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锥智能
光锥智能
关注AI产业,关注千行百业的智能化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50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光锥智能
09-22 13:03

爱诗科技,一家AI视频创业公司的生存哲学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你还是回去吧,大模型在中国没有机会。” 2023年刚创业,爱诗科技创始人兼CEO王长虎收到了天使投资人朱啸虎的“劝退”。 但两年时间过去,两个节点颠覆了投资人对AI视频生成赛道的固有印象。先是2024年OpenAI 发布Sora爆火,再到今年被定义为AI视频“商业化元年”,AI视频赛道融资的速度开始加快。 两周前(9月10日),爱诗科技拿下了AI视频赛道单轮最高融资6000万美元(约合4.3亿元人民币),更多好消息开始被人们注意到,包括突破1亿的全球用户、目前收入能够覆盖绝大部分支出。种种迹象表明,爱诗科技已经解决了最难的生存问题,开始瞄准大厂做下一步规划。 熬过第一个生死存亡的节点,对于爱诗科技来说只是个开始,如何和资源丰厚、有应用场景的可灵、即梦们掰手腕,才是一场更难打的仗。 利好小白用户,爱诗科技的破圈突围 这笔融资,堪称爱诗科技的“及时雨”。 9月10日,爱诗科技完成6000万美元(约合4.3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阿里领投,达晨财智、深创投、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湖南电广传媒、巨人网络和Antler等投资方跟投。 能拿到这笔投资,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爱诗科技的产品已经被市场广泛认可。 在宣布B轮融资的前一个月,爱诗科技放出了一个消息,其产品目前全球用户数量突破一亿,对比3个月前,这个数字还是6000万。也是在6月,爱诗科技的AI视频产品Pixverse的国内版“拍我AI”在国内上线。 尤其在今年,整个AI视频赛道的用户基本盘正在高速增长。以快手可灵AI为例,截至7月底,可灵AI的用户数超过4500万,同样比三个月前的2200万翻了一番。 被市场认可、拿到融资,爱诗科技是怎么做到的?靠的是贴近用户的产品设计。 爱诗科技的模型优化,核心在于怎么让用户能够真地用起来,并且用得顺手。 以今年8月爱诗科技更新的V5版本模型为例,其重点就
爱诗科技,一家AI视频创业公司的生存哲学

走出阿里系去上市,斑马智行能独自长大吗?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日益领先的中国智能汽车行业,正在催生越来越多汽车供应链的上市公司。 8月21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拟议分拆斑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斑马”),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独立上市。 随着斑马此次交表,这家由阿里与上汽在2015年联合孵化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商,背负着阿里分拆计划中首家独立上市的任务,也将中国智能座舱行业的底色一并揭开。 招股书显示,斑马的产品基本上都是软件服务,为车企提供完整的汽车智能座舱操作系统。业务主要涵盖系统级操作系统解决方案、AI全站端到端解决方案和车载平台服务。 基本财务情况显示,斑马的营收比较稳定。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3个月,公司营收分别为8.05亿元、8.72亿元、8.24亿元和1.36亿元,营收在最近两年有所下滑。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斑马尚未实现盈亏平衡。对应营收同期,斑马亏损分别为8.78亿元、8.76亿元、8.47亿元和15.82亿元。2025年一季度的大额亏损,主要是操作系统相关无形资产减值18.4亿元所致。斑马目前仍非常重视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分别为11.11亿元、11.23亿元、9.80亿元和1.96亿元,整体研发支出高于营收。 虽然斑马整体财务数据表现一般,但公司在智能座舱行业内依旧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光环”。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按2024年收入计算,斑马智行是中国最大的以软件为核心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供应商,同时根据同一资料来源,按解决方案搭载量计算亦排名第一。 在2025年的上海车展上,光锥智能看到斑马在阿里的扶持之下,落地了非常完整的智能座舱生态。斑马不仅有整个“阿里系”服务的支持,而且在AI“上车”的进程里率先落地了Agent能力。汽车现在也能一句话点咖啡了。 但落回业务层面,斑马显然也有一些自己的难处。 作为一家软件公司,斑马的毛利率不到40%,这并不算高。同时
走出阿里系去上市,斑马智行能独自长大吗?

蚂蚁数科ToB服务马拉松:AI破局,Web3深耕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率先驶向产业新大陆的先行者,往往可能最先挖到产业的“金矿”。 2025外滩大会上,独立运营一年半后的蚂蚁数科,交出一份超行业预期的答卷。据蚂蚁数科CEO赵闻飙透露,去年就已实现盈亏平衡,预计今年营收增长50%,且“利润还不错”。 这个成绩,在中国企业级软件市场中,已经相当不错。 取得这个成绩的背后,是蚂蚁数科目前两大核心业务:企业级AI服务和Web3产品。 短短半年时间里,蚂蚁数科的企业级AI服务推出了包括智能体开发平台Agentar、行业大模型、智能体应用在内的全栈AI服务体系,还与多家企业探索出了全新的“按效果付费”模式。而Web3产品RWA也完成了数字通证的产业化进展,从新能源赛道扩展至算力领域,并逐步向海外扩张。 其中,最为重磅的就是颠覆传统软件行业的“按效果付费”。 这种先帮企业做增长、赚到钱,再谈收费的方式,和传统的项目制或SaaS订阅制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看效果,一个是看付出。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让很多中小企业,能够真正用得起、用得上AI。科技公司也借此,进一步深入到产业的腹地。 可以预见的是,这一新商业模式将会彻底改变企业级软件市场的格局。 毕竟,在大模型给产业带来巨大变革的今天,“企业期待AI能真正在业务和智能化层面产生价值和提升,而非仅仅是工具层面的提效。”赵闻飙说。 这条从“科技工具”到“价值共创”的路,蚂蚁数科每一步都踩在了产业的核心痛点上。 与此同时,AI时代,中国企业级软件“付费难”的困境也迎来了破局时刻。 按效果付费,破局产业AI落地 今年是大模型爆发的第三年,也是走向产业应用的关键年。 去年,很多企业都在理解AI,并尝试AI落地企业业务。迈入今年,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将AI技术应用到具体业务流程,尝试解决复杂问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AI带来的实际业务效果。 不过,想要真正利用AI解决企业复杂场景问题,就必须要深入产
蚂蚁数科ToB服务马拉松:AI破局,Web3深耕

大动作!2025 苏州人工智能 + 产业创新大会重磅来袭

以云为基,承数字时代脉动之势 以智为翼,拓产业焕新发展之境 中国移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锚定“供给者、汇聚者、运营者”战略定位 持续引领云智算技术生态融合创新之路 9月16日 2025苏州人工智能 + 产业创新大会重磅来袭!
大动作!2025 苏州人工智能 + 产业创新大会重磅来袭

周鸿祎的搜索梦 纳米AI搜索担不起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这已经是周鸿祎第五次发起“搜索战”。 继3721、雅虎“一搜”、奇虎、360“好搜”后,新物种AI搜索的到来,让周鸿祎更加积极入局。 周鸿祎做AI搜索的思路,秉承了他一贯的激进模式。在纳米AI搜索去年年底的发布会上,周鸿祎甚至喊出了“做出全球第一的AI搜索”。 两年时间来,从2024年底的360AI搜索,到升级为纳米AI搜索,再到嵌入智能体的纳米超级AI搜索,周鸿祎不做“大而全”的产品,而是绞尽脑汁找一个足够小的切口,做长文本、多模态、智能体等一系列搜索,都是希望让这个新产品能够像Kimi、Manus等产品“一鸣惊人”。 但纳米AI搜索的增长速度,没有匹配上“网红”周鸿祎带来的热度。QuestMobile数据显示,2025年6月,纳米AI搜索的应用月活规模量级仅有100~500万,且复合增长率为-8.6%,对比同期Kimi应用1000万~1亿的月活,差了近10倍。 发展停滞的纳米AI搜索,没法承担起360集团向AI转型的重任。 纳米AI搜索,还捅不破同类产品的天 作为360集团转型AI的超级入口,纳米AI搜索逐渐变成了上个时代360门户网站的“集大成者”。 打开纳米AI搜索,可以看到,它的首页还是AI搜索功能,又在侧边栏置入了一系列AI功能,包括今年爆火的智能体、大模型广场、文生图/视频、知识库等。 为了当一款To C的AI搜索应用,纳米AI在方方面面的功能设计上,都优先考虑一个问题——怎么对小白友好怎么来。 用周鸿祎的话说,“我们的思路是靠近生活,不强调专业用途,也不刻意面向商用。” 纳米AI搜索的两项核心功能是AI搜索和智能体,但从实际测评效果来看,两者表现都无法匹配第一梯队产品的能力水准。 先从AI搜索说起,360做搜索也是秉承着体验优先的思路,做了跟传统搜索模式结合起来的思路:它先判定问题类别,如果是比较简单的日常问题,就交给AI快问快答;一
周鸿祎的搜索梦 纳米AI搜索担不起

小平板元年,**MatePad Mini创出一片蓝海

文|刘俊宏 叶鱼 编|王一粟 2012年,天才乔布斯去世一年后,接任苹果CEO的库克捧出了两款“很不乔布斯”的产品——大屏手机iPhone 6和7英寸的iPad mini。 这两款差异化的产品形态,都是库克希望弥补的市场空白。比如,虽然乔布斯认为10英寸就是平板电脑尺寸的下限,更小的屏幕会让用户难以操控。但库克却觉得,小尺寸平板不仅在硬件配置上超越手机,它还具备易于携带的特点,将成为移动办公的利器。 一经推出后,iPad mini用数据证明了小尺寸平板有多受欢迎。 上市3天内,苹果首代iPad mini加上iPad新品一共卖出了300万台。iPad mini成为这波销量增长的主力军,占据了其中的2/3销量。 但一系列的作死决策,让接下来几代的iPad mini不复昔日荣光。内部断更多年、刷新不同步的 “果冻屏”,都成了它饱受诟病的原因。 在被定义为“小平板元年”的2025年,中国的一众新品纷纷涌了上来,瞄准小尺寸平板市场,厂商们开始“各显神通”。 9月4日上市的**MatePad Mini,就开了个好头。 作为一款兼具便携、为内容而生的智能终端,**将平板的沉浸观感、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手机的精巧便捷,不同类型终端的优点都整合在一起。 小尺寸平板的硬性标准在于轻巧便携。**MatePad Mini的机身薄至5.1mm,其重量更是轻至255g,为当前全球8英寸以上最轻平板。 就像当年iPad mini弥补了苹果的产品线,**旗舰小平板也为鸿蒙生态补上了一块关键的空白,但**并不满足做一款平庸的产品,而是贯彻做手机等产品的思路,再次将软硬件结合做到了极致。 “平板绝不是过渡性产品,而是‘更加轻量和方便’的生产力工具。”**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对平板概念的拆解一针见血。 平板市场需要新产品 2025年,在经历几年销量低谷后,平板市场迎来了久违的爆发。 群智咨询(Sigma
小平板元年,**MatePad Mini创出一片蓝海

小产业撬动大市场,中国产业带如何破局“数据囚笼”?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湖南邵东市作为全球打火机产业的核心基地,年产量超150亿只,占全球一次性打火机70%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义乌是全球小商品贸易重要枢纽,品类超200万种、中山的灯具占据全国70%、全球50%的市场份额..... 义乌热门店铺 中国像这样的小产业带非常多,并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但在数智化时代,尤其是随着AI大模型的落地应用,这些小产业带的发展却开始力不从心。 背后根源在于,当前数据已成为数智化时代的重要生产要素,是各行各业引领变革的基础,这些产业带虽有规模潜力,却普遍陷入“数据囚笼”,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让有价值的数据真正流通起来。但数据流通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信任,毕竟数据非常容易被复制,一旦泄露出去,就会让企业丧失核心机密。 因此,如何让行业数据真正可信流通,数据又将如何通过AI应用激活产业新价值,成了关系到一个行业数转智改前景的两大关键问题。 产业数据流通的“囚笼”,不敢与不会 中国有一个“纺织重镇”,自明代起就开始生产优质棉花,清末之时,民族企业张謇先生兴办实业,开创民族纺织工业,这就是江苏南通。 如今,家纺已经成为南通传统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超2200亿,是全球最大家纺市场之一,与纽约第五大道、德国法兰克福并称为“世界的家纺中心”,代表中国家纺的最高水平。 但是,作为传统的小产业带,由于过于传统的运营模式,其也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南通的家纺产业规模庞大,但长期的产业发展仍有很多顽疾亟待解决。”南通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南通高新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攀也如此说道。 南通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南通高新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攀 这些问题,存在于南通家纺产业带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市场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当中。 比如研发环节,一方面研发设计周期长,素材数据采购难,每家每年花费几十万到几百万从全球购买设计素材
小产业撬动大市场,中国产业带如何破局“数据囚笼”? 

​宇宙第一股英伟达,业绩又爆表了?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如果有什么问题能够让华尔街的AI分析师们达成惊人的一致,那一定是询问AI的发展到底有多迅速。 因为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复杂的图标和数字,只需要用手指一指英伟达财报里的增长。英伟达作为全世界AI发展的底座,其公司发展本身就代表了整个AI时代。 8月28日凌晨,英伟达2026财年Q2财报(截至2025年7月)正式出炉。英伟达又交出了一份足够“炸裂”的业绩。 核心数据层面,本季度英伟达总收入467亿美元,季度环比增长27亿美元,调整后毛利率为72.7%,总体略微超出市场预期。公司净利润(GAAP)为264亿美元,同比增长57%。 英伟达的继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仍是公司与AI最相关的数据中心业务。本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411亿美元,同比增长56.4%,为公司提供了接近9成的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受到了H20的负面影响情况下。 对于下个季度,英伟达给出了540亿美元的营收预期(不包含H20销往中国的预期),环比增长73亿美元,下季度毛利率为(GAAP)为73.3%,双双再度增长。 英伟达的增长信心,主要来自云厂商的大力投入。2023年以来,谷歌、Meta、微软和亚马逊等全球四大云厂商,以及阿里、腾讯、百度等中国云厂商都加大了AI资本开支,2025年尤其激进。尤其是谷歌、微软、Meta在财报电话会中明确提到,将在下半年继续增加投入,意味着英伟达短期业绩有了基本的增长支撑。 不过,英伟达显然没有因数据中心业务的发展而自满。英伟达也在考虑,如何从AI推训算力之外的领域谋求增长。 在新的增长曲线上,英伟达选择的目标,是智能汽车和具身智能。而这两个方向,也正是中国最擅长的。 自今年巴黎GTC峰会之后,英伟达CEO黄仁勋的行程非常活跃。就在上个月,黄仁勋分别在各种场合把中国公司夸了个遍,顺便达成了一系列智驾和具身智能的合作。 在AI时代,英伟达身上的光环有很多。但
​宇宙第一股英伟达,业绩又爆表了?

量价齐升,地平线与智驾一起向“高”而行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今年与张小珺的访谈中,透露过一个相当宏大的目标。 “地平线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是在智能驾驶上面要撒腿狂奔,做到世界第一,比第二名好十倍,这个时候主机厂也会拥抱你。” 熟悉地平线的人都知道,余凯的“豪言”有一半是建立在地平线拥有汽车智驾界最广“朋友圈”的基础之上。但地平线到底有没有能力“比第二好十倍”,当时还是有待验证的。 8月27日,地平线在2025年的业绩中报中,用实力证明了余凯的野望。 报告显示,地平线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处于增收增利阶段。地平线于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5.7亿元,同比增长67.6%。其中,毛利润为10.2亿元,同比增长38.6%。 目前地平线仍处于投入阶段,本期经调整经营亏损为11.1亿元。地平线距离盈利还有一定距离,主要是因智驾技术研发而产生的云服务投入,属于技术成长的必要支出。持久运营层面上,目前地平线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储备为161亿元,公司抗风险能力充足。 业绩高速增长,是车企与地平线合作共同实现智驾普及的结果。 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辅助驾驶渗透率从2024年底的51%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59%。短短半年,接近10%的消费者选择投入到智驾的怀抱。 在智驾加速渗透的过程中,地平线继续保持了智驾供应商的“霸主”地位。整个上半年里,地平线分别以45.8%和32.4%的份额蝉联基础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和整体辅助驾驶解决方案的市场份额第一,产品及解决方案合计交付量达到198万套,实现了翻倍增长。在新一代产品征程6系列量产的推动下,地平线出货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高阶产品解决方案出货98万,实现了6倍增长。 就在8月,地平线举办了基于征程6P的HSD(地平线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全新端到端版本的大规模实测,并宣告了HSD年内即将首发搭载至星途E05。这代表着,凭借高、中、低阶智驾“全能”的征程6系列和HSD
量价齐升,地平线与智驾一起向“高”而行

搭载量破百万,**乾昆智驾如何做到?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19世纪20年代之前,汽车还是一项需要700多个小时才能生产的高级技术产品。 短短几年之后,福特用流水装配线技术颠覆了整个汽车工业。在福特创下的“10秒下线一台T型车”的速度下,汽车一夜之间从高端的奢侈消费,变成了大众消费品。随后,福特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霸主”时代。 新的技术突破,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但福特的成功,证明了技术从实验室走到消费者手上,从PPT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改变一个时代。 在2025年,智能汽车也在经历着“智驾平权”的时刻。原本高高在上的智驾技术,如何在几年内就走向了千家万户?这离不开产业链上,背后智驾技术解决方案商们的努力。 就在近期,2025上半年城区领航辅助供应商销量排名出炉,**乾昆智驾拿下了两个第一:**乾昆智驾装车量25.5万辆,排名第一;上半年豪车搭载城区辅助智驾,以53.2%的份额远超同行。 在车型上,**乾昆智驾覆盖了轿车、SUV、MPV等大众常见车型,并且还在突破更多细分车型种类:比如他们和猛士科技联合打造的智能越野新品类猛士M817;今年,奥迪也和**乾昆智驾达成合作,成为首个打破“燃油车不支持高级辅助驾驶”壁垒的品牌。 更惊人的是,市场对**乾昆智驾的认可速度。 截至2025年8月,**乾昆智驾总搭载量已突破百万大关。回顾去年10月仅30万的装机规模,**乾昆智驾在短短十个月内实现了超230%的增长。与此同时,其累计辅助驾驶总里程更创下40亿公里的里程碑,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行驶近10万圈。 就在昨天(8月25日),在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他们又一口气搬出了新款智界R7、智界新S7、问界M8纯电版产品,并官宣全新问界M7将于9月23日发布。可以预见的是,下半年,**乾昆智驾的搭载量还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悄悄修炼的**乾昆智驾,成了当前汽车智驾市场影响力最大的幕后玩家之一。 一份汽车智驾成绩单 2025年,
搭载量破百万,**乾昆智驾如何做到?

做减法的钉钉,无招胜有招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重返钉钉4个月后,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钉钉。 “4个月前,我刚回到钉钉时,就做了一次全面用户走访,收到大量反馈。”无招在2025钉钉十周年发布会上说道,“十年时间,很多用户反馈钉钉设计较老旧,页面排布臃肿等问题。” 借此,无招回归钉钉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钉钉进行全面重构。 新版本钉钉设计的核心理念,就是简洁、高效、以人为本,“4个月时间里,我们总共对1850项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对574项问题进行全部修复,20多个产品线进行全面优化。”无招说道。 (钉钉创始人、CEO 陈航,花名无招) 8月25日,经全面重构后,钉钉8.0版本——即AI钉钉1.0版正式推出,不仅进行全新页面排版设计,还一口气推出了钉钉One、AI搜问、AI表格、AI听记、智能硬件DingTalk A1等5款AI产品。 除此之外,钉钉还宣布重点押注客服、营销、教育三大场景,推出对应的行业AI大模型产品,首发全球企业级AI助理市场,并针对出海企业、中小创企以及中大型企业,给出了全新解决方案。 2015年,钉钉1.0版本发布,十年后的今天,钉钉进化至8.0版本。此次大会上,无招反复提及,AI时代,重做一个钉钉应该怎么样?现如今,AI钉钉1.0给了一个初步答案。 事实上,早在大模型爆发之初,钉钉就已经进行了AI布局,而叶军执掌之时,更多是以AI生态运营的逻辑进行功能迭代,而无招的回归,无疑是让钉钉重回“产品为王”的逻辑。 但面对行业对手的强势竞争,AI钉钉1.0似乎还仅仅是个小学生,其所有更新的AI产品,还在对手的射程之内,最终是否能够超越对手,还要看真实的产品体验效果。 今年,是钉钉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2025年初,钉钉开启从协同工具向AI智能平台的转型之路。那么,重回钉钉的无招,为钉钉做减法,能让其在新十年,无招胜有招吗? 重构后的AI钉钉1.0 迈入AI
做减法的钉钉,无招胜有招

机器人爆发、汽车下降,速腾聚创开始讲新故事

文|刘俊宏编|王一粟 2025年智能汽车出货量激增,堪称“智驾安全带”的激光雷达,迎来了自己的iPhone时刻。 8月21日,速腾聚创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及中期业绩报告,激光雷达的中场战事得以一并揭开。 速腾聚创二季度业绩表现不错。财务数据显示,本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55亿元,同比增长24.4%,环比增 38.9%;上半年公司整体营收7.83亿,同比增长7.7%。利润层面,公司本季度盈利能力再度提升,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13.6%提升到25.9%。 目前公司仍在亏损状态,2025年二季度亏损额(亏损净额)为0.5亿元。整体亏损实现进一步收窄趋势。研发投入层面,公司本季度研发开支为3.10亿元,与去年同期的3.13亿元保持在同等水平。 业务落地上,速腾聚创的“销售能力”依然强悍。 今年速腾聚创发布的EM平台获得了8家主机厂45款车型定点,并拿下某全球领先的新能源车企(分析可能是比亚迪)的32款车型的独供定点,目前速腾聚创累计斩获133款车型定点。L4 Robotaxi公司这边,速腾聚创已与8家客户完成量产验证,合作覆盖全球超90%的L4头部企业。 在新兴的机器人市场中,速腾聚创也保持了相当快的落地速度。 在今年的WRC上,光锥智能注意到速腾聚创开始更多强调激光雷达在机器人的应用。今年下半年,速腾聚创将推出集成多种传感器的机器人感知解决方案(Active Camera)。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案不止有激光雷达,还有机器人的“眼”和“手”。 机器人相关订单中,速腾聚创表示已经签下了两家全球领先的割草机器人厂商。其中,公司与中国割草机器人厂商库犸科技还签订了三年内采购120万台的订单。 持续提升的盈利能力、较高的业绩增速、厚实的在手订单,种种迹象表明,本季度速腾聚创取得了不错的公司运营成绩。 不过,速腾聚创显然没有因成绩而自豪,反而开始探索起激光雷达更多元的业务场景。 在整个智能汽
机器人爆发、汽车下降,速腾聚创开始讲新故事

闯关港交所,万兴科技的AI突围战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2003年,深圳创业潮正酣。 彼时的吴太兵在深圳华强北电脑城中,正式敲定将软件研发作为创业方向。 (万兴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吴太兵) 其成立的万兴科技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靠着“中国研发+海外销售”模式在全球市场撕开一道口子,并于2018年以“数字创意软件第一股”身份登陆A股。 日前,万兴科技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战略,提升公司国际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而此次上市背后,最重要的一点在于,闯关港交所不仅是万兴科技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更是对其AI转型成果的一次资本市场检验。 自2022年AI大模型浪潮以来,万兴科技也积极投身其中,试图通过AI转型实现新的飞跃。 经过数年布局,万兴科技凭借垂直大模型技术、快速商业化能力及全球化布局,在AI赛道占据一席之地,2024年公司AI原生应用收入达到6700万元,同比增长超100%。 但现实来看,海外市场依然是万兴科技的主战场,也支撑着其超90%的营收。如何稳住海外市场,并借AI打开国内市场增长,成为摆在万兴科技眼前的主要挑战之一。 另外,2024年万兴科技年度财报显示,其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亏损,亏损规模高达1.63亿元。今年一季度,亏损仍在持续,亏损规模为3281.42万元。 而这样的财务表现,无疑也给万兴科技的AI转型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不过,当港股上市钟声可能响起时,素有“中国版Adobe”之称的万兴科技,已翻开新的篇章。 只是这一次,资本市场更想看到的,是这家毛利率堪比茅台的企业,如何用AI这把钥匙,打开从亏损到盈利的新大门。 在Adobe等巨头环伺、CapCut等新贵崛起的赛道上,万兴科技的AI故事能否讲得动人,或许将决定它在数字创意产业的下一个二十年,站在怎样的高度。 万兴科技的AI转型,“拿来主义”的产品创新 A
闯关港交所,万兴科技的AI突围战

昆仑万维UniPic 2.0“小钢炮”模型炸场,一个模型搞定理解+生成+编辑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大模型又迎来新一波的迭代周期。 近日,从Open AI发布GPT-5,到国内的昆仑万维、商汤、百川智能、智谱等都陆续发布了自己的新模型。其中昆仑万维更是一口气开启了技术周,连续5天每天发布一个新模型,而8月13日发布的,正是其本周发布的第三款模型——多模态统一模型UniPic 2.0。 UniPic 2.0主打的是,在单一模型中深度融合图像理解、文本到图像生成、图像编辑三大核心能力,这正是今年多模态技术攻克的热门方向——理解、生成、编辑一体化。 目前多数AI生图,生成之后就很难修改,经常出现对二次指令理解不充分,让图片越改越离谱的情况。 然而我们在测试UniPic 2.0的修改图片能力时,却看到了惊喜。 最近流行的“基础款不要搭基础款,上身基础,下身不基础”的玩梗,我们让UniPic 2.0给下身换一个同色系但夸张的穿搭,它就把下身的裤子改成了一条红色蓬蓬裙。 此模型在7月30日已经开源,这次上线的2.0版本,延续了之前1.0版本的优势——“又快又好”。 图片几秒生成、一句话编辑,小身材高表现 当其他大模型需要花几十秒生成一张图片时,UniPic 2.0只用几秒就画了一张复杂的“玻璃猫”出来。 不同于市面上其他开源的统一架构多模态模型动辄百亿参数的大规格,UniPic 2.0的参数规格只有2B,这让它响应生成的速度比起其他模型快了一个数量级。 虽然尺寸小,但UniPic 2.0在图片生成、理解和编辑三个方面的表现力也依然在线,甚至在图片编辑部分的部分指标分数打败了多个规模在10B以上开源模型。 先从图片生成说起,在生成能力方面,UniPic 2.0的统一架构版本在GenEval(测试生成图像和文本匹配程度)取得0.90,超过了一众开源模型和闭源的GPT-4o(0.84)。可以看到,UniPic 2.0在小模型体量下依然能保持高性能的优势。 为了测试U
昆仑万维UniPic 2.0“小钢炮”模型炸场,一个模型搞定理解+生成+编辑

百川开源最新医疗大模型,中国力量领跑医疗AI赛道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专注医疗后,百川智能交出第一份答卷!8月11日,百川智能发布第二款开源医疗增强推理大模型Baichuan-M2,其以32B的参数量,在OpenAI的Healthbench评测集上,超越其刚刚发布5天的开源模型gpt-oss-120b。 除gpt-oss-120b外,Baichuan-M2还领先GPT-5以外所有开源与闭源前沿模型,以更小尺寸模型实现医疗能力反超,在所有开源模型中登顶世界第一。 同时,在落地应用浪潮下,大模型所追求的,不再只是效果好,还要能低成本落地。 尤其是在医疗健康领域,模型涉及更多敏感隐私信息,医疗健康机构对私有化部署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私有化部署往往意味着高昂的部署成本。 Baichuan-M2的落地门槛则非常低,其支持RTX4090单卡部署,进一步提升了模型在真实医疗场景中的落地可能性与可扩展性。 这短短5天 “攻防战”,不仅改写了全球医疗大模型的实力排名,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在中美通用大模型差距持续扩大的背景下,中国团队可以在AI垂直行业大模型赛道中,实现弯道超车。 当前,医疗是大模型最重要、最有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正在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不过,作为应用底座的医疗大模型,现阶段行业中并未有特别突出的产品。 即使是OpenAI最新发布的GPT-5,其数学能力满分,代码、写作、知识能力的成绩也都很高,但医疗领域的得分依旧很低。 这也说明,医疗大模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中美垂直行业大模型的能力差距并不大,作为中国头部大模型企业代表,百川智能此次在医疗大模型上,已实现与OpenAI的并驾齐驱。 那么,作为国内最早全力押注医疗AI赛道的大模型创企,百川智能又是如何做到弯道超车的? 力压全球医疗大模型,拆解Baichuan-M2硬实力 长期以来,模型在医学考试(如 USMLE)上的表现被视为衡量其医疗能力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相关题库的饱和,这
百川开源最新医疗大模型,中国力量领跑医疗AI赛道 

2025年,具身智能终于来到爆发前夜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新老”机器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 当新一代机器人用人形机器人搏击、遛狗的时候,传统机器人公司还在用机械臂搬运货物。一个是人声鼎沸,一个是冷冷清清。 8月9日,又是一届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开幕。作为历届最大的一次展会,本次展览有20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出席,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有50多家。本次展会上共计展出1500多件展品、100多款首发新品,多的一面墙都“简介”不完。 “大模型解决了机器人操作的问题,现在机器人能够干活,能真正与物理世界交互了。” 对于机器人这一年间的进化,智澄AI创始人、CEO胡鲁辉向光锥智能如此总结说。 冒着北京当天的大雨和水泄不通的人群,光锥智能在现场有三个最直观的感受。 首先,今年人形机器人是大会的绝对主角。之前大会的A馆一般着重展示机器人工业场景应用。今年主办方特意将宇树和加速进化两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安排进来“吸引流量”。用于演示新技术的B馆,直接被人形机器人占领。会场没有人形机器人的展台,观众密度肉眼可见的“稀疏”。 其次,今年的人形机器人演示主打“可交互”。去年机器人展会上,不少机器人周围还“拉着隔离带”,今年机器人厂商希望消费者上手“摸一摸”。在小人形机器人、机器狗、机器人小玩具的展区,光锥智能看到不少消费者询价,想要当场下单带走。 最后,今年大多数机器人厂商的演示着重展现实用价值。机器人已经实现了在工厂、科研教育、医疗养老等场景中的初步探索。 最接地气的是街头摆摊场景。大会现场随处可见各种机器人现制咖啡小摊,还有机器人小酒吧、机器人煎饼果子、机器人零售小店等变种场景。 在工业场景上,率先落地的机器人厂商已经开始强调集群协作的概念。相比去年单薄的“能干活”标签,今年的机器人开始更多强调机器人与自动化产线结合、电池续航、连续工作时长、回报周期等更落地的数据指标。 实际的落地应用,让机器人开始进入到量产阶段。当光
2025年,具身智能终于来到爆发前夜

GPT-5王座难坐稳,OpenAI想靠价格赢过一切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从2023年底OpenAI CEO Sam Altman第一次提到GPT-5,到今天模型的正式发布,时间过去了一年半。 如今,人们仍然熬夜围观OpenAI的发布会,但彻夜讨论的呼声中少了惊呼,多了质疑。 值得欣慰的是,从模型性能上来说,OpenAI成功扳回了之前下滑的口碑。在发布会上拿出的GPT-5,依然做到了多方面能力SOTA,更是靠GPT-5直言“世界最强编程模型”,狙击Claude的领先地位。 但绕不开的一些固有印象是,OpenAI拉开同行的差距,远远不及GPT-3、GPT-4的断崖式领先。 OpenAI的同行者也虎视眈眈。不说Anthropic本周官宣要在当月发布大版本更新的模型,马斯克更是刷屏一晚,强调自家模型Grok-4在部分测试上已经超过了OpenAI的新模型。 OpenAI又能在这个新“王座”上坐多久?Altman不语,只是一味地讲起了大模型便宜落地的故事。 盯上最强代码模型 GPT-5全面升级 刷新的性能分数、极高的性价比、针对性优化的幻觉问题和超长上下文,方方面面的优化,都是为了让GPT-5成为一个更适合干活的大模型。 首先在架构上,GPT-5是一个统一架构版本的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基础模型、一个具有深度推理能力的GPT-5 thinking模型,加上一个实时路由器。 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实时路由器能根据对话类型、问题复杂性、工具需求以及用户意图快速决定使用哪个模型。比如当用户的提示词包括“帮我认真思考一下”这类话术,它就会调用深度推理模型。 在发布会前一天就大肆预热的Altman,就在X上发图暗示GPT-5的性能优势,在发布会上,他也强调了对GPT-5的信心。 “如果说和GPT-4的聊天像跟高中生对话,和O3像是跟大学生聊天,那么跟GPT-5的交流就相当于对话博士生。”Altman这样定义GPT-5的体验感受。
GPT-5王座难坐稳,OpenAI想靠价格赢过一切

靠NPU当中国英伟达?云天励飞还需努力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AI应用的落地,正在推动AI芯片的战场从训练切换至推理。 7月30日,云天励飞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若上市成功,云天励飞将继2023年登陆科创板之后实现“A+H” 双重上市。 随着云天励飞此次交表,国产NPU和AI推理芯片的行业发展路径和底色也被一并揭开。 招股书显示,云天励飞目前产品主要跟AI芯片相关,业务涉及企业级、消费级和行业级三个赛道。分别主要对应销售AI推理芯片、AI玩具及消费电子芯片和智慧城市解决方案三个赛道。 基本财务情况显示,云天励飞近几年实现营收较大幅度增长。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3个月,云天励飞的收入分别为5.46亿元、5.06亿元、9.17亿元、2.64亿元。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云天励飞还处于投入期。对应营收同期,云天励飞亏损分别为4.47亿元、3.84亿元、5.85亿元、0.86亿元,研发费用分别为3.47亿元、2.95亿元、4.00亿元、0.84亿元,亏损暂时没有呈现收窄趋势。 最亮眼的成绩,来源于云天励飞在AI芯片相关领域位居前列的市占率排名。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以2024年中国市场相关收入统计,云天励飞是排名前三的中国全场景AI推理相关产品及服务提供商;在NPU驱动的AI推理芯片相关产品及服务提供商中排名中国前二。在2025上半年,云天励飞的AI玩具销量在中国主流电商平台排名第一。 在2025年的WAIC上,光锥智能也看到了云天励飞展台上放着的宣称“算力积木”架构打造的深界DeepEdge系列芯片。云天励飞的AI推理加速卡,也与在场其他国产AI芯片厂商一样“熠熠生辉”。 但以具体出货情况看,云天励飞的业务似乎又没有像描述的那般“风光”。 营收质量层面看,云天励飞的毛利率整体不到30%。由于云天励飞的AI芯片不涉及芯片制造,公司整体定位是Fabless厂商。以国内同类型公司
靠NPU当中国英伟达?云天励飞还需努力

理想的中场战事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一家账上有千亿*现金的车企,在公司楼下搭了个台子就办了自己的十周年庆典。 在活动现场,理想主打一个科技公司的朴实低调,完全不像车企的奢侈豪华。最“撑场面”的节目,是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带着总裁马东辉、CFO李铁、CTO谢炎,四个公司“大Boss”唱了一首《朋友》。相比其他三个人的“腼腆”,领唱的李想借着唱歌释放了不少“压力”。 2025年的理想,正在经历一个全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汽车新势力中年销量最高,并且首家盈利的车企,理想在2024年底自信满满:一度对2025年的销量充满了乐观。 2025上半年,理想合计交付20.4万辆车,同比增长7.9%。这个成绩,理想显然并不是很满意。今年年初,理想定下的年度排产目标是70万辆。有接近理想人士还曾告诉光锥智能,称今年理想内部曾想“冲一冲”年销百万。面对实际的销量,据媒体报道,理想在今年5月底,选择将年度排产目标下调至64万辆。 但在理想i8发布会之后,市场似乎仍然不满意理想的表现,股价甚至一度大跌10%。 那么,理想真的要跌落神坛了吗? 在浮躁的市场中,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动态来追涨杀跌,却忽略水下更深层的变化。 理想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并不在销量上,而是对技术内功的夯实,更是对未来战略空间的拓展。 “我们最终一定不是标准的汽车企业,我们是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企业”。 正如李想在7月央视《对话》节目上所说。今年李想在各种场合不停提到AI投入、AI目标、“汽车机器人”等概念,并将AI定义为公司的“一号战略”。 基于这些思考,理想决定在首款纯电SUV汽车——理想i8上首发最新的智驾系统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 Model视觉语言行动模型)。 对于这辆主打6座的家用SUV,理想认为AI是产品最重要的卖点之一。 一年时间,理想的智驾从“端到端”又完成了升级“VLA”的跳跃。 在发布会前,光锥智能受
理想的中场战事

AI+金融,如何跨越大模型和场景鸿沟?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当AI大模型已开始走向千行百业之时,备受看好的金融行业,却似乎陷入了落地瓶颈。 打开手机银行想查下贷款额度,对着屏幕说了半天,AI客服却只回复 “请点击首页贷款按钮”; 客户经理想用大模型生成一份客户资产配置方案,结果推荐的产品与客户风险等级完全不符; 风控团队测试的AI模型,在审批中小企业贷款时频频给出“幻觉答案”...... 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却是当前AI落地金融行业时的真实困境。 当金融机构满怀期待地将AI请进门,却发现它既读不懂复杂的信贷政策,算不清理财产品的费率结构,更搞不懂不同银行的“行话体系”。 通用大模型的“聪明”,在严肃的金融场景里似乎失灵了,大模型与金融场景之间,也仿佛横亘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企业和产业需要的不是实验室的技术,而是真正能够解决真实问题的可信生产力。”蚂蚁数科CEO赵闻飙在2025WAIC智能体驱动产业变革论坛上如此说道。 也正因此,面向AI大模型在具体行业中的落地,想要真正释放AI价值,关键就在于要从水平通用转向垂直专用,只有深度理解行业的大模型,才能懂行话,做行活儿,创造真实的业务价值。 金融行业的AI落地,更是如此。 因此,构建专业的金融大模型是推进金融与AI深度融合的必然路径,未来,金融大模型的应用深度将成为金融机构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大会上,蚂蚁数科正式发布了一款专为金融领域打造的金融推理大模型Agentar-Fin-R1,其基于Qwen3研发的垂直行业大模型,包括32B和8B参数两个版本,在FinEval1.0、FinanceIQ等权威金融大模型评测基准上表现出色,超越DeepSeek-R1等同尺寸开源通用大模型及金融大模型。 同时,蚂蚁数科还推出基于百灵大模型的MOE架构模型,获得更优推理速度。此外,还有非推理版本的14B和72B参数大模型,以满足金融机构在多样化场景下的部署需求。 “蚂蚁数科主要
AI+金融,如何跨越大模型和场景鸿沟?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