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雪球,发现不少人在讨论 AI 赛道的细分机会,尤其语音识别这块,总有人拿科大讯飞说事儿,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云知声这个低调的玩家。今天咱就来扒一扒,这家成立 12 年的公司,到底藏着多少潜力。
先看硬数据。根据 IDC 最新报告,2024 年中国智能语音市场规模突破 680 亿元,年增速保持在 25% 以上,其中 To B 领域占比超过 70%。可能有人觉得这数据不够亮眼,但要知道,云知声的营收规模只有头部玩家的五分之一,用更少的资源啃下两块硬骨头,这效率值得说道。
医疗赛道是云知声的压舱石。云知声通过AI语音+医疗,提升医生工作效率与医疗质量,同时降低医院运营成本。其服务涵盖智能导诊、医学影像辅助诊断及医保支付管理等多场景。作为国内AGI技术先行者,云知声凭借全栈式AI技术体系与医疗领域深耕优势,成为此次合作的核心支撑。其自主研发的山海大模型在医疗领域表现卓越,连续在MedQA、CCKS医学大模型评测等国际权威竞赛中位居全球前列,技术实力得到业界公认。
再看商业化能力。2024 年云知声营收 9.39亿元,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5%,从收入结构来看,2024年日常生活场景收入占比近八成,医疗场景占比逾两成且稳步提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公司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稳居中国AI解决方案提供商第四位,2024年在中国日常生活AI解决方案市场排名第三、医疗AI市场排名第四,双赛道头部地位持续巩固。
有人可能会说,语音识别不就是个技术工具吗?壁垒能有多高?这话只说对了一半。技术本身确实在快速迭代,但把技术落地到具体场景,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就拿医疗来说,不同科室的术语体系、医生的口音习惯、甚至病历的格式要求,都得一点点磨。
而且现在 AI 行业的逻辑变了,光靠技术炫技没用,得看能不能赚钱。云知声 2023 年就实现了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这种 “小而美” 的模式,在当下资本环境里反而更稳健。不像有些同行,为了抢市场搞低价竞争,最后把自己拖入亏损泥潭。
后市来看,有两个催化剂值得关注。一是医疗信息化的政策推进,今年国家卫健委明确要求,到 2025 年二级以上医院电子病历普及率要达到 90%,目前还不到 60%,这中间的缺口就是云知声的机会。二是大模型技术的融合,云知声已经推出了针对医疗场景的专用大模型,不仅能听能转,还能辅助医生写诊断报告,甚至提示潜在的用药风险,这种 “语音 + 知识” 的组合拳,可能会重构行业竞争格局。
当然,风险也得说清楚。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头部企业的挤压,但换个角度想,AI 行业足够大,不是零和博弈,云知声在细分领域的深耕,反而可能避开正面竞争,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就像当年在电商领域,京东靠自营物流杀出一条路,云知声现在做的,其实是类似的事情 —— 用场景深度换市场空间。
总的来说,云知声这种公司,可能不会像某些明星企业那样一夜爆红,但它身上有几个点很符合价值投资的逻辑:赛道在增长,技术有壁垒,商业化路径清晰,估值还没被爆炒。在 AI 概念炒作降温后,市场最终会回归基本面,到时候这种 “闷声发大财” 的企业,或许能给投资者带来惊喜。
最后说句实在话,做投资别总盯着那些热搜上的名字,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被忽视的角落。云知声现在就像 2015 年的宁德时代,虽然暂时还不是行业老大,但在关键赛道上的布局已经成型,就等一个风口加速。至于要不要上车,大家可以自己翻财报、做调研,我只是提供一个观察的角度,最终的决策还得自己来定。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