类梗王马斯克院士,又在推特上字面意义上的例行满嘴跑火箭了。马斯克再次豪言「千艘星舰上火星」2022年6月5日,马斯克先是在社交网站上放出自家SpaceX的发射基地现场幻灯片式广告片,庆祝SpaceX的可回收「龙飞船」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后并载员返回的任务完成、创下了此类任务的最快速纪录。接着马院士表示:「将生物圈扩展到多个行星,将扩大意识的范围和规模。而且这还能使我们人类将地球上的生物圈备份到其他星球去,保护所有生命避免遭受地球上大灾难的侵害。人类是众生的牧者,因为没有其他物种能把生命送上火星去,我们不能辜负万物生灵啊。」有人问马院士:「具体打算怎么做?」马院士马上从文艺中年状态切换回首富带货状态:「修一千多艘星舰飞船把生物运到火星去!基本上就是当代诺亚方舟!」带完货,马院士又切回文艺中年状态,感叹一番:「有的人憎恨人类,但我如此深爱人类。」有句讲句,这不是马院士说起火星拓殖野望时第一次提到「千艘星舰」这个数字了。2020年1月份他在社交网站上也列出了类似的展望。2020年1月17日,马斯克先是在社交网站上表示:如果要达到行星间的星际拓殖,维持目的地星球的人类生存的起码条件,是地球这边有能力每年送平均百万吨以上的载荷入轨。然后马院士开始公开算账:星舰飞船的设计目标,是未来最终达到每艘每天可以回收后循环发射三次。那么一年就可以发射过千次,每次载荷不低于一百吨。这样的十艘星舰飞船,就能达到一年送百万吨以上载荷入轨的目标啦。然后SpaceX要从每年建成百艘星舰的近期目标,做到每年能建成千艘星舰的十年后目标。达到这个十年后目标,意味着到时候就有每年送一亿吨载荷入轨的能力,这相当于把能支持十万人在火星生活的必需物资送入地球-
1000艘星舰,2050年送100万人运去火星!

马斯克披露 SpaceX 下一代星链卫星细节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SpaceX爱好者”,作者:网易科技。近日,火箭科学博主蒂姆・多德(Tim Dodd)发布了他的最新视频,展示其与 SpaceX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对话。 马斯克带你登上星舰巨型发射回收一体塔 在此过程中,马斯克披露了 SpaceX 下一代星链卫星 Gen2(或 V2.0)的技术细节,并证实新卫星几乎在所有方面都远远超过第一代卫星 V1.0。马斯克透露,SpaceX 已经建造了至少 1 个可用的星链 V2.0 卫星原型,并将其运往南得克萨斯州的星际飞船工厂,目前正在那里储存。更重要的是,马斯克还提供了下一代卫星的设计规格:每颗星链 V2.0 卫星将重约 1.25 吨(增加三到四倍),长约 7 米。与最终将被取代的 V1.5 卫星相比,性能将得到全面提升。就有用数据吞吐量而言,新卫星几乎是后者的十倍。Starlink V1.5 与 Starlink V1.0,Starlink V2.0 卫星的长度将是其两倍多早在 2021 年 8 月,就有人猜测,就像对猎鹰 9 号火箭所做的那样,SpaceX 也将尝试优化其下一代星链卫星的设计,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星际飞船的发射性能。在最新星链 V2.0 卫星申报文件中,SpaceX 透露,为星际飞船优化的星链网络将进行结构设计改进,以便火箭可以一次性发射整个轨道平面所需的卫星,即围绕地球均匀分布的卫星环。SpaceX 表示,在改进的设计中,除了近 3 万颗卫星中的大约 500 颗 (1.5%) 之外,所有其他卫星都将使用能够搭载 110 或 120 颗卫星的航天器发射。再加上马斯克对星际飞船近地轨道 (LEO) 有效载荷 150 吨的估计,这意味着优化后的星链 V2 卫星重量可能达到 1250 公斤。这样算来,每颗星链 V2.0 卫星的重量可能是当前 V1.5 卫星的 3 倍左右,但吞吐
马斯克披露 SpaceX 下一代星链卫星细节

揭开记忆衰退之谜,研究发现导致年龄相关记忆丧失的大脑机制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作者:生物世界。撰文 | nagashi编辑 | 王多鱼排版 | 水成文记忆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会清楚记得十几年前的一场考试,但有时候我们转眼就忘了今天中午吃了什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会变得越来越差,遗忘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大脑的记忆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衰退呢?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机制是什么?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又与大脑衰老有什么联系呢?2022年5月20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Cell 子刊 Current 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Loss of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along the CA3 transverse axis in 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找到了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记忆丧失的大脑机制,这种与衰老大脑相关的工作机制将加深我们对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理解,并指导新的治疗方法。在人类大脑中,位于大脑颞叶深处的海马体神经元负责一对互补的记忆功能,称为模式分离和模式完成,这些功能在海马体中一个叫做CA3的小区域内梯度发生。这两种记忆机制帮助我们从最基本到高度复杂的事情,对人的感知和体验进行分类和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家人一起去一家餐馆,一个月后你和朋友去了同一家餐馆,尽管有些细节已经改变了,但你仍然能意识到这是同一家餐馆,这就是模式完成;与此同时,你也能分辨出两次去这家餐馆是和不同的人去的,发生的对话也不一样,这就是模式分离。值得注意的是,负责模式分离的神经元通常在 CA3 区的近端区域更为普遍,而负责模式完成的神经元则普遍存在于远端区域,CA3 区域对两种记忆机制十分关键。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模式分离和模式完成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记忆就会受损,引起健忘症状。该研究的通讯作者James J. Knier
揭开记忆衰退之谜,研究发现导致年龄相关记忆丧失的大脑机制

NRO向BlackSky提供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Remote Sensing Dong”,作者:董俊国。美国国家侦察局(National Reconnaissance Office),简称NRO,美国国家侦察局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是美国的16个情报机构之一。该机构为美国政府设计、组装并发射侦察卫星;并协调、收集和分析从中央情报局以及军事机构的航天飞机、卫星收集到的情报。该机构得到国家侦察计划(外国情报收集计划的一部分)的拨款。该机构是国防部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国家侦察局 5 月 25 日宣布,它与 BlackSky、Maxar Technologies 和 Planet Labs 签订了为期 10 年的合同,为美国情报、国防和联邦民事机构提供卫星图像。NRO 称这些奖项是该机构“有史以来最大的商业图像承包工作”。过去十年,Maxar 的交易价值超过 32 亿美元。BlackSky 的合同包含价值高达 10 亿美元的期权。Planet Labs 尚未披露其合同的价值。“这些合同标志着NRO 收购商业图像的历史性扩张,以更大的容量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户需求,”该机构表示。这些合同的基本履约期为 5 年,可选择延长至 10 年。“NRO 政策禁止公开声明合同价值。但是,我们可以说,自 EnhancedView 以来,要求有所增加,合同范围和价值也有所增加,”一位发言人说。EnhancedView 是 2010 年与 Maxar 签署的单一供应商协议,每年价值约 3 亿美元,用于访问该公司的高分辨率图像卫星和图像档案。EnhancedView 安排现在被三个供应商共享的电光商业层 (EOCL) 合同所取代。Maxar 表示,其 EOCL 合同在十年内价值高达 32.4 亿美元,五年期基本承诺价值 15 亿美元,期权估计为 17.4 亿美元。根据 EOCL,“Maxar 将继续向 NRO 提供高分辨率商业卫星图像服
NRO向BlackSky提供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NaturalSpeech语音合成首次达到人类水平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LRS【导读】最近微软全华班发布了一个新模型NaturalSpeech,在语音合成领域首次达到人类水平,人耳难分真假。现在很多视频都不采用人类配音,而是让「佟掌柜」、「东北大哥」等角色友情客串,在读起文本来还真有点意思。相比之前机械化的电子音来说,文本转语音(text to speech, TTS)技术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来说,合成的语音听起来仍然是机械发声,和人类的语音还有一定差距。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判断一个TTS系统达到了人类水平?最近微软亚洲研究院和Azure语音团队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通过测量结果的统计意义衡量TTS系统和人类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一个端到端的TTS模型NaturalSpeech,首次将语音合成技术抬到人类水平。论文链接:https://arxiv.org/pdf/2205.04421.pdf演示网站:https://speechresearch.github.io/naturalspeech/在demo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合成的语音没有一丝「机器人」的感觉。不过从音频的时长来看,语速上还是有一些细微差别。文章发出后在reddit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结果真是难以置信!求代码,求模型。不过还不知道对于新的说话人是在预训练模型基础上微调还是需要重新训练。也有网友评价生成质量真的很好,但韵律上并不总能保证正确,想修复这个问题可能需要AI模型理解句子的语义才行,所以他表示对纯粹的TTS模型并不抱太大期待。即便人类朗读文本时也会出错,尤其是在读一些陌生领域的文字时。比如新闻播音员用机械的声音播报,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不必完全理解新闻内容。所以在韵律的掌控上可能是TTS系统下一步主攻的方向。论文的通讯作者为谭旭,目前是微软亚洲研究院机器学习组的主管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AI音乐、AI
NaturalSpeech语音合成首次达到人类水平

人死可以复生吗?最新研究让死后的眼睛恢复感光和神经交流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作者:生物世界。撰文|王聪编辑|王多鱼排版|水成文死亡,被定义为循环、呼吸或大脑活动不可逆转的停止。而2019年4月,耶鲁大学的一篇发表在Nature的研究论文却模糊了这一定义,也颠覆了死亡过程不可逆的观点。研究人员使用体外人工灌注系统 Brain Ex ,让死亡4小时之后的猪的大脑恢复了代谢功能,并减弱了脑细胞死亡,还能激发单个神经元活动,但没有检测到大脑整体的神经元活动。中枢神经系统(CNS)在循环停止后会迅速失去活力,这阻碍了它们的移植潜力,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死亡的时间过程、死亡机制以及复活的可能性,仍然不明确。在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数百亿个神经元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感觉信息。而在眼睛中,通过称为光感受器的特殊神经元来感知光线。相比之下,眼睛视网膜要比中枢神经系统简单得多,因此可以作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模型,来研究死亡和神经元复活的可能性。2022年5月11日,美国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Revival of light signalling in the postmortem mouse and human retina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模型来研究神经元是如何死亡的,并在器官捐献者捐献的眼睛中恢复了感光神经元细胞,并恢复了它们之间的交流。黄斑在视网膜中负责视力的中心区域,让我们能够看清细节和颜色。研究团队在器官捐献者死亡后长达5小时时获取的眼睛中,成功唤醒了视网膜黄斑中的感光细胞,让它们对强光、彩色光,甚至是非常暗淡的闪光都有反应。虽然成功恢复了这些感光细胞,但它们似乎已经失去了与视网膜中其他细胞交流的能力。研究团队认为,缺氧是导致这种信息交流能力丧失的关键因素。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团队在器官捐献者死亡后20分钟内
人死可以复生吗?最新研究让死后的眼睛恢复感光和神经交流

Nature重磅:大脑差异男强女弱,一出生就由性激素决定了!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David 拉燕【导读】近日,Nature一篇重磅论文揭秘男女大脑结构性差异,一出生就由雌激素决定了!最近,Nature上的一篇论文火了。有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做实验,揭开了男女大脑的结构性差异。毋庸置疑,性激素的调控对不同个体的行为之间的差别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有动物皆是如此。而对人类来说,从出生一开始,激素水平激增,不断地塑造发育中的大脑内部的神经回路。而这个阶段产生的差异会持续一生,同时也解释了男女在大脑结构和行为上具有的大量差异。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雌性激素控制了大脑中的多个基因表达。被激活的雌性激素首体可以与神经元中的DNA相结合,以此起到开关的作用,控制基因表达。但是,这些雌性激素受体具体作用于哪些神经元,仍是未知数。并且,科学家也在探索,这种机制是如何造成的两性之间的差异。在Nature上的一项新研究中,冷泉港实验室(CSHL)的助理教授Jessica Tollkuhn带领团队初步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文章揭示了一个在生命初期极其短暂的过程是如何带来终生影响的。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686-1.pdf在实验中,Tollkuhn教授团队研究的对象是小鼠,以及小鼠大脑两性差异的主要调控因素:雌性激素雌甾二醇。他们分别观察了雄性和雌性小鼠,并将成年个体的大脑与正在发育中的年轻个体大脑进行了对比,从中找到了雌甾二醇受体在大脑中调控的区域。Tollkuhn发现,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小鼠大脑中都有雌性激素出现、并扮演重要的角色。对于雄性小鼠而言,在刚出生时,一个短暂的过程会产生额外的影响。他们发现,小鼠的睾酮水平出现了一段持续仅仅几个小时的激增期。再加上,一些神经元可以利用睾酮自行生产雌甾二醇,这就导致了雄性小鼠的雌性激素水平也出现了短暂的激增。这
Nature重磅:大脑差异男强女弱,一出生就由性激素决定了!

哈佛教授疯狂计划:基因编辑复活猛犸象,顺便保护濒危物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David【导读】如何复活已经灭绝的动物?用DNA拼一个!比如一头远古猛犸象。让已经灭绝的动物活过来,这事真的可能吗?对于研究 「消除灭绝」问题的研究人员来说,他们做的正是这个。今年3月,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一篇论文正印证了这一点。哥本哈根大学的基因组学研究员和教授托马斯-吉尔伯特(Thomas Gilbert)带领一个研究团队,通过对圣诞岛鼠的基因组进行测序,测试了「消除灭绝」的可行性,这种小鼠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灭绝。当然,人死不能复生,动物也是一样。这个听上去有点渗人的研究,简单来讲,就是尽可能完整地复原已经灭绝的动物的基因组,实现在DNA层面上把要「复活」的古代动物重新造出来。吉尔伯特表示,现在他这个研究就反映了「消除灭绝」中最理想的状况。文中的圣诞岛鼠灭绝的时间距今不久,DNA样本相对较新,而且保存完好。另外,灭绝的老鼠与现存的棕色挪威鼠亲缘关系非常密切,而后者有丰富的DNA参考数据。从研究难度上来看,「复活」这种小鼠,要比「复活」灭绝年代更久远的丛林猫简单多了,更不用说恐龙了。然而,虽然理论上是这样,科学家们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恢复圣诞岛鼠的近5%的基因组。许多缺失的基因与免疫和嗅觉有关,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吉尔伯特表示:「不仅仅是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很多东西都找不回来了,因此,最终得到的东西与灭绝的东西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尽管吉尔伯特团队的研究结论有新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与许多科学家长期以来所理解的东西一致。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教授贝丝·夏皮罗说:「关于消除灭绝的最大误解就是,这个目标能实现。」本-诺瓦克(Ben Novak)是 「复兴与恢复」组织的首席科学家,该组织是「消除灭绝」的前沿非营利组织之一,他欣然认同了夏皮罗的观点。「你永远不可能让已经灭绝的生物活过来。」但是,对
哈佛教授疯狂计划:基因编辑复活猛犸象,顺便保护濒危物种

首例猪心脏移植患者或死于猪病毒感染,但这完全可以避免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生物世界”,作者:生物世界。撰文 | 王聪编辑 | 王多鱼排版 | 水成文2022年1月10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公布了世界首例活人成功植入基因编辑猪心脏的手术,57岁的心脏病患者大卫·贝内特(David Bennett)接受了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以挽救生命。手术后的大卫·贝内特(右)这例猪心脏移植手术最初是成功的,大卫·贝内特不仅被挽救了生命,甚至能下床行走了。但在40天后,他的情况出现了恶化。2022年3月8日,移植手术后2个月,大卫·贝内特因病情恶化而不幸去世。当时并没有发现导致他病情恶化并去世的明显的原因。而在5月4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报道,这项猪心脏移植手术的负责人 Bartley Griffith 医生表示,在大卫·贝内特的体内检测到了猪巨细胞病毒的存在,他们在今年4月20日的一场线上会议上讨论了这一发现,并认为猪巨细胞病毒的感染是大卫·贝内特死亡的潜在原因以及移植后的猪心脏不能持续更长时间的可能原因。目前,设计开发并提供这一猪心脏的生物技术公司 Revivicor 拒绝对这一新闻发表评论,也尚未公开发表声明。国内领先的异种**公司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潘登科研究员告诉《生物世界》,此次的猪心脏异种移植手术,由于紧急使用,Revivicor 公司提供的供体猪可能没有经过“DPF(无指定病原体)”环境的净化和检测。潘登科研究员还表示,实际上,90%以上的人类都携带有巨细胞病毒,平时是不发病的,在大剂量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免疫低下的状况下才会引起病毒病。人到人的**在临床上也存在着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问题。将来由“DPF(无指定病原体)”设施提供的供体猪则可以避免猪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问题。据悉,此次猪心脏异种移植的具体结果将很快有正式科学论文发表,届时我们也将第一时间解读其中细节。实际上,在大卫·贝内特移植的
首例猪心脏移植患者或死于猪病毒感染,但这完全可以避免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