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限将至,市场如何应对?

破竹财经
07-08

当前全球经济错综复杂,金融市场波动不断。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深入洞察宏观经济政策、各大经济体的动态以及关键投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剖析当前国际财经格局,从关税博弈、美国《美丽法案》、美股市场表现,到黄金投资与原油趋势,力求为投资者教育提供多维度的分析视角。

关税博弈:全球贸易格局的深层变迁

近期全球贸易领域的核心议题,莫过于美国关税政策的调整。原定于7月9日的关税大限,如今已推迟至8月1日。这并非简单的延期,它揭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在贸易谈判中的复杂博弈与各自的战略考量。

越南的应对模式是一个引人深思的案例。越南与美国签订了贸易协议,同意支付25%的关税,同时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这笔交易看似越南单方面吃亏,其背后逻辑在于越南经济对对外贸易的极高依赖度——GDP近七成由对外贸易贡献,其中美国市场占据其对外贸易的四成份额。维持对美出口,对越南而言是关键的经济命脉,即便这意味着承受较高关税。

中国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姿态。在关税问题或贸易协定上,目前鲜有公开信息显示与美国有明确的趋缓沟通迹象。尽管美国曾放开对某些关键芯片与飞机零部件的出口管制,中方官方表态仍显模糊,强调将基于国际规则、理性与客观立场,维护战略物资保护,同时在互利互惠原则下,对特定国家开放出口。此番表述,既未明确松动,亦未完全堵死对话之门。

日本的态度也颇为强硬,持续谴责美国施加的关税,并未在贸易协议上做出实质性让步。这表明日本经济具备较强的回旋余地,无需在关税问题上无底线妥协。

欧盟内部则存在显著分歧。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虽积极向美国抛出橄榄枝,但欧盟主要成员国,如德、法、意,对其亲美立场并不完全认同。德国维持强硬姿态,法国则在多方施压。欧盟与中方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出现的关税摩擦,虽表面上呈现出贸易紧张,实则影响有限。中方新能源汽车对欧盟出口份额仅占3%,加征关税对中方整体影响不大,更多被视为欧盟为振兴本土制造业而采取的姿态。欧盟经济对制造业的依赖深重,而美国意图振兴的产业恰恰是欧盟的优势产业,此举势必加剧竞争。

加拿大的反应亦反映了其对美方立场的清醒认知。面对美国钢铁和铝业高达50%的关税,加拿大铝业公司已寻求政府补贴,而非寄望于美国在关税问题上做出大幅让步。这印证了当前美国政策的核心——其执政者追求“既要又要”的逻辑,控制通胀,同时视关税为实现其国内改革、振兴本土产业的“利剑”。放弃关税,无异于自废武功。

这种持续的博弈,导致美国将关税大限推迟,其深层原因在于谈判进展不顺。美元指数的波动,也映照出市场对未来走向的不确定。可以判断,在全球资产配置的考量中,各国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美国《美丽法案》的经济逻辑与美债市场展望

美国新近通过的《美丽法案》(“大而美法案”)引发了广泛讨论。该法案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削减1.5至1.6万亿美元开支(包括新能源补贴和民众社会福利),同时实施减税,对象涵盖大型制造业、传统能源产业及底层劳工。表面看来,这并非简单的“劫贫济富”,因为底层劳工的个税也获降低,意在鼓励劳动参与。

此法案旨在让美国民众“卷”起来,通过减少社会福利促使更多人投身劳动,从而降低劳动力成本,利好企业。企业税负减轻,利润有望增长,投资资本将随之涌入,行业分析认为这有利于产业振兴,增加税收。这套逻辑环环相扣。

然而,其成功落地面临严峻挑战。美国产业空心化已久,两代人未进工厂,基础劳动力技能不足。产业振兴是一个中期过程,需2至3年。更值得关注的是,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否卖出去是关键。在全球制造业,尤其是在东方大国制造业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美国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今非昔比。法案的推行,实际上是逼迫美国本土市场更多地投资和消费本土商品。

《美丽法案》短期内也引发了美债市场的风险情绪波动。美债收益率曾一度下破4.2%。但分析显示,美债崩溃的说法在3至5年内难以成立。法案十年内削减4万亿美元税收,同时减少约1.5万亿美元支出,意味着每年财政净亏约2500亿美元。然而,美债每年4000亿至4500亿美元的发行节奏,足以覆盖这一亏空。此外,美国财政部通过“借新还旧”策略,购买长期国债压低其利率,同时拍卖短期国债,实现短期债向长期债的置换,延长计息周期,财富管理的这种“续命”手段有效缓解了短期压力。

美国银行体系仍保有3.38万亿美元的储备金,这是抵御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防线。历史经验表明,即使在次贷危机等金融动荡时期,大规模崩盘也未曾出现。当前,美债市场短期虽有波动,但只要其利率高于美元基础利率(当前4.25%-4.50%),美元资产与美债资产间的套利行为将持续存在,吸引投资组合向美债倾斜,从而推高债市价值。因此,在4.40%至4.45%以上的区间逐步布局十年期及更长期美债,其确定性高于股票投资和基金理财市场。

美股市场解析:创新高背后的潜在风险与投资策略

近期,标普500指数与纳斯达克指数创下历史新高,引发了投资界关于美股是否重启牛市的讨论。然而,当前美股的反弹与以往的普涨型牛市存在显著差异,其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

本次反弹并非全面普涨,而是由少数权重股带动。道琼斯指数纳指尚未创历史新高,股票投资的这种结构性特征预示了行情的脆弱性。第二,反弹过程中成交量并未明显放大,反而出现缩量创新高的情况。这表明市场缺乏增量资金入场,属于存量资金博弈。美元流动性整体紧缩,不支持美股估值持续大幅提升。

深入分析显示,驱动美股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美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购并注销行为。2025年上半年,美股上市公司用于回购注销的资金高达1.15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这种操作通过减少流通股数量,在市值不变的情况下推高每股股价,人为制造了股价上涨的表象。然而,这并非基于新增投资或基本面显著改善。

同时,美国经常账户的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警惕的现象: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经常账户净流出约4580亿美元,六月份的数据也创历史新高。这暗示在美股反弹的同时,资金正在净流出美国市场,可能流向其他国际金融市场,如瑞郎、英镑、欧股、日股,乃至中国的A股市场。这引发了对美股上涨存在“诱多性”的怀疑,即逢高出货的意图可能更为强烈。

从投资策略角度看,面对当前美股的复杂性,保持谨慎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美联储的降息举措,历史经验表明,往往会导致美债先于美股上涨,甚至在初期引发股票市场资金流出。理由在于,降息对债市利率的影响更为直接迅速,资金会先涌入债券市场以获取确定性收益。只有在债市涨势趋缓后,盈利资金才会重新流向股票市场。因此,预计下半年美股可能出现“二次探底”的走势,届时可能会浮现更具确定性的投资机会。

黄金与原油市场:周期与逻辑的考量

在资产配置中,黄金原油是两大关键商品。它们的走势不仅受供需影响,更与全球宏观经济、地缘政治及央行政策紧密关联。

黄金的长期投资价值日益凸显。全球已探明未开采黄金储量约5.2万吨,而年开采量约为4800吨(如2024年)。以此推算,黄金的开采周期约10年。随着稀缺性增加和开采边际递减,黄金的长期上涨趋势是不可避免地。尽管当前黄金价格已远超开采成本,其作为硬通货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仍难以替代。因此,对于旨在长期战略储备的投资者,在3000至3300美元区间逢低买入并长期持有,有望获得回报。

然而,短期黄金投资需审慎。一个常见误区是认为美联储降息必将利好黄金。降息旨在缓解市场风险,促使风险情绪下降。避险资产黄金,其上涨通常需伴随地缘政治或经济风险的实际存在。降息时,市场确定性最高的投资机会会转向美债,美债收益率下降将推高其票面价值,吸引资金流入。所以,降息初期黄金可能面临下行压力。技术分析层面,当前黄金价格若跌破3280美元的关键支撑位,布林带下轨可能出现“扩口”,价格分析预示其可能进一步下探3100至3050美元区间。显然,短期内介入风险大于机会。

原油市场则呈现中期震荡上行的趋势。核心逻辑在于7、8、9月是全球原油需求的刚性旺季,行业分析显示它不依赖于经济周期波动。夏季用车高峰和生产旺季将带来强劲需求。因此,采取低多投资策略,在60至63美元区间布局,具备较高确定性。

欧佩克近期宣布8月1日增产至55万桶/日,导致油价短期跳水。然而,这种增产幅度相对全球80万至100万桶/日的常态供需缺口而言,影响微乎其微。加之在用油旺季增产并压低价格不符合产油国利益。地缘政治事件,如中东地区的冲突,往往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产油国通过抬升油价获取利润的意图。基于此,原油价格未来走势仍将以震荡上行为主。

宏观视角下的全球经济展望

审视国际金融市场,人民币资产在未来具备较好的前景。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仍面临经济挑战,寻找投资机会至关重要。

港股市场,尽管偶尔出现波澜壮阔的涨幅,其流动性问题(市值小,成交量不足)构成较大风险。投资者入场容易,但离场可能遭遇“踩踏”,难以顺利出售。需投资者具备一定的操盘技巧和风险承受能力;

欧股,以德国DAX 30指数为例,目前也处于纠结状态,冲高动能不足。欧洲央行降息周期接近尾声,对股市的政策解读将不再是刺激因素。欧股与美股类似,本轮反弹同样未能放量,量价配合不佳,使得追高风险较大,建议等待调整。

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关系,尽管在新能源车、光伏等领域出现贸易摩擦,但这并非本质性的利益冲突,更像是“夫妻吵架”。欧盟仍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且对华贸易逆差持续存在。欧盟自身经济面临结构性困境:一方面要与美国争夺传统优势产业市场,另一方面其高昂的劳动力和社会成本使其难以恢复低端制造业。在“由奢入俭难”的经济规律下,欧盟欲振兴经济唯有依靠内循环,因此对外部商品采取保护主义措施是其必然选择。然而,这不意味着双方将走向“决裂”。历史上,经济体间的真正决裂通常源于意识形态或全面经济利益的不可调和。

总结而言,在投资世界中,知识是最昂贵的筹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体系和投资策略,洞察市场、行业和企业的深层逻辑,是穿越牛熊、把握机遇的关键。

在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理性分析、数据导向以及对底层逻辑的深刻理解,不可或缺。投资组合的构建与资产配置的选择,需要紧密跟踪宏观经济数据、政策解读以及市场行为,从而做出明智的投资判断。可以推断,只有当投资者具备全局视野和系统化思维时,方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行稳致远,实现财富增长的最终目标。

美股高位轮动!纳指换仓标普?
投资者等待谷歌和特斯拉等大型科技公司财报,消化关税相关消息,半导体、AI板块的科技巨头收跌,拖累纳指七连涨势头终结。得益于医疗保健、住宅建筑等大部分非科技板块的普遍上涨,标普微涨、再创新高。【美股轮动开启,大家觉得现在仓位是否该从纳指换到标普?美股继续看涨?】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