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曜
医曜
专注于医药产业研究,与中国创新药公司共同成长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7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医曜
2023-09-11

CD47龙头们走上了一条歧路?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在医疗产业欣欣向荣的2020年,CD47靶点成为整个行业最热门的融资标的。 先是吉利德耗资49亿美元收购CD47先驱Forty Seven,成功拿下核心管线Magrolimab;而后天境生物又以29亿美元的总价将CD47单抗来佐利单抗的海外权益授权给艾伯维;辉瑞更是通过连续投资以22.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另一家CD47明星公司Trillium。 随着吉利德、艾伯维、辉瑞三大巨头的入局,CD47靶点迅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CD47就是下一个PD-1的论断甚嚣尘上。 创新药投资之所以难,是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巨大的鸿沟。就在所有人都认为CD47靶点将迅速爆发的时候,吉利德、艾伯维等CD47龙头却给了资本市场当头一棒——副作用大、数据未达预期、临床试验暂停等一系列负面事件频发。 纵观这些龙头们,全部将CD47靶点的研发方向聚焦在单抗或融合抗体之上,然而连续上演的研发失败似乎预示着,CD47龙头们正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 01 CD47靶点的惨案 CD47是一种膜蛋白,广泛存在人类的多种细胞类型中。它能够与巨噬细胞表达的 SIRPα相结合,从而释放出“别吃我”信号,进而阻止巨噬细胞对目标细胞的吞噬。然而,不少肿瘤细胞表明也会表达CD47,在与SIRPα结合后,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实现疯狂生长和扩散的目的。 不难看出,肿瘤细胞利用CD47逃避免疫系统的方式几乎与PD-L1如出一辙,都是通过释放“别吃我”信号实现免疫逃逸,只要抑制CD47的结合,就有望重新激活巨噬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吞噬。再加上CD47同样表达于广泛的不同癌细胞中,因此它一度被认为会是下一个如“PD-1”一样的明星靶点。 图:各种免疫检查点 尤其在K药(Keytruda)成为爆款后,市场对于CD47抑制剂的期望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CD47龙头们走上了一条歧路?
avatar医曜
2024-04-10

起底“近视神药”阿托品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继“减肥神药”GLP-1之后,又一款“近视神药”阿托品突然开始走红。  今年3月11日,A股上市公司兴齐眼药披露,公司旗下针对6-12岁青少年近视的硫酸阿托品滴眼液获得药品注册证书,这意味着“近视神药”即将成为处方药正式上市。受此消息影响,兴齐眼药3月底创出239.5元的股价历史新高。  图:兴齐眼药股价周线走势,来源:雪球  对于青少年家长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毕竟近视眼作为一种顽疾,已经成为无数家长心中的痛。因此阿托品上市消息一经传出,不少家长就立马开始行动,踏寻“近视神药”。  家长们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大家还是应该保持理性。它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少年近视发展,但却并不能随意使用,更不能实现“逆转近视”。  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应理性看待,切勿盲目追捧导致适得其反。  01 不年轻的“神药” 虽然硫酸阿托品才刚刚获批,但其却并非是一种全新的药物,而是一种已经在行业内应用多年的“老”药。  阿托品的起源要追溯到1831年,当时德国药剂师梅因成功提纯曼陀罗,从而得到阿托品纯结晶。不过由于阿托品极有较强的毒性,因此如何使用它就成为一个难题。直至150年之后,美国贝德罗西教授将阿托品大幅稀释,制成微量的阿托品溶液,并将其首次应用于青少年近视治疗中。  自此人类才发现,在阿托品的剧毒面具背后,它实则是一款拥有极大潜力的眼科药物。但究竟将阿托品稀释到怎样的浓度才能有效治疗近视?这是阿托品成药的首个疑问。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SNEC)在1990年开启对照试验,招募了400名6-12岁的儿童,连续使用1%浓度阿托品2年,近视进展有效延缓。在后续试验中,SNEC又进一步细化了浓度
起底“近视神药”阿托品
avatar医曜
2023-11-09

微创医疗狂奔这四年

分拆上市在资本市场里本不是一件新鲜事,但能够将分拆上市玩成“艺术”般丝滑的,微创医疗还属于头一家。 曾几何时,微创医疗也是一家潜心于高精尖路线的创新型医疗器械公司。于1998年在上海张江科学城创立,经过25年的发展,分别于上海、苏州、嘉兴、深圳,美国孟菲斯,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等地区建立生产研发基地,已经形成全球化的研发、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 从创立初期的单一产品线,到如今多产品线全面布局,微创医疗可谓完成了蜕变。尤其在2019年开始分拆子公司后,其逐渐形成了“12+5”的平台搭建,并尝试将各业务线都孵化上市,立志于打造一个庞大的药械帝国。 图:微创医疗业务体系,资料来源:公司官网 成为中国的美敦力,这是奠基人常兆华从微创医疗成立第一天起就定下的目标,如今伴随一家又一家子公司的分拆上市,似乎微创医疗正在朝向诺言愈近。 分拆业务上市的本意,在于通过融资帮助子公司迅速成长,利用募集资金撬动研发杠杆,从而推动更多产品上市,以此来增厚母公司的业绩。然而在财务端,子公司的拆分却并未改善微创医疗的业绩,反而亏损额度持续放大。 通过拆分,微创医疗资产报表中的数字大幅攀升,但巨额的亏损也表明公司对于效率的控制力度并不强。当市场不再认可微创医疗这种拆分策略时,财务已经“失控”的微创医疗又该如何收场呢? 01 分拆这个潘多拉魔盒 复盘微创医疗股价走势,其最初的上涨源于2019年中旬,当时公司成功分拆心脉医疗于科创板上市,并筹划多家子公司后续的分拆计划。 图:微创医疗股价走势,来源:雪球 微创医疗赶上了一个好时代,2019年时科创板风头正盛,新股上市第一天就被市场热烈拥抱,心脉医疗也不例外,上市第一天就暴涨229%。强大的赚钱效应之下,微创医疗后续的分拆计划无比顺畅,这也让公司资产实力在短期内得到迅速增强。 依靠子公司分拆,微创医疗报表中的现金及等价物数据大幅增长,尤其在2021年微创机器人上
微创医疗狂奔这四年
avatar医曜
2024-03-13

金斯瑞市值因何倒挂?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传奇生物堪称中国创新药企出海典范。借助强生的销售渠道,CARVYKTI(西达基奥仑赛)全球营收已超5亿美元,成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CAR-T疗法。正是凭借CARVYKTI的成功,在美国独立上市的传奇生物市值已经突破118亿美元(约847亿元)。 硬币的另一面。作为传奇生物的实控人,金斯瑞生物持有传奇生物48.29%的股权,按照847亿元市值计算,金斯瑞生物仅持有传奇生物的股权价值就高达409亿元。然而,截至3月12日收盘,金斯瑞生物港股整体市值却仅为约300亿元,相当于所持传奇生物股权的7.3折。 究竟金斯瑞生物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呢?为何它又会与控股子公司间出现市值倒挂的情况呢? 01 支柱业务:CRO业务 以业务板块划分,金斯瑞的业务共可以分为:金斯瑞生命科学、金斯瑞蓬勃生物、百斯杰、传奇生物四大块。分别对应CRO业务、CDMO业务、合成生物学业务和CAR-T平台。 尽管如今大多数投资者关注金斯瑞的原因在于传奇生物,但CRO业务其实才是它的核心根基。生命科学业务不仅是金斯瑞生物的营收担当,而且也是金斯瑞最为关键的主要现金流来源。在2023年,传奇生物和蓬勃生物依然处于持续亏损中,而生命科学业务却贡献了7830万美金的利润。 图:金斯瑞各部分业务财务数据,来源:公司官网 如果没有生命科学业务的支撑,金斯瑞这棵大树或许早已树倒猢狲散了。 金斯瑞早期业务主要是以基因合成为核心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试剂的CRO业务,即接收客户订单,按照一对一的模式,完成客户所需的基因合成或其他相关服务。 后来金斯瑞将研发流程进行“工业化”拆解,按照“基因”、“蛋白”分组研发、优化,最终再将其进行整合。在这种被称为“实验室工厂”的模式下,研发可以快速规模化,使得金斯瑞的成本价格可以比同行低30%。 凭借这种服务模式,金斯瑞很快就
金斯瑞市值因何倒挂?
avatar医曜
05-09

再鼎医药,没有意外

5月8日晚,再鼎医药披露的2025年一季报,注定会让很多投资者“互道珍重”。 尽管再鼎医药一季度总营收同比增长22%至1.065亿美元,且经营亏损大幅收窄,但明星产品艾加莫德营收的环比失速,却仍让很多投资者惊出一身冷汗。不过,Q1财报公布后,再鼎医药在港美股表现均不错,不仅没有下跌,还出现了明显的上涨。显然市场没有被艾加莫德的“短期波动”影响。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砥砺前行。投资再鼎医药的核心逻辑是什么?是赌艾加莫德会成为一个“药王级”爆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虽然艾加莫德拥有成为一款现象级产品的潜力,但再鼎医药的最核心逻辑却是其持续孵化出重量级产品的能力,艾加莫德只不过是再鼎医药孵化的明星产品之一,绝非企业的全部价值。 2025年第一季度,再鼎的股价一度上涨近40%,但4月份以来,又累计下跌超20%。投资,知易行难。投资的 “常胜之路”看似是笔直向上的通途,实则却是由无数剧烈颠簸的短期波动,在时光长河中拼凑出的蜿蜒轨迹。 再鼎创始人杜莹在今天上午的投资人电话会上说:“非常坚信再鼎能够凭借自身的基础与实力,不断成长蜕变,穿越周期,履行我们对投资人的承诺。”当投资者放平心态,就会发现平日我们为之惊恐的很多沟壑,只不是股价长期波动中的小坑洼。正如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上所说:股市波动是常态,不要因市场短期波动而惊恐。 01 超预期不应被视为常态 人类常有一个错觉,就是将超预期的事物当成了常态。之所以5月8日一些投资者认为艾加莫德(包括卫伟迦和卫力迦两个不同剂型的产品)Q1季度未达预期,也正是错误的将艾加莫德的超预期表现当成了常态。 2024年,对于艾加莫德而言颇为重要。它既是艾加莫德商业化的第一个完整年,也是卫伟迦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的年份。作为全球首款FcRn拮抗剂,卫伟迦填补了国内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患者治疗空白,所以也
再鼎医药,没有意外
avatar医曜
2024-04-03

血糖监测仪大变局:国产品牌的全力一击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GLP-1带火了减肥药赛道,市场投资热情从2023年一直烧到现在。除了减肥药的身份外,GLP-1也是一款出色的新型降糖药物,糖尿病市场才是它的基本盘。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降糖药物固然十分关键,但每日为他们提供血糖数据的血糖监测仪器同样也尤为重要。与大热的降糖药物相比,市场对于血糖监测仪的关注度显然是不够的。 实际上,这个被低估的赛道正在上演一场颠覆性技术革命,雅培、美敦力等巨头纷纷下场,掀起并购热潮,国内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产品性能和性价比全面提升。 这场技术大变局,或将成为影响中国血糖监控器械赛道发展的关键。 01 一次全方位迭代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目前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患者只能借助血糖监测、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所组成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发展。这其中,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治疗与管理最重要的环节,也是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基石。 大多数糖尿病人使用的都是传统指尖血糖仪(BGM),这种仪器最早于上世纪60年代发明,经过多次技术迭代后,已经形成以电化学法血糖仪的主流方案。患者通常需要在指尖等部位用针头采集极少量血液(约0.3µL)在试纸上,再通过电化学法分析后显示出单一时间的血糖信息。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采集指尖血的测量方法已经成为一种隐形负担。由于BGM只能获得采样时间点的血糖浓度数据,因此想要获得更多血糖信息,只能通过多次采血的方式实现。如I型糖尿病患者,每天至少需要进行4次指尖血糖监测,并根据饮食和运动前后血糖变化调整胰岛素剂量;病情严重的II型糖尿病患者,每天也需要进行3-4次指尖血糖监测,从而得出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 反复采血就需要反复刺破皮肤,造成疼痛和感染风险,甚至在外出的时候,血糖监控也会成为糖尿病患者的负担。鉴于BGM的这些缺点,一种新型的血糖监控仪器——持续血糖监测系统(
血糖监测仪大变局:国产品牌的全力一击
avatar医曜
2024-11-11

和铂医药递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试验申请

和铂医药(股票代码:02142.HK),一家专注于肿瘤及免疫领域创新抗体疗法发现、开发及商业化的全球化生物医药公司。8日宣布,已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递交靶向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全人源抗体HBM9378/SKB378针对慢性阻性肺疾病(COPD)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进展性呼吸系统疾病,可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心血管疾病、呼吸衰竭和肺癌等,它不仅对医疗保健系统造成了日益加重的负担,还在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行业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案,以缓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中的痛苦,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劲松博士表示:“全人源抗体HBM9378/SKB378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风险,与同靶点产品相比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其较长的半衰期优化设计和优秀的理化性质使HBM9378/SKB378在给药和剂型方面拥有潜在优势。我们对HBM9378/SKB378的前景充满信心,并相信这一新型疗法能够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关于HBM9378/SKB378 HBM9378/SKB378是和铂医药与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990.HK)共同开发的一款抗体药物,双方共同享有其全球权益。这款抗体由和铂医药双重链双轻链(H2L2)平台生成,靶向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通过阻断TSLP与其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抑制TSLP介导的信号通路。HBM9378/SKB378较长的半衰期优化设计和优秀的理化性质为其带来了显著的给药优势。目前,公司已在中国完成了HBM9378/SKB378针对中重度哮喘治疗的I期临床试验。 关于和铂医药 和铂医药(股票代码:02142.HK)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及免疫性疾病领域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的全球化生物制药企业。公司通过自主研
和铂医药递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试验申请
avatar医曜
2024-04-08

RSV:下一个HPV?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疫苗取得梦幻开局。 在2023年中,两款疫苗产品、一款预防抗体产品,仅用半年时间就取得超30亿美元销售额,又一个明星疫苗赛道正在冉冉升起。 作为一种常见病毒,RSV对老人和婴幼儿危害大,它是引发肺炎的主要诱因之一。由于缺乏针对RSV的特效药,因此预防治疗就成为现阶段的唯一防控手段。三款预防性RSV药物的热卖,已经透露出这一市场需求之大。 01 另一种“流感” RSV是一种在我们身边广泛存在,但却又存在感极低的病毒。由于这种病毒与流感病毒很像,所以大多数感染者都极有可能将RSV感染视作是感染了流感。 与流感类似,RSV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而且患者症状也主要以呼吸道症状和肺炎为主。相关数据显示,在2009年至2019年这十年间,我国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患者中,28.5%的患者感染了流感病毒,16.8%的患者感染了RSV;在肺炎患者中,RSV的感染率更是攀升至22.1%。 这些数据足以表明,RSV可以看成是与流感同等危害性的流行性病毒,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和老人是其主要感染目标。尤其是刚出生的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中RSV感染的概率高达25.7% 图:呼吸道感染患者RSV感染率,来源:锦缎研究院 现阶段,RSV感染只能针对其引起的并发症进行治疗,对于RSV感染本身并没有特效药,进度最快的RSV特效药依然停留在临床二期之中,存在极为明显的治疗缺口。 特别是在婴幼儿群体中,由于自身抵抗力尚未完全发育健全,又缺乏行之有效的特效药,因此一旦感染很有可能引发较为严重后果。基于此,婴幼儿群体是RSV疫苗应用价值最高的核心患者群,其次则是青少年和老年人。 流感病毒共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四大亚型,根据包膜中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彼此之间独立感染患者
RSV:下一个HPV?
avatar医曜
2023-11-22

我们是如何战胜慢粒白血病的?

2018年一部《我不是药神》横空出世,它让人们记住了曾经的天价药物格列卫,也让慢粒白血病(CML)这一小众疾病被人们所知晓。  CML曾被称为“白色死神”,一度无药可医,是名副其实的绝症,患者5年生存率极低。而现如今,伴随着我国医疗产业的进步,CML的死亡率在1975年至2020年间下降了70%,患者五年生存率已经提升至90%以上。  究竟为何人们不再惧怕“白色死神”?在战胜CML的道路上又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01 上帝的礼物:格列卫 CML致病原因的发现,源自上世纪50年代专家对于患者染色体的一次观察。生物学家彼得·诺维尔发现,CML患者的癌细胞中,第22号染色体明显要更短一些。  后来经过多年研究,最终证明CML是一种因骨髓细胞染色体缺陷而造成的疾病。由于人体9号染色体上的abl基因易位到22号染色体上,与bcr基因融合形成Bcr-Abl融合基因,又被称为费城(Ph)染色体。  图:CML发病原因,来源:Wikimedia Commons  Ph染色体所携带的BCR-ABL基因会生成相应的BCR-ABL蛋白,它又会刺激骨髓持续产生大量异常白细胞,从而导致人体出现CML的症状。由此不难看出,CML的发病与BCR-ABL基因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基于这一原理,业界开始寻找能够抑制BCR-ABL基因表达的药物,而聚焦BCR-ABL靶点的抑制剂伊马替尼(格列卫)也就应运而生,并在小鼠体内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1998年6月,诺华终于将伊马替尼正式推进至人体实验,并在三年之后成功获得FDA的上市批准。对于正处于二十一世纪起点的人们来说,伊马替尼犹如一份上帝的礼物,成功将CML这一历史难题攻克,患者五年生存率得到大幅提升。  虽然伊马替尼解决了CML患者无药可医的问题,但
我们是如何战胜慢粒白血病的?
avatar医曜
2023-11-17

面对专利悬崖,罗氏是如何“自救”的?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对于一款药物而言,亦是如此。 强如“药王”修美乐,在遭遇专利悬崖后,也开始出现大幅度的销售下滑,诚然任何创新药都无法逃避沦为仿制药的归宿:专利悬崖的出现,几乎意味着一款创新药的死亡。 图:修美乐营收与增速,来源:锦缎研究院 对任何一家成熟药企的管理层而言,专利悬崖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它加剧了药企业绩的周期性,进而造成了公司股价的波动。如何跨周期保持药企的竞争力,形成长期稳定的增长趋势,这已然成为药企高管所关注的重点。 大型制药公司最在乎的就是业绩的持续性,如何躺平由核心产品带来的周期性波动,相信每家MNC企业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在众多案例中,罗氏在血液瘤的“自救”,或许更值得国内企业学习与借鉴。 01 利妥昔单抗:生而为王 罗氏“血液瘤之王”的荣光,从1997年利妥昔单抗(美罗华)开始。作为全球第一款CD20单抗,利妥昔自发售之日起就显得那样卓尔不凡。 在利妥昔出现之前,人们对于血液瘤并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案,这也使得当时血液瘤预后极差。直至CD20靶点的发现,才让人类终结了血液瘤这个梦魇。 CD20是一种在B细胞表面表达的跨膜磷蛋白,尤其在淋巴瘤、白血病等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在特异性抗体与CD20结合后,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完成对癌细胞的杀伤。虽然CD20也会出现在正常的B细胞表面,但由于生成B细胞的祖B细胞依然可以持续生成B细胞,而支撑免疫系统运行的浆细胞也不受影响,因此CD20靶点就成为极佳的抗癌靶点。 图:CD20单抗作用机制,来源:民生证券 基于这一成熟机制,首款成药的CD20单抗利妥昔就展现出超强的疗效,不仅患者存活期显著延长(5 年生存率:65.7%vs.44.6%),而且癌症复发率也由22.9%下降至6.4%。无论是进展迅速的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LBCL),还是进展较慢的滤泡淋巴瘤(FL),利妥昔都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为一款开创
面对专利悬崖,罗氏是如何“自救”的?
avatar医曜
2023-11-15

GLP-1英雄谱

随着礼来替尔泊肽(T药)获批减肥适应症,几款主流GLP-1药物已经全部登上减重历史舞台。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中国药企参与GLP-1的机会还是以供应链为主,虽然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公司也在布局GLP-1新药,但短期内可能都无法收获成效。 基于此,国内药企现阶段GLP-1的投资机会就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哪些企业具备切入巨头供应链的能力;这些企业的产能如何;有实锤订单或相关线索的企业有哪些。 本文我们也将试着从这三个角度出发,对当下国内GLP-1减肥药投资机会进行全面研究。 01 哪些企业具备GLP-1原料药供应能力? 展开分析之前,我们首先梳理一下进入美国大公司的流程是怎样的(以诺和诺德为例)。 第一步:原料药若以合法的身份进入美国市场,必须获得FDA认可,因此需要首先取得DMF(drugmasterfile–生产及控制方面的资料)登记号。美国的原料药管理同中国不同,不进行文号管理,原料药厂家只需提供DMF给FDA。 第二步:制剂生产商向FDA提交注册申请资料,原料药部分的资料直接引用该原料药的DMF文件登记号。美国的DMF在药智数据库是全世界制剂厂家广泛参照的一个供应商资源库,所以几乎所有想让产品推向国际的原料药厂都进行DMF备案。 第三步:在FDA批准制剂申请之前,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通过FDA官员的现场检查。现场检查的目的是确认原料药生产现场是否符合ICHQ7GMP(同时也必须符合FDA技术上的一些特殊要求);确认原料药生产现场是否与提交的DMF文件内容一致。 第四步:订单供货 基于此,想要进入美国市场,通过DMF备案就成为先行必要条件。那么哪些企业已经国内美国DMF备案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利拉鲁肽的情况。通过DMF备案的国内企业主要有以下几家:湃肽生物、九源基因、诺泰生物、翰宇药业、圣诺生物、健翔生物(健元医药)。(备注:状态为A即为活动状态,I为非活动状态,想供货需
GLP-1英雄谱
avatar医曜
07-01

三期研究成功,再鼎找到胃癌治疗的那片关键“拼图”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尽管近年来,晚期胃癌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但仍存在极为明显的治疗缺口。对于攻克“胃癌”这道人类考题,现有的答案远远达不到优秀的程度。6月30日,再鼎医药公布其贝玛妥珠单抗首个3期临床研究取得阳性结果,我们距离优秀的答案又进了一步。 再鼎医药宣布,贝玛妥珠单抗的III期FORTITUDE-101临床研究在预设的中期分析中达到了其主要终点总生存期(OS):与安慰剂联合化疗相比,贝玛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在OS方面显示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的改善。这成为首个且唯一显示OS获益的FGFR2b抑制剂。 对于深受胃癌折磨的中国患者而言,贝玛妥珠单抗的3期临床阳性结果无疑是一个重磅惊喜,不仅填补了现有临床治疗的空白,更有望用全新机制帮助胃癌治疗进入“全新高度”。 01 胃癌诊疗“3D时代” 贝玛妥珠单抗是一款同类首创的Fc段优化的人源单克隆抗体,靶向胃癌新兴靶点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b(FGFR2b ),在部分胃癌患者中FGFR2b的表达异常增高或发生基因扩增,这导致肿瘤细胞获得过度的生长信号,从而无限制地增殖和转移。 它通过两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首先贝玛妥珠单抗可以与FGFR2b受体结合,阻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7、FGF10和FGF22的结合,并阻断癌细胞中配体诱导的FGFR2b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若干下游致癌信号通路。其次,贝玛妥珠单抗能够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及巨噬细胞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 不过较为遗憾的是,再鼎医药及其合作伙伴安进仅公布了贝玛妥珠单抗的3期临床阳性结果,并没有公布具体的临床数据,可能也是鉴于此,再鼎当天的美股表现较为平淡克制。再鼎宣布详细结果将在后续国际学术大会上公布,这种做法常见于MNC之中,如罗氏就在今年5月宣布3期临床
三期研究成功,再鼎找到胃癌治疗的那片关键“拼图”
avatar医曜
2024-03-01

再鼎模式的问题究竟在哪?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作为创新药研发的重要模式之一,License-in能够通过引进的方式,迅速缩短创新药的研发周期,降低创新药研发的风险。全球生物技术行业发展至今,不同类型公司之间license in屡见不鲜,也一直都是大洋彼岸的跨国大药企扩充管线的重要战略。 然而,在国内医药行业对于license in模式一直充满了争议。 尤其是在近期,license in创新药企联拓生物的关闭,更是让license in模式能不能在中国跑通这个问题的讨论越发火热。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中国license in模式的开创者再鼎医药就是最好的解题思路。 2018年的时候,再鼎医药引进的尼拉帕利在当年年底就成功上市。彼时,不少投资者都认为这宣告着License-in模式成功的开始。然而,随着再鼎医药其他几款引进产品相继获批上市,投资者们逐渐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想象一般顺利。 再鼎医药获批上市的药物虽然越来越多,但这些管线中并没有诞生爆款,而再鼎医药自身依然陷于亏损泥沼之中。公司市值也从巅峰时期的千亿港元巅峰,跌至150亿港元的低谷。 以2023年报数据,再鼎医药录得总营收2.67亿美元,同比增长24.2%;亏损净额高达3.34亿美元,虽然较2022年同期的4.43亿美元有所收窄,但整体亏损幅度依然超过了公司营收。这不禁让投资者疑问,再鼎模式真的能够在2025年实现整体盈利吗? 作为中国licensein模式的领航者,再鼎医药究竟何时能够走出亏损的泥潭,这套License-in为主导的模式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license in模式相当考验药企的眼光。 正如再鼎医药的首席商务官曾经形容的那样,“再鼎模式有点像缅甸买玉石,你看上去还可以,一刀开下去可能钱就没有了”。的确,引进一款药物不难,难的是如何引进一款具有价值的药物。 从目前情况看,再鼎医药引进的
再鼎模式的问题究竟在哪?
avatar医曜
2023-12-05

药明生物的“阳谋”

  12月4日,国内大分子生物药CXO龙头药明生物闪崩,单日跌幅23.79%,迫于压力公司只能于盘中暂时停牌。受药明生物带动,CXO板块全面下跌,凯莱英、康龙化成全部跌停。  药明生物大跌的导火索源于当日披露的《药明生物业务更新》,其中大幅下调了业绩预期,并将这份悲观情绪延续到了2024年。按理说,下调业绩预期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药明生物披露的时间节点却十分值得玩味。  看似突然的业绩“变脸”,实则早已初现端倪。如果投资者进一步复盘药明生物近一年的动作,不难发现药明生物管理层并没有因行业转冷而谨慎,甚至表现出一幅莫名的泰然。  反常背后必有妖。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一铁律同样适用于现代商业战场。 01 行业“逆行者” CXO的寒冬,早有预兆。  CXO业绩与全球生物融资额高度相关,在这轮美股加息周期中,生物制药公司的融资难度直线上升,这种情况下CXO的业绩是必然会受到影响的。  图:全球生物技术融资额,来源:公告公告  强如药明康德,在这种行业趋势下,亦在去年年报中将公司2023年的营收增长预期下调至5%-7%,可见行业对这场寒冬是有所准备的。  然而同为药明系的药明生物却一幅无畏寒冬的姿态,在今年年初依然给予公司30%的增长目标,这也让其成为这场CXO寒冬中的“逆行者”。  药明生物信心满满,但公司真实的业绩表现却难以让投资者满意。在今年5月的一场投资者开发日交流活动中,药明生物披露公司今年只新签了25个项目,不及去年同期新签的47个项目,这曾一度引发投资者的恐慌抛售。  面对市场颓势表现,药明生物CEO陈智胜当时却直言“远超预期”,并表示在这25个新签项目中,包括了4个临床三期项目,以及2个成熟的商业化项目,均来自海外跨国药企,后两者的销售额均在10
药明生物的“阳谋”
avatar医曜
2023-09-25

隐秘的孤儿药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面对国内医药市场的持续内卷,不少药企将出海看成了破局的方向,这种做法与当年日本药企的选择如出一辙。  目标出海并没有错,但却必须建立在强大的创新能力之上,如果没有产品层面的创新作为支撑,那么最终注定将会进入到另一层内卷循环之中。只要产品竞争力强了,那么全球化自然也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既然创新是中国药企出海的唯一出路,那么是否意味着这条路没有捷径可走呢?其实也并非如此,孤儿药策略实则就是一条中国药企出海的捷径。  针对孤儿药的布局,实则已经成为观测企业战略的一个绝佳切面,对于投资者判断企业的价值亦大有裨益。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第一步”,实则从成为孤儿药开始。  01暗渡陈仓的MNC们 所谓孤儿药,指的是那些针对罕见病人群的小众药物(在美国是指患病人群小于20万的疾病),由于这些药物市场规模较小,导致药企研发回报率较低,为了让这些患者有药可医,美国FDA在1983推出了孤儿药法案,从税收减免、免申请费、研发资助、加快审批、市场独占权等多个层面激励研发。  图:美国孤儿药优势,来源:中信证券  孤儿药的政策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对于尚处于创新药发展初期的我国药企而言,成为孤儿药更是能直接降低企业经营压力,最大限度的提升药品的出海成功概率。  FDA设立孤儿药的初衷是为了让罕见病患者有药可医,可巨大的政策红利却让孤儿药的定位逐渐变味,伴随越来越多MNC(跨国药企)的入局,孤儿药已经成为一种药企争夺市场的常规策略。  税收减免、免申请费等优惠措施对于MNC吸引力不大,最让它们心动的则是FDA的快速审批通道。众所周知,创新药是一个拼速度的行业,孤儿药的快速审批通道能够大幅提升药物的上市速度,尤其在失败率较高临床三期试验中,孤儿药所需的
隐秘的孤儿药
avatar医曜
2024-12-16

礼来“试错”,来凯“富贵”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凭借替尔泊肽的大卖,礼来成为全球毫无争议的“药王”。对于国内药企而言,如果谁能与礼来达成合作,那么必定会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来凯医药就是这样一个“幸运儿”。 11月20日,来凯医药发布公告,将与礼来签订意向临床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核心产品LAE102针对肥胖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其中,礼来将负责执行一项I期研究并承担相关费用,而来凯医药则继续保有LAE102的全球权益。 虽然这项合作并没有任何的款项交易,礼来仅承担少量的研究成本,但消息公布后来凯医药股价还是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股价当日大涨48%。 从表面看,来凯医药获得了礼来的青睐,所以投资者才会有如此热烈的反应。但如果投资者站在礼来的位置思考问题,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礼来的一次简单“试错”,甚至没有耗费任何BD费用,几乎相当于一次“白嫖”。 01 礼来豪赌“增肌药” 爆火的减肥需求,造就替尔泊肽很可能成为礼来未来十年的业绩增长主线。拥有如此强力的大单品,礼来首要做的事情就是想办法巩固替尔泊肽的统治地位,建立起属于它的产业护城河。 基于此,礼来将目光聚焦于能够与替尔泊肽形成互补的产品线上,而能够起到增肌减脂作用的ActRII抗体无疑就是替尔泊肽的黄金搭档。 ActRII是一种在脂肪和肌肉细胞中都有表达的激活素受体,其传导信号的活化,会引起肌肉细胞萎缩和脂肪组织中脂肪的累积。如果能够将这一信号通路阻断,那么就极有可能在减少脂肪积累的同时,增加机体的肌肉量。 图:ActRII增肌减脂原理,来源:太平洋证券 一直以来,GLP-1药物虽然减肥疗效出众,但也存在肌肉流失的缺点,若将ActRII药物与GLP-1药物联用,极有可能大幅提升GLP-1药物的减肥效果。如果礼来真的探索出“GLP-1+ActRII”的新思路,那么无疑将会大幅提升替尔泊肽在减肥领域的竞争力,
礼来“试错”,来凯“富贵”
avatar医曜
09-16

落子肺纤维化,百洋医药创新转型“加速度”

继战略投资北海康成后,百洋医药在创新药领域又落一子。 9月12日,百洋医药与专注器官纤维化赛道的济坤医药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百洋医药战略投资济坤医药,拟持有其24%股权,同时锁定济坤医药旗下用于治疗肺纤维化(IPF)1类创新药JK1033 项目的所有权益。而且,百洋医药还将对济坤医药持有的所有产品的全球化合物权益享有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权。 伴随这次合作的落地,百洋医药勾画的“创新蓝图”跃然纸上。今年是百洋医药成立20周年,也宣告公司即将进入第三个发展十年。对于未来的发展道路,百洋医药设定了三个关键词:品牌、创新、国际化。即以品牌引领夯实企业根基,以创新驱动激活发展新动能,以国际生态拓宽业务版图。 在创新发展战略指引下,百洋医药正以“战略投资+商业化”双轮驱动的新模式聚焦First-in-Class药物和源头创新成果布局,致力于孵化真正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真创新”项目,加速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 01 解构“非癌之癌” 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由于这种疾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时间仅为确诊后的3-5年,致死率比很多肿瘤还要高,因此素有“非癌之癌”之称。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约有500万名IPF患者,全球调整后的发病率为(0.09~1.30)/10万,流行率为(0.33~4.51) /10万,而且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美国,共约有10万名患者,每年新增约4万例;在中国,IPF患者总数提升至30万-50万名,给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负担。 然而, 就是这样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却存在巨大的临床缺口。由于IPF发病机制复杂,具体成因尚未清晰,致使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尚无肯定显著有效的治疗药物、安全性与耐受性均有待提高,现有的药物治疗远远无法满足临床需求。 截至目前,全球共有两款IPF药物获批,分别是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O
落子肺纤维化,百洋医药创新转型“加速度”
avatar医曜
09-13

国产九价HPV疫苗开打,一场普惠性质的疫苗平权革命

九价HPV疫苗,终于迎来普惠时代。 9月9日,万泰生物的国产九价HPV疫苗“馨可宁®9”全球首针接种在厦门正式启动,9对母女共同完成了疫苗接种。自此,昂贵的进口疫苗不再是国内消费者的唯一选择,馨可宁®9不仅与进口疫苗等效,而且价格仅499元/支,约为进口疫苗的40%。 虽然在二价HPV疫苗的助推下,中国9岁⾄45岁⼥性的HPV疫苗⾸剂接种率由2017年的0.01% 提升到了2022年的10.15%,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极大的缺口,如澳大利亚的接种率就超过90%。 尤其是防护率更高的九价HPV疫苗,更是因供给短缺而一度严重溢价。并非中国女性不愿意接种九价HPV疫苗,而是进口九价HPV疫苗价格太高,不考虑溢价情况下,全程三剂的价格就接近4000元,这让大多数普通家庭只能望而兴叹。 不可否认,进口HPV疫苗算得上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但其高昂的价格注定了它只能是少数人的选择。但正如华盛顿所言:“如果革命只是为了特权,就不值得被歌颂”。馨可宁®9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了国产九价HPV疫苗的空白,更实现了普通家庭九价HPV疫苗的可及性。 从更深层次思考,馨可宁®9的落地堪称一次普惠性质的疫苗平权革命。 01 疫苗经济学 疫苗,虽然是一种商品,但却更多体现的是公共卫生属性。 这就意味着,接种疫苗不仅是⼀项个⼈健康选择,更是⼀项具有⼴泛经济与社会回报的⾼效投资。疫苗的定价不能仅单独考量市场因素,更要从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证据、疾病负担减轻程度、成本-效果与预算影响评估、以及消费者支付意愿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对于整个社会体系而言,接种疫苗算得上是最“划算”的投资,能够避免因疾病带来的更⼤损失,例如直接医疗费⽤、间接的⽣产⼒损失等。因此,疫苗定价首先考量的就应该是宏观层面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视角。 一直以来,进口HPV疫苗的高价格都是中国HPV疫苗可及性的重大障碍,阻碍了我国消除宫颈癌的进程并加
国产九价HPV疫苗开打,一场普惠性质的疫苗平权革命
avatar医曜
08-25

商业化与研发全面爆发,迪哲医药迎来“奇点时刻”

霍金曾提出,在未来的某个时刻,AI将超越人类,成为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这个时刻即被称为“奇点时刻”,将会引发世界质变。 霍金预言的"技术奇点"描绘了AI超越人类认知的未来图景,而在生物医药领域,迪哲医药的“奇点时刻”已在上半年悄然到来。两款核心产品舒沃替尼和戈利昔替尼双双放量的情况下,迪哲上半年共实现营收3.55亿元,同比增速高达74.4%,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已实现商业化层面的首次盈利。 除业绩层面的放量外,迪哲医药更是借由舒沃替尼出海美国,证明自身拥有独立孵化管线登陆美国市场的能力。这也使得迪哲长期聚焦源头创新的研发能力得以全面释放,它有潜力将更多在研管线独立复制到美国市场,从而实现整个价值链的完美闭环。 01 本土市场是根基 药企竞争国际化的根基,在于本土市场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 纵观全球大型MNC公司,它们的成功无一不是建立在稳稳扎根本土市场的基础上。即使美国市场很大,可阿斯利康、诺华、诺和诺德等欧洲药企依然十分重视欧洲本土的开拓,营收占比均在20%以上。 图:全球MNC公司2024年营收一览 但最近三年中国创新药产业陷入一场史无前例的“资本寒冬”,致使大部分biotech对本土市场有心无力。初创药企发不出IPO,上市公司融资困难。为了生存下去,不少biotech开始以海外权益为代价,提前换取现金流。 如何活下去的问题,迪哲早已交出一份满分答卷,即使在“资本寒冬”中,迪哲医药的现金流状况也十分充裕。 首先,迪哲已建立起系列差异化创新管线矩阵,坐拥两大商业化产品,为迪哲源源不断贡献现金流。或许与“星辰大海”的欧美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显得天花板不够高,但它却是中国创新药的根基。 不同于陌生的海外市场,本土市场是药企孵化的土壤。无论是行业政策、市场需求、经营效率,本土都是企业最容易建立优势的地方。中国药企想要角逐国际舞台,必须先打牢国内市场的根基。 这一方面,迪哲
商业化与研发全面爆发,迪哲医药迎来“奇点时刻”
avatar医曜
08-15

谁来填上PD-1挖下的“大坑”?

Keytruda(K药)为代表的PD-1药物,改写了癌症治疗格局,开创了免疫治疗(IO)的黄金时代。 可PD-1药物辉煌背后,却因应答率和耐药性问题而充满遗憾。PD-1药物400亿美元的规模之下,谁能填补PD-1挖下的坑,谁就有望成为IO疗法2.0时代的答案,这亦是全球各大药企争夺的焦点。 如何全面填补PD-1留下的空白呢?行业之中并未达成共识。有的企业布局药物联用,有的企业重注PD-1双抗。对于这个问题,拥有PD-1药物的复宏汉霖,自2022年5月就开始尝试解题,并最终在今年ASCO上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HLX43(PDL-1 ADC)。 8月14日,世界肺癌大会(WCLC)更新了最新(摘要)数据,显示出该分子在晚期实体瘤、特别是多数接受过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并失败的后线耐药NSCLC患者中的高效低毒潜力,尤其在EGFR野生型非鳞状NSCLC等亚组中展现了更瞩目的疗效,客观缓解率(ORR)达到47.4%,且安全性良好。  当然,HLX43距离最终成药还有一定的距离,尚存不确定因素。但现有的数据已经足以说明PD-1药物留下的坑是可以完美填上的,矗立于潮头的复宏汉霖HLX43无疑是最有希望的玩家。 01 横空出世的“补全计划”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大部分肺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阶段,如肺癌Ⅳ期五年生存率就小于5%。 据GLOBOCAN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超过248万新发肺癌病例,占癌症新发病例的12.4%,这其中约85%的肺癌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一步划分,NSCLC又可分为鳞状细胞癌(约30%)、肺腺癌(约50%)以及其他癌种。 图:NSCLC分类一览 现阶段,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公认的肺癌第一大驱动基因,围绕这一靶点已经诞生了三代EGFR-TKI,整体治疗方案已经趋向于成熟。可即使如此,依然没有彻底改变
谁来填上PD-1挖下的“大坑”?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