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贝和罗永浩之间的一场风波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9 月 10 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吐槽西贝,称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国家推动立法,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此言论瞬间引发网友热议,迅速登上微博热搜。
(罗永浩微博发言截图)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做出回应,召开媒体会强势表态:西贝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做熟环节都在门店进行,还指责罗永浩的言论 “太伤人”,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而罗永浩也不甘示弱,当晚再次发文回应,继续质疑西贝菜品的 “预制” 问题。,并且悬赏十万全网寻找西贝预制菜线索。
这一事件,表面上是一场简单的消费者与商家的冲突,背后却折射出预制菜在当下社会引发的广泛争议,以及企业在面对危机时公关技巧的重要性。
01
问题根源与思考
其实回看整个事件最大的争议,也就是公众最关心的点,在于西贝是否采用预制菜。
预制菜并非一个新鲜事物,近年来却频繁成为舆论焦点,引发诸多争议。从消费者端来看,很多人对预制菜存在抵触情绪,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其一,是口味和品质问题。消费者传统观念中,餐厅就餐追求的是新鲜现做、热气腾腾的 “锅气”。预制菜经过工业化加工、储存和配送,再到门店加热上桌,口感上往往难以达到现做菜品的水准,给消费者一种 “吃了不新鲜、不正宗食物” 的感觉。比如此次罗永浩就吐槽西贝菜品有 “重新加热的味道”,这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口味的普遍担忧。
其二,是价格与价值不对等。消费者愿意为在餐厅就餐支付较高价格,很大程度上是为优质的食材、精湛的厨艺以及独特的用餐体验买单。若餐厅使用预制菜,却依旧收取与现做菜品相同甚至更高的价格,消费者会觉得自己的钱花得不值,感觉受到了欺骗。西贝作为一家定位中高端的餐饮品牌,人均消费常年保持在80-100元之间,消费者对其菜品品质和用餐体验有较高期待,当发现菜品疑似预制菜时,对价格的敏感度就会进一步提升。
其三,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对预制菜的生产、加工和配送环节进行规范,但在消费者心中,预制菜经过长时间储存、添加防腐剂等疑虑依然存在。一些不良商家使用劣质原料、违规添加等行为,更是加深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不信任。
但从商家角度而言,预制菜却有着诸多吸引力。
预制菜可以提高出餐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和食材损耗,有助于连锁餐饮企业实现标准化运营和快速扩张。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国内已有超过 74% 的连锁餐饮企业自建了中央厨房,配送预制菜至门店制作。但不少餐厅回避 “预制菜” 标签,因为他们深知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担心一旦承认使用预制菜,会引发消费者的反感,影响客流量和销售额。
这种消费者与商家之间对预制菜认知和态度的巨大差异,导致了预制菜争议不断。而此次西贝和罗永浩的事件,只是将这一争议进一步放大,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02
公关技巧:西贝的应对与反思
面对罗永浩的质疑,西贝在公关应对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之处。
西贝迅速回应,强调自身没有预制菜,从企业角度看,这是维护自身权益、澄清事实的必要举措。贾国龙召开媒体会,详细解释西贝菜品的制作流程,指出按照国家规定,西贝菜品不符合预制菜定义,并且宣布开放后厨,让消费者可以看到菜品制作过程,这一系列动作展现了企业的态度和决心,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挽回消费者信心。
但西贝决定起诉罗永浩,这一做法却可能引发一些负面效应。起诉消费者,尤其是像罗永浩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容易给企业带来 “强硬”、“不近人情” 的印象,让部分消费者觉得企业没有虚心接受意见的胸怀。从公关角度看,在危机初期,过于强硬的对抗姿态可能会激化矛盾,使舆论进一步发酵,对企业形象造成更大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西贝其实可以采取更加柔性、智慧的公关策略。例如,先以开放、诚恳的态度回应罗永浩的质疑,感谢他提出的意见,表达企业对消费者用餐体验的重视。同时,详细解释西贝菜品的制作工艺和标准,强调虽然有预加工环节,但绝不是消费者所理解的预制菜,突出菜品的品质和安全。然后,可以邀请罗永浩等消费者代表到企业的中央厨房、门店后厨进行参观,亲身体验菜品的制作过程,将其转化为企业的 “监督者” 和 “宣传者”。这样不仅能够化解矛盾,还能借此机会展示企业的实力和对品质的把控,将危机转化为提升品牌形象的契机。
回顾其他企业的成功公关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真诚沟通、积极应对、以消费者为中心是化解危机的关键。例如,老乡鸡在面对 “预制菜” 与 “贵价” 争议时,发布《老乡鸡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公开信》,公开菜品溯源、开通 “厨房直播间”、公示菜品加工方式分类,让消费者清晰了解菜品情况,成功赢得了消费者的理解和认可。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之前相关文章经常提到的,企业公关的一大痛点在于管理老板,这一点在之前的爱康国宾事件中也有过体现。有时候企业老板在媒体上的强势发言,会更使企业深陷舆论漩涡中。
但要看到,在贾国龙面前,公关部确实很“弱小”。
援引21世纪经济报的消息,贾国龙就曾向记者表态,创始人的优势是就是不用培养的权威性。对于自己的掌控力,他非常自信。
在此种情形下,西贝相关部门不可能没想到,过激的发言有可能触怒公众的神经,尤其是和罗永浩这样的千万级大V网红对线,且还背负着高端餐饮企业最想回避的“预制菜”标签。但对于他们来说,最大也是最难的课题,应该是怎么哄好自己的老板。
结 语
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议,不仅是一次消费纠纷,更暴露了预制菜领域的认知鸿沟与企业公关的关键问题。对餐饮企业而言,正视消费者关切、采用柔性公关策略才是破局之道,而如何平衡创始人话语权与公关专业性,也成为企业长效发展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精彩评论